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巨大卵巢囊腺瘤一例

卢意;周映华;冉隆富;袁蓉

关键词:双下肢水肿, 巨大包块, 腹部包块, 腹腔内, 张力, 体检, 弱点, 皮肤, 患者
摘要:患者 女,68岁.腹部包块伴双下肢水肿2个月入院.体检:腹部膨隆,皮肤张力高,可扪及巨大包块.B超:腹腔内巨大囊性占位,内见细弱点状声影.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62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患者进行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并分析其MRI信号特征. 结果 MRI平扫、动态增强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微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6.8%(29/62)、88.7%(55/62)和64.5%(40/62).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其中以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高.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首选强化方法.

    作者:王秀河;黄耀熊;黄力;刘斯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儿童肺炎性假瘤一例

    患者 女,7岁.1年前出现贫血,近2个月来间断性低热、咳嗽、咳痰,有时体温高达39℃,可自行缓解,无盗汗.

    作者:史恒瑞;李银庄;王秀晴;江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儿童病毒性脑炎脑钙化二例

    例1 男,5个月.发热2 d,惊厥数次入院.体温38℃,惊厥时持续1~2 min,伴轻度腹泻,3~4次/d,为黄色稀便.患儿足月顺产,此前发育正常.

    作者:司建荣;朱德银;张雅丽;景莉萍;宋国余;姜兆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6排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胃周侧支循环研究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SCT)门静脉成像时胃周静脉曲张的表现特点及其规律性,并评价其在胃周静脉曲张临床处理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178例疑有胃周静脉曲张的患者行上中腹部门静脉早期增强扫描,进行门静脉成像. 结果共显示胃周静脉曲张64例,其中胃左静脉曲张63例;胃短静脉和胃后静脉曲张45例(31例伴发胃左静脉曲张);脾肾或胃肾分流63例;胃网膜静脉曲张5例. 结论 16排SCT门静脉成像可多方位、多角度直观显示胃周静脉曲张,效果较满意.可为选择患者、优化治疗方案及评估疗效提供客观详细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张刚;邓开鸿;周翔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肌瘤的MR成像研究以--DSA为参照

    目的以DSA为参照评价子宫肌瘤的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对DSA上有明显血供的子宫肌瘤行MRI检查,所有病例采用SE T1、turbo-SE T2WI和SE T1WI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0.1 mmol/kg体重,对不同成像序列的MRI信号特点和相关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 37个肌瘤T1WI均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多为等、高信号(28个肌瘤),增强扫描肌瘤均出现明显强化,信号多数高于或等于子宫肌层(35个肌瘤).多数肌瘤内部为均匀结节状或团块状改变,其间可见分隔结构,肌瘤包膜在T1WI、T2WI和增强扫描时能明确显示. 结论 DSA表现明显血供的子宫肌瘤MRI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肌瘤血供.

    作者:张伟国;罗香国;严景恩;陈金华;孙秀梅;刘玲;陈蓉;王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肠系膜多发性间质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39岁.发现右下腹部包块,伴增大及有触痛感2个月入院.患者一般情况可.体检:腹平坦,中下腹可触及多个大小包块,轻触痛,质韧,轮廓清,活动度可.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姚承;张坤泉;王耀程;白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巨大卵巢囊腺瘤一例

    患者 女,68岁.腹部包块伴双下肢水肿2个月入院.体检:腹部膨隆,皮肤张力高,可扪及巨大包块.B超:腹腔内巨大囊性占位,内见细弱点状声影.

    作者:卢意;周映华;冉隆富;袁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资料与方法 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48~90岁.其中2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梗死相关血管:左冠状动脉20支,右冠状动脉8支.22例患者25支血管(30处病变)施行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形术,3支血管行单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 结果 22例患者28支病变血管全部获得有效开通,其中25支血管(30处病变)一次性置入内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100%.除1例术后死亡外,21例术前梗死相关血管平均狭窄95%,术后残余狭窄为6%,临床治疗成功率为95.5%,病死率为4.5%.对顺利出院的21例患者随访6个月,其间无心脏缺血症状发生. 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形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有效措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心肌再缺血发生率低,对改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有利.

    作者:武兴杰;雷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气肿性肾盂肾炎一例

    患者 女,65岁.口渴、多饮、多尿、消瘦16年,加重2周,昏迷1天入院.体检:体温39℃,脉搏102次/min,Bp 70/50 mmHg,全腹压痛、反跳痛,双肾区叩击痛.

    作者:赵志梅;裴建国;李华子;朱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22万人死于该病.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它在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来肝癌的介入治疗在手段上已有了不少的发展,现对目前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和研究的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吴汉平;冯敢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右眼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并出血一例

    患者 女,30岁.以右侧头痛及眼眶痛约1周,右眼不能视物半天入院.体检:右眼无光感,眼睑肿胀,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肿胀,前房浅,虹膜面有积血样物附着,瞳孔固定散大,直径约8 mm,晶状体及玻璃体轻度混浊,视网膜呈漏斗样灰白隆起,眼压升高达66 mmHg.余未见异常.

    作者:岳军艳;李恒国;康举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头颈部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16排多层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30例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对比剂量:100 ml、80 ml和60ml.根据原始图像和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像评价3组病例颈部动脉、颅内动脉的显示程度、静脉充盈程度以及伪影;并测量动脉内对比剂的浓度. 结果颈动脉、椎动脉及颅内动脉在3组病例中均清晰显示,显示程度评分上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静脉充盈程度和伪影的主观评分亦无显著性差异.3组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16排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李明利;金征宇;张云庆;王沄;赵文敏;陆菁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进一步认识CT在其诊断中的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和CT资料.结果9例患儿均可见眼球后部实质肿块;8例伴有钙化,其中团片状钙化6例,斑点状钙化2例;眼球突出5例,视神经增粗2例,颅内侵犯1例.结论CT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分期、手术及判断预后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刘宁;梁波;韩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纵隔巨大淋巴管囊肿二例

    例1 男,32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痰中带血丝,未行治疗,自行缓解.半年前再次出现痰中带血,量不多,无黄脓痰,无畏寒、发热及胸痛.近2个月来晨起时痰中带血块,饱食后平卧自觉呼吸困难入院.体检无特殊.

    作者:孙红霞;初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息肉一例

    患者女,67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间断排液,偶感腰痛、腹胀.妇科检查:宫颈充血,阴道内见黏液米汤样分泌物自宫颈流出,子宫萎缩,触诊不满意.肿瘤标志抗原CA-125(-).腹水细胞学检查未找到癌细胞.

    作者:张传宏;王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超低密度脂肪对比剂螺旋CT结肠成像初探

    目的探讨超低密度脂肪对比剂螺旋CT结肠成像的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16例受检者肠道准备后,经直肠导管注入超低密度脂肪对比剂(CT值-200~-240 HU)1 500 ml,观察螺旋CT结肠成像质量,病变的检出率,受检者对超低密度脂肪对比剂的耐受性和对比剂的副作用. 结果结、直肠内充盈超低密度脂肪对比剂后,CT横断位图像质量良好,能顺利进行包括CT仿真内镜在内的螺旋CT结肠成像检查.结、直肠各段1级扩张和准备分别为71.1%(128个肠段中91个)和48.4%(128个肠段中62个).>10 mm病变的检出率88.9%.14个结、直肠癌均检出且定位准确.受检者在检查期间和检查后48 h随访中无明显不适. 结论超低密度脂肪对比剂在螺旋CT常规检查和包括仿真内镜在内的螺旋CT结肠成像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帅;吴斌;彭卫军;师英强;钟国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皮质旁骨肉瘤一例

    患者 男,25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关节屈曲受限,3个月前偶然发现左膝后有一肿块.X线片见左股骨远端后方直径约7.0 cm肿块影,内有较大瘤骨形成,肿块与股骨分界较清,股骨骨质未见异常(图1).

    作者:高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肋骨肿瘤的CT分析

    目的分析肋骨肿瘤的CT表现,探讨肋骨转移瘤的特点. 资料与方法对46例肋骨肿瘤进行薄层CT扫描,分析原发性与转移性肋骨肿瘤的CT表现及其特点. 结果原发性肋骨肿瘤20例,其中恶性12例,良性8例;肋骨转移性肿瘤26例,其中单发转移21例,多发转移5例.转移类型:溶骨型19例,成骨型5例,混合型2例. 结论肋骨肿瘤以转移瘤多见,单发、溶骨型转移灶为常见表现;原发性肋骨肿瘤以肉瘤多见,CT表现与肿瘤组织类型有关.

    作者:范国华;钱铭辉;龚建平;沈钧康;陆之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儿前列腺囊的X线诊断

    目的探讨小儿前列腺囊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方法. 资料与方法对16例经手术证实或经膀胱镜、尿道镜等检查证实的前列腺囊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中13例经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检查确诊,2例经B超检查确诊,1例在尿道成形术中发现. 结果 13例VCUG在后尿道后方中线处均显示对比剂充盈的类圆形囊腔,大小不等,囊壁较光滑. 结论 VCUG检查是诊断小儿前列腺囊的首选方法.

    作者:赵东辉;席明珠;曹焕;孙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ARS与细菌性肺炎不同病期的CT表现及动态分析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与细菌性肺炎发病不同时期的CT表现及演变规律. 资料与方法对比分析31例SARS患者和34例细菌性肺炎患者的胸部CT资料. 结果 SARS组早期多发小片磨玻璃影(4/7例)多于肺炎组(P<0.05);进展期多发大片磨玻璃影(22/25例)、合并间质改变(17/25例)多于肺炎组(P值均<0.01);吸收期间质改变(10/11例)、合并磨玻璃影(6/11例),多于肺炎组(P值均<0.05).进展期两组病变部位分布明显不同(P值均<0.01).SARS组比细菌性肺炎组病变进展变化快,明显吸收时间长(P<0.01). 结论 SARS与细菌性肺炎发病不同时期的CT表现及演变规律显著不同.

    作者:苏冠琴;于铁链;张云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