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对颅骨卵圆孔的观测研究

崔海燕;何伯圣;何书;沈云霞;龚沈初;何玉泉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颅底骨卵圆孔, 方向, 角度
摘要:目的 研究颅底骨卵圆孔的走行方向和倾斜角度,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对200例成人颅底骨卵圆孔行矢状位和冠状位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并进行观测.结果 矢状位重组时卵圆孔走行由后上向前下倾斜共386侧,占96.5%;前上后下倾斜共14侧,占3.5%;卵圆孔的平均倾斜角度右侧为(18.72±9.59)°,左侧为(18.37±9.56)°,总计(18.55±9.55)°.冠状位重组时卵圆孔走行由内上向外下倾斜共381侧,占95.25%;外上向内下倾斜共8侧,占2%,与正中矢状线平行共11侧,占2.75%;卵圆孔的平均倾斜角度右侧为(19.66±10.09)°,左侧为(21.25±9.04)°,总计(20.46±9.59)°.在矢状位上卵圆孔倾斜角度左右两侧及左侧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可以更直观、准确地了解卵圆孔的走行方向和倾斜角度,为临床工作和人类学研究提供依据.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单剂联合应用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药单剂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 31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早期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例)和实验组(20例).对照组给予动脉溶栓及稀释血液、扩张血管、神经营养等治疗;实验组不仅给予上述治疗并给予中药单剂联合治疗.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溶栓前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6,P>0.05);治疗后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t=2.314,P<0.05);实验组溶栓后脑梗死平均体积小于对照组(t=2.334,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中药单剂联合应用可更有效地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脑梗死患者的康复.

    作者:赵喜庆;吉训明;凌锋;石文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一例

    患者男,57岁.反复咳嗽、咳痰伴间断咯血1个月.无畏寒、发热,无头昏、头痛,无胸痛,无潮热、盗汗,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曾行胸片检查示双肺纹理增多.CT示:上纵隔右旁见3 cm×4 cm软组织肿块影,并累及气管,向气管内突入,气管变窄,周围界限模糊,增强后呈不均匀周边强化.双肺野无特殊(图1~3).拟诊:上纵隔右旁恶性肿瘤.

    作者:尹建军;王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输尿管癌与输尿管息肉的螺旋CT诊断

    目的 探讨输尿管癌与输尿管息肉的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资科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输尿管息肉患者及33例输尿管癌患者螺旋CT平扫及4期增强扫描,以及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和CT尿路成像(CTU)的影像表现.观察输尿管息肉和输尿管癌的强化方式、形态特征及二者的CT表现差异.结果 27例输尿管息肉26例诊断正确,33例输尿管癌31例诊断正确.输尿管息肉强化峰值位于平衡期,CT值增加幅度40~90 HU,平均63.5 HU;输尿管癌强化峰值位于静脉期,CT值增加幅度20~60 HU,平均42.5 HU.27例输尿管息肉均表现为腔内软组织肿块,其中15例其内可见高密度,外壁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33例输尿管癌表现为腔内软组织肿块22例,管壁增厚型5例,腔外肿块型6例,1例肿瘤内可见高密度.15例病变管壁外脂肪间隙模糊.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轴位图像及MPR、CPR、CTU三维后处理图像能够准确显示输尿管息肉及输尿管癌的病变形态及强化方式,在二者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蒋高民;赵绘萍;陈新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不同重建函数核对CT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准确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重建函数核(function convolution,FC)对CT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 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准确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用FC 23和FC 46不同FC将同组新生儿头颅CT的原始数据分别重建成两组图像,测量脑脊液、脑白质及脑灰质的CT值并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其对CT诊断HIE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FC 23和FC 46组脑脊液CT值分别为(6.25±2.81)HU、(16.11±3.35)HU,用配对t检验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FC 23组脑脊液的CT值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CT诊断HIE 5例,与临床相符.FC 46组脑脊液CT值高于正常参考值,CT诊断与临床不符.结论 不同FC对CT诊断HIE的准确性有显著的影响,应选择FC 23为HIE的FC.

    作者:李建明;徐文彪;陈星;罗源利;刘鸿圣;黄赛威;周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脑膜转移一例

    患者男,18岁.右腰部胀痛不适10天.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部胀痛,无明显放射,无发热及泌尿系统症状.患者近年来食欲差,夜间盗汗,大小便无异常.1周前有外伤头皮血肿史.体检:患者营养差,余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张华文;刘宜军;潘高争;田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东软NAX-500RF数字胃肠机故障维修一则

    故障现象开机后电子点片可用,ABS透视不能用,但手动透视可用;无报错信息.故障检修观察ABS透视时也能曝光,只是图像发黑无法用于诊断.手动透视可用,说明软件系统基本正常,初步判断为图像亮度自动跟踪系统故障.检查成像系统,电路正常.

    作者:陈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肿瘤内部结构研究初探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显示颅内肿瘤内部结构的能力.资料与方法 对21例颅内肿瘤患者行常规MR[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T1WI、T1WI+增强T1WI]和SWI,其中7例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5例于增强前后行SWI.将所有图像传至工作站详细记录肿瘤内部结构,SWI图像后处理采用小密度投影(MinIP)获得.并将SWI图像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1例共23个肿瘤病灶.SWI对肿瘤内出血灶检出率为91.3%,常规MB序列为34.8%,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5).在8个肿瘤病灶中发现了18个钙化灶;SWI对肿瘤坏死及实质部分的显示也与常规序列接近;SWI在22个病灶中显示了肿瘤相关静脉,常规MR序列未能显示,7例中MRA显示2例肿瘤内部血管;增强后SWI能显示的细小静脉结构更多,对出血灶和小静脉显示更加清晰;SWI对肿瘤内部结构描述与病理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SWI在显示细小出血灶、肿瘤相关静脉结构等方面优于常规MR序列,是研究肿瘤内部结构的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张维;赵建农;陈维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Balo氏同心圆性硬化一例

    患者男,43岁.右侧肢体活动受限2周入院.体检:不完全性混合性失语,颈稍硬.左鼻唇沟浅,口角右歪,伸舌左偏,饮水呛咳,右侧肢体肌张力稍高;右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Ⅲ级,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作者:陈峰;李建军;刘涛;李传资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创伤后应激障碍静息状态下脑fMRI的研究

    目的 采用低频振幅(ALFF)算法的静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脑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资料与方法 对10例临床确诊PTSD患者和10名正常自愿者行静息fMRI.并采用ALFF算法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各单样本振幅脑图,再进行两组受试者两样本t检验,从脑代谢活动强度的角度,比较PTSD相对正常人血氧水平依赖(BOLD)活动振幅的改变情况.结果 相比正常人,PTSD患者BOLD信号ALFF改变的区域基本呈双侧对称分布.以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旁回紧密相连的中脑、脑干、小脑上蚓部、枕中回以及与内侧颞叶相邻的梭状回等脑区活性增强明显.而PTSD患者ALFF活性减低同样分布于多个脑区,从前额叶至扣带回、楔前叶至尾状核头部、壳核、外核、下丘脑部分脑区、岛叶呈明显的负激活.结论 ALFF fMRI可以对PTSD引起脑的活动改变情况进行观察.ALFF增高的脑区可能提示反映大脑特定脑区功能活动的增强,ALFF降低区域则反映了功能的抑制.

    作者:黄清玲;卢光明;张志强;刘文;钟元;王中秋;张龙江;刘一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上颌窦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女,40岁.反复右侧鼻塞6个月,右面部肿胀3个月,右眼视力下降2个月.体检:右眼球稍向前突出,外鼻无畸形,右侧鼻腔可见新生物生长,表面有少许脓性分泌物附着.左侧鼻腔通畅,未见脓性分泌物及息肉样组织生长.各副鼻窦体表投影区无压痛.

    作者:王弘;殷国生;尹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腭鞘管骨性结构的MSCT影像解剖学观测

    目的 探讨正常腭鞘管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重组图像上的影像解剖学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0名健康成年人和3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及30例行颌面颈部CTA检查的患者(病变未累及腭鞘管)进行MSCT颌面部轴位薄层螺旋扫描后行后处理重组,主要为多平面重组(MPR).结果 腭鞘管及其毗邻结构在MSCT轴位、MPR冠状位、矢状位及曲面重组(CPR)得到全面、直观地显示.MSCT轴位像上腭鞘管的形态稳定,位于翼腭窝后方及翼管前口内方,呈三角形,其夹角为(31.3 ±3.1)°.MPR冠状位像上腭鞘管形态呈多样性,主要为圆形(17.0%)、椭圆形(30.7%)、三角形(40.0%).腭鞘管下壁自前向后逐渐由完整向程度不等的骨性缺损过渡.MPR矢状位腭鞘管呈三角形或裂隙状.CPR可直观显示其与翼腭窝、翼管、圆孔、蝶腭孔、翼上颌裂,翼腭管,腭大小管的交通情况.结论 MSCT可清晰、直观地显示腭鞘管及其周围毗邻骨性结构.

    作者:牛娟琴;宦怡;李康印;张成龙;郝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癌化疗栓塞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癌化疗栓塞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采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扩散系数b=0和500 s/mm2对肝癌化疗栓塞术后患者肝脏行DWI,计算DWI、T2WI中新发肿瘤病灶.肝脏的对比信噪比(CNR),观察上腹部CT增强扫描和肝脏DSA图像,并与DWI相对照,分析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碘油沉积区、肿瘤坏死区和肿瘤复发/残留区等在DWI上的信号特点,并测量上述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 analysis,ROC)分析ADC值鉴别肿瘤活性和坏死组织的价值.结果 新发肿瘤病灶在DWI和T2WI上的CNR分别为46.36±19.49和33.24±17.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0,P=0.025);在DWI上,肿瘤坏死组织呈低信号,肿瘤活性组织呈高信号,而碘油沉积区呈低、等或稍高信号.用ROC分析ADC值区分肿瘤内的坏死组织和活性组织能力,以1.84×10-3mm2/s为阈值,诊断坏死组织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100%.结论 MR DWI能够敏感发现新发肿瘤,ADC值能有效区分肿瘤内部坏死和活性组织成分,可用于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临床随访.

    作者:袁正;董生;许立超;孙志超;董伟华;贾宁阳;肖湘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T和胃肠道造影对腹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T和胃肠道造影对腹膜问皮瘤(peritoneal mesothelioma,PM)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PM患者的CT和胃肠道造影表现,并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6例为弥漫型,其中4例CT和胃肠道造影表现与术中所见相符,1例CT对小病灶的显示受限,1例胃肠道造影显示病灶对胃肠壁的侵犯优于CT.3例为局限型,CT反映了病变的形态特征,但胃肠道造影缺乏特异表现.结论 CT和胃肠道造影相结合有助于弥漫型PM的诊断.CT对局限型PM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而胃肠道造影的诊断作用却不大.

    作者:叶晓华;周诚;杨正汉;顾占军;林徐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食管内支架置入术的复杂并发症及其防治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内支架置入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资料与方法 60例因食管病变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良性狭窄15例,恶性狭窄28例,食管瘘17例.随访观察1~3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存状态、并发症及支架通畅情况,并对影响疗效或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作重点分析.结果 60例患者置入食管内支架73枚,手术成功率97.3%(71/73).发生影响疗效的并发症45例,威胁生命的并发症12例.影响疗效的并发症包括支架选择不当3例,支架移位14例,支架再狭窄28例;威胁生命并发症包括术后大出血5例,并发食管瘘5例,支架造成气道受压2例.结论 食管内支架置入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但其复杂并发症的发生不容忽视,其中以再狭窄、支架移位、食管瘘、术后大出血较常见,准确的术前评估、适当的支架选择、熟练的术中操作、定期术后复诊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文杰;朱晓黎;倪才方;刘一之;邹建伟;金泳海;孙鸽;孙玲芳;张;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大鼠脾动脉选择性插管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大鼠脾动脉选择性插管的方法,为大鼠脾动脉灌注栓塞治疗等相关实验提供可靠的实验途径.材料与方法 20只大鼠中,分离并暂时结扎大鼠肝固有动脉、胃左动脉、腹腔干动脉后,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超选至脾动脉主干.结果 15只选择性插管成功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超选至脾动脉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少,提高了脾的灌注栓塞治疗等相关研究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作者:向贤宏;杨建勇;余雷;陈伟;李家平;王于;谭国胜;李鹤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T灌注与脑血管造影对检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脑血管造影(DSA)和CT灌注成像对脑血管痉挛后组织缺血的检测能力.材料与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4只,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按术前、术后3天、术后7天及术后14天分为4小组,每小组8只.实验组利用2次开颅视交叉池注血建立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小组均行DSA及CT灌注成像,然后处死动物行常规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脑组织存活情况.结果 除3只意外死亡,其余实验动物均顺利完成检查.DSA示实验组术后3天时有2只发生中度脑血管痉挛,第7天时有4只发生重度痉挛,14天时2只发生轻度痉挛,余均未见明显脑血管痉挛;CT灌注发现实验组动物在术后的达峰时间(TTP)均发生了明显改变,3天时为(5.82±1.14)s,7天时达到峰值(7.8±1.16)s,14天时恢复到(5.18±0.17)s.而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在3天时开始下降,分别为(101±17)ml·min-1·100 g-1、(1.87±0.30)ml·min-1·100 g-1;7天时均达到低,分别为(61±19)ml·min-1·100 g-1、(1.37±0.17)ml·min-1·100 g-1;14天时恢复至(80±17)ml·min-1·100 g-1、(2.05±0.24)ml·min-1·100 g-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HE染色示实验组3天时脑组织血管周围明显炎性反应,血管壁增厚,7天时脑组织出现无组织结构的片状坏死,14天时脑胶质细胞肿胀、变性,而对照组则无明显炎性反应和血管壁增厚.结论 CT灌注成像较DSA更能反映脑血管痉挛后组织的微循环状况.

    作者:姚选军;胡春洪;陈宏伟;方向明;鲍健;丁国良;陈国兰;邹新农;胡钢峰;涂建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在评价血尿原因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尿路造影(MDCTU)在评价血尿原因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8例血尿患者行MDCTU检查和图像三维重组,重组方式包括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并对其重组图像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将尿路系统分为梗阻组和非梗阻组,分别对其重组图像中的尿路解剖结构和尿路连贯性的显示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VR与MIP图像的显示效果依赖于管腔内对比剂充盈情况,MPR及CPR图像不依赖于管腔内对比剂充盈情况,两组间CPR对尿路连贯性的显示效果以及对尿路解剖结构的显示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R的应用弥补了VR和MIP的不足,使整体观察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并有助于诊断.MDCTU的诊断准确率为97.8%(44/45).结论 MDCTU的图像质量好,对血尿原因的综合评价能力较强,在泌尿系统疾病检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当尿路有梗阻、肾功能差或输尿管收缩时,CPR有助于影像学诊断.

    作者:麻增林;贺丽英;闫玉昌;吕秀华;张斌;曹保信;苑文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原发性心脏肿瘤的MRI诊断

    目的 评价原发性心脏肿瘤MRI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心脏肿瘤42例,其中良性32例,恶性10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磁共振心脏电影(Cine MR)检查,12例行MR增强扫描.结果 4 2例共47个肿瘤,MRI全部检出,良恶性诊断正确41例,定性诊断准确27例(黏液瘤22例,脂肪瘤3例,血管瘤和纤维瘤各1例).结论 MRI对心脏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高,是综合评价心脏肿瘤的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王振平;孔祥泉;刘颖;刘定西;孔祥闯;徐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临床放射学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上期读片窗答案

    术前影像学诊断脑实质炎性肉芽肿.手术所见左额顶叶水肿明显,中央沟静脉处蛛网膜混浊,中央后回皮层下2 cm处见2.0 cm×2.0 cm×2.5cm大小紫红色肉芽状组织,周围水肿明显,其内部为液性成分.

    作者:袁涛;全冠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