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张云亭;李威
CT肾脏灌注成像是通过增强前后不同时相CT图像的动态变化来观察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T灌注成像的应用研究日渐增多,其中大多应用于颅脑,部分用于胸部、肝脏、胰腺和脾脏等[1~4],用于肾脏的临床研究有少量报道[5~10].笔者对肾脏灌注成像的影像学方法作一回顾,并对CT肾脏灌注成像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武洪林;陈君坤;黄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钼靶X线表现与雌激素受体(ER)水平之间的关系,评价根据IDC钼靶X线征象预测ER表达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181例经乳腺钼靶X线摄影、手术病理证实的IDC,术后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断ER表达情况,将IDC钼靶X线表现中的恶性钙化、毛刺征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得的ER表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81例IDC中,肿块伴毛刺者85例,有钙化者74例;ER阳性者99例,毛刺组ER阳性率与无毛刺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毛刺组中ER阳性表达更多见于较小癌灶;无钙化组ER阳性率较钙化组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DC中毛刺征与ER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应用钼靶X线征象反映IDC的ER表达是可行的.
作者:陈蓉;龚水根;张伟国;何双梧;张连阳;李增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比较CT与MRI诊断胆系结石疾病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8例胆系结石患者进行CT与MRI检查,并与临床诊断或手术结果对照,其中胆囊结石11例,胆管结石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9例.CT采用常规1次屏气螺旋扫描,MRI采用FLASH、HASTE、TRUE FISP序列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成像技术.结果 28例中,CT检查明确诊断结石16例(准确性为57.1%),MRI检查明确诊断27例(准确性为96.4%).结论 CT与MRI对胆系结石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MRI具有成像参数多、可多平面观察及可特殊成像(MRCP)等特点,对胆系结石的诊断明显优于CT.
作者:王敏;龚洪翰;肖香佐;王进华;何来昌;尹敬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女,23岁.一般状况良好.体检时发现右中下肺野紧贴右心缘及横膈面纺锤状块影,约7.0cm×9.0cm大小,外缘清晰锐利,右心缘及右膈面显示不清.侧位片示块影位于前中下纵隔,与心影重叠(图1).
作者:潘仲云;周静;钱建华;何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16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困难,不伴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症状进行性加重就诊.查体:于耻骨上方可触及一肿物,上界清楚,下界未触及;肛门指诊于前列腺区可触及一张力大的肿物,并向肠腔内突出,肿物上界未能触及.超声检查:前列腺区可见一巨大有包膜的多囊性肿物,分隔较厚,大小约11.8cm×8.9cm(图1),双侧精囊及前列腺未能显示.
作者:李亚军;孙浩然;白人驹;孙娟;王夕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复习经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腹部CT平扫,6例加作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层距为5~10mm.结果 8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发病部位盲肠3例,升结肠2例,直肠1例,大肠弥漫浸润2例.CT表现主要包括3种主要类型.局灶性肿块型2例,其中1例伴有肠套叠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节段环形浸润型3例,其中1例伴有肠系膜淋巴节肿大;弥漫浸润型2例,呈多发节段性分布,累及整个结肠,并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直肠内的多发结节1例.结论 CT能较准确地显示淋巴瘤的发病部位、并发症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局灶性肿块型、节段环形浸润型及弥漫浸润型是大肠淋巴瘤的3种主要CT表现类型;正确辨认大肠淋巴瘤的CT表现,对部分病例可做出提示性诊断.
作者:赵修义;张雪林;郑卫权;王劲;文戈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18岁.因右颞部外伤半天就诊.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肢体活动好,右颞软组织肿胀.
作者:赵静品;史云恒;王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是以医学影像领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为要求,以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全面解决医学影像获取、显示、处理、贮存、传输和管理为目的的综合性规划方案及系统.是信息技术在医院影像科室的具体应用,是整个医院数字化、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作者:陈克敏;潘自来;谢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 CD),即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或巨淋巴结增生症,是由Castleman等于1954年首次报道原因不明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并以淋巴组织肿瘤样生长为特点的少见病变[1].笔者搜集经病理学证实,且有典型影像学特点的胸部、腹部局灶型Castleman病各1例报告如下.
作者:钟群;商雪林;张玉忠;张雪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女,25岁.12岁时发现心脏杂音,阵发性胸闷、心悸,胸骨上窝处明显震颤,闻及Ⅳ~Ⅴ级收缩期杂音.血压:右上肢120/70mmHg,左上肢100/60mmHg,无紫绀、风湿病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超声示主动脉弓部包膜样狭窄,降部迂曲,主动脉弓降部畸形.X线平片示肺血正常,主动脉弓降部呈瘤样扩张,左室增大(图1).造影见左、右冠状动脉走行大致正常,升主动脉、右无名、右颈总、左颈总动脉大致正常;左锁骨下动脉起始褶曲畸形,左颈总动脉以远降主动脉形成3个相连的动脉瘤(图2),边缘不规则,瘤近端与降主动脉相通,降主动脉管壁光滑,压力110/63mmHg.诊断:降主动脉瘤(先天性);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褶曲畸形.行主动脉弓部置换术,剪除左颈总动脉与降主动脉间褶曲瘤体,取10cm长27#人造血管与两断端分别吻合,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高而立;王连民;侯义华;王洛平;杨义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对颅内三叉神经肿瘤的影像学认识.资料与方法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分型、各型特点及有关鉴别诊断.结果中颅窝型多呈类圆形伴分叶状突起;后颅窝型多呈梨形或圆形,易突入Meckel腔;骑跨型多呈哑铃形.神经鞘瘤多伴囊变;神经纤维瘤常并发于神经纤维瘤病;恶性周围神经鞘膜肿瘤形态不规则.结论特定部位、形态及结构特征,伴Meckel腔扩大,神经增粗及咀嚼肌萎缩等对诊断三叉神经肿瘤有一定特异性.正确分型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康立清;张云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动态螺旋CT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38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乳腺癌13例,纤维腺瘤8例,其他良性病变17例.CT检查先平扫,而后分别于静脉注射对比剂后1.5、3、7、10min时进行动态扫描.结果乳腺癌与良性病变在1.5min和3min时的增强百分比显著不同(P<0.01).良恶性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类型分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80%的良性病变呈Ⅰ型,而92.3%的恶性病变呈Ⅲ型.46.15%的恶性肿块呈不规则形,76.92%边缘不规则,53.85%呈不均匀强化;而75%的良性肿块呈类圆形,83.33%边缘规整,83.33%呈均匀强化.动态螺旋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88%,准确性92.11%.结论虽然动态螺旋CT检查的照射剂量大、检查费用高以及应用对比剂带来的副作用,但它在鉴别良恶性乳腺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福强;张云亭;刘松龄;祁桐;张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仿真内镜(VE)在中央型肺癌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69例中央型肺癌,行MSCT扫描后进行VE成像.其中43例同期作纤维支气管镜(FBS)检查对照.结果 VE下表现为支气管管腔闭塞34例,气管或支气管偏心性狭窄19例,管腔内占位病变16例.VE与FBS一致性达86.1%.差异主要在过诊为闭塞5例.结论 MSCT VE可较好地辅助判断中央型肺癌的位置和支气管狭窄程度.
作者:肖湘生;于红;李惠民;刘士远;李成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螺旋CT表现特征与手术病理所见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搜集术前误诊为肺癌,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结核30例.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扫描,回顾性地评价螺旋CT表现与手术及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 (1)25例CT表现为肿块或结节,其中密度不均21例,空洞12例,卫星病灶22例.20例行增强扫描,60%(12/20)呈外周部分或环状强化,40%(8/20)无明显强化.病理为上皮样细胞及纤维组织包裹干酪样物质.(2)5例表现为肺叶、段实变或不张,其中表现为叶、段实变3例,支气管狭窄伴肺不张2例.病变密度不均匀5例,多发小空洞4例,钙化灶2例,卫星病灶5例,2例病变周围有支气管扩张.病理为干酪灶与增殖结节融合.结论病变的形态、密度、强化特征以及卫星病灶、病变周围支气管扩张等螺旋CT征象有助于不典型肺结核与肺癌的鉴别.
作者:周瀚;余建群;杨志刚;白红利;朱培菊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34例骨肿瘤患者行MSCT扫描后,做多层面重建(MPR),大强度投影(MIP),三维重建(3D),四维重建(4D)4种后处理.结果每一种重建图像均显示了所有的肿瘤.MPR准确显示了肿瘤的范围及细微结构;MIP及3D能立体显示骨改变;4D能立体显示骨改变及肿瘤的范围和细微结构.4种后处理图像结合横断层面原始图像能从不同方向准确显示肿瘤的范围、骨改变及骨膜反应的形态.结论 MSCT后处理对病变的显示全面准确,结合横断面图像,可对骨肿瘤做出准确的评价.
作者:李慎江;李惠民;肖湘生;刘士远;李成洲;贾宁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儿男,6个月.因左下肢部分缺如就诊.临床检查:患儿左小腿缺如,左足与大腿直接相连,呈外翻形,如海豹肢(图1).
作者:高静;王凤珍;张矫雷;吴文娟;张泽坤;王臻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随着影像学技术、立体定向技术、生理定位和射频仪的发展,核团射频毁损术已经成为治疗帕金森病、顽固性震颤的主要方法之一.笔者对核团射频毁损术后的早期MRI表现进行分析,同时进行早期临床评价.
作者:李萍;张云亭;李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眶部肿物的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眶部肿物的CT表现.结果肌锥内肿物7例,其中2例视神经胶质瘤、1例视神经鞘脑膜瘤和3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累及视神经,1例表皮样囊肿位于眼外肌和视神经之间.肌锥外肿物29例,其中良性肿物21例,包括蜂窝织炎3例,脓肿1例,炎性假瘤3例,皮样囊肿7例,毛细血管瘤2例,淋巴管瘤、横纹肌瘤、神经鞘瘤、骨化性纤维瘤和泪腺混合瘤各1例;恶性肿物8例,其中横纹肌肉瘤5例,转移性成神经细胞瘤2例,泪腺腺样囊性癌1例.多间隙肿物3例,其中神经纤维瘤病Ⅰ型1例,毛细血管瘤2例.结论儿童眶部肿物的CT表现各有其特点,结合临床,多数可做出定性诊断.
作者:高雪梅;高剑波;周志刚;王振豫;程敬亮;江波;赵艺蕾;郭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女,40岁.不慎摔倒,臀部着地,爬起后觉左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当地医院B超疑脾破裂,行抗炎、止血、补液治疗,病情无改善.36h后就诊于我院.查体:急性失血面容,满腹压痛及反跳痛,腹穿抽出未凝血液.急诊CT示:腹腔内见较多积液,脾胃间有一直径约10cm圆形包块影,与胰尾及胃后壁分界不清,包块内密度欠均匀,边缘可见新月样高密度影附着.脾脏外形及密度未见明显异常,但受包块推压向背侧移位(图1、2).CT诊断:脾门及胰尾前方肿瘤并腹腔积液.
作者:邱晓明;李钧;俞虹;肖和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椎管内脊膜瘤少见,2/3以上发生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70%发生于胸段,肿瘤大多数位于硬膜内.笔者遇见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国;汪卫忠;杜凡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