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景俊;刘吉华;李九文
目的 运用介入技术建立一种能够符合影像学研究和溶栓的局灶性脑栓塞动物模型. 材料与方法 13只成年家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A组)3只和实验组10只,实验组又按照导管插入颈内动脉的不同位置分成B、C组,每组各5只,经股动脉插管注入自体动脉血栓制作犬的局灶脑栓塞动物模型.每组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病理切片评价效果,并做统计分析. 结果 A组未见异常改变.B、C组血管实时造影示颈内动脉主干栓塞,B1、B4、B5延迟造影阻塞血管显示再通,B2、B3、C组延迟造影阻塞血管无再通,B、C组模型成功率分别为40%、100%;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5.2±4.438、7.2±1.923;阻塞血管无再通者DWI 1 h均出现梗死灶;HE染色:自溶组出现大量神经元细胞坏死性改变,C组神经元细胞形态改变程度较轻,残存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结论 运用介入技术导管插入颈内动脉内制作局灶性脑栓塞溶栓实验模型,造模稳定,动物创伤小,适合溶栓实验研究.
作者:何玉洁;吴清华;王学建;周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成年国人中上腹淋巴结大小正常CT观察标准;探讨影响中上腹正常淋巴结多层螺旋CT观察的因素. 资料与方法 排除可能引起腹部淋巴结增大的因素,120例行16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的成年人纳入本研究.使用工作站,分别采用两种窗技术对中上腹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及出现率等进行观察测量. 结果 采用窗宽350 HU,窗位30 HU观察,上腹部9个部位淋巴结大短径上限分别为:肝胃韧带6.1 mm,门腔间隙8.2 mm,胃结肠韧带3.8 mm,脾胃韧带2.4 mm,腹腔动脉周围6.3 mm,肠系膜血管周围6.5 mm,膈脚后6.3 mm,腹主动脉周围上部6.9 mm,腹主动脉周围下部9.8 mm.不同窗技术条件对腹部淋巴结的观察有影响,窗a(窗宽350 HU,窗位30 HU)淋巴结显示率及其大短轴上限值大于窗b(窗宽200 HU,窗位60 HU).腹部脂肪量对淋巴结的显示率有影响,但当腹部脂肪量达到一定量后,显示率并不随脂肪量的增加而升高. 结论 上腹部淋巴结大短径上限按部位有所不同,腹膜后淋巴结有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的趋势.观察时采用的窗条件对淋巴结正常上限值测量及显示率有影响.观察个体腹部脂肪量对腹部淋巴结在CT观察时显示率有影响.
作者:周瀚;杨志刚;闵鹏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技术检测肺血流状态的可行性和正常人局部肺血流的分布状态. 资料与方法 对20名23~50岁正常志愿者右侧肺部选定层面行MSCT同层灌注扫描,采用灌注分析软件对选定区域进行测量,将测量所得数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通过CT灌注扫描和灌注软件测量,获得了较稳定的肺血流灌注值;正常人局部肺血流分布状态在仰卧位时,腹侧向背侧血流量和血容量值升高(P<0.05),平均通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SCT灌注扫描可用于评价肺血流状态和肺微血管血流参数;重力因素可影响肺血流分布状态.
作者:张皓;韩铭钧;王颖;田素伟;刘小彬;秦培鑫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男,58岁.平素体健,1994年曾以冠心病、病窦综合征诊治,同期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扩大,冠状静脉窦扩张,约2.1 mm×3.1 mm,活动平板试验阳性.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伴房室干扰.此次体检B超发现左心房后缘的不规则回声区(图1),胸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行胸腹部螺旋CT联合扫描后曲面重组(CPR)提示:患者左位下腔静脉(LIVC)与降主动脉伴行,于主动脉弓层面合并左侧锁骨下静脉、颈静脉等,沿左侧纵隔旁下行,绕左心房后缘汇入右心房,于第二肝门段可见肝静脉汇入右心房(图2).
作者:潘克;刘晓红;刘永胜;吕弘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女,27岁.头痛15 d,伴恶心、呕吐入院.自诉左下肢无力14年,左上肢无力8年.体检:Bp 135/85 mmHg(1 mmHg=0.133kPa),左侧Babinski征阳性.
作者:李卉;王淑梅;马聪敏;南俊祥;张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MRI对食管癌检查的可行性、T分期及其价值和限度. 资料与方法 搜集31例病理证实,行消化道造影和MRI检查的食管癌患者资料,其中7例腹段食管癌累及贲门.4例同时行CT检查,3例术后标本行MRI检查. 结果 25例行开胸手术的食管癌患者,MRI T分期结果包括T1~2期7例,T3期13例,T4期5例.淋巴结转移6例,肝脏转移2例.与病理学结果T分期结果比较,MRI对食管癌T分期判断的整体准确度为80%(20/25),其中T1~2期为71.4%(5/7),T3期为76.9%(10/13),T4期为100%(5/5).Kappa值=0.678>0.4,近似概率P<0.0005,说明两种检查的一致程度较好. 结论 在食管癌的影像学检查中,MRI是对消化道钡剂造影有效的补充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术前分期,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叶泳松;陈棣华;蒋光愉;陈金城;陈汉芳;刘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同脑组织结构在扩散张量成像(DTI)中的信号特点及各向异性. 资料与方法 对20名正常人行DTI,分析其平均扩散系数(ADC)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A)图的特点,并对不同感兴趣区(ROI)进行ADC及FA值的测量,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其扩散和各向异性特点. 结果 男女之间比较,同一部位的ADC及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称结构而言,左右侧的ADC或FA值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图上脑脊液呈明显的高信号,而其余脑组织呈不同程度的较低信号,且信号差别不大.侧脑室体部内的脑脊液与其他ROI ADC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ROI之间的ADC值则无差异(P>0.05).FA图可以清晰反映脑白质纤维,呈明显的高信号.不同白质纤维的FA值不一致,胼胝体压部的FA值大,并与胼胝体膝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测量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白质的各向异性按胼胝体、内囊、半卵圆中心、外囊逐渐降低.侧脑室体部内脑脊液的FA值低. 结论 不同部位脑组织的各向异性及信号不同.ADC图主要体现脑脊液与其他脑组织的差异,而FA图可以清晰显示脑内的白质纤维,并能定量反映不同部位各向异性的特征.
作者:钟维佳;赵建农;谢微波;邢海芳;陈维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男,28岁.无明显诱因感左小指末节隐痛1年,加重1个月入院.无外伤、手术史.实验室常规检查无异常.体检:左小指末节稍肿大,无发红,皮温正常,轻压痛.末节伸屈活动尚可.
作者:吴国宜;洪少伟;伍建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女,35岁.无明显诱因左前臂间断性胀痛1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体检:左桡骨远端略微肿胀,皮温稍高,压痛明显.无活动受限.
作者:黄婵桃;贾铭;陈卫国;杨慧;涂茜;闫慧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与向前上生长的垂体大腺瘤的影像学鉴别要点. 资料与方法 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鞍结节脑膜瘤的MRI 征象,并与同期病理确诊的14例垂体大腺瘤进行对照. 结果 17例脑膜瘤:均显著强化,包绕颈内动脉13例,长脑膜尾征14例、瘤周较多流空信号5例,蝶鞍扩大9例,垂体柄不能辨认11例,肿块与垂体分界不清7例,无腰征.14例垂体大腺瘤:7例显著强化、但不均匀,颈内动脉包绕14例,短脑膜尾征9例,较多流空信号2例,蝶鞍扩大14例,垂体柄不能辨认14例,见不到垂体结构13例,腰征1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瘤体显著及均匀强化、脑膜尾征粗大、瘤内星状改变均明显不同于垂体大腺瘤,其中长脑膜尾征、明显及均匀强化价值大. 结论 长脑膜尾征和肿瘤明显及均匀强化、无腰征是鞍结节脑膜瘤的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鞍结节脑膜瘤与向前上生长的垂体大腺瘤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全冠民;袁涛;刘怀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螺旋CT检查肺癌早期胸膜转移与其手术病理分级、解剖分布部位关系.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原发肺癌胸膜转移的CT表现,并将其与手术病理表现作对照研究. 结果 43例中合并胸腔积液8例,手术病理分为Ⅰ级25例、Ⅱ级13例、Ⅲ级5例.术前CT仅诊断5例Ⅲ级,3例Ⅱ级.而CT实际显示胸膜转移结节28例,检出率为65.1%(28/43),其Ⅰ、Ⅱ、Ⅲ级CT检出率分别为40%(10/25)、100%(13/13)、100%(5/5),叶间胸膜、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转移CT检出率分别为100%(12/12)、45.5%(10/22)、56.5%(13/23)、70%(14/20). 结论 CT能准确诊断中晚期胸膜转移,CT检出早期胸膜转移与其分级及分布的胸膜解剖部位密切相关,对Ⅰ级转移有明显局限性,显示叶间胸膜病灶敏感,对膈胸膜、肋胸膜敏感性较差.
作者:朱培菊;白红利;吕粟;杨志刚;邓开鸿;周翔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结膜下眶脂肪脱垂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12例(20眼)老年肥胖患者经临床证实的原发性结膜下眶脂肪脱垂的CT资料. 结果 CT示眼球颞上象限结膜下与眶内脂肪相连续的与脂肪密度一致的低密度肿块.8例为双侧,4例为单侧. 结论 原发性结膜下眶脂肪脱垂见于老年肥胖患者的颞上象限,CT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本病应与表皮样囊肿或皮样囊肿、球结膜下脂肪瘤、眼睑皮肤松弛症鉴别.
作者:王飞;王振常;鲜军舫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von Hippel-Lindau病(VHL病)的影像学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VHL病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7例VHL病影像学表现包括均有1处或1处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 5例有1处或多处包括胰腺多发囊肿、双肾多发肿瘤和囊肿以及阴囊肿瘤在内的内脏病变. 结论 VHL病为家族性遗传性多系统肿瘤综合征,熟悉其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正确诊断.
作者:龚静山;徐坚民;单军;李莹;黄国鑫;李肃;杨忠;贾桂静;张丽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注意是人类所有认知活动的调节机制,临床上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注意缺陷(如高血压患者).对正常人脑注意调节机制神经基础进行探讨是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的前提.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人脑注意网络的神经基础及其调节机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
作者:施万印;余永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例1 女,42岁.间断性左侧腰痛3个月余,加重并向左下腹及会阴部放射1个月入院.体检:左侧腰部可触及拳头大小的质韧肿块,有压痛.左肾区叩击痛阳性.
作者:曹殿波;曲亚罡;杨禄;张文雷;杨海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是常见急诊病种之一,常因患者出血量大、病情重、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判断困难,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均为一大难题.自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经血管介入治疗以来,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一部分患者还能同时进行出血动脉栓塞和/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止血,起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止血的双重作用.笔者结合现在介入放射学技术及材料的发展,就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江广斌;梁惠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例1 女,62岁.1年前发现腹部肿块并逐渐增大,伴消瘦、食欲不振,反复腹胀.近2个月来阵发性脐周剧烈疼痛,伴腹胀明显.体检:腹部明显膨隆,可扪及约40 cm×35 cm肿块,质硬,界限不清,较固定,表面光滑,压之稍痛.
作者:朱玉春;周伟;王建良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男,56岁.头晕、胸闷、偶有恶心6个月.1周前突感头痛加重并伴复视就诊.
作者:杨庆生;田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与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所提供的代谢改变程度和范围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将87例经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癌的患者按照MRI/MRSI 检查时的PSA 水平分为:1组,PSA≤10 ng/ml (40例); 2组, 10 ng/ml<PSA≤20 ng/ml (34例); 3组,PSA>20 ng/ml (13例).肿瘤存在的可能性按1~5评分,从1~5分依次为:肯定健康,可能健康,不确定,可能癌,肯定癌.确定每例患者周围带内所有有用体素的分数.为了评估PSA 与前列腺癌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确定:(1) 平均总健康指数;(2) 侵犯力指数;(3) 空间范围指数. 结果 PSA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r=0.29, P=0.007),但与肿瘤的体积无关.3组患者之间的MRI/MRSI总健康指数,侵犯力的指数和空间范围指数有明显差异(P=0.02,P=0.04,和P=0.006 ).在这3个PSA组之间,每个MRSI指数都与PSA成正相关 (r=0.25,P=0.02;r=0.23,P=0.03;和r=0.3,P=0.005 ).然而,在每一个PSA组内,PSA与任何一个MRSI指数都没有明显的关联性. 结论 血清PSA 结合MRSI所提供的解剖和代谢的信息能够有意义地提高对每一例患者前列腺癌特性的评估.当增加胆碱/肌酐的比值以及枸橼酸盐/正常枸橼酸盐的比值作为选择性诊断标准时,MRSI评价前列腺癌侵犯力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作者:李飒英;陈敏;周诚;陈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臀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方法及其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9例臀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行选择性动脉插管至载瘤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后采用明胶海绵和/或弹簧钢圈栓塞,并对栓塞治疗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 9例均发生于髂内动脉分支,其中臀上动脉3例,阴部内动脉3例,臀下动脉2例,闭孔动脉1例,均成功栓塞,随访2个月均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经导管栓塞臀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作者:斯光晏;王学建;周石;宋杰;张巍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