邬涌;黄国樟;何明生
目的 探讨连续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加权成像(CASL-P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5例临床高度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CASL-PWI检查.分别在DWI、CASL-PWI上确定病变的范围,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CASL-PWI低灌注区面积大于DWI异常信号区面积的患者8例,相等1例,小于DWI异常信号区者6例.结论 CASL-PWI无需注射对比剂,操作简单,与DWI相结合,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光峰;龙淼淼;夏爽;祁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十二指肠结核少见,术前确诊较困难.笔者将本院证实的4例十二指肠结核患者的X线表现及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探讨其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尤其是与十二指肠腺癌的鉴别诊断.
作者:宋鲁新;李飞宇;蒋学祥;任全敬;秦乃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90%.大部分患者都有肝硬化病史和不同程度肝储备功能下降.根治性切除肿瘤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但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仍是肝脏外科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术前合理评估肝脏储备功能,避免过度切除肝实质,是预防术后肝功能衰竭的主要措施之一.在CT基础上,肝脏CT灌注成像(CTP)的开发应用,在显示肝脏形态学的同时量化分析其生理功能的变化,对术前评估患者肝储备功能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胡剑飞;雷正明;解云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肝动脉及其分支损伤原因及其预防、处理.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至2007年7月行肝TACE术患者164例,观察并分析术中肝动脉及其分支损伤情况. 结果 164例中发生血管损伤者57例(34.76%),其中47例(28.66%)发生血管痉挛,8例(4.88%)发生血管穿孔,2例(1.22%)发生内膜撕裂.结论 肝癌TACE血管损伤发生与术者操作、导管头位置、患者血管条件有关,应根据不同情况积极预防、处理.
作者:陈光斌;李江山;曾小丽;唐先志;张迎春;聂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手术病理证实前均行T1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T2FLAIR、SWI及增强T1 FLAIR检查的51例脑肿瘤患者资料.计算病灶与正常对照区的校正相位值(CP),并对SWI与增强T1FLAIR显示的肿瘤静脉、出血产物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SWI对于肿瘤内的出血及小静脉显示敏感,病灶与正常对照区的CP值分别为-0.288±0.332及0.050±0.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9,P<0.05).SWI比增强T1FLAIR能更清楚地显示肿瘤结构的细节.结论 SWI对肿瘤的边界、内部结构、出血和静脉血管及水肿区的显示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肿瘤的准确分级可能有用.
作者:张军;李克;汤伟军;耿道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和磁化传递对比(MTC)两种序列对脑转移瘤的显示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60例拟诊脑转移瘤的患者行MR常规扫描后采用T1WI、FLAIR、MTC序列再行增强扫描,并分别统计三种序列各自显示的病灶位置和个数及三种序列上转移瘤的病灶/正常组织信号强度比.结果 60例患者中42例发现脑转移瘤,共计131个病灶,增强后常规T1WI显示112个,FLAIR显示126个,MTC显示125个,三种序列上转移瘤的病灶/正常组织信号强度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强后FLAIR序列和MTC对部分脑转移瘤的显示和诊断具有特殊意义,联合使用能提高脑转移瘤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刘玉林;孔祥泉;陈宪;徐宁;张照喜;安连峰;徐海波;刘定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男,58岁.因反复胸闷半年、加重2周入院.体检:左下肺呼吸音减弱,余无异常.CT检查:左侧下胸腔巨大肿块,大小约20 cm×13.3 cm×7.4 cm,呈囊实性,内见脂肪密度影,未见钙化,病灶上缘清楚,下界累及膈面(图1);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轻度强化,中央脂肪密度无强化(图2、3).CT拟诊:左侧胸腔巨大囊实性肿块,考虑来源于胸膜的脂肪肉瘤.
作者:朱玉春;周伟;王建良;沈纪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195例国人正常左肾静脉(LR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测量有关数据,确定LRV各项测量指标95%可信区间,为LRV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随机选取195例正常肾血管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或腹部MSCT增强扫描资料,按年龄分为A、B、C三组,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利用MSCT血管后处理技术,观察LRV及其属支的空间走行、与邻近结构关系和断面形态,测量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之间夹角(a)、SMA与AA三角间隙内LRV断面中点水平SMA后缘与AA前缘距离(d);在LRV断面上分别测量:SMA与AA间隙内LRV前后径(r1)和截面积(s1);近肾侧LRV大断面处前后径(r2)和截面积(s2),以及两者的比值qr(r2/r1)、qs(s2/s1);测量LRV长度(1).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d、r1、r2、s1、s2、qr、qs、1值分别为:(49.45±21.11)°、(13.0 ±6.3)mm、(6.0±2.5)mm、(10.7±2.6)mm、(83.0±37.1)mm2、(127.2±43.4)mm2、(2.14±1.19)、(1.73±0.82)、(75.9±12.0)mm.各值呈正态分布,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49.45±2.96)°、(13.0±0.9)mm、(6.0 4-0.4)mm、(10.7±0.4)mm、(83.0±5.3)mm2、(127.2±6.3)mm2、(2.14±0.17)、(1.73±0.12)、(75.9±1.7)mm.性别组间仅q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组间仅LRV长度(1)一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能够直观观察LRV的形态及与邻近结构关系,并进行相关测量,有助于LRV相关疾病的诊断.
作者:樊艳青;韩萍;史河水;赵龙;柳曦;周承凯;吴红英;雷子乔;刘永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运用64层螺旋CT测量成人正常脾体积(splenic volume,SP)及容积相关参数,探讨SP与生理参数的关系及SP的简易估测方法.资料与方法 对无明确脾疾病的120例受检者行64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针对层厚2 mm、重组间隔2 mm的门静脉期图像进行分析.采用Siemens Volume体积测量软件测定脾的体积值,并测定脾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厚度和大截面积.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受检者的平均脾体积为(203±79)cm3.平均脾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厚度和大截面积分别为(9.0±1.7)cm、(9.1±1.0)cm、(9.5±1.9)cm、(3.8±0.7)cm和(35.6±9.5)cm2.体积与身高、体重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与年龄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消除了体重因素的影响后,不同性别组间SP无显著差异.SP与脾上下径(r=0.7887,P<0.01)及脾大截面积(r=0.8641,P<0.01)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简化的回归方程为:脾体积=0.616×脾上下径×脾大截面积(t=109.7,r2=0.9906,P<0.01).脾增大的诊断标准为SP>358 cm3.结论 SP与各种生理参数间相关性不强,绝对体积值>358 cm3可诊断为脾增大.通过测量CT像上脾上下径与大横截面积,可以简单、迅速而较准确地估测SP.
作者:王萱;薛华丹;刘炜;孙昊;金征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数字化乳腺摄影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按顺序抽取接受数字化乳腺摄影和传统屏片乳腺摄影检查的各50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就其图像病变显示率、摄片质量及照射剂量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1)数字化乳腺摄影与传统屏片乳腺摄影对病变显示率的比较如下:微小钙化分别为26%和11.2%(P=0.000),肿块分别为15.2%和10.8%(P=0.039),结构扭曲分别为18%和8.8%(P=0.000),皮肤、乳头影改变分别为4.8%和1.8%(P=0.0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照射剂量及重检率比较:数字化乳腺摄影照射剂量较传统屏片乳腺摄影减少,因设备因素引起的重检率为0;传统屏片乳腺摄影因设备凶素引起的重检率为1.4%.结论 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技术及图像的病变显示率均优于传统屏片乳腺摄影.数字化乳腺摄影系统操作简便、成像快捷、辐射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茜刚;顾雅佳;唐峰;毛健;郑晓静;谭红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肿瘤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肝细胞癌(HCC)和胆管细胞癌(CCC)螺旋CT增强表现特征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行CT增强检杳的50例HCC(54个病灶)和24例CCC(28个病灶)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CT增强表现类型及两者动脉期的强化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VEGF的表达水平,用CD34标记微血管并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将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与两种肿瘤的CT增强表现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CC与CCC肿瘤组织VEGF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0,P<0.05),HCC和CCC的MVD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HCC动脉期强化类型与VEGF和MVD未显示出相关性(X2=0.10,t=0.63,P>0.05),CCC不同延迟强化类型的MVD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HCC和CCC动脉期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P<0.01).结论 HCC和CCC组织的VEGF蛋白表达率及MVD值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者CT增强表现.
作者:周永红;王滨;乔慧洁;于德新;高志芹;董鹏;史英红;朱月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男,8岁.因阵发性头痛,恶心、呕吐5天就诊.体检:神清,精神差,自动体位,左侧肢体肌力减退,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MRI示:右侧颞顶枕叶一大小约5.5 cm×6.0 cm×7.0 cm的囊实性病变,边界清,周边无明显水肿.囊性部分位于病灶外上缘,呈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位于病灶内下缘,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病灶以宽基底附着于小脑幕上.侧脑室体部、枕角
作者:田培刚;牛庆亮;武希庆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64层容积CT(VCT)灌注成像对肺内肿物的诊断价值及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采用64层VCT灌注成像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体积1.47cm3~115.68 cm3肺肿物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和拟合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 主动脉第一时相为14~28 s,平均20 s.结核性与恶性肿物之间的BV值、BF值、MTT值和PS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V≥6 ml/100 g作为恶性结节的阈值,其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85.71%、准确性为91.07%;以PS≥15 ml·100 g-1·min-1作为恶性结节的阈值,则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2.86%、准确性为98.21%.以BV≥6 ml/100 g同时PS≥15 ml·100 g-1·win-1作为恶性结节的阈值,则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4.64%.肺癌的拟合TDC和主动脉的关系密切,峰值在主动脉峰值区域或稍后,61.90%(B型,26/42)呈下降型.肺癌的灌注值与肿瘤大小无关,而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有关.结论 VCT灌注成像对肺肿物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高,并发症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昆如;康江河;段少银;黄益民;吕绍茂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后,行动脉期、门静脉期血管编辑减影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选择行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患者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龄14~83岁,平均47.5岁.扫描设备为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处理软件为设备所带3D卡中的常规软件object editor.同一定位像下行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平扫薄层图像进行骨骼对象编辑后保存至3D Application Data,利用此数据进行编辑减影去骨处理,完成动脉期、门静脉期血管成像.结果 68例中,除2例因身体移动不能编辑减影外,余66例均编辑减影成功,均较好完成血管成像,其中,图像质量评为4分者39例,占59%;3分21例,占32%;2分6例,占9%;无一例图像被评为1分.整个过程约1~7 min,平均2 min.结论 多层螺旋CT腹部编辑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去骨,清晰显示腹部血管.
作者:陈海东;毛俊;杜中立;彭秀斌;孙放;刘玉涛;龙雪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间变性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术前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研究. 结果 5例中,幕上3例,为间变性室管膜瘤,主要发生于脑实质内,病灶中心表现为等、短T1信号,等、短或混杂T2信号;幕下2例,为室管膜瘤伴部分间变,主要发生于第四脑室底.病灶呈长T1、稍长T2信号,其内见多发略短T2信号,瘤周无水肿,延髓及小脑受压移位.结论 间变性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改变有关联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陈利军;陈士新;印弘;徐俊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计算校正灌注因素后的实际扩散系数(D)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定量分析肌炎不同病理阶段的组织特征.资料与方法 对8名健康志愿者和10例肌炎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22个扩散敏感梯度进行扫描.用双指数函数拟合方法计算D、灌注体积分数(f)及灌注系数(D*).同时用单指数甬数方法计算ADC值.对正常肌肉、肌肉炎性病变、肌肉脂肪浸润和正常皮下脂肪等组织的扩散特点和微循环灌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肌肉、皮下脂肪、肌肉炎性改变及脂肪浸润等各组织的ADC值均高于D值.正常肌肉的ADC、D、f和D*值分别为(1.62±0.14)×10-3mm2/s、(1.44±0.10)×10-3mm2/s、0.11±0.07和(19.4±12.12)×10-3 mm2/s.肌肉炎性病变的D和ADC值均高于正常肌肉;肌肉脂肪浸润的D低于正常肌肉,明显高于皮下脂肪,肌肉脂肪浸润的ADC值虽低于正常肌肉,但与皮下脂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肉炎性病变的f值较小,与病理所示血管床密度减低一致;肌肉脂肪浸润的f值低于皮下脂肪,同时其D*低于正常肌肉和皮下脂肪.结论 DWI可定量评价肌炎不同病理阶段的组织特征,使得MRI对疾病的研究从形态学上升到病理生理学水平.校正灌注因素后的D值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组织的扩散特征.
作者:齐静;王德杭;吴飞云;徐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女,68岁.无明显诱因左下腹间断胀痛1周余,不伴恶心、呕吐及腰部疼痛,无大小便异常及阴道出血.体检:宫颈光滑,右侧附件区可触及一大小约5 cm×3 cm肿物,活动、轻压痛,边界清楚.CT平扫:子宫内示低密度灶,CT值-58 HU,其内见索条状软组织影(图1).MRI:子宫右上方类圆形肿物,T1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为不均匀低信号,其内见分隔,与右侧附件分界不清;T1WI脂肪抑制增强扫描示病灶内分隔轻度强化,与子宫肌层强化一致,脂肪成分未见强化(图2~4),.
作者:刘彭华;孟凯龙;魏聘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