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诊断

苗青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 脑干血管病, 早期诊断, 特殊类型, 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 特异性, 缺血性, 误诊, 漏诊, 病例
摘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是1980年由Caplan[1]首先提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干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常引起误诊或漏诊.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15例TOB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此病的临床诊断进行探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防腐固定尸头标本血管灌注法的研究

    目的:探讨已防腐固定尸头标本的血管灌注方法.方法:用乳胶染料对已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20例标本进行动、静脉血管灌注.结果:经过灌注的标本,血管特别是大血管充盈饱满,血管着色好,便于辨认,而且不影响其真实性,解剖操作时,对寻找、观察血管的分支、分布及变异非常方便.结论:灌注前标本的浸泡、血管的冲洗、灌注的压力是影响灌注好坏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洪杰;杨扬;王建刚;李新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鼻内镜在治疗顽固性鼻腔后部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后部出血的止血方法.方法:应用鼻内镜对10例鼻腔后部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寻找出血部位.以克氏针改制的绝缘电灼针和带绝缘外套的细吸引管电灼止血.结果:10例患者均经一次治愈,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3a未再出血.结论:鼻内窥镜、绝缘电灼针、带绝缘外套的细吸引管和高频电刀联合应用治疗鼻出血,视野广阔清楚,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马士崟;詹晓东;祖志将;蒋成义;王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促进外周神经再生研究的概况

    外周神经损伤在临床上相当普遍,创伤、外科手术及疾病均可导致外周神经损伤.

    作者:聂俊辉;曾园山;郭家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抢救心室停搏和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采用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治疗心室停搏2例、严重窦缓6例,Ⅲ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7例.结果:15例均起搏成功,平均历时15min.结论: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与普通电极起搏相比,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无需X线定位,可争取抢救时间等优点.

    作者:朱结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行Dixon保肛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自1998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双吻合器技术行低位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39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吻合口漏1例,术后6个月复发1例,无吻合口狭窄及伤口感染.39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排便习惯改变.结论:对低位直肠癌行Dixon保肛手术,采用双吻合器是安全可靠、省时、实用的.

    作者:钱军;鲁令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甲状腺良性肿瘤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肿瘤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防范措施.方法:回顾从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109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病例,分析其术中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方法.结果:本组无一例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结论:在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中,采用不显露喉返神经的方法能有效预防其损伤.

    作者:王振杰;纪忠;王子岩;黄健康;熊竹友;郑士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肘后侧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2例.结果: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良率84.37%.结论:肱骨髁间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解剖复位、牢固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殷西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89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时间,X线片关节面平整程度,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6.5d,X线片示关节面平整度良好,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2.2%.结论:该术式手术适应证较广,操作简便,复位固定满意,疗效确切,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张小东;钟桂午;汪伟;陈日景;高质钢;范少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骨间前血管腕背支骨膜(骨)瓣移位术的手术配合

    舟、月骨骨不连和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仍是临床骨科难题之一,采用掌侧入路的骨间前血管前臂远侧骨膜瓣移植,已被证明疗效可靠[1-2].我院自1999年开始从背侧入路,采用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尺桡骨骨膜(骨)瓣[3],逆行移位修复舟、月骨骨不连或骨坏死18例.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洪发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癌合并胆道癌栓

    肝癌合并胆道癌栓尤其是出现黄疸时,一向被认为是疾病的晚期表现而得不到积极治疗.近几年随着肝脏外科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对该类患者实行积极的综合治疗多能得到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就肝癌合并胆道癌栓的诊断与治疗等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丁磊;陈孝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 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来国际上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是指在C型臂X光机监控下,用18G穿刺针穿刺到椎间盘的髓核部分,通过针腔导入纤细的光导纤维,接通激光治疗机,在微电脑的控制下将椎间盘汽化,达到减小椎间盘压力使髓核回纳,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的目的.

    作者:李盛华;刘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硬腭粘骨膜瓣修复颊粘膜癌术后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硬腭粘骨膜瓣修复颊粘膜癌术后软组织缺损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带蒂硬腭粘骨膜瓣一期修复颊粘膜癌术后软组织缺损24例及其优缺点.结果:随访3~6个月,全组转移瓣均完全成活,供区创面Ⅰ期愈合,功能与外观均满意.结论:该瓣用于颊粘膜癌术后缺损的修复,为效果可靠的手术方法之一.

    作者:后军;张令达;颜雨春;潘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吞咽性晕厥1例报告

    晕厥是较常见的综合征,平日我们常见有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咳嗽性晕厥、排尿性晕厥,但吞咽性晕厥却很少见.下面为吞咽性晕厥1例,报告如下.

    作者:谷丽梅;刘凤吉;信丽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的解剖及应用要点.方法:在25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的走行、分支、发出点和外径等.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阔筋膜张肌支上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7.1±2.3cm,外径1.2±0.8mm,该支又分出2~3支外径在0.3mm~0.5mm的小分支从阔筋膜张肌后份进入肌质,上行至肌起始处达髂骨;其下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7.9±1.8cm,外径1.3±0.8mm.结论: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具有手术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陈振光;张发惠;谭金海;谢昀;陶圣祥;潘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下高位盲肠阑尾合并升结肠缺如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1具男尸时,发现回盲部位于肝右叶下方,升结肠缺如.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清;孟镔;陈明智;胡军;梁波;杨蔡伟;徐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术的配合与护理

    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其安装简单、疗效确切的特点,在各级医院越来越多地得到开展,抢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我院心内科自1999年4月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共为45例患者施行了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作者:林继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与脑血管解剖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与脑血管解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CT和MRI证实的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效果;复习相关的解剖学资料,并分析其与本病的关系.结果:儿童外伤性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有明显的颅脑损伤病史及神经系统受损表现.经治疗,25例中22例在6个月内完全恢复,3例轻残;其中15例于伤后8个月~2a分别复查头颅CT,显示原低密度阴影区域持续存在但较受伤时缩小.结论: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其脑血管解剖学特点密切相关,预后良好.

    作者:杜宏生;王金环;王文治;李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内固定与解剖学基础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及切开复位多支骨圆针交叉固定的疗效.方法:采用手术切开撬拨复位多支骨圆针交叉固定,使粉碎的跟骨成为较稳定的加固结构,结合功能位短腿石膏固定,治疗各种类型(Paley分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30例35足.术后2.5个月拆膏拔针,康复锻练.结果:除术后不足半年的6例外,余24例均获随访,随访期6月~33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病例均获得解剖或接近解剖复位及满意的足功能,按天津医院骨科评分标准,评分均在85~100分之间,优良率达100%.结论:本手术简便易行,符合力学要求,不须特殊器械,效果可靠.

    作者:李洪恩;赵旭;彭广君;许山;徐冬;刘祥清;李伟;孙亚伟;李伟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髓内固定物隐性断裂2例分析

    髓内固定具有手术快、创伤小、并发症少和内固定物易取出的优点[1],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四肢管状骨骨折的治疗.但若术中内固定物适应证选择不当.和术后长时间超负荷功能锻炼,内固定物易发生疲劳断裂.其在X线片上表现不明显,易漏诊.自1990年7月至2002年1月,我院骨科共发生髓内固定物隐性断裂2例,因处理及时,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秀中;靳长秀;孙旭海;范锡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诊断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是1980年由Caplan[1]首先提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干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常引起误诊或漏诊.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15例TOB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此病的临床诊断进行探讨.

    作者:苗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