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一例

高而立;侯义华;赵志坚;刘景全;王士军;苏海

关键词:左冠状动脉异常, 起源, 二尖瓣关闭不全, 收缩期杂音, 心前区, 胸闷, 心悸, 外科, 听诊, 收入, 患者, 房颤, 粗糙
摘要:患者 男,55岁.因胸闷、气短、心悸8年余就诊.听诊心前区可闻及粗糙Ⅱ级收缩期杂音,P2轻亢.以二尖瓣关闭不全,房颤收入外科.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16层螺旋CT眼眶三维测量方法分析

    目的 建立眼眶16层螺旋CT三维测量方法,探讨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资料与方法 9例正常成人干燥完整头颅眼眶经16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组成像,共进行8条线距测量,并与干颅眼眶直接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6层螺旋CT眼眶三维测量方法能测量不同平面眼眶线距,其与直接测量方法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 16层螺旋CT眼眶三维测量准确、可靠,可作为眼眶测量常规方法.

    作者:韩永顺;叶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胼胝体挫伤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外伤所引起的胼胝体纤维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和23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通过运算获得大脑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图、容积比异向性(volume ratio anisotropy,VrA)图、各向同性(isotropic image,Iso)图等,分别测量经内囊层面胼胝体前部、胼胝体后部的FA、DCavg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 在FA图像上正常人胼胝体呈均匀高信号显示清晰,23例脑外伤中胼胝体正常7例,FA值正常;局灶胼胝体挫伤14例,FA值下降14例,DCavg下降14例,胼胝体弥漫挫伤2例,T1 FLAIR序列显示胼胝体肿胀变形,FA图胼胝体纤维失去正常结构及形态,类似斑片状,FA值下降. 结论 DTI能精确、直观地显示胼胝体纤维,在评价脑外伤后胼胝体损伤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及患者预后的评估更有意义.

    作者:马梦华;洪军;王海平;王余;才艳玲;牛春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腹膜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 女,52岁.体检超声发现腹膜后占位性病变人院,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既往无感染、创伤史,血常规及各项生化指标检验结果均末见异常.

    作者:唐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创伤性主支气管断裂CT诊断一例

    患者 男,23岁.2天前被汽车撞倒压伤胸部,胸痛明显,曾于外院行胸腔闭式引流.体检:急性病容.胸廓无畸形,左肺呼吸音明显减低,左锁骨中线第2肋间可见胸腔闭式引流管通畅,平静呼吸时即有大量气泡逸出,左前胸壁可触及捻发音.

    作者:袁涛;全冠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PTA与支架置入术对股腘动脉狭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利用Meta分析法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stent placement)不同手术方式对股腘动脉阻塞性疾病预后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搜索关于PTA及支架置入术对股腘动脉阻塞性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 Man 4.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以优势比(OR)及其双侧95%的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尺度,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 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共7篇,累计病例为519例,共614个患肢,其中单纯行PTA的患肢为323个,PTA+Stent为291个.术后6月的原发性开通情况, Stent组优于PTA, OR=0.47(0.27~0.84,95%CI)(P<0.05).而术后12个月、24个月的原发性开通情况及术后12个月的继发性开通情况,与Stent相比较,PTA似乎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无统计学意义,OR=1.27(0.87~1.86,95%CI)(P>0.05);OR=1.22(0.81~1.82,95%CI)(P>0.05);OR=1.34(0.78~2.30,95%CI)(P>0.05). 结论 对于股腘动脉阻塞性疾病(≤10 cm),支架置入术6个月内的原发性开通情况好于单纯PTA,但是对于远期疗效及继发性开通情况,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支架置入术较单纯PTA优越.

    作者:鄂亚军;贺能树;王一;范海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肠系膜上动静脉畸形一例

    患者 女,35岁.腹痛、腹胀、腹泻2个月余.体检:贫血貌,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肿块,脾增大,肠鸣音亢进,局部可闻及血管杂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5 g/L.大便常规:RBC(++).

    作者:张立峰;赵兴圣;周茂义;李丽新;岳奎涛;邵伟光;杨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MRI影像学特征

    目的 评价MRI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资料与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的24例SCD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于确诊前接受脊柱MRI检查,其中5例行增强检查,4例于治疗后复查.分析影像学特点. 结果 24例SCD中18例出现髓内异常信号,阳性率为75%.主要位于颈胸段脊髓后索(12例)或侧索并后索(5例),呈对称性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1例同时累及后索、侧索、前索和部分灰质后角;脊髓无明显肿胀;增强后有(2/5)或无强化效应(3/5);治疗后4例病变范围均显示减小,甚至消失. 结论 SCD具有一定特征性的MRI影像表现,MRI在早期诊断及观察疗效上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静;张云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过渡细胞型脑膜瘤完全钙化一例

    患者 女,50岁.半个月前因头部外伤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占位病变.无头痛、头昏及恶心呕吐表现,血压108/75 mmHg(1 mmHg=0.133 kPa).体检: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杨耀华;史河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请分析病就性质

    患者男,15岁.因胸痛、咳嗽、发热行CT检查发现前纵隔内占位,疑为感染或肿瘤.经对症治疗后一般情况好转,体检:胸、腹部未见异常体征.复查CT示:前上纵隔血管前间隙内偏右一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形态、大小改变不明显,大横切面约7.0 cm × 4.5 cm,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有强化,其内可见血管影,中心有液化、坏死区.

    作者:袁红梅;余建群;魏兵;原珍团;张优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原发左上颌窦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患者 女,80岁.因左面前部眶下区肿物20余天入院.体检:患者左侧眶下区明显膨隆,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无红肿破溃,皮温不高.扪诊:眶下区可触及4 cm×3 cm大小肿物,范围内侧至鼻梁中线,外侧至左眼外眦角位置,上至左鼻翼口角连线,肿物质硬,边界不清,无明显动度,压痛明显,无压缩感,无波动感.

    作者:柳伟坤;刘海凌;钱民;欧陕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MR增强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MR增强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确诊恶性肿瘤可疑有脑转移患者159例.MR检查除常规平扫和增强外,在增强后加扫FLAIR序列,图像由3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评估. 结果 58例有脑内转移,6例增强后FLAIR脑实质病灶数目显示较增强T1WI多,11例病灶强化较T1WI明显;在11例柔脑膜转移者中,7例病灶强化程度优于增强后T1WI. 结论 增强后FLAIR是增强后T1WI的有效补充,对脑内小病灶和脑膜病灶更敏感.

    作者:黄飚;梁长虹;刘红军;刘辉;周正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Castleman病的CT表现(附9例报告)

    目的 分析Castleman病的CT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患者CT表现,总结其特征. 结果 9例中5例位于纵隔和右肺门,左颈部和腹膜后各2例.9例中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局限型8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多数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软组织结节,轮廓光整,轻度强化. 结论 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密切相关,局限透明血管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弥漫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作者:毕纯龙;万霞;孙建男;张蔚;杨立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高分辨MRI对直肠癌T分期和环周切缘的评估

    目的 探讨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和环周切缘判定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原发性直肠癌患者30例和术后离体直肠癌标本10例,全部行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检查,将影像学所见与手术病理对照观察. 结果 高分辨MRI对直肠癌T分期判定的整体准确度为86.7%(26/30),对T1~2期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6/9)和95.2%(20/21),对T3期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15/15)和73.3%(11/15),对T4期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5/6)和87.5%(21/24).高分辨MRI对环周切缘判定的敏感度为92.3%(12/13),特异度为82.2%(15/17),准确度为90.0%(3/30). 结论 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技术可较准确地显示直肠癌的T分期,识别癌结节在直肠系膜内的沉积并预测环周切缘的受累与否,有助于术前选择放、化疗和计划手术方案以确保对病灶的完整切除,降低复发率.

    作者:蔡香然;刘斯润;孟悛非;张中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在腭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腭部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腭部肿瘤的CT表现,其中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14例,均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作冠状面、矢状面重组,多方位、多窗位观察分析病变. 结果 11例腭部良性肿瘤表现为卵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轻中度均匀强化,边界清楚,4例伴有邻近骨质压迫吸收;14例腭部恶性肿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9例伴有邻近骨质不规则破坏、邻近结构受侵,6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1例伴有双肺转移. 结论 CT增强结合MPR图像处理技术可对腭部肿瘤作出准确定位诊断,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以及恶性肿瘤侵犯范围的判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祝忠;肖燕;杨宇洁;曹英;何韧;席晓秋;许国辉;黄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临床放射学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MR在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中的应用(附一家系报道)

    目的 观察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的MR表现,初步探讨MR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SCA家系2名患病者及4名表现正常的其他家庭成员共6人行头颅MR常规扫描及小脑蚓部单体素1H磁共振波谱(MRS)扫描,2名SCA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及信号特点,DTI彩色FA图上脑桥横向纤维显示的完整性及MRS小脑蚓部NAA/Cr比值和Cho/Cr比值. 结果 2名SCA患者小脑蚓部及双侧小脑半球轻度萎缩,T2WI连续两层面脑桥基底部隐约可见中线稍高信号,小脑上脚层面DTI彩色FA图脑桥横向纤维显示不完整、不连续,小脑蚓部NAA/Cr比值略低于参考值范围.1名有轻微体征及1名表现正常的的家庭成员NAA/Cr比值在参考值范围内偏低水平,另2名表现正常的家庭成员NAA/Cr比值接近参考平均值.所有家庭成员Cho/Cr比值均在参考值范围内. 结论 MR多种检查技术可以反映SCA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其诊断提供多种有力依据.

    作者:郭劲松;金延方;李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右心房巨大憩室一例

    患者 女,59岁.反复发作胸闷、头晕、四肢乏力20余年,再发加重1周入院.体检:心脏向双侧扩大,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频发早搏,未闻及杂音.ECG示:(1)肢导低电压;(2)多发房性早搏;(3)心脏顺钟转位.

    作者:邹建华;郑巧;陈伦刚;吴磊;陈文;陈义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肺结核大咯血多次栓塞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评价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疗效、并发症及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64例肺结核伴大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重复多次栓塞治疗资料,方法为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后10~15 min重复造影检查,再次循环栓塞前面的支气管动脉,直至血管完全闭塞后方结束治疗,并用同样的方法处理非支气管动脉来源的吻合支;另取15例肺结核伴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单次栓塞治疗15例作为对比组. 结果 单次栓塞组与多次栓塞组即刻止血有效率均为100%;多次栓塞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95.3%,远期有效率60.9%,复发率39.1%;单次栓塞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80%,远期有效率27%,复发率73%.两组之间近期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远期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明胶海绵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明显;反复多次对同一支出血动脉进行栓塞效果好于仅行一次栓塞;首次栓塞15 min后应再次少量栓塞以加强效果.

    作者:吴金平;焦旭东;吴辉;陈正侃;王怀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少见病,特点是平滑肌细胞在终末细支气管、淋巴管、小血管周围异常增生[1],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病因和病理机制不明.国内见个案报告[2~13].

    作者:朱先进;王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前列腺癌MSCT多期增强特征与bFGF及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 PCa)MSCT多期扫描的增强特征及与微血管密度(MVD)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情况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27例PCa患者术前行MSCT扫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癌组织的bFGF和MVD的表达情况. 结果 bFGF的表达与MVD有相关性;MVD与Gleason分级、肿瘤分化程度分级之间有相关性;大强化幅值(MAV)与bFGF、MVD呈正相关关系(P<0.01). 结论 PCa 的MSCT增强特征受bFGF及微血管等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刘金刚;王滨;牛庆亮;王锡臻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