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常见下腔静脉滤过器的临床应用

顾建平;范春瑛;何旭;楼文胜;陈亮;苏浩波

关键词:放射学, 介入性, 滤过器, 临时性, 永久性, 下腔静脉, 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几种常见下腔静脉滤过器(IVCF)的特性,明确各自的适应证. 资料与方法总结86例90只IVCF的应用经验,其中临时性滤过器ATF 20只,LGT-TF 4只;永久性滤过器GF 13只,BNF 8只,SNF 15只,TEF 18只,LGM-VTF 6只,临时、永久两用滤过器GTF 6只.对它们的材料、形状、适用下腔静脉形态、置入途径等进行比较,置入后造影、评价,跟踪随访其滤过效果、形态、位置及下腔静脉通畅程度. 结果 4只临时性滤过器附有大量血栓,改作永久性滤过器置入术.综合评价优、良、一般的87只滤过器置入后未发生肺栓塞症状,评价差的3只中有1例于16h后突发广泛性肺栓塞死亡. 结论临时性滤过器适用于急性血栓和外科、介入手术前.永久性滤过器宜根据下腔静脉的形态、尺寸选择.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及其制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影像学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师生的重视和欢迎.作为教学单位,我们担负着临床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任务,在近4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为适应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幻灯为模式进行了设计与制作.

    作者:张中伟;李子平;刘淑冰;孟悛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犬急性心肌梗死磁共振心肌灌注及电影成像实验研究

    目的采用MR快速序列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过灌注特点及心功能改变. 材料与方法犬心肌梗死模型9只,均进行T1WI磁化准备梯度回波序列(Turbo FLASH)首过灌注扫描及MR电影成像(cine-MR),完成检查后处死,分析心肌首过灌注特点及局部心功能变化,并与病理检查比较. 结果首过灌注时梗死心肌表现为灌注缺损,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上升延缓,曲线斜率和峰值信号强度分别为0.025±0.020和0.84±0.27,较正常心肌(0.13±0.080和2.02±0.99,P<0.0001)明显下降,峰值时间和曲线上升时间分别为37.78±11.90s和32.70±14.09s,较正常心肌(17.14±6.06s和14.28±5.14s,P<0.0001)明显延长.延迟期正常心肌信号强度下降,而梗死心肌仍呈上升趋势.首过灌注中灌注缺损面积与TTC染色一致.梗死节段室壁运动及室壁厚度异常. 结论 MR首过灌注成像可反映病变心肌组织血流灌注信息,cine-MR能测定节段室壁功能.结合首过灌注和心功能分析,可对梗死心肌在形态学和功能学两方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有助于评价梗死心肌活力.

    作者:江利;冯敢生;孔祥泉;吴汉平;肖学宏;梁惠民;杨建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结核瘤的MRI征象

    目的分析肝结核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10例肝结核瘤患者行MR自旋回波序列T1WI、T2WI和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序列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 10例共12个病灶,MRI表现:(1)自旋回波序列:T1WI上所有病灶为低信号,T2WI上10个病灶为不均匀低信号(8个病灶为中心低信号而边缘为环形或片状的高信号,2个为低信号中见到点状高信号),另2个病灶为高信号.(2)增强扫描:动脉期10个病灶无强化,2个病灶边缘有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所有病灶均有不同方式的强化,主要为边缘强化和分隔强化. 结论 MRI可反映肝结核瘤的病理改变过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严福华;曾蒙苏;程伟中;刘嵘;周康荣;樊嘉;纪元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CT诊断肾上腺髓性脂肪瘤一例

    患者女,24岁.右侧腰部胀痛不适3个月.查体:右肾区压痛(+),叩痛(+),血压14/10kPa.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17-OH 6.2mg/24h,尿17-KS 6.9mg/24h,血钾 4.73mmol/L.KUB+IVP示双肾功能正常.CT平扫示: 右侧肾上腺区一椭圆形低密度肿块,大小5cm×4cm,边缘清晰,其内见少许条索、分隔状软组织密度影,CT值-66~28HU,边缘见点状钙化斑,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增强扫描示其内分隔状软组织影轻度强化,脂肪成分无明显强化(图1、2).CT诊断:右侧肾上腺髓性脂肪瘤.手术所见: 右侧肾上腺区见一直径约5cm黄色球形实质性包块,表面光滑,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有少许粘连.术后病理:送检肾上腺组织内见大量脂肪成分,可见区域性骨髓样组织,并见出血灶(图3、4).病理诊断:肾上腺髓性脂肪瘤.

    作者:邱晓明;王弘;李钧;顾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颞骨血管瘤一例

    患者男,31岁.因右颞部无痛性肿胀半年入院.查体:右颞部膨隆、质硬,无触痛,皮肤颜色无异常.CT所见: 右颞骨鳞部板障局部膨胀,内外骨板变薄,其内骨小梁稀疏增粗并伴有斑点状高密度骨化影.局部脑组织受压向左轻度移位(图1).CT诊断:右颞骨肿瘤,血管瘤可能性大.

    作者:闫敏;齐波;王小红;孙世元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脾损伤的CT分级诊断

    目的探讨脾损伤的CT分级诊断. 资料与方法脾损伤98例,均为伤后48h内行CT扫描,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 结果 CT分级的手术符合率为78.3%、66.1%、73.5%.非手术治愈15例,1~5级分别为10、4、1、0和0例.CT误诊3例,CT表现均属1级. 结论脾损伤CT分级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而且增强扫描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向红;陈明煌;汪明全;丁伟强;秦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磁共振肾灌注成像技术

    目的探讨磁共振肾灌注成像(PWI)技术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在应用平面回波成像(EPI)技术的基础上,采用PWI技术,对12例单侧上尿路梗阻患者进行肾功能损害的测定. 结果肾灌注成像曲线呈反抛物线形,正常两侧的肾灌注曲线几乎是重叠的,病肾与正常肾灌注曲线相比,波始时间、达波谷时间均延长,经t检验,有显著差异(P<0.001),并且病肾的波幅小于正常肾. 结论在应用EPI基础上,采用PWI技术,可进一步评价肾功能.

    作者:肖志军;李英;黄勃源;池琛;刘怀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上颌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56岁.因左面颊麻木伴牙痛10余天而就诊.查体:左面部与鼻甲肿胀,此外均无异常.CT检查:左侧上颌窦充满软组织块影,CT值48.5HU;上颌窦内、后壁均有中断、变薄破坏征象,尤以上内侧为甚,块影向内突入鼻腔,向上向后延伸至后组筛窦(图1);右侧上颌窦呈炎性改变.CT诊断:左上颌窦恶性占位性病变,累及后组筛窦.

    作者:陈新龙;徐林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影响影像医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近20年来,随着CT和MRI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影像医学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影像医学知识量剧增,而学生在校学习影像医学课时有限,这是一个矛盾.如何在当前条件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影像医学基本知识,而又能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这就给讲授影像医学的教师提出了一项新的课题.下面就影像科医师如何转变成影像学教师,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初步探讨.1 影像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领导者,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用教学效能来表示,而教学效能的提高与教师教学能力呈正比关系.担任影像医学教学的医师既要完成繁重的日常临床工作,又要进行科学研究,在高等院校还要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有医师的素质,还应具备教师的才能.

    作者:李恒国;程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肺囊肿CT表现类型及其病理基础

    目的探讨肺囊肿CT表现形式及其病理基础.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T扫描且有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囊肿病例49例共155个病灶,CT观察病变部位、数目、形态、大小、密度、囊壁厚度及周围肺野改变.病理改变以手术所见及病理报告为准. 结果 CT扫描表现为薄壁含气囊腔106个,周围肺野无条索影及渗出实变,病理报告为单纯肺囊肿.CT扫描表现为厚壁含液和/或含气囊腔41个,周围肺野可见条索影和/或渗出实变,病理改变为肺囊肿合并感染13个,肺囊肿合并灶性纤维组织增生28个.CT扫描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8个,其中肺囊肿合并出血1个,肺囊肿合并纤维组织增生及肉芽肿形成3个,肺囊肿合并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假瘤形成4个. 结论肺囊肿CT表现形式有3种类型,即薄壁囊腔型、厚壁囊腔型、肿块样型.

    作者:伍定平;邓开鸿;周翔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68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持续性钝痛,与饮食无关,无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口服扑热息痛1h后缓解,稍后又复发.B超提示肝左叶巨大囊肿,腹腔镜开窗引流术后病情无好转就诊.查体:腹部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左上腹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左肋下扪及大小约10cm×15cm的肿物,质中等,肝区轻度叩痛,浅表淋巴结未触及.CT所见:平扫见肝左叶有一巨大囊性低密度影,大径约20cm×15cm,密度较均匀,CT值8~24HU,边缘尚光滑,壁稍厚,部分密度偏高,肿物向左向下生长,压迫推移肝右叶及脾脏(图1、2).增强扫描见肿物壁强化明显,厚薄不均,并见结节样强化,其内低密度区无强化(图3、4).手术所见:肝脏左叶见一直径约20cm大小的囊性肿物,囊壁厚,呈坏死样组织,囊内为血性液体2 500ml,肿物与周围网膜、胃、肝脏、结肠、脾脏广泛粘连,腹腔内充满血性液体约150ml,并见弥漫性肿瘤种植,直径约0.5~2.0cm,肝右叶颜色正常,手术切除肿物及腹腔部分种植肿瘤.

    作者:王晓琪;杨星;郭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CT诊断食管破裂一例

    患者男,37岁.因饮酒后呕吐、胸痛、胸闷,于2000年3月24日以胸痛待查收住院.胸部透视提示左侧胸腔积液,纵隔增宽,建议CT检查.CT表现:左侧胸腔前部见局限性新月状极低密度灶,其内侧见压缩肺边缘,左后胸腔见高密度灶,密度不均,食管下段周边见极低密度灶(图1、2).CT诊断为食管破裂.为进一步确诊,急行胃镜检查,胃镜所示:距门齿36~38cm处食管右前壁近贲门口处见3cm长条状纵行破裂口.胃镜诊断:食管下段破裂.

    作者:杜黎明;柯正华;王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选择性乳头溢液药物灌注治疗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乳头溢液的导管形态,探索治疗乳头溢液的新技术. 资料与方法搜集乳头溢液患者38例,其中14例乳头溢血性分泌物和淡黄色液患者经常规钼靶乳腺摄片及乳导管造影,诊断为导管扩张8例,导管炎2例,囊性乳腺增生4例.14例均经临床药物治疗后仍未控制症状,遂经溢液乳孔灌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 结果灌注治疗后随访3~6个月,8例溢液停止,6例溢液减少,疼痛消失或减轻.1例治疗后5个月乳导管造影复查,原扩张的导管明显缩小,管径趋于正常. 结论药物灌注治疗乳头溢液操作简单、无创伤、无合并症、疗效好,是治疗乳头溢液的新途径.

    作者:彭桂岚;曹长健;殷汉民;夏利;黄为宁;范正平;曹志中;利玲;余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多平面间隔型脊柱爆裂骨折

    目的分析多平面间隔型脊柱爆裂骨折(mutilevel non-continuous spinal burst fractures,MNSBF)的影像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 资料与方法从821例脊柱骨折病例中搜集临床资料完整的MNSBF 15例,均为2个节段单椎体骨折,对比分析2处骨折椎体形态特点和脊柱稳定性,结合致伤方式探讨其形成机制. 结果 15例中9个腰2平面以下骨折椎体以扁平状压缩为主,均伴Ⅱ~Ⅲ度椎管狭窄,至少3处缺乏神经根症状;21个腰2平面及以上椎体骨折11个以楔形压缩为主,10个呈楔形并扁平状压缩.16处伴椎管狭窄,12处伴神经根症状,6处神经根症状被掩盖. 结论脊椎骨折形态及脊柱稳定性与骨折部位有关.轴向高能量冲击载荷是产生脊柱爆裂骨折的主要原因;由此产生脊柱移行段高度屈曲和椎体生物力学性质差异为产生跳跃骨折的基础.

    作者:曹和涛;朱建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VRT与VBS在中心型肺癌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评估中价值的比较

    目的比较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和仿真支气管镜(virtual brochoscopy,VBS)在评估中心型肺癌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46例中心型肺癌患者行前瞻性的CT检查,采用直接增强扫描,在工作站得到气管支气管树VRT和VBS图像.盲法阅片,对比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利用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VRT、VBS对评价中心型肺癌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的敏感性分别为86.9%和66.7%,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χ2=9.651,P=0.002).特异性分别为93.1%和86.2%,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0.744,P=0.670).准确性分别为88.5%和71.7%,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χ2=10.017,P=0.002). 结论 VRT无论在观察范围还是诊断的准确性方面均优于VBS,在中心型肺癌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的评估中VRT可以取代VBS.

    作者:王建卫;吴宁;黄遥;朱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超顺磁性氧化铁增强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目的评价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7个肝脏FNH的平扫、动态增强及SPIO增强MRI资料. 结果病灶在T1WI上呈相对低至等信号,T2WI上呈等至相对高信号,6个病灶可见中心瘢痕.动态增强扫描6个病灶以快进慢出方式强化.SPIO增强扫描6个病灶实质部分信号明显降低,5个中心瘢痕显示更清晰. 结论 SPIO增强扫描进一步从组织成分方面为FNH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王莉;陆建平;王飞;刘崎;田建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常见下腔静脉滤过器的临床应用

    目的比较几种常见下腔静脉滤过器(IVCF)的特性,明确各自的适应证. 资料与方法总结86例90只IVCF的应用经验,其中临时性滤过器ATF 20只,LGT-TF 4只;永久性滤过器GF 13只,BNF 8只,SNF 15只,TEF 18只,LGM-VTF 6只,临时、永久两用滤过器GTF 6只.对它们的材料、形状、适用下腔静脉形态、置入途径等进行比较,置入后造影、评价,跟踪随访其滤过效果、形态、位置及下腔静脉通畅程度. 结果 4只临时性滤过器附有大量血栓,改作永久性滤过器置入术.综合评价优、良、一般的87只滤过器置入后未发生肺栓塞症状,评价差的3只中有1例于16h后突发广泛性肺栓塞死亡. 结论临时性滤过器适用于急性血栓和外科、介入手术前.永久性滤过器宜根据下腔静脉的形态、尺寸选择.

    作者:顾建平;范春瑛;何旭;楼文胜;陈亮;苏浩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中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缺血性中风(AIS)急诊MR检查中的价值和对急诊MR诊断质量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6例AIS急诊MR检查资料,将距症状发作10h内进行急诊MR检查者定为A组,10h后急诊MR检查者定为B组.利用双盲法,对DWI和TSE T2WI、FLAIR T2WI、SE T1WI所见作对照分析. 结果 A组,TSE T2WI+FLAIR T2WI+SE T1WI对AIS新梗死灶显示能力为DWI的32.98%,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TSE T2WI+FLAIR T2WI+SE T1WI与DWI具有相同的显示能力.AIS新梗死灶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 结论 DWI能早期、超早期诊断AIS,降低错、漏诊率,提高AIS常规急诊MR诊断质量.

    作者:江魁明;李志钊;彭唏;董天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率.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与MRI表现. 结果单发6例,多发4例,共计15个病灶,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实质性肿块,无钙化,瘤周水肿相对较轻,占位效应轻,增强后瘤体呈均匀性轻、中度强化,无囊变及环形强化.MRI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 结论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发生部位无特征性,但以实质性均匀性强化多见,且对室管膜下转移灶的检测,MRI优于CT.

    作者:侯登华;刘娜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腹膜平滑肌瘤一例

    患者男,40岁.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中上腹部肿物.近1个月来便秘.查体:左侧中腹部可触及约10.0cm×7.0cm大小的肿块,表面光滑,质地中等,位置较固定,轻微触痛.B超示:左中腹部实质性肿物.CT表现: 左肾前方,左侧腹壁内侧见一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体积约为10.5cm×7.0cm×6.5cm,密度不均匀,可见斑点状低密度影,边缘光整,邻近肠管被推移向右侧,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MRI示: 左肾前方,腹主动脉外侧可见11.5cm×7.2cm×6.0cm不规则形、边缘光整的异常信号肿块影,在T1WI及T2WI上呈等信号,其间夹杂有稍长T1、长T2信号,其周围可见脂肪间隙,未见明显浸润征象(图2、3).MRI拟诊:①腹腔平滑肌肉瘤;②腹腔平滑肌瘤;③神经纤维瘤.

    作者:张笑魁;牛淑祥;李俊芳;李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