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逢春;侯中和
肾上腺损伤在腹部钝挫伤中少见,迄今国内这方面的报道甚少.笔者自1992年以来,发现复合伤同时伴有肾上腺损伤2例,现报告如下,以飨读者.
作者:王淑梅;南俊祥;马聪敏;李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男,32岁.左侧头部持续性胀痛1年,左侧舌肌萎缩、纤颤、伸舌左偏2个月,无其他不适.CT检查示:左侧舌下神经管较对侧扩大,以外口明显,管周皮质变薄,稀疏,管内见等密度软组织影充填,管口周边未见异常密度影(图1).
作者:汪恒望;韩萍;梁波;周阳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胸部并发症在X线平片和CT上的表现,提高对SARS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82例SARS患者950次X线胸部平片和74次胸部CT检查结果,重点观察肺内空洞性病变、肺间质纤维化、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和胸膜病变. 结果根据X线平片和CT所见,在182例患者中,6例(3.3%)出现空洞病变,临床诊断为霉菌感染;10例(5.5%)出现胸水,8例(4.4%)出现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3例(1.6%)出现气胸.另外,在接受胸部CT检查的54例患者中,有17例(31.5%)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纤维化改变,6例(11.1%)出现胸膜增厚、粘连. 结论全面了解SARS患者胸部并发症的影像学征象有助于SARS的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
作者:刘树良;李坤成;王志群;于春水;姚新宇;李永忠;苏壮志;卢洁;梁志刚;彭靖;刘佳宾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X线平片及CT表现,评价影像学表现在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主要X线表现:纵隔及皮下气肿,气胸或液气胸,肺不张, 肺下垂征;CT检查可补充X线平片的不足,可显示气管支气管柱中断,气管移位或成角畸形. 结论外伤性支气管断裂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龚瑞;尹姬;郑西卫;何进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眼眶血管性肿瘤的动态增强CT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资料与方法对24例眼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13例,静脉性血管瘤11例)行CT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测定各时间段的CT值. 结果两种肿瘤均有显著强化,多数病例表现为早期局部强化,延迟扫描均匀强化填充,少数病例呈均匀强化;部分静脉性血管瘤填充不完全;两种肿瘤的密度在增强后10min内无下降,20min后才开始降低,它们的CT值在平扫和增强后20min内均无差异,30min时有差异,静脉性血管瘤CT值下降较多(P<0.05). 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静脉性血管瘤的CT动态增强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两者表现较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作者:钱雯;沈天真;宋济昌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女,40岁.胸痛,进行性吞咽困难8月余.X线透视: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钡餐检查示食管中段相当于T8~10平面长约7cm段管腔变窄,黏膜不规则,蠕动减弱,扩张受限,狭窄上段明显扩张伴食物潴留(图1).X线诊断:食管中段癌.胃镜检查:食管中段距门齿26~33cm,可见隆起小结节,管腔变窄,扩张蠕动差,表面糜烂,边缘不齐,周界不清.胃镜诊断:食管中段癌.取活检病理诊断:食管结核.
作者:熊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不同年龄组的X线征象.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的179例SARS患者胸片,患者分为<30岁,30~50岁,>50岁3组,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之间病灶部位、范围、数量、形态、密度和均匀度、边缘和境界、以及肺内基础病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不同年龄组X线征象的相同点:病灶呈斑片状,密度不均匀的略高密度,边缘模糊不清,多累及两肺,肺中野中带为常见;不同点为:<30岁组和30~50岁组右肺受累多于左肺,病灶局限,数量少于>50岁组;而>50岁组的病灶多数呈多发片状,累及多个肺区,而且多合并肺内基础病变. 结论 SARS不同年龄组之间的X线征象既有相同点,又有一定差异,分析X线征象对临床和科研有重要意义.
作者:卢洁;李坤成;李永忠;梁志刚;于春水;刘树良;王志群;苏壮志;姚新宇;彭靖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评价以聚乙烯泡沫醇(PVA)颗粒为栓塞剂行部分性脾栓塞术的疗效及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17例脾大患者以PVA颗粒为栓塞剂行部分性脾栓塞(PSE),并以同期明胶海绵颗粒为栓塞剂的19例对照,观察两者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PSE栓塞前及栓塞后PVA组与明胶海绵组两组间比较,白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计数(PLT)无明显差异.PVA组栓塞部位分布均匀率为88.2%,明胶海绵组分布均匀率为31.6%.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腹痛.PVA组2例发生脾巨大囊状液化,1例发生反应性胸膜炎. 结论 PVA颗粒及明胶海绵颗粒均可作为PSE的栓塞剂而取得较好疗效,但PVA微粒栓塞时分布更加合理.
作者:曾庆乐;李彦豪;陈勇;赵剑波;梅雀林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肠套叠合并阑尾炎的X线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对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婴幼儿肠套叠合并阑尾炎的X线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17例回-结型肠套叠中合并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3例,化脓性阑尾炎2例;11例复合型肠套叠中合并急性阑尾炎4例,化脓性阑尾炎6例.发现3例合并慢性阑尾炎,炎症为继发再次肠套叠的诱因.(2)主要X线表现:①腹部少气或无气征15例;②右侧腹膜外脂线局部或全部模糊征18例;③右下腹肠腔异常积气和/或小肠梗阻征9例.右侧腹膜外脂线局部或全部模糊征象出现率高. 结论阑尾炎是婴幼儿肠套叠的主要早期并发症.X线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其发生有重要提示意义,对预防阑尾炎症致继发肠套叠或其他并发症有重要价值,尤其在空气灌肠整复后的治疗上.
作者:李文波;傅凯;林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男,48岁.1年前发现下腹部有一约鸡蛋大小的肿块,无疼痛、腹泻及便秘.于半年前,患者自觉肿块逐渐增大伴有间歇性腹痛及体重下降.近日来双下肢浮肿,面色苍白,间歇性隐痛较前频繁,体重下降6kg.查体:下腹部可触及20cm×20cm球形肿块,质软,界清,可移动,局部无红、肿、热、痛.
作者:万玉珍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下肢动脉运动跟踪三维成像技术的优势及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对16例疑有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患者行下肢动脉运动跟踪三维动态扫描.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磁共振仪,采用体部正交线圈,运用其独特的Bolustrack和Mobitrack相结合的智能化扫描技术,快速移床采集双下肢动脉图像. 结果 16例的双下肢动脉图像均获得满意效果,血管清晰,诊断明确. 结论磁共振下肢动脉运动跟踪三维成像技术是目前能部分取代DSA的一种新技术.它与DSA相比有以下优势:(1)无创性,无辐射; (2)操作较DSA简单、省时; (3)成功率高; (4)并发症少; (5)能整体显示双侧下肢动脉血管.
作者:常英娟;宦怡;彭涌;李科;葛雅丽;赵海涛;车素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男,53岁.下腹疼痛2月余,近期出现尿急、尿频.CT平扫:盆腔右侧见一卵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约4.0cm×5.5cm大小,中间密度低,边界清晰、光滑(图1).膀胱形态正常,膀胱壁及腔内未见异常改变.
作者:刘志坤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回顾性电影法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ECG-MSCT)肺部扫描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选取2000年7月~2001年6月间行肺部CT检查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其中高心率为88次/min,低心率为58次/min,平均72.8±12次/min.采用GE Light Speed多层螺旋CT机和SUN图像工作站完成所有病例的检查.首先行常规HRCT扫描,随后只对需要作对比的层面进行同部位ECG-MSCT扫描,并以产生搏动性伪影明显处的肺实质图像为主要观察对象.将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转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由3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盲法阅片作同层面图像质量比较.对所有图像质量采用评分方法进行评价. 结果通过同层ECG-MSCT图像和常规HRCT图像伪影评分的比较,发现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心脏搏动双重伪影出现率有明显减少(P<0.05);双轨征出现率也显著减少(P<0.05);星状伪影消除率为60%,较常规HRCT有明显改善(P<0.01).采用ECG-MSCT和常规HRCT扫描,对消除呼吸运动伪影方面,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ECG-MSCT扫描方法简便易行,可明显消除心脏搏动伪影、双轨征及常见的星状伪影,从而提高了图像的诊断质量,减少由于伪影而造成的误诊.
作者:潘自来;张欢;宋琦;凌华威;张绍斌;吴振芳;陈克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胰腺假囊肿(PPC)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搜集直径3~12cm的PPC 24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并注入硬化剂平阳霉素8mg,并根据囊肿大小分为2组.第1组直径3~6cm 16例,第2组直径7~12cm 8例 .随访1~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24例囊肿消失19例,有效率为79.2%,其中第1组14例,第2组5例,两组对照,P<0.05.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PP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直径小的PPC其治疗效果优于直径大的PPC.
作者:俞同福;王德杭;施海彬;冯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男,42岁.间断性发热伴右上腹不适2个月入院.乙型肝炎病史2年,1个月前行肝癌介入治疗1次.肝脏CT扫描示肝左叶占位性病变.
作者:靳会民;刘立平;王义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nm23表达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对33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的PCNA和nm2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间的关系. 结果 PCNA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而nm23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分型有关,鳞癌nm23表达较高(P<0.01).PCNA表达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等CT征象有关(P<0.05或P<0.01),与毛刺征无关(P>0.05);nm23表达与上述CT征象均无关联(P均>0.05). 结论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中瘤体直径>3cm,或出现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和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具有较高的恶性度.
作者:邓东;黄仲奎;龙莉玲;缪勇建;冯启明;林胜才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X线平片与CT特征.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证实为SARS的X线平片与CT表现. 结果 X线平片显示双肺受累12例,CT显示13例.X线平片与CT共显示双肺受累15例,受累肺叶46叶,受累肺段103个.14例病变主要表现在肺的周边部,且以下叶多见.9例病变进展迅速. 结论 SARS的影像表现是肺内出现浸润性病变,分布在肺周边部,下叶多见,进展迅速.结合临床可提供诊断依据.
作者:李鹏;赵欣;曾红辉;龙健;张浩;张兴敏;李金茂;潘壬清;陈正云;张键;梁琴珍;杨燕;陈亚利;霍敏琴;卢家强;崔羽;林伟革;陈绍辉;邓统生;黄锦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误诊原因. 资料与方法搜集术前MRI诊断脑膜瘤,而手术证实为血管外皮细胞瘤13例,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 13例MRI示肿瘤位于颅内脑外,MR平扫T1WI呈高低不均信号9例,等信号4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9例,等信号4例;增强扫描11例呈不均匀强化.术后病理证实肿瘤来源于脑膜间质的血管外皮细胞. 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表现与脑膜瘤相似,但前者往往出现分叶征,有丰富的血管,肿瘤易出血、坏死致信号不均匀,无钙化及局部骨质反应性增生和有溶骨性破坏等特点,据此可资鉴别.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可确定肿瘤的起源.
作者:周俊林;何宁;董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建立同、反相位的体外实验模型,探讨与同相位相比,反相位上信号强度变化与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并从中确定反相位上信号强度明显下降时的确切脂肪含量的标准. 材料与方法模型建立方法:将1%琼脂糖水溶液与色拉油先后倒入一长方形水槽内,在水-脂交界处采用层厚10mm倾斜面进行同、反相位检查.测出同、反相位图像各部感兴趣区(ROI)的信号强度(SI),计算信号强度下降指数(SI指数)值,并且绘制脂肪含量与SI指数关系的曲线图. 结果初脂肪比例较低时,随脂肪含量增加,反相位的信号强度呈逐渐下降表现;而当脂肪比例较高时,其信号强度随着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其反转点的脂肪含量为23%. 结论脂肪含量在23%左右时,反相位上的信号强度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而且脂肪含量愈接近该值,信号强度下降的程度就愈明显.
作者:孙娟;孙浩然;白旭;李亚军;王夕富;白人驹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纯软骨损伤MRI表现并讨论其损伤机制、成像方法. 资料与方法搜集16例平片阴性的膝部疼痛患者的MRI资料,分别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PI)和梯度回波(GRE)序列成像,矢状位为常规观察断面,横断面作为补充. 结果 16例24处软骨出现形态或内部信号异常,包括软骨表面锯齿状凹陷、波浪状缺损、压缩变扁.信号异常在EPI上表现为条状低信号,GRE上略呈高信号. 结论膝关节单纯软骨损伤MRI依损伤程度可分软骨表面正常但信号有异常、软骨表面不同程度缺损、全软骨压缩或缺损3种改变,MRI是软骨损害佳无创检查方法.
作者:张庆;袁明远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