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西川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行Dixon保肛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自1998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双吻合器技术行低位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39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吻合口漏1例,术后6个月复发1例,无吻合口狭窄及伤口感染.39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排便习惯改变.结论:对低位直肠癌行Dixon保肛手术,采用双吻合器是安全可靠、省时、实用的.
作者:钱军;鲁令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在解剖1具男尸时,发现回盲部位于肝右叶下方,升结肠缺如.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清;孟镔;陈明智;胡军;梁波;杨蔡伟;徐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与脑血管解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CT和MRI证实的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效果;复习相关的解剖学资料,并分析其与本病的关系.结果:儿童外伤性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有明显的颅脑损伤病史及神经系统受损表现.经治疗,25例中22例在6个月内完全恢复,3例轻残;其中15例于伤后8个月~2a分别复查头颅CT,显示原低密度阴影区域持续存在但较受伤时缩小.结论: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其脑血管解剖学特点密切相关,预后良好.
作者:杜宏生;王金环;王文治;李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其安装简单、疗效确切的特点,在各级医院越来越多地得到开展,抢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我院心内科自1999年4月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共为45例患者施行了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作者:林继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的特点.方法:对14例17条静脉瓣功能不全的下肢静脉进行了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检查.结果:17条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根据二维超声表现分为原发性13条静脉,继发性4条静脉;根据血流反流时间的不同,可分为Ⅰ级(9条静脉),Ⅱ级(5条静脉),Ⅲ级(3条静脉).结论: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观察静脉管腔、管壁的结构及实时状况,并能明确瓣膜的反流部位及反流程度.以此标准诊断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对外科合理的选择手术部位及方式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刘新群;谢广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喙突移位加内固定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5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采用喙突移位加内固定术治疗,其中骨螺钉固定3例、钢丝固定2例、螺钉张力带固定10例.术后随访6月~2a.结果:按Karlsson标准评定功能,优11例,良3例,差1例.结论:喙突移位固定方法优良,能获得稳定较好的关节功能.
作者:卢国强;李新志;郑之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的解剖及应用要点.方法:在25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的走行、分支、发出点和外径等.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阔筋膜张肌支上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7.1±2.3cm,外径1.2±0.8mm,该支又分出2~3支外径在0.3mm~0.5mm的小分支从阔筋膜张肌后份进入肌质,上行至肌起始处达髂骨;其下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7.9±1.8cm,外径1.3±0.8mm.结论: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具有手术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陈振光;张发惠;谭金海;谢昀;陶圣祥;潘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是1980年由Caplan[1]首先提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干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常引起误诊或漏诊.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15例TOB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此病的临床诊断进行探讨.
作者:苗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改良粗隆间内收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粗隆间内收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5例.术后随访1a~6a(平均2.5a),观察临床疗效及X光片CE角、颈干角的改变.结果:5例病人行走步态和疼痛均有明显的改善;颈干角126°~133°,接近正常,髋关节的股骨头包容量明显增加;CE角25°~30°.结论:改良的股骨粗隆间内收截骨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叶春万;张长春;王欣;聂邦寿;马修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肘后侧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2例.结果: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良率84.37%.结论:肱骨髁间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解剖复位、牢固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殷西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及切开复位多支骨圆针交叉固定的疗效.方法:采用手术切开撬拨复位多支骨圆针交叉固定,使粉碎的跟骨成为较稳定的加固结构,结合功能位短腿石膏固定,治疗各种类型(Paley分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30例35足.术后2.5个月拆膏拔针,康复锻练.结果:除术后不足半年的6例外,余24例均获随访,随访期6月~33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病例均获得解剖或接近解剖复位及满意的足功能,按天津医院骨科评分标准,评分均在85~100分之间,优良率达100%.结论:本手术简便易行,符合力学要求,不须特殊器械,效果可靠.
作者:李洪恩;赵旭;彭广君;许山;徐冬;刘祥清;李伟;孙亚伟;李伟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索为手缺失残疾者在前臂残端重建手功能.
作者:于仲嘉;黄玉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维持温度冷冻对血管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以15%DMSO为低温保护剂,采用两步冷冻保存步骤,设计维持温度为-45℃、-50℃、-55℃、-60℃、-65℃和-70℃,对SD大鼠血管组织进行冷冻预处理后,-196℃液氮保存1周.复温后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用维持温度-55℃、-60℃冷冻预处理的血管,经液氮保存、复温,血管组织超微结构保持良好,优于其它温度值的实验组.结论:-55℃~-60℃是适宜血管组织冷冻的维持温度值.
作者:张发惠;陈文列;郑和平;张朝春;曲丽娟;钟秀容;陈莲云;林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89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时间,X线片关节面平整程度,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6.5d,X线片示关节面平整度良好,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2.2%.结论:该术式手术适应证较广,操作简便,复位固定满意,疗效确切,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张小东;钟桂午;汪伟;陈日景;高质钢;范少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髓内固定具有手术快、创伤小、并发症少和内固定物易取出的优点[1],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四肢管状骨骨折的治疗.但若术中内固定物适应证选择不当.和术后长时间超负荷功能锻炼,内固定物易发生疲劳断裂.其在X线片上表现不明显,易漏诊.自1990年7月至2002年1月,我院骨科共发生髓内固定物隐性断裂2例,因处理及时,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秀中;靳长秀;孙旭海;范锡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 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来国际上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是指在C型臂X光机监控下,用18G穿刺针穿刺到椎间盘的髓核部分,通过针腔导入纤细的光导纤维,接通激光治疗机,在微电脑的控制下将椎间盘汽化,达到减小椎间盘压力使髓核回纳,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的目的.
作者:李盛华;刘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指屈肌腱指段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取新鲜成人尸体的示、中、环、小指各20指,分别采用拉伸实验和冲击实验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分析.结果:①拉伸试验:指段的中部是强度危险区;②冲击试验:快负荷时,指段强度小于骨质;慢负荷时,指段强度大于骨质.结论:肌腱指段在负荷下,除表现有粘弹特性外,还表现出速度依赖性;其机械性能随负荷速度的不同而变化.
作者:姚柏春;邓兆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内皮抑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治疗剂量的选择.方法: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后第15天,以5mg/Kg·d、10mg/Kg·d和20mg/Kg·d 3种剂量内皮抑制素皮下注射治疗7d,用磁共振成像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3种剂量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8.29±3.41%、53.77±7.08%和59.46±3.20%,5mg剂量组与10mg和20mg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10mg组与20mg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内皮抑制素对胶质瘤有治疗作用,治疗剂量应选择10mg/Kg·d.
作者:王海宝;钱银锋;陈骏;张诚;余永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硬腭粘骨膜瓣修复颊粘膜癌术后软组织缺损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带蒂硬腭粘骨膜瓣一期修复颊粘膜癌术后软组织缺损24例及其优缺点.结果:随访3~6个月,全组转移瓣均完全成活,供区创面Ⅰ期愈合,功能与外观均满意.结论:该瓣用于颊粘膜癌术后缺损的修复,为效果可靠的手术方法之一.
作者:后军;张令达;颜雨春;潘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抢救心室停搏和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采用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治疗心室停搏2例、严重窦缓6例,Ⅲ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7例.结果:15例均起搏成功,平均历时15min.结论: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与普通电极起搏相比,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无需X线定位,可争取抢救时间等优点.
作者:朱结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