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云志;金朝林;张树桐;陈燕浩;谢伟;黄勇慧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显示颅内肿瘤内部结构的能力.资料与方法 对21例颅内肿瘤患者行常规MR[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T1WI、T1WI+增强T1WI]和SWI,其中7例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5例于增强前后行SWI.将所有图像传至工作站详细记录肿瘤内部结构,SWI图像后处理采用小密度投影(MinIP)获得.并将SWI图像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1例共23个肿瘤病灶.SWI对肿瘤内出血灶检出率为91.3%,常规MB序列为34.8%,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5).在8个肿瘤病灶中发现了18个钙化灶;SWI对肿瘤坏死及实质部分的显示也与常规序列接近;SWI在22个病灶中显示了肿瘤相关静脉,常规MR序列未能显示,7例中MRA显示2例肿瘤内部血管;增强后SWI能显示的细小静脉结构更多,对出血灶和小静脉显示更加清晰;SWI对肿瘤内部结构描述与病理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SWI在显示细小出血灶、肿瘤相关静脉结构等方面优于常规MR序列,是研究肿瘤内部结构的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张维;赵建农;陈维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肺血管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2例临床拟诊肺血管病变的患者行MSCTA,对所有图像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结果 42例有肺血管病变,其中3例确诊为肺动静脉瘘,可以显示扩张迂曲的肺动脉和引流的肺静脉;6例确诊为肺动脉瘤,可以显示局限扩张的肺动脉;9例确诊为肺隔离症,可以显示异常体循环供血血管;24例确诊为肺动脉栓塞(PE),主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偏心性和附壁性充盈缺损.结论 MSCTA可以无创地诊断肺动静脉瘘、肺动脉瘤、肺隔离症及PE,可为肺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艳英;张在人;王丹;王恢;赵德利;阎文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男,34岁.头痛、头昏3个月,伴呕吐、抽搐.体检:颈强,双下肢肌力差,Romberg征(+).MRI表现:左侧小脑半球脑表面示团状等T<,1>、等T<,2>信号,境界欠清,其周示轻度瘤周水肿(图1),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强化欠均匀,沿左侧小脑幕向上生长达天幕裂孔区.
作者:黄劲柏;徐海波;孔祥泉;尹明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治疗鼻咽癌及脑肿瘤的主要方法,而放射性脑损伤是严重的放疗后遗症.CT和MRI是主要的诊断和监测方法,但当出现可见的影像改变时病灶多已不可逆转.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能无创性地检测脑组织细胞代谢.
作者:朱慧玲;孔祥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一种大鼠脾动脉选择性插管的方法,为大鼠脾动脉灌注栓塞治疗等相关实验提供可靠的实验途径.材料与方法 20只大鼠中,分离并暂时结扎大鼠肝固有动脉、胃左动脉、腹腔干动脉后,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超选至脾动脉主干.结果 15只选择性插管成功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超选至脾动脉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少,提高了脾的灌注栓塞治疗等相关研究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作者:向贤宏;杨建勇;余雷;陈伟;李家平;王于;谭国胜;李鹤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女,51岁.体检发现右上肺肿物1天.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体检: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72-44.46 U/ml,非小细胞肺癌抗原0.43 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33.37 ng/ml,癌胚抗原0.79 ng/ml.
作者:蒋书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颈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患者的血管重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发现颈动脉严重狭窄(≥50%)的患者137例,其中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组57例,无症状组80例.分别测量两组患者颈动脉的面积狭窄率(stenosis ratio,SR)、偏心指数(eccentricity index,EI)和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有症状组的RI(1.95±0.51)明显高于无症状组(1.57±0.45)(P=0.01),而两组间的SR[有症状组为(68.9±12.7)%,无症状组为(69.4±10.9)%;P=0.56]和EI[有症状组为(0.19±0.13),无症状组为(0.16 ±0.12);P=0.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症状患者血管扩张性重构的程度高于无症状患者.
作者:戴伟英;崔世民;田超;靳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颅底骨卵圆孔的走行方向和倾斜角度,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对200例成人颅底骨卵圆孔行矢状位和冠状位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并进行观测.结果 矢状位重组时卵圆孔走行由后上向前下倾斜共386侧,占96.5%;前上后下倾斜共14侧,占3.5%;卵圆孔的平均倾斜角度右侧为(18.72±9.59)°,左侧为(18.37±9.56)°,总计(18.55±9.55)°.冠状位重组时卵圆孔走行由内上向外下倾斜共381侧,占95.25%;外上向内下倾斜共8侧,占2%,与正中矢状线平行共11侧,占2.75%;卵圆孔的平均倾斜角度右侧为(19.66±10.09)°,左侧为(21.25±9.04)°,总计(20.46±9.59)°.在矢状位上卵圆孔倾斜角度左右两侧及左侧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可以更直观、准确地了解卵圆孔的走行方向和倾斜角度,为临床工作和人类学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崔海燕;何伯圣;何书;沈云霞;龚沈初;何玉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女,40岁.反复右侧鼻塞6个月,右面部肿胀3个月,右眼视力下降2个月.体检:右眼球稍向前突出,外鼻无畸形,右侧鼻腔可见新生物生长,表面有少许脓性分泌物附着.左侧鼻腔通畅,未见脓性分泌物及息肉样组织生长.各副鼻窦体表投影区无压痛.
作者:王弘;殷国生;尹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内胃肠外间质瘤(E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18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肿块大直径平均14.8 cm,直径>10 cm者15例.肿瘤位于网膜7例,肠系膜3例,腹膜1例,腹膜后3例,盆腔3例,肝脏1例.CT平扫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囊实性等低密度,实性部分位于周边、囊变坏死区多位于中央.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囊变、坏死无明显强化;其中4例在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穿行其内.8例(44.4%)肝转移,2例(11.1%)肠系膜转移,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示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7例,而Desmin阴性16例,S-100阴性14例.病理诊断EGIST高度恶性11例,低度恶性5例,潜在恶性1例,良性1例.结论 EGIST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治有一定帮助.
作者:刘红艳;张雪林;陈燕萍;邱士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白质纤维束成像(DTT)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35例累及基底节、内囊、放射冠等白质区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扩散张量成像及DTT.测量患侧与健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观察CST的移位、连续性及破坏情况;采用人体肌力测试(MMT)评分标准判断脑梗死患者肌力预后情况,分析CST损伤程度与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梗死灶和CST的关系分为接近、部分穿行和完全穿行3种.CST接近梗死灶者,FA值轻度降低(P>0.05),临床随访无明显肌力减退;CST完全穿行梗死灶者,FA值显著低于健侧(P<0.001),预后差;CST部分穿行于梗死灶者,结果介于上述两者之间.CST损伤程度与MMT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917,P<0.01).结论 DTT可直观显示CST损伤情况;CST的损伤程度与脑梗死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李敏;于向荣;贾中正;周康荣;周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尿路造影(MDCTU)在评价血尿原因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8例血尿患者行MDCTU检查和图像三维重组,重组方式包括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并对其重组图像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将尿路系统分为梗阻组和非梗阻组,分别对其重组图像中的尿路解剖结构和尿路连贯性的显示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VR与MIP图像的显示效果依赖于管腔内对比剂充盈情况,MPR及CPR图像不依赖于管腔内对比剂充盈情况,两组间CPR对尿路连贯性的显示效果以及对尿路解剖结构的显示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R的应用弥补了VR和MIP的不足,使整体观察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并有助于诊断.MDCTU的诊断准确率为97.8%(44/45).结论 MDCTU的图像质量好,对血尿原因的综合评价能力较强,在泌尿系统疾病检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当尿路有梗阻、肾功能差或输尿管收缩时,CPR有助于影像学诊断.
作者:麻增林;贺丽英;闫玉昌;吕秀华;张斌;曹保信;苑文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面神经管垂直部(vertical facieal nerve,VFN)毗邻解剖关系的显示与测量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1)标本研究:采用64层螺旋CT对4具干颅标本进行扫描,在横断位分别测量VFN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乙状窦沟前壁、颈静脉窝的水平距离,以及外耳道后壁至乙状窦沟前壁之间水平距离;按影像层面锯开标本对上述距离行实体测量.影像测量均值与实体测量均值差异行显著性检验.(2)在体研究:随机入选无耳部疾患自愿者118人(236侧),其中女63人(126侧),男55人(110侧);行颌面部CT扫描.测量指标同标本研究.结果 (1)标本研究:各项指标的影像测量值与实体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体研究:VFN距颈静脉窝之间水平距离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测量结果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能较好显示VFN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可为耳科、面神经疾病及部分神经外科手术术式选择和避免术中意外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吕亚萍;唐光健;胡兴宇;兰永树;唐光才;张富强;辛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灌注成像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8例接受MSCT肝脏灌注成像检查,其中6名为无明显肝脏疾病的自愿者(正常对照组),22例经肝脏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纤维化.根据Ishak评分系统及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分为两组:10例为轻度肝纤维化患者,不需抗病毒药物治疗(轻度肝纤维化组),12例为显著肝纤维化患者,需行抗病毒治疗(显著肝纤维化组).计算各组的各项灌注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从正常对照组、轻度肝纤维化组到显著肝纤维化组,肝动脉分数(HAF)呈升高趋势,其平均HAF值分别为(17.09±3.43)%、(19.92±6.01)%和(21.32±7.47)%,平均通过时间(MTT)则有所降低,三组的MTT值分别为(13.49±1.02)s、(12.35±1.31)s和(12.19±3.33)s.正常对照组、轻度肝纤维化组和显著肝纤维化组的平均血流量(BF)值分别为(102.75±32.76)ml·100 g-1·min-1、(114.54±25.81)ml·100 g-1·min-1和(111.98±19.81)ml·100 g-1·min-1;平均血容量(BV)值分别为(15.97±7.59)ml/100 g、(17.07±2.94)ml/100 g和(16.42±5.53)ml/100 g.各组平均HAF、MTT、BF及BV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肝脏灌注可用于各项肝脏血流灌注参数的定量测量,部分灌注参数值的变化对肝纤维化分期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但目前尚不能有效地进行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作者:柴维敏;李卫侠;杜联军;朱乃懿;黄蔚;赵香田;刘玉;徐学勤;乔中伟;杨艳华;谢青;陈克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男,26岁.因反复鼻腔黏膜出血7年、活动后气短10余年、手指青紫2个月入院.体检:消瘦,面部、唇部、手指及趾尖可见红紫色毛细血管扩张,口唇发绀,杵状指(趾).
作者:石建成;刘增品;全冠民;赵林;王克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颈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增高的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明确,它的形成可分为两个过程:(1)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造成的血流灌注不足;(2)颈动脉的远端栓塞.一些脑卒中很可能是由于颈动脉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在正常情况下,脑组织对灌注压的变化有一个自动调节机制.
作者:朱宗明;张宗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胸壁神经鞘瘤的CT、超声表现及其与病理组织学间的关系,提高对胸壁神经鞘瘤影像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壁神经鞘瘤11例,回顾性分析其CT、超声表现和病理表现之间的对照关系.结果 10例良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均为单发.CT和超声显示病灶位于胸神经走行分布区.良性病变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呈中低密度或回声区.恶性病变边缘不规整,累及周围组织.肿瘤密度或回声是否均匀取决于瘤内Antoni B型组织的分布以及囊变、骨化或出血和血栓形成等变化.肿瘤强化表现多样,强化幅度一般为20~35 HU,主要由肿瘤内Antoni A型和Antoni B型组织比例决定;无强化或低强化取决于肿瘤囊变出血、胶原沉积、纤维化或钙化和Antoni B型组织分布.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肿瘤多无显著血流信号.结论 了解胸壁神经鞘瘤的病理学特征与CT和超声影像表现的相关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亚蓉;王玮;雷学斌;白建军;李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及溶栓介入治疗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对136例急性LEDVT患者于DSA下顺行股、髂静脉造影后,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首先行机械性大腔导管血栓碎吸治疗,然后留置导管腔内溶栓治疗.对136例中并发13例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lism,PE)患者也采取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和溶栓介入治疗.结果 136例介入治疗有效率100%,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5天.患肢肿胀、疼痛均于介入治疗后1~2天内开始消退.出院时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及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及溶栓介入治疗严重急性LEDVT疗效显著,病程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希全;凌宝存;朱伟;董戈;郭锋;潘晓琳;袁磊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