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杰;纪忠;王子岩;黄健康;熊竹友;郑士友
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索为手缺失残疾者在前臂残端重建手功能.
作者:于仲嘉;黄玉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外周神经损伤在临床上相当普遍,创伤、外科手术及疾病均可导致外周神经损伤.
作者:聂俊辉;曾园山;郭家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改良粗隆间内收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粗隆间内收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5例.术后随访1a~6a(平均2.5a),观察临床疗效及X光片CE角、颈干角的改变.结果:5例病人行走步态和疼痛均有明显的改善;颈干角126°~133°,接近正常,髋关节的股骨头包容量明显增加;CE角25°~30°.结论:改良的股骨粗隆间内收截骨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叶春万;张长春;王欣;聂邦寿;马修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的解剖及应用要点.方法:在25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的走行、分支、发出点和外径等.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阔筋膜张肌支上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7.1±2.3cm,外径1.2±0.8mm,该支又分出2~3支外径在0.3mm~0.5mm的小分支从阔筋膜张肌后份进入肌质,上行至肌起始处达髂骨;其下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7.9±1.8cm,外径1.3±0.8mm.结论: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具有手术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陈振光;张发惠;谭金海;谢昀;陶圣祥;潘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及切开复位多支骨圆针交叉固定的疗效.方法:采用手术切开撬拨复位多支骨圆针交叉固定,使粉碎的跟骨成为较稳定的加固结构,结合功能位短腿石膏固定,治疗各种类型(Paley分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30例35足.术后2.5个月拆膏拔针,康复锻练.结果:除术后不足半年的6例外,余24例均获随访,随访期6月~33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病例均获得解剖或接近解剖复位及满意的足功能,按天津医院骨科评分标准,评分均在85~100分之间,优良率达100%.结论:本手术简便易行,符合力学要求,不须特殊器械,效果可靠.
作者:李洪恩;赵旭;彭广君;许山;徐冬;刘祥清;李伟;孙亚伟;李伟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间及后外侧植骨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38例,均行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包括:Steffee20例,RF 8例,TSRH 5例,Socon 5例;固定融合范围:1个节段24例,2个节段14例.结果:36例病人获随访,平均时间4±2.6a年.滑脱椎体复位率80.6%~93.4%,平均87.37%;腰痛改善率94.3%;下肢疼痛、麻木改善率94.5%;间歇性跛行改善率97.3%.并发症共6例,其中术中并发症2例,发生率5.5%;术后并发症4例,发生率11.1%.结论:椎弓根内固定可满足腰椎滑脱的短节段固定和复位要求,临床疗效满意,复位、融合率高.并发症的预防与掌握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作者:刘振华;周建生;丁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后部出血的止血方法.方法:应用鼻内镜对10例鼻腔后部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寻找出血部位.以克氏针改制的绝缘电灼针和带绝缘外套的细吸引管电灼止血.结果:10例患者均经一次治愈,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3a未再出血.结论:鼻内窥镜、绝缘电灼针、带绝缘外套的细吸引管和高频电刀联合应用治疗鼻出血,视野广阔清楚,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马士崟;詹晓东;祖志将;蒋成义;王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内皮抑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治疗剂量的选择.方法: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后第15天,以5mg/Kg·d、10mg/Kg·d和20mg/Kg·d 3种剂量内皮抑制素皮下注射治疗7d,用磁共振成像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3种剂量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8.29±3.41%、53.77±7.08%和59.46±3.20%,5mg剂量组与10mg和20mg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10mg组与20mg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内皮抑制素对胶质瘤有治疗作用,治疗剂量应选择10mg/Kg·d.
作者:王海宝;钱银锋;陈骏;张诚;余永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晕厥是较常见的综合征,平日我们常见有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咳嗽性晕厥、排尿性晕厥,但吞咽性晕厥却很少见.下面为吞咽性晕厥1例,报告如下.
作者:谷丽梅;刘凤吉;信丽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89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时间,X线片关节面平整程度,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6.5d,X线片示关节面平整度良好,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2.2%.结论:该术式手术适应证较广,操作简便,复位固定满意,疗效确切,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张小东;钟桂午;汪伟;陈日景;高质钢;范少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舟、月骨骨不连和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仍是临床骨科难题之一,采用掌侧入路的骨间前血管前臂远侧骨膜瓣移植,已被证明疗效可靠[1-2].我院自1999年开始从背侧入路,采用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尺桡骨骨膜(骨)瓣[3],逆行移位修复舟、月骨骨不连或骨坏死18例.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洪发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肿瘤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防范措施.方法:回顾从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109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病例,分析其术中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方法.结果:本组无一例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结论:在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中,采用不显露喉返神经的方法能有效预防其损伤.
作者:王振杰;纪忠;王子岩;黄健康;熊竹友;郑士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肝癌合并胆道癌栓尤其是出现黄疸时,一向被认为是疾病的晚期表现而得不到积极治疗.近几年随着肝脏外科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对该类患者实行积极的综合治疗多能得到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就肝癌合并胆道癌栓的诊断与治疗等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丁磊;陈孝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与脑血管解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CT和MRI证实的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效果;复习相关的解剖学资料,并分析其与本病的关系.结果:儿童外伤性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有明显的颅脑损伤病史及神经系统受损表现.经治疗,25例中22例在6个月内完全恢复,3例轻残;其中15例于伤后8个月~2a分别复查头颅CT,显示原低密度阴影区域持续存在但较受伤时缩小.结论: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其脑血管解剖学特点密切相关,预后良好.
作者:杜宏生;王金环;王文治;李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是1980年由Caplan[1]首先提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干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常引起误诊或漏诊.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15例TOB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此病的临床诊断进行探讨.
作者:苗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髓内固定具有手术快、创伤小、并发症少和内固定物易取出的优点[1],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四肢管状骨骨折的治疗.但若术中内固定物适应证选择不当.和术后长时间超负荷功能锻炼,内固定物易发生疲劳断裂.其在X线片上表现不明显,易漏诊.自1990年7月至2002年1月,我院骨科共发生髓内固定物隐性断裂2例,因处理及时,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秀中;靳长秀;孙旭海;范锡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其安装简单、疗效确切的特点,在各级医院越来越多地得到开展,抢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我院心内科自1999年4月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共为45例患者施行了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作者:林继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抢救心室停搏和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采用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治疗心室停搏2例、严重窦缓6例,Ⅲ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7例.结果:15例均起搏成功,平均历时15min.结论: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与普通电极起搏相比,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无需X线定位,可争取抢救时间等优点.
作者:朱结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行Dixon保肛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自1998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双吻合器技术行低位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39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吻合口漏1例,术后6个月复发1例,无吻合口狭窄及伤口感染.39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排便习惯改变.结论:对低位直肠癌行Dixon保肛手术,采用双吻合器是安全可靠、省时、实用的.
作者:钱军;鲁令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术治疗单侧毁损肺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全肺切除.结果:2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全组随访5月~5a,效果良好.结论:全肺切除术治疗单侧毁损肺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较好的方法.
作者:陶立伟;葛阳;姜大伟;顾江魁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