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志贤;王彩云;罗晓云;张希凡;黄宇辉
文章指出了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期患者腹膜透析治疗的必要性.介绍了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饮食管理的重要性,饮食疗法的原则是提供足够的能量和优质蛋白,限制过多的水盐摄入,防止营养不良造成并发症.同时还提出了腹膜透析运动疗法的开展必将使透析更舒适、更安全,从而改善和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以致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使其能大可能地重返社会.
作者:梁焱 刊期: 2002年第23期
听力障碍是新生儿出生常见的功能缺陷之一.国外资料报道,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在1‰~3‰,双侧重度及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为1‰~2‰,而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为2‰~4‰[1-3].
作者:张宏征;郭梦和 刊期: 2002年第23期
评价肌肉的功能状况是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的重要课题.肌肉在做功的过程也就是电活动的过程.如何宏观量化肌肉的电活动?肌肉的功能下降时,如何方便快捷地发现电活动的变化?表面肌电图的诞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作者:余洪俊 刊期: 2002年第2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在坐骨神经离断后的变化以及外源性给予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治疗后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行单侧坐骨神经切断,断端采用硅胶管桥接,管内注入NGF,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电镜扫描法观察坐骨神经组织髓鞘的变化,实验分组为3组,Ⅰ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Ⅱ组为:硅胶管内给NGF组,Ⅲ组为:硅胶管内给NGF+每日肌肉注射NGF(500ng/kg连续2周)组.结果(1)ELISA检测显示: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24h、2周MBP含量较伤前显著升高(P<0.01),1个月后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2)电镜扫描观察到:对照组术后24h,2周严重脱髓鞘,轴浆严重变性,治疗组术后1个月后脱髓鞘和轴浆变性有所缓解.结论NGF治疗后可促进再生神经的生长和轴突髓鞘化,从而降低MBP的含量.
作者:曾琳;龙在云;陈恒胜;杨恒文;李应玉;伍亚民 刊期: 2002年第23期
目的该文探讨对严重脑卒中偏患者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办法.方法对42例较年轻的严重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一系列的强化训练对策,平均训练3个月后观察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ADL)改变情况.结果其中27例恢复独立步行能力,大大提高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但这些措施对提高手臂功能无效.结论强化训练对较年轻的严重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自理能力是有价值的.
作者:黄力平;王锦辉;黄明威;赵振彪;宋兰欣;魏国荣 刊期: 200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为心理治疗打下基础.方法利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分别检测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并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抑郁症组患者MMPI多项指标异常,与对照组比较主要是存在明显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防御机制的不健全,DSQ结果表明抑郁症的心理防御机制以不成熟防御机制为主,大多防御机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不成熟,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纠正.
作者:郭克锋;王秉康;贾俊平;杨文清;朱银星;关菊香 刊期: 200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学龄儿童病毒性肝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1例病毒性肝炎儿童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于就诊第1天和1月后复诊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两组患儿的焦虑值和抑郁值,并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胃纳好转时间、乏力改善时间、转氨酶下降和乙肝病毒标志物阴转情况等.结果干预组的焦虑值和抑郁值在采取措施后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及采取措施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干预组的黄疸消退时间、胃纳好转时间及乏力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可减缓病毒性肝炎患儿的不良心理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康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秀荣;陈积;舒乔 刊期: 200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技能训练对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将96例非急性期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技能训练组(以下简称训练组;48例,其中脱落2例)和对照组(48例).对技能训练组进行技能训练共16周.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1)训练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的MRSS评分、依赖量表得分、活动功能缺乏量表得分、社交量表得分、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量表得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进行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干预后时点与干预前时点评分差值的比较,两组的MRSS总分、社交量表得分、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量表得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技能训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作者:项玉涛;李文咏;翁永振;侯也之;高亮;陈国澜 刊期: 2002年第23期
目的通过观察太极拳和门球运动对老年人血脂、血液流变指标影响.方法对48例老年受试者进行了2年追踪研究.结果老年人常年坚持太极拳运动可以调节脂类代谢,降低血脂,增强高密脂胆固醇的含量及提高高密脂胆固醇与三酰甘油(TG)的比值;可以改善以血粘度为代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使其趋向于正常水准,而常年坚持门球运动却不具备此优势.结论不同形式的运动的锻炼的效果不同,由此对全民健身运动提供指导.
作者:郭守靖;卢传生 刊期: 2002年第23期
从1998年起对社区中7357位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普查,并依托社区3级防盲、治盲网络,在社区居民中定期开展康复、治疗、干预工作,终减少新发低视力和眼盲人数,以达到康复的目的.
作者:王伟伟;陆建华;张晶;邹海东 刊期: 200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智能的关系.方法对82例用MEB-5304K型诱发电位仪做听觉诱发电位检测(BAEP),用0~3岁盖泽尔发育诊断表做智力测验.结果BAEP正常组46例,异常组36例,两组与DQ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差别有统学意义(P<0.01).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用来对脑瘫患儿早期智能发育的检查,对BAEP正常儿及时给予智力康复治疗可减轻或防止出现智力不足.
作者:张丽华;李海华;庞伟;王丽萍;吕洋 刊期: 200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慢性缺氧膈肌被动收缩特性与细胞骨架结构及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用慢性间断缺氧方法制备慢性缺氧动物模型,测定膈肌条的应力-应变关系,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膈肌细胞骨架蛋白titin,nebulin的表达.结果(1)慢性缺氧组膈肌肌肉僵硬度常数下降,初始弹性常数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慢性缺氧膈肌细胞titin,nebulin表达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相关分析显示,膈肌细胞骨架蛋白表达的变化与膈肌肌肉僵硬度常数变化相关.结论慢性缺氧大鼠膈肌细胞titin和nebulin表达下调,并可能与膈肌被动张力改变有关.
作者:赵建中;高和;张波;彭渤 刊期: 2002年第23期
目的了解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MSN)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方法对一家三代HMSN的12例患者和1例无症状者进行检查.结果MEP和SEP的异常率分别为84.6%,92.3%.结论绝大多数HMSN患者的MEP和SEP均异常.
作者:崔毅;刘莹 刊期: 2002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正常人及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患者手术前后嗓音的声学特征,探讨语音频谱分析系统在帕金森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USSA语音频谱分析系统对30例正常成人及54例喉病患者发持续元音[a:]时的声音信号进行检测,分析帕金森病的基频、共振峰、频率微扰、振幅微扰和谐噪比,同时观察语图谐波、共振峰及噪声成分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帕金森病F0,F1,F2,F3值与对照组及术后比较,频率均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PD组手术前APQ值、FPQ值增高,H/N值下降,与正常组及术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D患者语图表现谐波及共振峰不规则,噪声成分增加.结论计算机语音频谱分析系统可作为检测PD的有效客观指标.
作者:孙永柱;崔鹏程;陈文弦;李贵泽;孙安 刊期: 2002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体针、头电针留针加肢体运动对脑卒中后遗症的效果.方法采用分组的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用体针、头电针并留针加肢体运动疗法,对照组单用体针、头电针,观察其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效果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体针、头电针并留针加肢体运动治疗卒中后遗症疗效明显、安全.
作者:黄玉玲;朱静芬 刊期: 2002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P300与海马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改变及脑伤泰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Pulsinlli-4血管法制作VD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测定P300潜伏期,免疫组化法行海马突触素染色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P300延长,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下降,但在术后8周P300缩短,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上升.结论脑伤泰缩短P300潜伏期,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SYN水平有关.
作者:周建军;冯华;王宪荣;吴国材 刊期: 2002年第2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23期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早期康复治疗是以休息为主,还是以活动为主,临床上一直有所争议,文章收集了40例AMI,从临床症状、体征及心室重塑(VR)等角度进行以下探讨.
作者:李桂茹 刊期: 200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个性结构特征.方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8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状况及个性结构测评,以无明显慢性心身疾患的离退休干部为对照.结果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以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恐怖等为主.个性特征N分和P分均大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有情绪不稳定及精神质倾向.
作者:朱银星;郭克锋;郎红娟;杨文清 刊期: 200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