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评价

周根泉;张悦萍;李文彬;汪守中;李建奇;胡运胜;诸慧铭;王为珍

关键词:脑梗塞, 腔隙性梗塞, 中风,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准确性以及对急性与非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患者和20例对照者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常规MRI检查和弥散加权MRI检查,并用盲法进行对照观察。对所有病例的病变部位均按神经解剖进行准确定位并与患者的症状、体征相联系。结果 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95%和96%。32例中有3例常规MRI检查未发现急性梗塞灶。另20例常规MRI检查均显示为多发梗塞,而DWI只显示单个急性病灶,且患者的症状、体征与DWI上显示的病灶相符。结论 DWI对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发现常规T2WI不能发现的早期脑梗塞,并能鉴别急性与非急性梗塞。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点双针道在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中对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意义

    目的探讨双点、双针道在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LD)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18~46岁,平均37.7岁。被治疗的12个椎间盘中,L4~5椎间盘11个,L5~S1椎间盘1个,均在X线电视导向下经一侧双点、双针道,用手动切割和电动吸割相结合的方法,施行PLD治疗。结果随访半个月~3年,平均14.8个月。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0.9%和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点、双针道切吸对进一步提高PLD疗效非常有价值。这一方法可使环外粘连钝性分离范围和盘内切吸空间扩大,椎间盘组织切吸量增加,盘内负压腔穴更大,因此,椎间盘突出更易还纳,进而消除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压迫。

    作者:周桂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脏特异性磁共振对比——剂菲立磁的临床应用初探

    目的探讨菲立磁增强MRI检查对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2例经CT或MRI检查确定或怀疑有肝脏病变者进一步行菲立磁增强MRI检查,分别测量增强前后肝脏、病变及背景噪声的T2WI信号强度(SI),计算增强前后肝脏及病变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结果增强后肝脏的SI、SNR明显降低(P<0.01);恶性病变的SI、SNR变化不明显(P>0.05)。囊肿、血管瘤增强后T2WI SI下降不明显。增强后病变-肝脏CNR比增强前明显增高(P<0.01)。增强后0.5小时与3小时相比肝脏SNR以及CNR无差异(P>0.05)。增强后病变的检出数量增加,而且其边界、大小显示更清楚。结论菲立磁增强磁共振扫描可显著降低肝脏T2WI SI,而对恶性肿瘤T2WI信号的影响不明显,显著提高了恶性肿瘤-肝脏的CNR。因此,它对恶性肿瘤的检出及定性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廖伟;陈丽英;郭启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读片窗

    术前诊断左额叶占位性病变,以胶质瘤或转移瘤可能性大,但不排除特殊感染。 手术所见开颅后见硬膜张力一般,切开硬膜见中央前回前方靠中线有一约2.5cm×3.0cm大小的大脑皮层血管增生区,皮层下方有一1.5cm×1.5cm×1.6cm的结节,质地较硬,边界清楚,周围有胶质增生。 切开标本见结节周围有一层厚度约1mm的薄壁,中央为灰白色肉芽组织,质地较软。镜检病理结果:左额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伴肉芽肿形成(图5)。

    作者:崔恒武;田建明;陆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Trapease式滤器下腔静脉置入术一例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为下肢深静脉溶栓治疗前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现应用于临床的滤器种类较多,但应用Trapease式滤器尚未见报道,现报告1例如下。 患者女,50岁。无诱因腰痛,且向右下肢放射,卧床休息半个月后症状缓解,近半个月加重,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查体:左直腿抬高80°,右直腿抬高65°,加强试验阳性,右跟腱反射减弱,右下肢S1神经根支配区痛觉减弱,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周后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自体骨移植术。术后第8天出现左小腿肿胀,进行性加重,第9天左下肢肿胀严重,触痛明显,皮下见青紫色,足背动脉搏动好。B超示:左下肢静脉至髂外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敖国昆;何保明;由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超顺磁性氧化铁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定性研究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能力。材料与方法 43例怀疑肝占位者经常规MRI和Gd-DTPA增强后1~7后,行SPIO增强检查。其中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经随访、实验室生化检查及临床资料证实。分析平扫MRI及SPIO增强后病灶的信号变化,并与Gd-DTPA动态增强结果相对照。结果 43例共12种病变,单发病灶21例,多发病灶22例。包括原发性肝细胞肝癌22例,血管瘤5例,囊肿4例,转移性肝癌5例,肝硬化结节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5例,其他病变6例。22例多发病灶中有8例合并1或2种病变。SPIO增强后,肝细胞肝癌T1WI为等或略高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血管瘤T1WI为较高信号,T2WI信号同平扫为高信号;囊肿T1WI、T2WI信号无改变;肝硬化结节T2WI为等信号同正常肝实质;FNH T2WI信号明显下降。其余病变的诊断SPIO增强不具有特征性,须与Gd-DTPA动态增强相结合。结论 SPIO具有一定的定性能力,与Gd-DTPA增强相结合,可帮助提高肝局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郑蔚巍;周康荣;陈祖望;沈继章;陈财忠;张澍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化学位移成像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成像在肝脏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化学位移成像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成像对肝脏病变的检出能力。材料与方法 45例肝脏病变患者在进行常规SE T1WI和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lf-Fourier acquisition single-shot turbo spin-echo,HASTE)T2WI的同时,加用化学位移成像T1WI和反转恢复HASTE(IR-HASTE) T2WI。比较图像的信噪比(SNR)、肝脾对比噪声比(L-S CNR)、病灶对比噪声比(CNR)及病灶检出率。结果化学位移成像T1WI的SNR、L-S CNR及CNR与SE T1W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却能检出SE T1WI无法显示的局灶性脂肪浸润和脂肪肝。IR-HASTE的SNR与HASTE相近(P>0.05),前者的L-S CNR及实性病灶的CNR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特别是对较小的实质性病灶。结论化学位移成像T1WI能提高肝脂肪成分的检出率,IR-HASTE能提高肝实性病变的检出率,两种成像方法可作为常规肝脏检查方法的有力补充。

    作者:熊茵;孔祥泉;常时新;彭振军;徐海波;刘定西;于群;杨帆;戴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瑞典医科达B型伽玛刀故障维修一例

    故障现象故障发生时,伽玛刀治疗床上安装的是4mm准直器,现象为机器能正常开机,屏蔽门正常启动,治疗床也能顺利到达目的位置,内外准直器吻合度符合0.1mm的准直器平衡要求,机器能按照设定的时间要求完成一次空治疗,但是,治疗完毕退床时,却出现报警灯急速闪烁,直到治疗床退出、屏蔽门关闭后闪烁才消失。

    作者:梁爱军;黄甫新;李凡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肝癌根治性切除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40例为观察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单纯免疫治疗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1年、2年的肝内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作χ2检验,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1年、2年的肝内复发率分别为12.5%(5/40)、30.0%(12/40),较对照组32.5%(13/40)、52.5%(21/40)降低(χ2值分别为4.59、4.18,P值均<0.05);观察组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0%(34/40)、70.0%(28/40),较对照组65.0%(26/40)、47.5%(19/40)提高(χ2值分别为4.27、4.18,P值均<0.05)。结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是控制肝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作者:偰利宇;庞瑞麟;金银慧;胡继红;田扬;罗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幼年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一例

    患者女,5岁。无诱因突发抽搐20分钟,用药后缓解。后患儿嗜睡约18小时,期间发热40℃,对症处理后热退。醒后活动逐渐恢复正常。查体:肝大,肋下4cm,质硬,边缘锐利。双上肢肌力可疑下降,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腱反射未引出,双侧“巴氏征”及“霍氏征”(+)。B超诊断:肝脏轻度弥散性损害,肝大,肋下3.7cm。

    作者:方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嗅神经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28岁。左侧鼻塞并反复出血,眼胀、视力下降5个月。查体:左眼略外突,左鼻腔内有少量分泌物,鼻道内可见暗红色新生物,触之易出血。 CT表现(图1、2):左侧鼻腔顶部软组织肿物,延及下鼻道,侵及左侧上颌窦、筛窦、眼眶,邻近骨壁呈膨胀性改变,左鼻甲、鼻中隔顶部、筛板骨质破坏。增强扫描肿物呈不均质强化。术后病理诊断:嗅神经母细胞瘤。

    作者:胡罗建;曹国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超低场强MRI对肝硬化大结节诊断问题的探讨

    目的探讨超低场强MR对肝硬化大结节(LCN)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27例LCN均用0.2T MR仪,体线圈,常规SE序列T1WI和T2WI。16例经病理证实,11例经综合影像及临床随访诊断。结果 27例LCN中,T1WI上呈稍高信号22例,等信号4例,稍低信号1例;T2WI上呈稍低信号16例,等信号11例,信号不均1例。T1WI及T2WI上均见纤维间隔14例,仅在T1WI上见纤维间隔者12例,未见间隔者1例。6例2次以上MR随访,平均间隔时间6.8个月,均未见明显信号变化。结论 MRI对LCN诊断与鉴别有重要实用价值。

    作者:孟令平;陈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感蓝、感绿屏片在腰椎和腹部上影像质量及入射剂量的探讨

    目的探讨感蓝、感绿不同的屏片体系,在腰椎和腹部平片上形成影像质量及入射剂量的差异。材料与方法 (1)测量两种不同屏片的感光性能。 (2)热释光剂量仪测试皮肤入射剂量。 (3)分别对80例在不同屏片上的腰椎及腹部平片影像密度和对比度进行测试,同时由高年资医师和技师以主观方式比较、评价影像质量。结果蓝系或绿系在较佳的感光条件下,影像质量均能达到甲级片并接近客观密度标准,但是甲级率绿系高于蓝系约10%,而绿系的皮肤入射剂量是蓝系的1/4~1/5。结论影像质量不仅仅以主观评价或影像密度为依据,还应以小剂量获得佳影像才是一张真正的优质片。

    作者:柴春华;陆中杰;姚建军;张建军;顾亚萍;沈晓勇;过川跟;鲍永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及容积重建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及容积重建技术(VRT)在骨盆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Siemens Plus 4螺旋CT机对23例骨盆损伤患者进行扫描,在Siemens工作站进行MPR、SSD及VRT重建观察损伤细节,并与二维CT(2DCT)比较。结果 MPR、SSD及VRT重建图像清晰地显示了术前骨盆骨折的细节。VRT重建可立体直观显示术后固定针的位置及复位效果。结论螺旋CT MPR、SSD及VRT是诊断骨盆骨折的有效手段,对诊断复杂性骨盆骨折应作为首选。VRT对术后固定针的位置及复位效果的判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王劲;张雪林;李树祥;郑卫权;赵修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评价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准确性以及对急性与非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患者和20例对照者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常规MRI检查和弥散加权MRI检查,并用盲法进行对照观察。对所有病例的病变部位均按神经解剖进行准确定位并与患者的症状、体征相联系。结果 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95%和96%。32例中有3例常规MRI检查未发现急性梗塞灶。另20例常规MRI检查均显示为多发梗塞,而DWI只显示单个急性病灶,且患者的症状、体征与DWI上显示的病灶相符。结论 DWI对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发现常规T2WI不能发现的早期脑梗塞,并能鉴别急性与非急性梗塞。

    作者:周根泉;张悦萍;李文彬;汪守中;李建奇;胡运胜;诸慧铭;王为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胆总管癌合并肝及胆总管结石漏诊一例

    患者女,28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阵发性腹痛,时有绞窄性疼痛,并向左肩放射,伴恶心、呕吐。1个月前皮肤发黄、瘙痒,小便深黄,大便呈“白陶土”样,曾在外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行体外振波碎石治疗,病情稍缓解,但仍感上腹隐痛,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查体:心肺(-),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莫菲征(+),肝右肋下5cm,右肋下腹直肌外缘扪及肿物5cm×5cm×6cm大小,深压痛。

    作者:娄玉环;明瑞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AIDS的影像学表现(中)

    腹部 AIDS伴发的机遇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常可侵及胃肠道、肝、脾、胰、肾、胆道和淋巴结等腹部组织和器官,是造成AIDS患者严重病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肠粘膜病变,CT可显示胃肠腔外、内脏及淋巴结病变,而胆道造影则有助于显示胆道病变。具体应用哪种检查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选择,不少患者可以多处同时发病。影像学检查对AIDS腹部合并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分胃肠道并发症,肝、脾、胰、肾及胆道并发症和儿童AIDS并发症三部分进行介绍。

    作者:樊树峰;顾伟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侧多发性腮腺腺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63岁。双侧腮腺肿块半年余而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可。双侧腮腺可扪及质硬肿块,左右侧各1枚,大小分别为3cm×4cm×3cm和2cm×2cm×2cm,无压痛,活动度可。余无异常。有嗜烟习惯。 CT平扫示:右侧腮腺浅叶后下部有圆形肿块1枚,边缘清晰、光整,直径2cm;其内侧还有一小结节影;左侧相同位置也有圆形肿块1个,直径3cm;其内密度尚均匀(附图)。分别行左右腮腺肿块摘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腮腺浅叶,有包膜,呈红色,质地中等,右侧为大小肿瘤各1个,左侧仅有1个,大小与CT所见相仿。病理诊断:双侧腮腺多发腺淋巴瘤。

    作者:张骥;罗道天;邹明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CT诊断(附16例分析)

    目的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6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CCF的CT表现,其中有外伤史者12例,占75%,10例经DSA造影证实。结果 CT主要表现为:(1)眼球突出; (2)海绵窦扩大; (3)眼上静脉扩张。结论眼眶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方法,具有准确、方便、特异等特点,但应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

    作者:高建华;宦怡;彭勇;尤志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和置入内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材料与方法 13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接受经皮肝胆管引流,男83例,女47例。年龄31~86岁,平均63.5岁。其中胆管癌57例,转移癌23例,肝癌20例,胰腺癌22例,胆囊癌8例。结果 97例放置了胆管支架,其中28例因多支胆管梗阻除放置支架外还放置了引流管,33例单纯放置了内、外引流管。血胆红素1周内由23.4±16.2mg/dl降为15.7±8.8mg/dl,肝内多发胆管梗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为感染15例,3例出现败血症,肝功能损害11例,胆管出血2例。术后30天内患者死亡率为9.2%(12/130)。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方法简单、疗效确切,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戴定可;翟仁友;于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MRI临床研究新领域——MR对比剂的诊断价值

    尽管MR具有多功能、多序列、多参数、多方位成像以及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某些病变与正常组织的T1甚至T2弛豫时间无明显差别或差别不显著。另外,有些病变虽有明显的异常信号,但诊断与鉴别诊断仍较困难,还有些病变较小,平扫不易显示,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应用MR对比剂来帮助解决。自从1982年Gd-DTPA被应用以来,大量患者应用此对比剂进行检查,事实证明对比剂对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除Gd-DTPA外,又有一些顺磁性含钆对比剂不断被开发应用,包括离子型与非离子型两种。近年来又研制出一些含其他元素、比较有特异性的MR对比剂,部分已应用于临床,部分仍处于试验阶段。总之MR对比剂在不断的研制开发之中,其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异性越来越高,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有什么种类的MR对比剂,而且还要研究其成分、作用机理、临床应用方法及副反应等,以便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其诊断作用。

    作者:夏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