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恒;王俭;袁明远;王晨光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3例均摄X线平片和CT平扫.4例行MRI检查.结果 23例ABC发生于长骨18例,骨盆5例.ABC平片表现常为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可见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12例,断缺11例.病灶密度不均,19例可见蜂房样低密度影或液-液平面,15例出现软组织肿块;4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大小不一高信号囊腔或液-液平面,3例增强扫描,2例无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囊间隔在T1WI、T2WI及增强后均为低信号.结论 X线平片简便经济,但对内部结构的显示有一定限度,CT和MRI对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前者,对AB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常恒;王俭;袁明远;王晨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男,38岁.因头痛、呕吐1个月并抽搐3~4次入院.患者出生时属自然分娩,头围较大,并进行性增大.3年前出现双侧耳聋,1个月前出现头痛、呕吐,并抽搐3~4次.查体:患者身材矮小,身高143cm,头围68cm,双侧重度神经性耳聋,余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及血钙、磷均正常.碱性磷酸酶105U(正常值30~90U).
作者:李娜;陈颖;贾守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用二氧化碳(CO2)作为对比剂行移植肾动脉狭窄诊断和成形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对9例怀疑移植肾动脉狭窄者行CO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O2-DSA),并对狭窄病变在重叠透视定位下行球囊扩张.其中3例在扩张前后同时行非离子型碘对比剂造影.结果 CO2-DSA均清晰显示吻合口后移植肾动脉50%以上的狭窄,均一次性扩张成功.3例中CO2-DSA与碘对比剂造影结果相符.无血清肌酐显著上升和严重并发症.结论为避免对比剂可能导致的肾毒性,CO2作为对比剂行移植肾动脉狭窄诊断和球囊扩张术后DSA是可行、有效的.
作者:董伟华;肖湘生;欧阳强;张电波;董生;刘加成;常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终末期心脏病的唯一治疗方法是心脏移植,器官保存和免疫制剂治疗使得术后存活率大为改善.对术后心脏的评估,包括评价心功能,检测排斥反应是临床进行及时治疗和处理的重要前提.一种有效的、能综合评估术后心脏的方法是临床所关注的焦点,笔者将近年来MRI用于移植术后心脏评估的文献加以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苑任;孔祥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自1973年Hounsfield发表第一篇关于CT的文章至今,不到30年的时间里CT技术已经历了几代更新.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并投入使用的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helical CT,MDHCT)结合了多排探测器及螺旋容积扫描的优点,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像质量,使一次屏气大范围薄层扫描和一次注药多期扫描成为可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全面、清晰、直观的影像依据.MDHCT无论在扫描速度、图像质量还是后处理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及单层螺旋CT(single-detector row helical CT,SDHCT),但对于具体应用尚需不断总结,笔者仅针对其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爽;周纯武;赵心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资料与方法经体检、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经胸超声确诊为PDA患儿8例,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堵闭.结果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属Krichenko A型5例,C型3例.PDA窄处直径平均为3.63±1.39(2~6.5)mm,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平均为2.5(1.5~5.3),肺动脉高压5例.8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均1次堵闭成功.造影示7例无残余分流,1例极少量残余分流.平均手术时间为47±5.5(38~55)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6.4±1.4(5~9)min.术后24h经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平均25.3±13个月随访均无残余分流、无再通及无封堵器移位.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近期及中期疗效好.
作者:覃丽君;欧阳静萍;张有为;宋金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囊性脑膜瘤较少见,约占脑膜瘤的4%~7%[1],笔者诊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兔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实验方法.材料与方法大耳白兔168只,随机分为股动脉插管组(n=20)及剖腹下直视穿刺组(n=148),比较两种实验方法的手术及X线下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动物存活率.结果股动脉插管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145.4±24.6min,X线透视时间44.3±10.7min,手术成功率为20%(4/20),动物在术后3天内均死亡.剖腹直视下穿刺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49.8±12.7min,X线透视时间7.9±4.3min,手术成功率为97.3%(144/148),长期存活率为91.2%(135/148).经统计学检验,两者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直视下兔肝动脉细针穿刺行化疗栓塞术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实验方法.
作者:孔健;冯敢生;许林锋;梁惠明;郑传胜;吴汉平;柳曦;李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THFR的纯合突变TT型基因是否为诱发皮层下深部脑白质缺血的危险因子,并证实皮层下深部脑白质缺血影像表现与MTHFR基因C/T多态性的关系.资料与方法选择影像表现符合皮层下深部脑白质缺血诊断标准者30例,对照组30例为影像表现正常者,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两组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采用χ2检验,得出MTHFR基因纯合突变TT型在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0794,P<0.05),病变组TT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说明MTHFR的纯合突变TT型可能是诱发深部脑白质缺血的危险因素.运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得出TT型和非TT型患者在影像表现的分级程度上有差别,携带TT型基因者影像表现分级重.结论 MTHFR纯合突变TT型基因是深部脑白质缺血发病的危险因子,且TT型基因与深部脑白质缺血的易感性和影像表现呈明显正相关.
作者:杜亚强;刘连祥;吴育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常见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表现与临床症状.资料与方法搜集14例各种神经元移行异常的病例,分析其MRI表现与相应临床症状.结果 14例神经元移行异常者中灰质异位9例,其中皮层下灰质异位1例,皮层下带状灰质异位1例,室管膜下灰质异位7例;无脑回-巨脑回畸形5例,其中弥漫性4例,局限性1例.各种神经元移行异常病变的临床症状以癫痫常见,临床表现一般与病变的范围和位置有关.结论神经元移行异常虽然并不常见,但在癫痫的病因中起重要的作用,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者:范晓颖;肖江喜;唐光健;蒋学祥;高玉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在胃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诊断且有CT扫描的胃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胃低分化腺癌48例,结合病理诊断对比分析二者胃壁病变厚度、密度、范围、轮廓、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情况.结果胃淋巴瘤胃壁厚度0.4~6.5cm,平均2.07cm;胃癌胃壁厚度0.5~4.0cm,平均1.74cm(P=0.2932).胃淋巴瘤淋巴结受侵10例(52.63%),CT显示淋巴结肿大6例(31.57%),真阳性3例(15.8%),其中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5.26%);胃癌淋巴结转移38例(90.48%),CT显示淋巴结肿大20例(47.6%),真阳性19例(39.6%),其中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9.52%).胃淋巴瘤侵犯胃壁近似全周4例(22.2%),≥胃周径50% 4例(22.2%),胃癌侵犯近似全周7例(14.6%),≥胃周径50% 6例(12.5%);胃淋巴瘤外侵5例(26.32%),CT阳性3例(15.8%),胃癌外侵42例(87.5%),CT阳性31例(64.58%).结论 CT扫描可以显示胃壁病变的厚度、密度、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胃癌与胃淋巴瘤在密度、厚度上均无显著差异,当病变外侵和/或有腹腔淋巴结肿大时,胃癌可能性较淋巴瘤大;而当病变厚度和侵犯周径较大时,淋巴瘤可能性较胃癌大.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不能提示病变性质,应参考其他阳性征象进行诊断.
作者:陈宇;石木兰;郭向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50年就已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对幼年动物骺板软骨和骨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亦为以后的研究所证实[1,2].临床也有儿童Cushing综合征和长期应用激素引起骨生长发育障碍的报道[3].目前,仍见有以关节内注射激素治疗骨关节病者.国内尚缺乏关节内注射激素后对骨发育影响的报道,也缺乏较为系统的对关节损害X线与病理对照的研究资料.笔者曾在1988年报道关节内注射激素对软骨的损害[4],为了进一步了解关节内注射激素对骨发育的影响,重新观察了该实验64只幼兔的X线、组织、病理、微血管摄影和组织化学测定的资料,着重对其影响骨发育的病理机制,作了重新认识,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斯润;程晓光;屈辉;王云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男,40岁.因咽部不适,吞咽困难来院检查.临床症状:咽部有异物感,食物返流,有时可吐出腐败且有臭味的未消化食物.查体除颈部双侧隆起外,余无特殊.
作者:蔡龙波;朱占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即放射信息系统.其基本功能有:文字资料录入、传输、查询、检索、统计.基本用途包括:摄影检查预约登记,摄影资料录入,打印诊断报告,借片管理.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是:将放射科技术组日常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与RIS网络有机融合,利用RIS在资料检索、统计方面的优势,为摄影质量控制及行政事务性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服务.
作者:王革新;王立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17例1周内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血栓形成位于髂静脉1例,髂股静脉4例,股静脉6例,股静脉5例,静脉1例.血栓长度4~30cm,平均11.29±5.86cm.采用经皮穿刺方法,置入6F或8F Oasis流变溶栓导管并与高压注射器连接,将生理盐水以2.5ml/s的流率和5 171kPa的压力注入,行流变血栓清除术,观察血管开通、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流变血栓清除术后,17例重建了前向血流,并清除了绝大部分血栓物质,技术成功率(残留狭窄<50%)为100%.15及30天的初始血管开通率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流变血栓清除术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清除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
作者:王晓白;张艳;乔宏宇;申刚;王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评价CT对其临床分期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胸腺瘤的CT所见,通过对病变的密度、周围纵隔结构的侵犯、胸膜种植以及纵隔外转移情况的观察进行分期,并和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主要有: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匀;局灶性钙化;邻近结构的脂肪层消失;侵及心包、胸膜、肺及其他器官.CT对临床分期判断准确性为87.5%,特异性为90%,敏感性为83.3%.结论 CT对侵袭性胸腺瘤术前分期及病变范围的显示准确,对确定手术方案,评价治疗效果及判断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锦林;陈为军;杜双存;陈书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例1 女,49岁.发现左侧乳房包块1年,右侧乳房包块伴溃烂3个月.查体:双侧乳房不对称,乳头凹陷,无桔皮征.左、右侧乳头后方分别触及一约3.0cm×4.0cm、2.0cm×2.5cm大小包块,质硬,无触痛,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楚,活动度差.双侧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陈蓉;龚水根;张伟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不同曝光参数组合和层厚模式对图像质量及CT剂量指数(computed tomography dose index,CTDI)的影响,探讨多层面螺旋CT优化的曝光参数.资料与方法设备采用Marconi Mx8000型CT机及附带QA体模.在其他扫描条件均相同时,实验分90kV,120kV,140kV 3组,每组与可供选用mAs搭配形成不同的曝光组合和只改变层厚模式,应用系统默认曝光参数分别对QA体模进行扫描,检测分析不同曝光组合和层厚模式对图像质量及CTDI值的影响.结果当kV不变时,图像的噪声随mAs的增加逐步得到改善,高对比分辨率、低对比分辨率相应提高,CTDI值也随之加大;当mAs不变时,图像的噪声随kV的升高也得到改善,高对比分辨率、低对比分辨率同样随之提高,并且CTDI值也加大.层厚模式的改变,图像的噪声随层厚的增加而改善,高对比分辨率、低对比分辨率同样随之提高,而CTDI值在4mm×5mm,2mm×8mm及2mm×10mm层厚模式中变化幅度不明显;此时CTDI值与所选用的Increment密切相关.按照图像质量评价标准,符合条件的曝光参数组合为90kV与300mAs、375mAs;120kV与150mAs、200mAs、250mAs、300mAs;140kV与100mAs、150mAs、200mAs、250mAs、300mAs.结论当kV为定值时,图像质量与mAs、CTDI值存在线性相关;当mAs为定值时,图像质量与kV存在线性相关,与CTDI值相关但不存在着线性.
作者:张照喜;陈建生;陈军;安连峰;杜东屏;徐宁;葛鸿惠;刘玉林;付荣;陈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主动脉夹层是常见的侵及主动脉的致命疾病,其发生率是破裂性主动脉瘤的2倍.主动脉夹层也可隐匿发生,发病高峰年龄在60~70岁,男性更易罹患,高血压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多年来本病在临床上一直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国外有人报道应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即主动脉夹层内膜瓣开窗术(fenestration of intimal flap,FIF)及人造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endovascular stent-graft,ESG)对其进行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笔者就其病因、分型、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综述.
作者:崔进国;梁志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一次给药行CT增强扫描及静脉肾盂造影(IVU)两种检查的可能性、可行性、方法及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选择35例需行CT增强扫描同时又需行IVU检查者,对其中30例利用自制压迫带,采用一次给药法先后完成两种检查;另5例则于CT增强扫描结束后,在CT机上通过加扫定位TOP像的方式模拟进行IVU检查.结果通过一次给药先后完成CT增强扫描及IVU检查,总成功率达97.1%(34/35),其中在CT机上通过扫定位TOP像的方式模拟进行IVU检查,成功率达100%(5/5).结论通过一次给药,先后完成CT增强扫描及IVU两种检查,可减少患者痛苦,缩短各种检查的周期,减少对比剂用量及其毒副作用.
作者:胡效坤;蔡宇明;彭浩;李晓光;金征宇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