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髓内固定物隐性断裂2例分析

王秀中;靳长秀;孙旭海;范锡海

关键词:内固定物, 隐性, 髓内固定, 管状骨骨折, 选择不当, 效果满意, 疲劳断裂, 功能锻炼, 适应证, 创伤小, 超负荷, 并发症, 治疗, 应用, 四肢, 术后, 手术, 漏诊, 骨科, 处理
摘要:髓内固定具有手术快、创伤小、并发症少和内固定物易取出的优点[1],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四肢管状骨骨折的治疗.但若术中内固定物适应证选择不当.和术后长时间超负荷功能锻炼,内固定物易发生疲劳断裂.其在X线片上表现不明显,易漏诊.自1990年7月至2002年1月,我院骨科共发生髓内固定物隐性断裂2例,因处理及时,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吞咽性晕厥1例报告

    晕厥是较常见的综合征,平日我们常见有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咳嗽性晕厥、排尿性晕厥,但吞咽性晕厥却很少见.下面为吞咽性晕厥1例,报告如下.

    作者:谷丽梅;刘凤吉;信丽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髓内固定物隐性断裂2例分析

    髓内固定具有手术快、创伤小、并发症少和内固定物易取出的优点[1],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四肢管状骨骨折的治疗.但若术中内固定物适应证选择不当.和术后长时间超负荷功能锻炼,内固定物易发生疲劳断裂.其在X线片上表现不明显,易漏诊.自1990年7月至2002年1月,我院骨科共发生髓内固定物隐性断裂2例,因处理及时,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秀中;靳长秀;孙旭海;范锡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单侧毁损肺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术治疗单侧毁损肺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全肺切除.结果:2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全组随访5月~5a,效果良好.结论:全肺切除术治疗单侧毁损肺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较好的方法.

    作者:陶立伟;葛阳;姜大伟;顾江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下高位盲肠阑尾合并升结肠缺如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1具男尸时,发现回盲部位于肝右叶下方,升结肠缺如.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清;孟镔;陈明智;胡军;梁波;杨蔡伟;徐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促进外周神经再生研究的概况

    外周神经损伤在临床上相当普遍,创伤、外科手术及疾病均可导致外周神经损伤.

    作者:聂俊辉;曾园山;郭家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肘后侧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2例.结果: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良率84.37%.结论:肱骨髁间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解剖复位、牢固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殷西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喙突移位加内固定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喙突移位加内固定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5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采用喙突移位加内固定术治疗,其中骨螺钉固定3例、钢丝固定2例、螺钉张力带固定10例.术后随访6月~2a.结果:按Karlsson标准评定功能,优11例,良3例,差1例.结论:喙突移位固定方法优良,能获得稳定较好的关节功能.

    作者:卢国强;李新志;郑之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与脑血管解剖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与脑血管解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CT和MRI证实的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效果;复习相关的解剖学资料,并分析其与本病的关系.结果:儿童外伤性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有明显的颅脑损伤病史及神经系统受损表现.经治疗,25例中22例在6个月内完全恢复,3例轻残;其中15例于伤后8个月~2a分别复查头颅CT,显示原低密度阴影区域持续存在但较受伤时缩小.结论: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其脑血管解剖学特点密切相关,预后良好.

    作者:杜宏生;王金环;王文治;李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2例

    在解剖1具身长175cm、60岁左右甲醛固定的男性尸体和身长156cm、60岁左右女性尸体时发现,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相交通,报道如下.

    作者:翟延荣;孟镔;张辉;苏波;曹朴;刘坤;夏云龙;徐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冷冻维持温度对大鼠血管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维持温度冷冻对血管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以15%DMSO为低温保护剂,采用两步冷冻保存步骤,设计维持温度为-45℃、-50℃、-55℃、-60℃、-65℃和-70℃,对SD大鼠血管组织进行冷冻预处理后,-196℃液氮保存1周.复温后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用维持温度-55℃、-60℃冷冻预处理的血管,经液氮保存、复温,血管组织超微结构保持良好,优于其它温度值的实验组.结论:-55℃~-60℃是适宜血管组织冷冻的维持温度值.

    作者:张发惠;陈文列;郑和平;张朝春;曲丽娟;钟秀容;陈莲云;林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术的配合与护理

    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其安装简单、疗效确切的特点,在各级医院越来越多地得到开展,抢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我院心内科自1999年4月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共为45例患者施行了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作者:林继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鼻窦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一)

    现代影象技术是断层影象解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直接应用一定数量的标本或活体进行影象断层扫描,对某些结构的影象进行统计分析,或将标本先进行影象断层扫描后再制作断层标本进行对比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断层影象解剖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作者:廖建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内固定与解剖学基础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及切开复位多支骨圆针交叉固定的疗效.方法:采用手术切开撬拨复位多支骨圆针交叉固定,使粉碎的跟骨成为较稳定的加固结构,结合功能位短腿石膏固定,治疗各种类型(Paley分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30例35足.术后2.5个月拆膏拔针,康复锻练.结果:除术后不足半年的6例外,余24例均获随访,随访期6月~33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病例均获得解剖或接近解剖复位及满意的足功能,按天津医院骨科评分标准,评分均在85~100分之间,优良率达100%.结论:本手术简便易行,符合力学要求,不须特殊器械,效果可靠.

    作者:李洪恩;赵旭;彭广君;许山;徐冬;刘祥清;李伟;孙亚伟;李伟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防腐固定尸头标本血管灌注法的研究

    目的:探讨已防腐固定尸头标本的血管灌注方法.方法:用乳胶染料对已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20例标本进行动、静脉血管灌注.结果:经过灌注的标本,血管特别是大血管充盈饱满,血管着色好,便于辨认,而且不影响其真实性,解剖操作时,对寻找、观察血管的分支、分布及变异非常方便.结论:灌注前标本的浸泡、血管的冲洗、灌注的压力是影响灌注好坏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洪杰;杨扬;王建刚;李新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骨间前血管腕背支骨膜(骨)瓣移位术的手术配合

    舟、月骨骨不连和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仍是临床骨科难题之一,采用掌侧入路的骨间前血管前臂远侧骨膜瓣移植,已被证明疗效可靠[1-2].我院自1999年开始从背侧入路,采用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尺桡骨骨膜(骨)瓣[3],逆行移位修复舟、月骨骨不连或骨坏死18例.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洪发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

    目的:评价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间及后外侧植骨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38例,均行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包括:Steffee20例,RF 8例,TSRH 5例,Socon 5例;固定融合范围:1个节段24例,2个节段14例.结果:36例病人获随访,平均时间4±2.6a年.滑脱椎体复位率80.6%~93.4%,平均87.37%;腰痛改善率94.3%;下肢疼痛、麻木改善率94.5%;间歇性跛行改善率97.3%.并发症共6例,其中术中并发症2例,发生率5.5%;术后并发症4例,发生率11.1%.结论:椎弓根内固定可满足腰椎滑脱的短节段固定和复位要求,临床疗效满意,复位、融合率高.并发症的预防与掌握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作者:刘振华;周建生;丁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改良粗隆间内收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粗隆间内收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粗隆间内收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5例.术后随访1a~6a(平均2.5a),观察临床疗效及X光片CE角、颈干角的改变.结果:5例病人行走步态和疼痛均有明显的改善;颈干角126°~133°,接近正常,髋关节的股骨头包容量明显增加;CE角25°~30°.结论:改良的股骨粗隆间内收截骨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叶春万;张长春;王欣;聂邦寿;马修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的特点.方法:对14例17条静脉瓣功能不全的下肢静脉进行了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检查.结果:17条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根据二维超声表现分为原发性13条静脉,继发性4条静脉;根据血流反流时间的不同,可分为Ⅰ级(9条静脉),Ⅱ级(5条静脉),Ⅲ级(3条静脉).结论: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观察静脉管腔、管壁的结构及实时状况,并能明确瓣膜的反流部位及反流程度.以此标准诊断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对外科合理的选择手术部位及方式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刘新群;谢广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甲状腺良性肿瘤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肿瘤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防范措施.方法:回顾从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109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病例,分析其术中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方法.结果:本组无一例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结论:在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中,采用不显露喉返神经的方法能有效预防其损伤.

    作者:王振杰;纪忠;王子岩;黄健康;熊竹友;郑士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抢救心室停搏和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采用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治疗心室停搏2例、严重窦缓6例,Ⅲ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7例.结果:15例均起搏成功,平均历时15min.结论: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与普通电极起搏相比,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无需X线定位,可争取抢救时间等优点.

    作者:朱结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