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曲霉菌性脑脓肿一例

白洁;程敬亮

关键词:霉菌性, 左侧肢体, 慢性支气管炎, 实验室检查, 脑膜刺激征, 大叶性肺炎, 住院治疗, 肢体偏瘫, 血白细胞, 淋巴细胞, 患者, 糖尿病, 肌张力, 定向力, 参考值, 阴性, 血糖, 头痛, 体温, 体检
摘要:患者男,58岁.因头痛2周,恶心、呕吐,左侧肢体无力并进行性加重5天入院.患者有糖尿病史3年余,慢性支气管炎病史40年,平素体弱.半年前曾患大叶性肺炎,在当地住院治疗2个月余.体检:体温36.4℃,反应迟钝,定向力差,左侧肢体偏瘫,肌张力3级,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6.3×109/L,淋巴细胞比例下降(12.4%),血糖7.49mmol/L(参考值3.6~6.1mmol/L).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ADC值与rADC值诊断脑肿瘤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值(rADC)诊断脑肿瘤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69例拟诊脑肿瘤患者除常规序列及增强扫描外加作DWI,并测算肿瘤实质及肿瘤实质对侧镜面正常区的ADC和rADC值.结果 低级胶质瘤42例,高级胶质瘤15例,脑膜瘤12例.3组肿瘤的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DC:F=13.882,P=0.000,rADC:F=19.858,P=0.000);低级胶质瘤与高级胶质瘤、脑膜瘤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1499和6.4714,P<0.01),低级胶质瘤与高级胶质瘤、脑膜瘤r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1344和7.7569,P<0.01),高级胶质瘤与脑膜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q=1.4697,P>0.05,rADC:q=1.7915,P>0.05).结论 ADC值和rADC值对胶质瘤的分级诊断很有价值.

    作者:李茂;邓德茂;黄志碧;梁漱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心脏憩室的电子束CT诊断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心脏憩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EB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心脏憩室患者资料6例,男女各3例,年龄1.5~24岁.采用美国Imatron-C150型扫描机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3例,单层容积增强扫描2例,单层增强扫描与横断电影1例.结果 心室憩室1例、心房憩室3例和心内间隔憩室2例.EBCT扫描能准确显示憩室来源、大小、形态与对邻近结构的压迫推挤,而且对其他并发异常,如心内间隔缺损和主动脉缩窄等,可明确提示.电影序列尚可提供心功能方面资料.结论 EBC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诊断心脏憩室的方法 .

    作者:杨有优;郑丽丽;戴汝平;李向民;周旭辉;彭谦;孟悛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MSCT肺密度测定在COPD预测诊断的应用研究初探

    目的 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MSCT扫描,结合临床肺功能检查(PFT),评价MSCT的肺密度指标在预测诊断COPD方面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0例临床确诊为COPD的患者及对照组26名健康志愿者,使用MSCT进行胸部扫描,测量和计算各肺密度相指标,并与临床肺功能指标进行相性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法评价肺密度各项指标在预测诊断和筛检COPD患者的准确性和敏感性.结果 正常组与COPD组在大吸气末平均密度(ALDin)、大呼气末平均密度(ALDex)、肺密度差(ALDin-ALDex)、肺密度比(ALDex/ALDin)及肺密度变化比率[(ALDin-ALDex)/ALDin]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ALDex与COPD的PFT诊断指标FEV1/FVC相性较好,ALDex与FEV1和FEV1/FVC相系数分别为0.600,0.759.ALDin、ALDex、ALDin-ALDex,ALDex/ALDin、(ALDin-ALDex)/ALDin恰当的预测COPD的临界点分别为-865、-769、-84、0.90、0.098,其约登指数分别为0.42、0.73、0.709、0.709、0.709.其中以ALDex的临界值预测诊断准确性高,应用该临界值在诊断COPD病变的敏感性为73.9%,诊断特异性为93.7%,约登指数为0.73.结论 MSCT能便捷、准确地获得评价肺功能的指标,与临床PFT检查的指标有很好的相性.肺密度指标的临界值可用于预测诊断和筛检COPD患者,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凯;龙莉玲;黄仲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椎-基底动脉病变引起脑干形态及位置变化的3.0TMRI研究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病变与脑干形态及位置之间的系.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经临床及MRA或CTA检查发现有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218例及正常对照组218名,常规行MRI及MRA检查.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分型、颅内椎-基底动脉形态位置分级、血管与脑干的系、脑干有无旋转,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椎动脉越过中线及基底动脉移位数量均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椎动脉:χ2=60.398,P<0.05;左椎动脉:χ2=54.461,P<0.05;基底动脉:χ2=205.007,P<0.05).病例组脑干与血管接触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7,P<0.05).对照组脑干未见旋转,病例组103例患者脑干发生旋转,椎动脉是否越过中线与脑干旋转之间有系(χ2=19.467,P<0.05)且系密切(C=0.89),椎动脉粗细与脑干旋转之间有系(χ2=19.357,P<0.05)且系密切(C=0.76).结论 应用先进的MRI技术对椎-基底动脉病变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准确真实地显示血管移位、脑干变形旋转等形态学上的改变,为诊断和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李晖;刘怀军;杨桦;贺丹;耿左军;杨冀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骨节改变二例

    例1 男,12岁.因双膝节反复肿胀(左侧明显)2年就诊.2年前双膝节肿胀,反复发作.半年前无明显外伤右股骨骨折,已愈合.近半年出现斑点状斑秃.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体检:身高125cm.智力中等程度低下,跛行,无疼痛.左膝膨隆似球形.双手皮肤粗糙、结茧,指甲发育不良,左食指末节短小.患者触觉存在,痛觉非常迟钝,肌肉注射、切割伤等均无痛觉,大腿骨折后稍感疼痛.除鼻尖出汗外,其余部位不出汗.患者双亲非近亲结婚,生2子1女,家族中无类似病例.

    作者:李玉清;丁建平;张泽坤;王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MR FLAIR序列在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脑单发转移瘤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上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在鉴别高级别胶质瘤和单发转移瘤中的作用和价值;评价此征象对高、中、低3个年资的神经放射科医师诊断胶质瘤的作用和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2例高级别胶质瘤和12例脑单发转移瘤患者做MRI时加扫FLAIR序列.42例高级别胶质瘤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5~76岁,平均48.8岁.13例单发转移瘤中,男7例,女6例,年龄37~73岁,平均57.6岁.分析上述病例的FLAIR及T2WI图像上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征象,进行χ2检验,并在高、中、低3个年资各两名神经放射科医师前后两次读片后进行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并应用Z检验对前、后两次ROC曲线下面积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 29例的FLAIR图像上存在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胶质瘤27例,转移瘤2例,这一征象在高级别胶质瘤组和单发转移瘤组显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T2WI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征象在胶质瘤组和转移瘤组显示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前后两次阅片的总体ROC曲线、每一年资及每位医师前后两次阅片的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名医师的胶质瘤诊断准确率均有所提高,以低年资为著.结论 FLAIR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有助于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在无FLAIR图像的情况下,T2WI可作为显示此征象的替代方法 .

    作者:马丽;高培毅;林燕;隋滨滨;薛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肺泡蛋白沉着症CT误诊一例

    患者 男,28岁.反复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或黏稠痰6年,活动后喘息1年入院.体检:体温正常,口唇轻度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底可闻及细小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

    作者:李志成;杨亚英;韩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大腿滑膜肉瘤误诊为黑色素瘤转移一例

    患者 女,62岁.因发现左侧大腿内侧肿物2个月,明显增大1周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发现左侧大腿内侧肿物,约有花生米大小,近1个月肿物明显增大,约有鸡蛋大小,伴疼痛.半年前曾行左足拇指黑色素瘤截趾术.体检:左侧大腿内侧可见一8.0cm×4.0cm大小肿块,表面光滑,有触痛,无明显波动;局部皮肤可见瘀斑,压之不褪色.心肺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CEA5.8μg/L(正常值0~10μg/L).

    作者:安瑞馥;张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功能成像技术与经穴脑功能界定的研究

    经穴脑功能界定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脑功能成像技术可无创地检测人体脑功能的变化,它的出现和应用,为经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作者:朱记超;陈燕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碘过敏试验阴性的碘对比剂副反应三例探讨

    众所周知,使用碘对比剂常规要做碘过敏试验.但是,碘过敏试验阴性患者,在实施静脉尿路造影过程中也会发生某些不适反应.有时,甚至是比较严重的反应.笔者遇到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彭丽蓉;胡文极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兔肝脏纤维化模型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CT灌注成像参数在兔肝脏纤维化模型中变化情况.材料与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只为对照组,兔肝脏纤维化模型13只,对其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以肝脏病理组织学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为标准,研究分析CT灌注参数变化.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方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全部CT灌注成像参数在肝脏纤维化分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灌注指数(HAI)、肝动脉灌注量(BFA)测量结果 在病理评分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表面积乘积(PS)和门静脉灌注量(BFP)在病理评分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脏纤维化时BF、BV、HAI和BF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肝脏病理变化的进展和纤维化分期的增加BF、BV、和BFP值下降越加明显.形成这一变化的病理基础为Disse间隙内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窦状间隙变小、伴有肝细胞肿胀、炎性浸润、肝细胞再生和假小叶形成等,使得肝内血管阻力升高,导致肝脏血流量减少.

    作者:李绍林;张雪林;朱幼芙;陈斌;曲华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膜病变的增强FLAIR成像

    目的 通过与平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增强T1WI的对比研究,探讨增强FLAIR在脑膜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9例脑膜炎和10例脑膜转移癌患者行增强前后FLAIR和增强后T1WI,观察并比较各序列图像上脑膜病变的显示情况及病变的显著性.结果 平扫FLAIR、增强T1WI和增强FLAIR对脑膜炎的敏感性分别为42.1%、73.7%和89.5%,对脑膜转移癌则分别为30%、80%和100%.增强FLAIR显示了全部平扫FLAIR发现的病例,且病变范围更广.22例增强T1WI显示异常的脑膜病变中,9例在增强T1WI上病变更显著,10例在增强FLAIR上更显著,3例在两序列上相似.结论 增强FLAIR在脑膜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与增强T1WI结合更有助于病变的评估.

    作者:钱银锋;张诚;余长亮;余永强;柏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MRT2-mapping成像对外伤性膝节软骨早期损伤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T2-mappingMR成像对外伤性膝节软骨早期损伤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照组10名,病例组20例,运用T2-mapping成像分别测量对照组节软骨的T2值和病例组相对应于半月板撕裂处节软骨的T2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半月板撕裂中节软骨表面T2值范围39.9~65.3ms,平均(52.54±7.63)ms,对照组节软骨表面T2值范围37.6~43.8ms,平均(41.18±1.66)ms.病例组与对照组节软骨表面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2-mapping成像可以发现没有形态学改变的损伤性节软骨组织成分的改变,对诊断外伤性膝节软骨早期损伤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红伟;李小明;漆剑频;薛鹏;皇甫幼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在评价颅内小动脉瘤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评价颅内小动脉瘤(直径≤5mm)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3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其三维CT图像与常规DSA和外科手术结果 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三维重组方法 为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结果 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337例中的84例患者发现95个小动脉瘤.CTA漏诊4个小动脉瘤,DSA漏诊6个小动脉瘤.16层螺旋CTA对于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图像可以更准确地显示小动脉瘤的瘤体和瘤颈与周围血管的系,为小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结论 16层螺旋CTA在小动脉瘤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颅内小动脉瘤筛查的首选影像方法 ,能够在小动脉瘤的治疗方面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

    作者:陈文华;邢伟;彭亚;姚洁;邱建国;李蓓;孙益芳;俞胜男;宣井岗;吴小凤;张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结肠癌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对肝转移及总生存率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87例结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A组,38例)和全身化疗组(B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肝转移率及总生存率.结果 A组1、2、3年的肝转移率分别为2.63%,7.89%,10.52%,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0.20%,26.53%,36.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2.10%,71.05%,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95.91%,75.51%,53.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能有效预防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显著提高总体生存率.

    作者:纪昌学;涂蓉;欧盛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皮质旁软骨瘤一例

    患者 女,22岁.右肩节无明显诱因间歇性疼痛2年余.疼痛为刺痛,白天发作.体检:左上臂后侧触及3cm×3cm大小质硬肿块,无活动、压痛,与周围软组织无粘连.

    作者:吴莉;韩丹;何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孤立肺结节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在孤立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85例孤立肺结节(直径≤4cm,57例恶性,15活动性炎性,13例良性)患者,在增强(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前、后采用ToshibaAquilionMarconi16层螺旋CT(采用4×i模式,i代表扫描层厚)及GELightspeed64层螺旋CT(采用8×i或16×i模式,i代表扫描层厚)进行同层动态扫描.11~41s,每1s扫描1次;90s扫描1次.16层螺旋CT:病灶直径3~4cm时,扫描层厚8mm;2~3cm时,扫描层厚6mm;1.5~2cm时,扫描层厚4mm;1~1.5cm时,扫描层厚3mm;<1cm时,扫描层厚2mm.64层螺旋CT:病灶直径3~4cm时,扫描层厚5mm;<3cm时,扫描层厚2.5mm.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分别计算肺结节有效层面的强化值、灌注值、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有效层面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肺结节的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结果 恶性(36.52±11.07)HU与炎性(37.69±7.10)HU结节强化值明显高于良性(7.02±5.85)HU结节(P<0.001;P<0.001).恶性与炎性结节强化值无显著差异(P=0.686>0.05).炎性结节与大动脉增强峰值比(17.49±3.78)%明显高于良性(2.78±2.23)%与恶性(14.73±4.28)%结节(P<0.001;P=0.019<0.05).恶性结节与大动脉增强峰值比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47.83±31.29)mlmin-1100g-1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3.03±3.01)mlmin-1100g-1与恶性(31.15±9.66)mlmin-1100g-1结节(P<0.001;P<0.001).恶性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33.00±8.87)HU与恶性(40.45±7.03)HU结节平扫的CT值明显低于良性(50.51±10.87)HU结节(P<0.001;P<0.001).炎性低于恶性结节平扫的CT值(P=0.002<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有助于结节鉴别诊断.

    作者:李慎江;肖湘生;刘士远;李成洲;张沉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不典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初探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A)的CT和MRI不典型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ICA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1~72岁,平均35岁.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4例行CT扫描.结果 9例均位于脑内.病灶大径平均值5.5cm.行CT检查的4例中,2例表现为等、高密度,2例表现为等、低密度;3例病灶内可见钙化.9例T1WI和T2WI呈混杂信号,周围低信号环4例,囊实性病灶5例,囊内见液平面3例,其中囊变伴附壁结节4例,6例出现明显灶周水肿.增强扫描8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结论 发现瘤体巨大伴有囊性变、瘤体占位效应、病变多种形式的强化等ICA不典型的CT和MRI征象时,应考虑ICA的诊断.

    作者:万象新;蒋朝利;李英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评价多层螺旋CTA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表现,探讨MDCTA在头臂型大动脉炎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临床已确诊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21例,行MDCTA,范围从主动脉弓到颅底颈动脉,注射流率4ml/s,有效层厚为1.3mm,获得的容积数据采用大密度投影重组.将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分段评价,采用NASCET标准判断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结果 21例大动脉炎中,左侧弓上分支及颈动脉段正常或轻度狭窄31段,中度狭窄32段,重度狭窄45段,闭塞16段,瘤样扩张2段.累及右侧依次为60,26,29,8,3段.弓上分支及颈动脉近心段病变发病率为57.1%,中远段为61.9%.动脉管壁厚度为1.2~4.1mm,平均3.2mm.其他征象包括管壁模糊47段,管壁环状强化35段,管壁不均匀强化23段,双环征12段.结论 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狭窄比闭塞多见,闭塞比动脉瘤样扩张多见.其中,左侧颈总动脉受累的概率高于右侧,狭窄程度重于右侧.原始横断面图像可显示大动脉炎特有的管壁改变,准确显示病变范围以及判断病变是否活动.

    作者:周建军;周康荣;陈祖望;曾蒙苏;严福华;王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MRS联合DTI技术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波谱(MRS)联合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6例MS患者和16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均进行半卵圆中心层面的多体素MRS扫描和全脑的DTI扫描.分别测量MS患者的额叶病灶区、对侧正常表现的脑白质区(NAWM)以及对照组的双侧额叶对应脑白质区的NAA/Cr、Chow/Cr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FA)值.比较三组之间MRS代谢物比值和DTI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相性.结果 NAA/Cr在MS的病灶组(1.617±0.336)、NAWM组(1.809±0.339)中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103±0.245);Chow/Cr在病灶和NAWM内可见轻度升高,但与正常人比较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MS病灶内,NAA/Cr与ADC(r=-0.575,P=0.002)和FA(r=0.479,P=0.013)呈明显相.结论 MRS联合DTI技术能同时发现MS病灶的轴索损伤和髓鞘脱失,在反映MS的病理变化和探讨病理机制方面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李郁欣;汤伟军;耿道颖;李振新;吴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