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敦召;杨志宏;万严;钟美花;袁斌;黎旭英
故障现象一 图像检测控制系统(image detector controller,IDC)与数字图像采集工作站(Acquisition Digital Station,ADS)连接失败,机器不能工作.故障分析 DR机是一个复杂的数字化系统,它主要是由IDC、悬吊球管头架系统OTS(Overhead Tube Suspension)、ADS、诊断床系统以及电源高压控制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通过集线器(HUB)进行数据通信.
作者:徐又军;王一;徐向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的MRI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CD患者的MRI表现.常规行横断位、矢状位及垂直于海马长轴的斜冠状位扫描,获得T1 WI、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结果 23例FCD病灶均表现为一侧大脑半球内局限性病变.病灶区域皮质增厚18例,灰白质分界模糊20例,皮层下白质异常信号22例,脑回、脑沟形态异常14例,邻近蛛网膜下腔局限性扩大4例.T1WI、T2WI及FLAIR显示灰白质分界模糊分别为6例、20例及18例;皮层下白质异常信号分别为3例、16例及19例;脑回、脑沟形态异常分别为12例、10例及11例.结论 FCD的MRI表现为皮质增厚、灰白质分界模糊、皮层下白质异常信号、脑回、脑沟形态异常及邻近蛛网膜下腔局限性扩大.T2WI及FLAIR显示灰白质界限、白质内异常信号较T1WI敏感,T1WI显示脑回、脑沟形态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赵殿江;朱明旺;杜铁桥;王大堃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19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多层螺旋CT(MSCT)改变,评价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肠缺血的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MSCT血管重组显示急性肠系膜缺血直接征象13例(68%),其中肠系膜动脉狭窄3例(16%),血栓形成或栓塞7例(39%),肠系膜静脉内血栓形成3例(16%).间接征象包括肠管壁增厚、肠管扩张及气-液平面,肠管壁积气、肠系膜周围渗出、腹腔积液等.结论 MSCT能对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并可帮助判断缺血的原因及程度.
作者:孙瑾;董理;胡兵;闫站能;匡永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心肌病种类繁多,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将原发性心肌病分成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以及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和未分类型心肌病[1].2006年,美国心脏协会对心肌病分类提出了新的建议[2].新分类以基因及分子基础为依据,将心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心肌病又分为遗传性、混合性和获得性3种类型.在新的分类中肥厚型心肌病属于遗传性,而扩张型和限制型属于混合性.
作者:程怀兵;赵世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病因分析与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脾多灶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结果 30例中,恶性淋巴瘤7例,转移瘤6例,多发囊肿5例,脾梗死3例,血管瘤2例,结核2例,淋巴管瘤1例,多发脓肿1例,神经纤维瘤1例,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脾浸润各1例.CT能清楚地显示脾多灶性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形态、密度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脾多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0%.结论 脾多灶性良性病变以囊肿多见,多灶性恶性病变以淋巴瘤和转移瘤多见.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作者:李邦国;文丹;余洪;利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肝静脉血液回流除了三大主肝静脉外,尚有数支直接汇入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的细小肝静脉,统称为副肝静脉(accessory hepatic vein,AHV)或肝短静脉,其数目较多,形态和分布变异较大,影像学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正常人群中AHV多数细小,且不是肝脏的主要回流静脉,以往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医学影像学、肝胆外科的迅速发展及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介入治疗的深入开展,在3支主肝静脉阻塞时AHV起到的代偿作用以及如何利用与保护AHV的功能逐步受到关注.
作者:周朋利;韩新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在正常体重指数患者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选择正常体重指数且临床拟诊冠状动脉疾病者60例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将60例分为两组:常规管电压扫描组(A组)和低管电压扫描组(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120 kV管电压扫描,B组采用100 kV管电压扫描,然后对两组图像质量、对比噪声比(CNR)、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进行评估.结果 A组右冠状动脉(RCA)、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回旋支(CX)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7±0.50)分、(3.80±0.48)分和(3.73±0.52)分,B组RCA、LAD、CX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0±0.63)分、(3.53±0.60)分和(3.50±0.57)分,P值均>0.05.两组图像CNR分别为(20.33±5.14)和(21.56±5.6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P>0.05).A组和B组的CTDIvol分别为(62.24±10.12)mCy、(36.50±8.45)mGy(t=10.7,P<0.05),ED分别为(17.63±3.75)mSv、(10.03±2.23)mSv(t=9.55,P<0.05).结论 DSCT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明显降低正常体重指数受检者所受辐射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作者:赵艳娥;张龙江;周长圣;苏宏;黄伟;顾海峰;朱正庭;卢光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急性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的临床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7例急性PV及SMV血栓形成患者的MRI表现.7例均行MR T1WI、T2WI、脂肪抑制T2WI、血管成像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直接征象为血管内血栓信号,表现为T1WI和T2WI显示PV和SMV流空信号消失.急性期血栓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静脉期PV、SMV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间接征象包括6例见腹腔积液,5例见小肠管壁增厚、水肿,4例见肠管扩张积液.结论 MRI对诊断急性PV及SMV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对急性腹痛、不明原因腹腔积液及可疑小肠梗阻者应观察PV系统情况.
作者:吕敦召;杨志宏;万严;钟美花;袁斌;黎旭英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患者 男,63岁.体检发现肝脏占位.无发热、寒战、腹痛及体重减轻等症状.体检: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既往无肝炎病史,无酗酒史.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246 U/L,球蛋白33.3g/L,甲胎蛋白正常,肝炎抗原、抗体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均为阴性.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袁涛;全冠民;高国栋;王颖杰;贾香丽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量化分析肝脓肿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评估其MR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为肝脓肿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资料与方法 对32例肝脓肿患者行MR DWI,分析肝脓肿的DWI特点,计算病灶和肝脏、脾及胰腺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发脓肿27例,多发5例,共45个病灶.DWI上典型病灶脓肿壁及分隔表现为稍高于周围肝实质的高信号,脓腔表现为明亮高信号;ADC图上脓肿壁及分隔呈稍高于周围肝实质的高信号,脓腔为低信号;平均ADC值分别为:(1)b=500 s/mm2时,脓肿壁(1.64±0.23)×10-3 mm2/s,分隔(1.61±0.16)×10-3mm2/s,脓腔(0.17±0.08)×10-3mm2/s,脓肿周围肝实质(1.62±0.17)×10-3mm2/s,正常肝实质(1.48±0.27)×10-3mm2/s,脾(0.73±0.27)×10-3mm2/s,胰腺(1.89±0.16)×10-3mm2/s;(2)b=1000 s/mm2时,脓肿壁(0.99±0.11)×10-3mm2/s,分隔(1.00±0.07)×10-3mm2/s,脓腔(0.25±0.07)×10-3mm2/s,脓肿周围肝实质(1.55±0.17)×10-3mm2/s,正常肝实质(1.15±0.13)×10-3mm2/s,脾(0.85±0.13)×10-3mm2/s,胰腺(1.41±0.15)×10-3mm2/s.结论 分析MR DWI特点,综合量化分析病灶的ADC值,能更好地显示肝脓肿的病理学演变特征,在脓肿定位、定性诊断及临床治疗、预后方面有重要价值.
作者:阳红艳;顾明;柯振武;田超;谭春燕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到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兔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 BMSCs由雄性白兔的股骨和胫骨的骨髓中提取,分离、培养及传代3周并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然后直接肝脏注射移植到D-Gal诱导的同种雄性兔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内.实验组(n=24):为直接肝脏内注射5 ml BMSCs(约2×107个);对照组(n=34):为直接肝脏内注射5ml D-Hanks液.每天观察各组实验兔的行为变化、存活率、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的改变;BMSCs移植后1、2、4周分别处死两组实验兔,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肝脏坏死程度,参照评分标准.两位组织病理学医师双盲予以各实验动物的肝脏组织标本评分.结果 实验组1周后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95.8%vs 70.6%,P<0.05),而1~2周后的存活率较对照组未见显著性改善(100%vs82.4%,P>0.05).肝功能的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细胞移植后血清ALB明显升高(P<0.05),ALT和AST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但两组的TBIL水平的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评分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SCs移植到受损肝脏后可显著减轻肝脏坏死程度及刺激肝细胞再生进而发挥强大的抗坏死作用(P<0.001).结论 同种异体BMSCs移植可加速修复D-Gal诱导的兔严重急性肝损伤.BMSCs直接肝内注射移植为实验动物模型简单实用的移植方式.
作者:吴海军;肖恩华;尚全良;李艳辉;罗伟;袁友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硬化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影像诊断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儿资料.在CT引导下局部穿刺平阳霉素硬化治疗,采用平阳霉素2 mg、生理盐水2 ml、2%利多卡因2.5 ml、泛影葡胺1 ml.结果 53例中,38例(71.7%)治愈,13例(24.5%)有效,2例无效.6例(11.3%)发生副反应.无误穿正常组织和正常组织药物渗漏现象.其中病变位于颌面部27例(50.9%).结论 CT引导下软组织内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平阳霉素硬化治疗,安全可靠,治愈率高,可以作为该类疾病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郭万亮;周珉;盛茂;王琪;张明常;刘玉奇;高云剑;梁继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的临床特点及DSA表现.资料与方法 15例患者经DSA诊断为MMD,分析其临床特点及DSA表现,并与CT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CT示脑出血11例(其中原发脑室出血6例),脑梗死3例,1例正常;DSA示双侧病变14例,单侧病变1例.所有病例均见颅底及基底节区异常增生血管网及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结论 对于反复出现脑缺血症状或CT提示原发性脑室出血、脑叶或颅底多发出血或梗死灶的中青年患者应考虑MMD可能,DSA可确诊MMD,并对侧支循环的评价具有独特的优势.
作者:范文辉;杜柏林;常耀祖;邹文娜;曾素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MR心肌灌注成像(PI)联合延迟扫描成像检测梗死心肌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行MR首过心肌灌注及延迟扫描成像检查.分别计算低灌注节段组和正常灌注节段组灌注信号强度参数前后信号增强大强度(SIp)、相对峰值强化率(SI%)、累积信号强度(ASI)、对比剂到达时间(t0)、强化峰值时间(t1),对比剂流入到强化峰值50%s时间(t1/2)、对比剂流入到强化峰值时间(Tp)、大曲线上升斜率Slope(α).观察心肌低灌注节段,并与DSA结果比较.测定延迟扫描强化区与无强化区的信号强度值,计算强化区体积占心肌总体积的比值,分析强化区体积所占心肌总体积的比值与每搏输出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心肌首过灌注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方法存在较好的相关性(X2=21.0,P<0.05,r=0.53).(2)正常灌注节段组各参数分别为:SIp(162.8±30.2),SI%(136.2±6.6),ASI(931.4±98.1),t0(16.2±1.1),t1/2(18.5±1.4),t1(22.4±1.4),Tp(9.7±1.7),Slope(α)(16.1±1.7).低灌注节段与正常灌注节段参数SIp、SI%、ASI、t1、Tp、Slope(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p、SI%、Tp、Slope(α)为反映心肌首过灌注TIC的特异性参数,能敏感地反映缺血的程度.(3)延迟强化后,异常延迟强化区信号值(616.6±38.4)与正常延迟强化区信号值(304.0±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延迟强化区体积比与患者每搏输出量呈负相关(r=-0.977,P<0.05).结论 MR心肌PI通过灌注参数的分析可以评估梗死心肌的程度,参照延迟增强的结果,可确定梗死心肌,并计算梗死面积,是对心肌血供情况的直接反映.
作者:娄明武;张秋敏;范义;曾国安;邱翔;胡卫东;刘永爵;梁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以MSCT增强扫描为基础,探讨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IPS)的解剖行程和形态学表现,为经IPS静脉途径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 对120例患者行CT脑静脉成像(CTV),通过连续断面观察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以第2例可视化人体数据集中的相关薄层解剖断面为参照,对IPS的位置、形态、大小、走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IPS起始部、垂直部和水平部、出颅部以及颅外段在CT薄层横断面上均能得到连续显示,与薄层解剖断面有良好的对应关系.IPS起始部与海绵窦后上部无明确界限,两侧借基底静脉丛(BVP)相互交通,其宽度左侧为(7.88±1.83)mm,右侧为(8.42±1.87)mm,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度左侧为(2.90±0.83)mm,右侧为(2.90±0.71)mm,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S垂直段、出颅段为均匀强化的管状结构,垂直段直径左侧为(1.87±0.82)mm,右侧为(2.08±0.60)mm,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颅段直径左侧为(1.96±0.74)mm,右侧为(1.95±0.68)mm,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能够准确显示IPS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是评价IPS解剖行程和形态学变化的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作者:张伟国;叶莹莹;陈金华;谭立文;张绍祥;旷连勤;李雪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常规MRI和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 CE MRA)在门肠系膜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证实的14例门肠系膜静脉血栓的平扫、增强MRI和3D CE MRA资料.结果 14例中,门肠系膜静脉及分支累及10例,门静脉及分支累及2例,2例仅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及分支;其中5例并发侧支血管形成.3D CE MRA准确地显示了相应病理解剖改变;平扫MRI能够显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内的血栓,但难以确切显示门肠系膜静脉属支、门静脉肝内分支血栓和较小血栓;增强后快速扰相稳态梯度回复采集序列(FSPGR)图像由于血管内和血管壁的强化及更高信噪比可更好地显示血栓.结论 平扫时重视对血管形态的观察有利于发现血栓,同时行3D CE MRA及增强后FSPGR,可以准确地诊断门肠系膜静脉血栓,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作者:田伟;杨桂芬;赵尚开;曹桢斌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肉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肉瘤患者的胸片及CT资料.7例中,滑膜肉瘤4例,血管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黏液型脂肪肉瘤1例.周围型肺肉瘤6例,中央型肺肉瘤1例.结果 平片上病灶直径平均为8.1 cm,无钙化、毛刺,未见空洞.CT示浅分叶,未见毛刺,2例可见假包膜,2例可见小范围液化坏死区,无钙化.平扫时平均CT值为45.3 HU,增强后可见轻至中度强化,绝对增强均值为22.6 HU,4例邻近组织受累,1例肋骨破坏,1例血管肉瘤有肾上腺、肝脏、头颅多发转移.均未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 原发性肺肉瘤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肿块多数位于肺外周,直径大,肺门、纵隔转移少,邻近组织受侵犯多,浅分叶,无毛刺、钙化,坏死液化范围少,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
作者:陈淮;曾庆思;关玉宝;周洁;林云恩;岑人丽;张超亮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将已确诊的101例尘肺患者和6例0+患者采用CR高kV和传统高kV两种方法,各摄胸部正位片一张,由尘肺诊断小组,按照尘肺病诊断标准(GBZ 70-2002)及23张标准片,随机对每张胸片质量和尘肺诊断及其分期进行评定.结果 CR高kV和传统高kV胸片的一级片率分别为90.65%、46.73%,一级片率经X2检验(X2=44.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胸部肺内细微结构总体显示率分别为95.51%、59.07%,总体显示率经X2检验(X2=37.7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尘肺检出率分别为97.20%、8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3,P<0.01).结论 在尘肺病诊断中CR高kV胸片有望取代现行的传统高kV胸片.
作者:胡茂能;周俊生;荣光生;沈华志;刘胜萍;曾敏;王国亮;杜丹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双源CT对87例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按4分法进行分段评价.将图像质量分值低于1分或连续两段2分者纳入需要心电编辑组.比较无需编辑组和需要编辑患者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结果 对87例共1218段动脉进行图像质量评价.42例无需心电编辑,45例需心电编辑,两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编辑后,有36例(80%)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通过选择适当的重组时相,双源CT对部分房颤患者能直接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电编辑能够明显改善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作者:黄伟;周长圣;何雯雯;张龙江;赵燕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数字钼靶X线摄影形态及边缘征象对乳腺肿块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80例乳腺肿块患者,均为女性,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良性48例,恶性132例,对其数字钼靶X线摄影形态及边缘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数字钼靶X线摄影形状呈深分叶或不规则形、边缘毛糙或毛刺者归为恶性组;表现为类圆形、浅分叶、边缘光整者归为良性组.结果 采用形态及边缘征象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4%、77.08%、85.56%、91.41%及73.33%.恶性病变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呈依次递增趋势;良性病变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依次递减;恶性病变边缘以毛刺、毛糙及模糊为主(84.85%),良性病变以光整及部分光整为主(72.91%).恶性病变约85.61%≥加岁,14.39%<40岁;良性病变约39.58%≥加岁,60.42%<40岁.以40岁为分界,依靠良、恶性形态及边缘征象对乳腺病变定性的准确率≥40岁组(88.64%)高于<40岁组(77.08%).结论 数字钼靶X线摄影乳腺肿块形态及边缘征象可作为乳腺肿块性病变良、恶性定性诊断的一种参考,其简单易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患者年龄结合形态及边缘征象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作者:德杰;李彩英;祁永富;韩帅;周艳玲;张玉清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