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茵;孔祥泉;常时新;彭振军;徐海波;刘定西;于群;杨帆;戴文
目的探索MRI无创性测量肺动脉舒张压(PADP)的新途径。材料与方法应用MR相位速度图测量40例具有肺动脉瓣返流(PR)患者的大返流速度并计算出舒张末期肺动脉与右心室间的压差(PVDG),同时,与右心导管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通过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MRI测量PAD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MRI测定的PADP为4.82±1.24mmHg(1mmHg=0.133kPa),右心导管的测值为4.52±2.00mmHg,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t=1.45,P>0.05),但具有高度相关性(r=0.94,P<0.01)。回归方程y=0.82x+4.58,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达90%。结论 MRI是评价PR患者PADP的较可靠的新技术。
作者:常时新;孔祥泉;冯敢生;于群;刘定西;彭振军;熊茵;梁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39岁。大便习惯改变伴左下腹隐痛2~3年,近10天来感左下腹阵发性疼痛加剧,大便较困难且带胶冻粘液血便,体力下降,左下腹触及包块,肛检指套上有暗红色血液,距肛8cm内未触及肿块。先天性子宫缺如,阴道闭锁,未来过月经,结婚至今未育。 B超检查:肝肾正常,子宫先天性缺如,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回声,左下腹探及6cm×2cm低回声区,边界尚清(图1)。考虑左下腹占位性病变,建议作其他检查。
作者:潘仲云;钱建华;江志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国人正常垂体腺形态。材料与方法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于MRI T1WI上,标准正中矢状位观察2 557例正常人垂体腺形态。结果平坦型,男性约为61%~72%,女性约为50%~84%;凹陷型,男性约为4%~32%,女性约为3%~46%;隆凸型,男性约为6%~35%,女性约为4%~46%。在30~40岁、50~60岁、60岁以上年龄段中,男女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异。结论垂体腺的形态与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平坦型较为稳定,凹陷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隆凸型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作者:王满;丁富臣;彭绍周;冯洪强;魏少波;蔡幼铨;梁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28岁。左侧鼻塞并反复出血,眼胀、视力下降5个月。查体:左眼略外突,左鼻腔内有少量分泌物,鼻道内可见暗红色新生物,触之易出血。 CT表现(图1、2):左侧鼻腔顶部软组织肿物,延及下鼻道,侵及左侧上颌窦、筛窦、眼眶,邻近骨壁呈膨胀性改变,左鼻甲、鼻中隔顶部、筛板骨质破坏。增强扫描肿物呈不均质强化。术后病理诊断:嗅神经母细胞瘤。
作者:胡罗建;曹国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腹部 AIDS伴发的机遇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常可侵及胃肠道、肝、脾、胰、肾、胆道和淋巴结等腹部组织和器官,是造成AIDS患者严重病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肠粘膜病变,CT可显示胃肠腔外、内脏及淋巴结病变,而胆道造影则有助于显示胆道病变。具体应用哪种检查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选择,不少患者可以多处同时发病。影像学检查对AIDS腹部合并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分胃肠道并发症,肝、脾、胰、肾及胆道并发症和儿童AIDS并发症三部分进行介绍。
作者:樊树峰;顾伟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双点、双针道在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LD)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18~46岁,平均37.7岁。被治疗的12个椎间盘中,L4~5椎间盘11个,L5~S1椎间盘1个,均在X线电视导向下经一侧双点、双针道,用手动切割和电动吸割相结合的方法,施行PLD治疗。结果随访半个月~3年,平均14.8个月。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0.9%和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点、双针道切吸对进一步提高PLD疗效非常有价值。这一方法可使环外粘连钝性分离范围和盘内切吸空间扩大,椎间盘组织切吸量增加,盘内负压腔穴更大,因此,椎间盘突出更易还纳,进而消除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压迫。
作者:周桂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准确性以及对急性与非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患者和20例对照者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常规MRI检查和弥散加权MRI检查,并用盲法进行对照观察。对所有病例的病变部位均按神经解剖进行准确定位并与患者的症状、体征相联系。结果 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95%和96%。32例中有3例常规MRI检查未发现急性梗塞灶。另20例常规MRI检查均显示为多发梗塞,而DWI只显示单个急性病灶,且患者的症状、体征与DWI上显示的病灶相符。结论 DWI对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发现常规T2WI不能发现的早期脑梗塞,并能鉴别急性与非急性梗塞。
作者:周根泉;张悦萍;李文彬;汪守中;李建奇;胡运胜;诸慧铭;王为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28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阵发性腹痛,时有绞窄性疼痛,并向左肩放射,伴恶心、呕吐。1个月前皮肤发黄、瘙痒,小便深黄,大便呈“白陶土”样,曾在外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行体外振波碎石治疗,病情稍缓解,但仍感上腹隐痛,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查体:心肺(-),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莫菲征(+),肝右肋下5cm,右肋下腹直肌外缘扪及肿物5cm×5cm×6cm大小,深压痛。
作者:娄玉环;明瑞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栓塞后侧支开放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随机搜集50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栓塞病例(其中门脉主干完全栓塞27例,不全栓塞23例),另5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例作为对照组,其中12例合并肝癌,但未出现门脉栓塞。结果门脉完全栓塞组中,胆囊周围侧支(胆丛)开放者15例(55.6%),胆总管周围侧支开放者21例(77.8%),胃小弯侧支开放者20例(74.1%);不全栓塞组上述侧支开放分别为5例(21.7%),8例(34.8%)及11例(47.8%)。对照组胃小弯侧支静脉开放者36例(72%),未见胆总管周围及胆丛侧支开放。结论 (1)胆丛和胆总管周围侧支为门脉栓塞后特有的一组侧支循环途径,而胃小弯侧支在单纯门脉高压及门脉栓塞后均可出现,不具特征性。(2)门脉栓塞是形成胆丛和胆总管周围侧支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形成与阻塞程度有关,阻塞越重,发生机会越大。
作者:漆锐;周翔平;宋彬;杨恒选;严志汉;黄娟;李真林;杨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能力。材料与方法 43例怀疑肝占位者经常规MRI和Gd-DTPA增强后1~7后,行SPIO增强检查。其中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经随访、实验室生化检查及临床资料证实。分析平扫MRI及SPIO增强后病灶的信号变化,并与Gd-DTPA动态增强结果相对照。结果 43例共12种病变,单发病灶21例,多发病灶22例。包括原发性肝细胞肝癌22例,血管瘤5例,囊肿4例,转移性肝癌5例,肝硬化结节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5例,其他病变6例。22例多发病灶中有8例合并1或2种病变。SPIO增强后,肝细胞肝癌T1WI为等或略高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血管瘤T1WI为较高信号,T2WI信号同平扫为高信号;囊肿T1WI、T2WI信号无改变;肝硬化结节T2WI为等信号同正常肝实质;FNH T2WI信号明显下降。其余病变的诊断SPIO增强不具有特征性,须与Gd-DTPA动态增强相结合。结论 SPIO具有一定的定性能力,与Gd-DTPA增强相结合,可帮助提高肝局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郑蔚巍;周康荣;陈祖望;沈继章;陈财忠;张澍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故障现象故障发生时,伽玛刀治疗床上安装的是4mm准直器,现象为机器能正常开机,屏蔽门正常启动,治疗床也能顺利到达目的位置,内外准直器吻合度符合0.1mm的准直器平衡要求,机器能按照设定的时间要求完成一次空治疗,但是,治疗完毕退床时,却出现报警灯急速闪烁,直到治疗床退出、屏蔽门关闭后闪烁才消失。
作者:梁爱军;黄甫新;李凡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儿男,2岁零4个月。因发现腹部巨大包块并腹胀、呕吐,腹泻1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差,贫血貌,心肺未发现异常。腹膨隆,偏右侧可触及约9cm×10cm×12cm包块,质韧,有轻压痛,活动度差。 影像检查: B超检查腹腔内探及约15cm×12cm×8.5cm液性无回声团块,上界起自右肋缘下,下界达盆腔,境界清,团块内见乳头状实质回声漂浮,后壁紧贴脊柱(图1)。B超诊断:腹腔内巨大液性占位病变,多源于腹膜后。CT平扫示腹腔偏右侧巨大囊性病变,自腹前壁抵脊柱前,约8.9cm×10.1cm×13.0cm大小,推挤肠道左移。病灶边缘清楚,其内下份见不规则形稍高密度影,CT值32.6HU(图2),右肾盂及输尿管积水,盆底少量积液。CT诊断:腹腔巨大肿瘤,多为腹膜后肿瘤。
作者:丁莹莹;高德培;飞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及容积重建技术(VRT)在骨盆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Siemens Plus 4螺旋CT机对23例骨盆损伤患者进行扫描,在Siemens工作站进行MPR、SSD及VRT重建观察损伤细节,并与二维CT(2DCT)比较。结果 MPR、SSD及VRT重建图像清晰地显示了术前骨盆骨折的细节。VRT重建可立体直观显示术后固定针的位置及复位效果。结论螺旋CT MPR、SSD及VRT是诊断骨盆骨折的有效手段,对诊断复杂性骨盆骨折应作为首选。VRT对术后固定针的位置及复位效果的判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王劲;张雪林;李树祥;郑卫权;赵修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胆囊癌为消化系统中较少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的0.3%~5.0%。因其起病隐匿,临床无特征性,早期不易发现,约90%的患者临床作出诊断时已有肝侵犯或周围转移,多数患者已失去手术机会,预后较差。尽管B超、CT及MRI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胆囊癌检出率明显提高,但漏、误诊时有发生,尤其对早期胆囊癌诊断仍有一定困难。笔者回顾性分析18例胆囊癌患者螺旋CT表现,着重探讨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建伟;许崇永;王培玺;毕可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肝癌根治性切除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40例为观察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单纯免疫治疗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1年、2年的肝内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作χ2检验,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1年、2年的肝内复发率分别为12.5%(5/40)、30.0%(12/40),较对照组32.5%(13/40)、52.5%(21/40)降低(χ2值分别为4.59、4.18,P值均<0.05);观察组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0%(34/40)、70.0%(28/40),较对照组65.0%(26/40)、47.5%(19/40)提高(χ2值分别为4.27、4.18,P值均<0.05)。结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是控制肝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作者:偰利宇;庞瑞麟;金银慧;胡继红;田扬;罗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提高对胸腺增生影像学表现的认识,避免误诊。材料与方法报道9例胸腺增生,主要讨论胸腺增生的影像学表现、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结果 X线表现:圆形或椭圆形2例,略呈分叶形3例,三角形2例,仅表现为一侧纵隔增宽2例。CT表现:四边形或梯形3例,三角形或帆形2例,分叶状1例,椭圆形1例,不规则形2例。9例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结论胸腺增生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CT以及MR等影像学征象,年龄和病史在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但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经皮穿刺活检有一定价值。
作者:唐震;邱国华;林建勤;葛湛;刁胜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和置入内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材料与方法 13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接受经皮肝胆管引流,男83例,女47例。年龄31~86岁,平均63.5岁。其中胆管癌57例,转移癌23例,肝癌20例,胰腺癌22例,胆囊癌8例。结果 97例放置了胆管支架,其中28例因多支胆管梗阻除放置支架外还放置了引流管,33例单纯放置了内、外引流管。血胆红素1周内由23.4±16.2mg/dl降为15.7±8.8mg/dl,肝内多发胆管梗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为感染15例,3例出现败血症,肝功能损害11例,胆管出血2例。术后30天内患者死亡率为9.2%(12/130)。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方法简单、疗效确切,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戴定可;翟仁友;于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感蓝、感绿不同的屏片体系,在腰椎和腹部平片上形成影像质量及入射剂量的差异。材料与方法 (1)测量两种不同屏片的感光性能。 (2)热释光剂量仪测试皮肤入射剂量。 (3)分别对80例在不同屏片上的腰椎及腹部平片影像密度和对比度进行测试,同时由高年资医师和技师以主观方式比较、评价影像质量。结果蓝系或绿系在较佳的感光条件下,影像质量均能达到甲级片并接近客观密度标准,但是甲级率绿系高于蓝系约10%,而绿系的皮肤入射剂量是蓝系的1/4~1/5。结论影像质量不仅仅以主观评价或影像密度为依据,还应以小剂量获得佳影像才是一张真正的优质片。
作者:柴春华;陆中杰;姚建军;张建军;顾亚萍;沈晓勇;过川跟;鲍永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菲立磁增强磁共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怀疑肝脏肿瘤的患者进行常规肝脏平扫和菲立磁增强扫描,分析增强前后T2WI检测病灶数目以及肝脏、病灶、脾脏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菲立磁增强明显降低正常肝脏的信号强度,而病灶的信号强度无明显变化,病灶-肝脏的信号强度比增加;菲立磁增强可清晰地显示病变并可发现更多的病变。结论菲立磁增强在检测肝脏局灶性病变中敏感性高。
作者:梁碧玲;黄穗乔;张雪辉;沈君;孙颖;钟镜联;叶瑞心;云文娟;邱连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菲立磁增强MRI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怀疑有肝脏局灶性占位病变患者行MR平扫及菲立磁增强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频率选择脂肪抑制及非脂肪抑制HASTE T2WI、True FISP T2*WI、频率选择脂肪抑制FLASH T1WI。比较增强前后T2WI及T2*WI病灶及肝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观察增强前后病灶数量及形态;结合MR平扫及增强MRI表现进行定性诊断。结果菲立磁增强T2WI及T2*WI肝脏信号强度较平扫明显下降,病灶与肝脏的CNR较平扫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菲立磁增强T2WI及T2*WI可明显提高肝脏实性占位性病灶的检出率。菲立磁增强T1W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潜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与研究。
作者:刘剑羽;谢敬霞;姚学会;韩鸿宾;郑卓肇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