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顺磁性氧化铁增强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王莉;陆建平;王飞;刘崎;田建明

关键词:对比剂, 肝肿瘤,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评价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7个肝脏FNH的平扫、动态增强及SPIO增强MRI资料. 结果病灶在T1WI上呈相对低至等信号,T2WI上呈等至相对高信号,6个病灶可见中心瘢痕.动态增强扫描6个病灶以快进慢出方式强化.SPIO增强扫描6个病灶实质部分信号明显降低,5个中心瘢痕显示更清晰. 结论 SPIO增强扫描进一步从组织成分方面为FNH诊断提供依据.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及其制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影像学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师生的重视和欢迎.作为教学单位,我们担负着临床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任务,在近4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为适应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幻灯为模式进行了设计与制作.

    作者:张中伟;李子平;刘淑冰;孟悛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十二指肠破裂伴腹膜后血肿误诊为腹膜后肿瘤一例

    患者男,39岁.右中上腹阵发性疼痛6天伴恶心、呕吐入院.入院前近半月来经常酗酒.无明显外伤史.体检:T 37.2℃,P 92次/分,Bp 150/110mmHg,WBC 15×109/L,N 0.77.右中上腹压痛,右肾区叩痛.CT检查: 右侧腹膜后见9cm×8cm大小类圆形高密度灶,密度均匀,边缘清楚,CT值62HU,十二指肠降部受压略前移,水平部显示不清.肝、脾周围见积液征象,两侧肾前旁间隙亦见积液,右肾周模糊.增强后块影无明显强化(图1、2).CT诊断:腹膜后肿瘤,性质待查.

    作者:王旭荣;黄田业;郑汉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结核瘤的MRI征象

    目的分析肝结核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10例肝结核瘤患者行MR自旋回波序列T1WI、T2WI和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序列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 10例共12个病灶,MRI表现:(1)自旋回波序列:T1WI上所有病灶为低信号,T2WI上10个病灶为不均匀低信号(8个病灶为中心低信号而边缘为环形或片状的高信号,2个为低信号中见到点状高信号),另2个病灶为高信号.(2)增强扫描:动脉期10个病灶无强化,2个病灶边缘有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所有病灶均有不同方式的强化,主要为边缘强化和分隔强化. 结论 MRI可反映肝结核瘤的病理改变过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严福华;曾蒙苏;程伟中;刘嵘;周康荣;樊嘉;纪元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生物塑化技术及其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塑化技术(Plastination)是德国Hagens教授于1978年发明的,目前在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胚胎学、影像学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中已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切片制作技术的不断完善,使精细结构得以准确显示,得到了与CT、MRI断面一一对应的断面解剖学资料,进一步扩大了生物塑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使断面影像解剖学的教学过程更为具体和客观,可作为断面影像解剖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现将生物塑化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在教学中的应用介绍如下.1 生物塑化技术的原理其基本原理是选用多聚化合物作为生物塑化剂替代组织细胞内的水分和脂肪并进行固化,达到组织塑化的目的[1].它是根据丙酮、塑化剂的蒸发压和沸点的差异来达到

    作者:张伟国;张绍祥;陈金华;陈蓉;龚水根;巫北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自发性眼眶球后血肿一例

    患者男,18岁.持续性左眼胀痛3天,否认近期有外伤史.专科检查:左眼球轻度突出,余无特殊.双眼矫正视力0.8.血常规、生化、胸片检查无异常.CT检查:眼眶平扫显示左眼眶球后下区可见一大小约20mm×18mm×15mm类梨形等、高密度肿块影,轮廓清楚,边缘光滑,CT值为44~73HU.病灶中心区可见大小约10mm×8mm×10mm的不规则形更高密度影,CT值为73~85HU.左下直肌受压向前内移位(图1).

    作者:谢建强;李金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上颌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56岁.因左面颊麻木伴牙痛10余天而就诊.查体:左面部与鼻甲肿胀,此外均无异常.CT检查:左侧上颌窦充满软组织块影,CT值48.5HU;上颌窦内、后壁均有中断、变薄破坏征象,尤以上内侧为甚,块影向内突入鼻腔,向上向后延伸至后组筛窦(图1);右侧上颌窦呈炎性改变.CT诊断:左上颌窦恶性占位性病变,累及后组筛窦.

    作者:陈新龙;徐林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常见下腔静脉滤过器的临床应用

    目的比较几种常见下腔静脉滤过器(IVCF)的特性,明确各自的适应证. 资料与方法总结86例90只IVCF的应用经验,其中临时性滤过器ATF 20只,LGT-TF 4只;永久性滤过器GF 13只,BNF 8只,SNF 15只,TEF 18只,LGM-VTF 6只,临时、永久两用滤过器GTF 6只.对它们的材料、形状、适用下腔静脉形态、置入途径等进行比较,置入后造影、评价,跟踪随访其滤过效果、形态、位置及下腔静脉通畅程度. 结果 4只临时性滤过器附有大量血栓,改作永久性滤过器置入术.综合评价优、良、一般的87只滤过器置入后未发生肺栓塞症状,评价差的3只中有1例于16h后突发广泛性肺栓塞死亡. 结论临时性滤过器适用于急性血栓和外科、介入手术前.永久性滤过器宜根据下腔静脉的形态、尺寸选择.

    作者:顾建平;范春瑛;何旭;楼文胜;陈亮;苏浩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VRT与VBS在中心型肺癌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评估中价值的比较

    目的比较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和仿真支气管镜(virtual brochoscopy,VBS)在评估中心型肺癌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46例中心型肺癌患者行前瞻性的CT检查,采用直接增强扫描,在工作站得到气管支气管树VRT和VBS图像.盲法阅片,对比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利用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VRT、VBS对评价中心型肺癌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的敏感性分别为86.9%和66.7%,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χ2=9.651,P=0.002).特异性分别为93.1%和86.2%,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0.744,P=0.670).准确性分别为88.5%和71.7%,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χ2=10.017,P=0.002). 结论 VRT无论在观察范围还是诊断的准确性方面均优于VBS,在中心型肺癌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的评估中VRT可以取代VBS.

    作者:王建卫;吴宁;黄遥;朱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微创法引流

    目的探讨微创法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有效方法. 资料与方法对1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分别行微创法PTBD,所有患者均行CT、MRI或B超等影像学及血液生化检查诊断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男88例,女57例,平均年龄58.3±11.7岁.PTBD穿刺成功率为100%.131例在电视透视下穿刺右肝管,其中右前支125例,右后支6例;14例在B超引导下穿刺肝管(其中12例左肝管外支,2例右后支肝管). 结果 88例行右支内外引流,41例行单纯外引流(其中39例行右支外引流,2例行左支外引流),8例行联合右支内外引流及左支外引流,8例行左支内外引流;外引流患者中35例经1~2周外引流后,再成功转为内外引流.另6例持续带管行外引流.置入引流后较术前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明显(P<0.05),患者全身状况改善,血清谷丙转氨酶下降具有显著性(P<0.05),外引流组与内外引流组术前、术后胆红素下降也具显著性(P<0.05),并且两组之间术前具有可比性(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6.9%,包括胆道感染6例,胆汁外漏3例,胆汁瘤1例,经治疗后症状消失. 结论微创法PTBD具有独到优点,疗效可靠,单纯外引流和内外引流术具有同样减轻黄疸效果,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梗阻部位和梗阻程度选择引流方案.

    作者:吴安乐;颜志平;王建华;程洁敏;王小林;龚高全;刘清欣;钱晟;罗剑钧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影响影像医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近20年来,随着CT和MRI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影像医学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影像医学知识量剧增,而学生在校学习影像医学课时有限,这是一个矛盾.如何在当前条件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影像医学基本知识,而又能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这就给讲授影像医学的教师提出了一项新的课题.下面就影像科医师如何转变成影像学教师,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初步探讨.1 影像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领导者,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用教学效能来表示,而教学效能的提高与教师教学能力呈正比关系.担任影像医学教学的医师既要完成繁重的日常临床工作,又要进行科学研究,在高等院校还要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有医师的素质,还应具备教师的才能.

    作者:李恒国;程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上中纵隔异位甲状腺腺瘤一例

    患者男,56岁.查体发现纵隔阴影4天,无其他不适及阳性体征.外院胸部CT示:纵隔气管后有一边界光滑的占位性病变.MR检查:上中纵隔气管后食管前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块影,大小约9.5cm×7.2cm×4.0cm,T1WI上为稍低信号,其内可见散在高信号,T2WI上为较高信号,与正常甲状腺分界清楚;Gd-DTPA增强扫描病灶有较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边界清楚,气管向前推压移位,食管受压,肿块内尚可见线条状长T1、短T2信号,无强化(图1~4).甲状腺PET检查:甲状腺显影形态、大小、位置正常,未见异常浓聚灶.术前诊断:上中纵隔良性肿瘤.

    作者:赵云辉;陈燕萍;马著彬;刘民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质子磁共振波谱对大白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的连续观察

    目的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结合扩散加权成像连续观察大白鼠大脑中动脉线栓(MCAO)模型24h内代谢物的变化规律,探讨1HMRS对脑缺血性损伤和缺血再灌注后脑恢复程度的敏感性. 材料与方法共29只Wistar成年鼠,4.7T超导磁共振仪扫描.术前先取其中8只作为正常组扫描;再将这2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只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7只,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组7只,缺血30min再灌组5只,缺血1h再灌组5只,缺血2h再灌组5只.检查完成后取栓塞组和再灌组的鼠脑四氮唑(TTC)染色. 结果 (1)在正常组,双侧代谢物分布对称,胆碱类复合物(Cho)/肌酸和磷酸肌酸(Cr and PCr)、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Cr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在对照组,双侧Cho/Cr、NAA/Cr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没有检测到乳酸(Lac).(2)本实验早观察到MCAO后22min兴趣区内出现Lac,DWI为高信号,ADC值下降.缺血24h内Lac持续升高,以0.5h Lac水平为基数,6h内升高快,增加了1.2倍;12h内增加到1.62倍;24h后为1.47倍,稍显降低.相反,NAA呈持续下降,0.5~1h内变化不明显,1.5±0.2h观测到NAA下降;2h内下降(23.6±13.1)%;12h内下降(68.2±21.9)%;24h内下降(95.5±4.3)%,几乎完全消失.而Cho和Cr相对较稳定,在2h内变化不明显.(3)缺血30min再灌,定域病灶Lac减少或消失平均经历了45min.缺血1h再灌Lac下降平均经历了68min;DWI显示高信号病灶缩小,但在尾壳核处病灶并不能完全消失,此处Lac下降后又重复升高.缺血2h再灌,Lac持续升高,DWI病灶扩大. 结论 1HMRS能敏感地监测活体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的动态变化,定量地反映脑缺血组织的生化改变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作者:吴光耀;孙骏谟;田志雄;张在鹏;黄雄;谢长清;张权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犬急性心肌梗死磁共振心肌灌注及电影成像实验研究

    目的采用MR快速序列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过灌注特点及心功能改变. 材料与方法犬心肌梗死模型9只,均进行T1WI磁化准备梯度回波序列(Turbo FLASH)首过灌注扫描及MR电影成像(cine-MR),完成检查后处死,分析心肌首过灌注特点及局部心功能变化,并与病理检查比较. 结果首过灌注时梗死心肌表现为灌注缺损,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上升延缓,曲线斜率和峰值信号强度分别为0.025±0.020和0.84±0.27,较正常心肌(0.13±0.080和2.02±0.99,P<0.0001)明显下降,峰值时间和曲线上升时间分别为37.78±11.90s和32.70±14.09s,较正常心肌(17.14±6.06s和14.28±5.14s,P<0.0001)明显延长.延迟期正常心肌信号强度下降,而梗死心肌仍呈上升趋势.首过灌注中灌注缺损面积与TTC染色一致.梗死节段室壁运动及室壁厚度异常. 结论 MR首过灌注成像可反映病变心肌组织血流灌注信息,cine-MR能测定节段室壁功能.结合首过灌注和心功能分析,可对梗死心肌在形态学和功能学两方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有助于评价梗死心肌活力.

    作者:江利;冯敢生;孔祥泉;吴汉平;肖学宏;梁惠民;杨建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磁共振肾灌注成像技术

    目的探讨磁共振肾灌注成像(PWI)技术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在应用平面回波成像(EPI)技术的基础上,采用PWI技术,对12例单侧上尿路梗阻患者进行肾功能损害的测定. 结果肾灌注成像曲线呈反抛物线形,正常两侧的肾灌注曲线几乎是重叠的,病肾与正常肾灌注曲线相比,波始时间、达波谷时间均延长,经t检验,有显著差异(P<0.001),并且病肾的波幅小于正常肾. 结论在应用EPI基础上,采用PWI技术,可进一步评价肾功能.

    作者:肖志军;李英;黄勃源;池琛;刘怀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68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持续性钝痛,与饮食无关,无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口服扑热息痛1h后缓解,稍后又复发.B超提示肝左叶巨大囊肿,腹腔镜开窗引流术后病情无好转就诊.查体:腹部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左上腹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左肋下扪及大小约10cm×15cm的肿物,质中等,肝区轻度叩痛,浅表淋巴结未触及.CT所见:平扫见肝左叶有一巨大囊性低密度影,大径约20cm×15cm,密度较均匀,CT值8~24HU,边缘尚光滑,壁稍厚,部分密度偏高,肿物向左向下生长,压迫推移肝右叶及脾脏(图1、2).增强扫描见肿物壁强化明显,厚薄不均,并见结节样强化,其内低密度区无强化(图3、4).手术所见:肝脏左叶见一直径约20cm大小的囊性肿物,囊壁厚,呈坏死样组织,囊内为血性液体2 500ml,肿物与周围网膜、胃、肝脏、结肠、脾脏广泛粘连,腹腔内充满血性液体约150ml,并见弥漫性肿瘤种植,直径约0.5~2.0cm,肝右叶颜色正常,手术切除肿物及腹腔部分种植肿瘤.

    作者:王晓琪;杨星;郭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脾损伤的CT分级诊断

    目的探讨脾损伤的CT分级诊断. 资料与方法脾损伤98例,均为伤后48h内行CT扫描,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 结果 CT分级的手术符合率为78.3%、66.1%、73.5%.非手术治愈15例,1~5级分别为10、4、1、0和0例.CT误诊3例,CT表现均属1级. 结论脾损伤CT分级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而且增强扫描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向红;陈明煌;汪明全;丁伟强;秦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垂体脓肿误诊一例

    患者女,29岁.以头痛、闭经3个月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眼视力下降,视野无明显变化,伸舌居中,肌力及肌张力未见异常.MRI表现:垂体窝内见一有占位效应的异常信号影,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均匀,病灶边界整齐(图1、2).病变呈哑铃状,鞍底结构完整,向上进入鞍上池,视交叉受压上抬.增强示病灶壁呈环形、均匀、显著强化,其内容物无强化(图3),病灶大小约2.1cm×2.6cm×1.3cm.MRI诊断:鞍内占位性病变,首先考虑垂体囊腺瘤.手术所见:鞍内一囊性包块,触之质较软,有一定张力,穿刺抽出中等粘稠度脓液,手术切除具有完整壁的脓肿.病理诊断:垂体脓肿.

    作者:周俊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PACS实现方案及策略探讨

    目的探讨国内医院实现PACS的方案和策略. 材料与方法系统采用菲特公司新的多服务器PACS软件-MiNet系列,全面支持DICOM 3.0标准,其中连接CT和MR设备、2台服务器、1个光盘库、5个工作站、2个登记站,系统采用100M Internet网. 结果成功的实现了数字图像在放射科的PACS内传输、存储、管理和备份,而且可以方便地编辑、打印全中文报告. 结论在医院组建PACS系统是实用、可行的,但是同时要有策略的选择合作伙伴和有步骤的实施.

    作者:田志雄;孙骏谟;黄雄;易少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腹膜平滑肌瘤一例

    患者男,40岁.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中上腹部肿物.近1个月来便秘.查体:左侧中腹部可触及约10.0cm×7.0cm大小的肿块,表面光滑,质地中等,位置较固定,轻微触痛.B超示:左中腹部实质性肿物.CT表现: 左肾前方,左侧腹壁内侧见一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体积约为10.5cm×7.0cm×6.5cm,密度不均匀,可见斑点状低密度影,边缘光整,邻近肠管被推移向右侧,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MRI示: 左肾前方,腹主动脉外侧可见11.5cm×7.2cm×6.0cm不规则形、边缘光整的异常信号肿块影,在T1WI及T2WI上呈等信号,其间夹杂有稍长T1、长T2信号,其周围可见脂肪间隙,未见明显浸润征象(图2、3).MRI拟诊:①腹腔平滑肌肉瘤;②腹腔平滑肌瘤;③神经纤维瘤.

    作者:张笑魁;牛淑祥;李俊芳;李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中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缺血性中风(AIS)急诊MR检查中的价值和对急诊MR诊断质量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6例AIS急诊MR检查资料,将距症状发作10h内进行急诊MR检查者定为A组,10h后急诊MR检查者定为B组.利用双盲法,对DWI和TSE T2WI、FLAIR T2WI、SE T1WI所见作对照分析. 结果 A组,TSE T2WI+FLAIR T2WI+SE T1WI对AIS新梗死灶显示能力为DWI的32.98%,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TSE T2WI+FLAIR T2WI+SE T1WI与DWI具有相同的显示能力.AIS新梗死灶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 结论 DWI能早期、超早期诊断AIS,降低错、漏诊率,提高AIS常规急诊MR诊断质量.

    作者:江魁明;李志钊;彭唏;董天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