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及疗效评价

覃丽君;欧阳静萍;张有为;宋金萍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资料与方法经体检、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经胸超声确诊为PDA患儿8例,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堵闭.结果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属Krichenko A型5例,C型3例.PDA窄处直径平均为3.63±1.39(2~6.5)mm,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平均为2.5(1.5~5.3),肺动脉高压5例.8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均1次堵闭成功.造影示7例无残余分流,1例极少量残余分流.平均手术时间为47±5.5(38~55)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6.4±1.4(5~9)min.术后24h经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平均25.3±13个月随访均无残余分流、无再通及无封堵器移位.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近期及中期疗效好.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评价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17例1周内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血栓形成位于髂静脉1例,髂股静脉4例,股静脉6例,股静脉5例,静脉1例.血栓长度4~30cm,平均11.29±5.86cm.采用经皮穿刺方法,置入6F或8F Oasis流变溶栓导管并与高压注射器连接,将生理盐水以2.5ml/s的流率和5 171kPa的压力注入,行流变血栓清除术,观察血管开通、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流变血栓清除术后,17例重建了前向血流,并清除了绝大部分血栓物质,技术成功率(残留狭窄<50%)为100%.15及30天的初始血管开通率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流变血栓清除术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清除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

    作者:王晓白;张艳;乔宏宇;申刚;王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头孢唑啉对兔髓核组织渗透性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头孢唑啉静脉注射后,血液与髓核组织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明确髓核内有效药物浓度维持时间.材料与方法新西兰大白兔注射头孢唑啉后每间隔1小时抽血,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血药浓度;5只新西兰大白兔静脉给药后,每隔30min处死1只,抽血并提取腰7/骶1间盘髓核组织测定药物浓度;1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日上、下午分别注射1次头孢唑啉,3组各用药1、2、3天,于次日取血样及髓核标本测定药物浓度,此时距末次用药时间间隔至少为12~14h.结果单次用药后5h内,血液药物浓度由198.53μg/ml下降至2.85μg/ml;用药后2.5h髓核内药物浓度由27.3μg/g下降至10.98μg/g,血液对髓核的渗透率为4.66%至17.29%.多次给药组,3组血液药物浓度均值分别为0.53μg/ml、0.56μg/ml、0.48μg/ml;髓核药物浓度均值分别为2.04μg/g、1.84μg/g、1.64μg/g,均高于引起腰椎间盘炎常见致病菌的小抑菌浓度,3组血液浓度、髓核浓度之间经q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t检验在3组内血液与髓核浓度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髓核浓度均值高于血液浓度均值.结论血液内的头孢唑啉对髓核组织有较强的渗透性,按每日2次给药,即使用药后12~14h,髓核内药物浓度均值仍维持在有效抑菌浓度之上,表明该用药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炎是可行的.

    作者:余文昌;杨建勇;谢学斌;庄文权;陈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MRI对同种心脏移植术后的评估

    终末期心脏病的唯一治疗方法是心脏移植,器官保存和免疫制剂治疗使得术后存活率大为改善.对术后心脏的评估,包括评价心功能,检测排斥反应是临床进行及时治疗和处理的重要前提.一种有效的、能综合评估术后心脏的方法是临床所关注的焦点,笔者将近年来MRI用于移植术后心脏评估的文献加以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苑任;孔祥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常导型MR机掉磁故障分析

    故障现象西门子Magnetom Open 0.2T MR机在工作中突然掉磁后,当再按下磁体开关,见磁场FIELD ON指示灯闪烁,但数分钟后该灯熄灭,即又掉磁.经过反复几次升磁,偶尔磁场也能建立,但稳定后的磁场有时在工作中又呈不稳定状态(见亮度稳定的FIELD ON灯又闪烁),这时虽能获取图像,但成像模糊,噪声大.

    作者:王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及与原发灶病理类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及其与原发灶病理类型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报告空洞型肺转移瘤40例131枚,分析其CT表现并与原发灶病理类型进行对比.结果全部空洞瘤灶均与肺多发实性结节共存.共有泡样空洞41枚,不规则空洞33枚,囊样空洞26枚,小环形空洞31枚.壁厚度均匀者61枚,不均匀者70枚.瘤灶直径<15mm者44枚,15~25mm者66枚,25~40mm者17枚,>40mm者4枚.洞壁厚度<4mm者69枚,4~15mm者44枚,>15mm者18枚.空洞型瘤灶多见于腺癌(22例)与鳞癌(13例),二者在CT表现上各有一定特征.空洞型瘤灶的发生与其在肺内的部位无关.结论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并与原发灶病理类型有关.

    作者:于小平;王平;梁赵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腹部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患者女,66岁.自述左侧腰部胀痛半年伴腹部不适半月余,门诊B超提示:左肾下极占位性肿块7.9cm×4.6cm×6.0cm大小而收住院.查体:左肾区可触及6.0cm×7.0cm大小包块,轻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作者:罗文军;殷富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颅骨畸形性骨炎并发脑胶质瘤一例

    患者男,38岁.因头痛、呕吐1个月并抽搐3~4次入院.患者出生时属自然分娩,头围较大,并进行性增大.3年前出现双侧耳聋,1个月前出现头痛、呕吐,并抽搐3~4次.查体:患者身材矮小,身高143cm,头围68cm,双侧重度神经性耳聋,余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及血钙、磷均正常.碱性磷酸酶105U(正常值30~90U).

    作者:李娜;陈颖;贾守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深部脑白质缺血影像表现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MTHFR的纯合突变TT型基因是否为诱发皮层下深部脑白质缺血的危险因子,并证实皮层下深部脑白质缺血影像表现与MTHFR基因C/T多态性的关系.资料与方法选择影像表现符合皮层下深部脑白质缺血诊断标准者30例,对照组30例为影像表现正常者,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两组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采用χ2检验,得出MTHFR基因纯合突变TT型在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0794,P<0.05),病变组TT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说明MTHFR的纯合突变TT型可能是诱发深部脑白质缺血的危险因素.运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得出TT型和非TT型患者在影像表现的分级程度上有差别,携带TT型基因者影像表现分级重.结论 MTHFR纯合突变TT型基因是深部脑白质缺血发病的危险因子,且TT型基因与深部脑白质缺血的易感性和影像表现呈明显正相关.

    作者:杜亚强;刘连祥;吴育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CT在胃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胃低分化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在胃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诊断且有CT扫描的胃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胃低分化腺癌48例,结合病理诊断对比分析二者胃壁病变厚度、密度、范围、轮廓、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情况.结果胃淋巴瘤胃壁厚度0.4~6.5cm,平均2.07cm;胃癌胃壁厚度0.5~4.0cm,平均1.74cm(P=0.2932).胃淋巴瘤淋巴结受侵10例(52.63%),CT显示淋巴结肿大6例(31.57%),真阳性3例(15.8%),其中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5.26%);胃癌淋巴结转移38例(90.48%),CT显示淋巴结肿大20例(47.6%),真阳性19例(39.6%),其中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9.52%).胃淋巴瘤侵犯胃壁近似全周4例(22.2%),≥胃周径50% 4例(22.2%),胃癌侵犯近似全周7例(14.6%),≥胃周径50% 6例(12.5%);胃淋巴瘤外侵5例(26.32%),CT阳性3例(15.8%),胃癌外侵42例(87.5%),CT阳性31例(64.58%).结论 CT扫描可以显示胃壁病变的厚度、密度、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胃癌与胃淋巴瘤在密度、厚度上均无显著差异,当病变外侵和/或有腹腔淋巴结肿大时,胃癌可能性较淋巴瘤大;而当病变厚度和侵犯周径较大时,淋巴瘤可能性较胃癌大.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不能提示病变性质,应参考其他阳性征象进行诊断.

    作者:陈宇;石木兰;郭向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神经元移行异常与癫痫

    目的探讨常见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表现与临床症状.资料与方法搜集14例各种神经元移行异常的病例,分析其MRI表现与相应临床症状.结果 14例神经元移行异常者中灰质异位9例,其中皮层下灰质异位1例,皮层下带状灰质异位1例,室管膜下灰质异位7例;无脑回-巨脑回畸形5例,其中弥漫性4例,局限性1例.各种神经元移行异常病变的临床症状以癫痫常见,临床表现一般与病变的范围和位置有关.结论神经元移行异常虽然并不常见,但在癫痫的病因中起重要的作用,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者:范晓颖;肖江喜;唐光健;蒋学祥;高玉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及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资料与方法经体检、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经胸超声确诊为PDA患儿8例,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堵闭.结果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属Krichenko A型5例,C型3例.PDA窄处直径平均为3.63±1.39(2~6.5)mm,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平均为2.5(1.5~5.3),肺动脉高压5例.8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均1次堵闭成功.造影示7例无残余分流,1例极少量残余分流.平均手术时间为47±5.5(38~55)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6.4±1.4(5~9)min.术后24h经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平均25.3±13个月随访均无残余分流、无再通及无封堵器移位.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近期及中期疗效好.

    作者:覃丽君;欧阳静萍;张有为;宋金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3例均摄X线平片和CT平扫.4例行MRI检查.结果 23例ABC发生于长骨18例,骨盆5例.ABC平片表现常为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可见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12例,断缺11例.病灶密度不均,19例可见蜂房样低密度影或液-液平面,15例出现软组织肿块;4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大小不一高信号囊腔或液-液平面,3例增强扫描,2例无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囊间隔在T1WI、T2WI及增强后均为低信号.结论 X线平片简便经济,但对内部结构的显示有一定限度,CT和MRI对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前者,对AB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常恒;王俭;袁明远;王晨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MRI诊断

    目的研究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患者的MRI表现,提高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4例SNHL患者的MRI资料,部分病例与CT作了对比.结果 304例中,76例(阳性率25.0%)发现与SNHL有关的病变共21种.听神经瘤为常见病因,占病变总数的43.4%;21.0%(16/76)的病变被CT漏诊.MRI对膜迷路出血、炎症、小听神经瘤以及脑干小腔隙灶的显示比CT更具优势.结论 MRI对SNHL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张骥;潘雨辰;周蓉先;李一尘;罗道天;邹明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韦尼克脑病一例

    患者女,24岁.首次妊娠8个月剧烈呕吐并意识障碍1周入院.患者妊娠7个月时食欲不振,甚至拒食,并在当地医院止吐、补液12天,之后出现四肢麻木,小便失禁,语言障碍.入院后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正常,脑电图正常.实验室检查电解质紊乱,无酮症酸中毒.

    作者:曹大海;冉凡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囊性脑膜瘤一例

    囊性脑膜瘤较少见,约占脑膜瘤的4%~7%[1],笔者诊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一次给药做CT增强扫描及静脉肾盂造影两种检查方法

    目的探讨一次给药行CT增强扫描及静脉肾盂造影(IVU)两种检查的可能性、可行性、方法及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选择35例需行CT增强扫描同时又需行IVU检查者,对其中30例利用自制压迫带,采用一次给药法先后完成两种检查;另5例则于CT增强扫描结束后,在CT机上通过加扫定位TOP像的方式模拟进行IVU检查.结果通过一次给药先后完成CT增强扫描及IVU检查,总成功率达97.1%(34/35),其中在CT机上通过扫定位TOP像的方式模拟进行IVU检查,成功率达100%(5/5).结论通过一次给药,先后完成CT增强扫描及IVU两种检查,可减少患者痛苦,缩短各种检查的周期,减少对比剂用量及其毒副作用.

    作者:胡效坤;蔡宇明;彭浩;李晓光;金征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MRI诊断双侧乳腺癌二例

    例1 女,49岁.发现左侧乳房包块1年,右侧乳房包块伴溃烂3个月.查体:双侧乳房不对称,乳头凹陷,无桔皮征.左、右侧乳头后方分别触及一约3.0cm×4.0cm、2.0cm×2.5cm大小包块,质硬,无触痛,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楚,活动度差.双侧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陈蓉;龚水根;张伟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利用RIS提高放射技术管理水平

    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即放射信息系统.其基本功能有:文字资料录入、传输、查询、检索、统计.基本用途包括:摄影检查预约登记,摄影资料录入,打印诊断报告,借片管理.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是:将放射科技术组日常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与RIS网络有机融合,利用RIS在资料检索、统计方面的优势,为摄影质量控制及行政事务性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服务.

    作者:王革新;王立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咽食管憩室一例

    患者男,40岁.因咽部不适,吞咽困难来院检查.临床症状:咽部有异物感,食物返流,有时可吐出腐败且有臭味的未消化食物.查体除颈部双侧隆起外,余无特殊.

    作者:蔡龙波;朱占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岛津SCT-4800TE全身CT机床面控制板鼠害故障处理一则

    我院于1995年引进一台日本岛津SCT-4800TE型全身CT机,4年后发生了1次鼠害致使床面控制电路板出现故障,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清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