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平;陈丽英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准确性以及对急性与非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患者和20例对照者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常规MRI检查和弥散加权MRI检查,并用盲法进行对照观察。对所有病例的病变部位均按神经解剖进行准确定位并与患者的症状、体征相联系。结果 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95%和96%。32例中有3例常规MRI检查未发现急性梗塞灶。另20例常规MRI检查均显示为多发梗塞,而DWI只显示单个急性病灶,且患者的症状、体征与DWI上显示的病灶相符。结论 DWI对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发现常规T2WI不能发现的早期脑梗塞,并能鉴别急性与非急性梗塞。
作者:周根泉;张悦萍;李文彬;汪守中;李建奇;胡运胜;诸慧铭;王为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及容积重建技术(VRT)在骨盆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Siemens Plus 4螺旋CT机对23例骨盆损伤患者进行扫描,在Siemens工作站进行MPR、SSD及VRT重建观察损伤细节,并与二维CT(2DCT)比较。结果 MPR、SSD及VRT重建图像清晰地显示了术前骨盆骨折的细节。VRT重建可立体直观显示术后固定针的位置及复位效果。结论螺旋CT MPR、SSD及VRT是诊断骨盆骨折的有效手段,对诊断复杂性骨盆骨折应作为首选。VRT对术后固定针的位置及复位效果的判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王劲;张雪林;李树祥;郑卫权;赵修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68岁。1年前出现无明显诱因左胸痛,体位变化时明显。左前胸局部隆起。查体:左前胸突起约5cm×8cm,有触痛,ESR 46mm/h。
作者:马立公;乔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脑肿瘤质子磁共振波谱的不同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行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并经病理追踪证实的65例脑肿瘤患者,其中Ⅰ~Ⅱ级星形细胞瘤12例,Ⅲ级星形细胞瘤6例,成胶质细胞瘤8例,胶质瘤术后复发4例,脑膜瘤9例,转移瘤17例,神经鞘瘤4例,垂体瘤4例,表皮样囊肿1例;对侧正常相应部位作为自身对照组20例。观察定点分辨选择波谱(PRESS)采集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磷酸肌酸(Cr/PCr)、含胆碱类化合物(Cho)及乳酸(Lac)的共振峰,化学位移成像(CSI)代谢物的区域分布和回波脉冲序列(STEAM)对脂质(Lip)、丙氨酸(Ala)等短T2代谢物的显示。结果同对照组比较脑肿瘤NAA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脑外肿瘤NAA低于脑内肿瘤,脑膜瘤NAA/Cr、NAA/Cho比Ⅲ级星形细胞瘤低(P<0.05);NAA减少在肿瘤中心明显;在肿瘤坏死区及术后残腔几乎测不到NAA。胶质瘤实体部分Cho信号增加(P<0.005);成胶质细胞瘤Cho/Cr比Ⅰ~Ⅱ级星形细胞瘤高(P<0.05);4例肿瘤复发Cho明显升高。约21.5%的肿瘤显示Lac峰,其中高级别胶质瘤坏死区和术后残腔8例,表皮样囊肿1例,神经鞘瘤囊变区2例,肿瘤水肿区3例。约21%的未经治疗的胶质瘤出现Lip信号;转移瘤9例,脑外肿瘤11例有不同程度的Lip显示。胶质瘤Cr正常和明显减少各半,脑膜瘤Cr低或缺乏。Ala在9例脑膜瘤中有2例显示。结论 1HMRS是研究脑肿瘤物质和能量代谢的有效方法,有助于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提供其组织学分级、术后复发、疗效评价等信息。
作者:吴光耀;孙骏谟;田志雄;黄雄;张在鹏;谢长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术前诊断左额叶占位性病变,以胶质瘤或转移瘤可能性大,但不排除特殊感染。 手术所见开颅后见硬膜张力一般,切开硬膜见中央前回前方靠中线有一约2.5cm×3.0cm大小的大脑皮层血管增生区,皮层下方有一1.5cm×1.5cm×1.6cm的结节,质地较硬,边界清楚,周围有胶质增生。 切开标本见结节周围有一层厚度约1mm的薄壁,中央为灰白色肉芽组织,质地较软。镜检病理结果:左额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伴肉芽肿形成(图5)。
作者:崔恒武;田建明;陆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和置入内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材料与方法 13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接受经皮肝胆管引流,男83例,女47例。年龄31~86岁,平均63.5岁。其中胆管癌57例,转移癌23例,肝癌20例,胰腺癌22例,胆囊癌8例。结果 97例放置了胆管支架,其中28例因多支胆管梗阻除放置支架外还放置了引流管,33例单纯放置了内、外引流管。血胆红素1周内由23.4±16.2mg/dl降为15.7±8.8mg/dl,肝内多发胆管梗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为感染15例,3例出现败血症,肝功能损害11例,胆管出血2例。术后30天内患者死亡率为9.2%(12/130)。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方法简单、疗效确切,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戴定可;翟仁友;于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双点、双针道在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LD)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18~46岁,平均37.7岁。被治疗的12个椎间盘中,L4~5椎间盘11个,L5~S1椎间盘1个,均在X线电视导向下经一侧双点、双针道,用手动切割和电动吸割相结合的方法,施行PLD治疗。结果随访半个月~3年,平均14.8个月。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0.9%和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点、双针道切吸对进一步提高PLD疗效非常有价值。这一方法可使环外粘连钝性分离范围和盘内切吸空间扩大,椎间盘组织切吸量增加,盘内负压腔穴更大,因此,椎间盘突出更易还纳,进而消除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压迫。
作者:周桂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28岁。左侧鼻塞并反复出血,眼胀、视力下降5个月。查体:左眼略外突,左鼻腔内有少量分泌物,鼻道内可见暗红色新生物,触之易出血。 CT表现(图1、2):左侧鼻腔顶部软组织肿物,延及下鼻道,侵及左侧上颌窦、筛窦、眼眶,邻近骨壁呈膨胀性改变,左鼻甲、鼻中隔顶部、筛板骨质破坏。增强扫描肿物呈不均质强化。术后病理诊断:嗅神经母细胞瘤。
作者:胡罗建;曹国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提高MRI检查肝脏病变的敏感度,肝脏MR对比剂的研究和应用十分必要。根据作用机理,MR对比剂可分为顺磁性阳性对比剂和磁化率性阴性对比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不仅对第一种MR顺磁性对比剂Gd-DTPA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研究,而且许多新型的MR对比剂不断问世,如: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细胞特异性及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等。这些对比剂的应用为磁共振成像这一影像学检查手段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本文着重阐述MR对比剂在肝胆系统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嵘;梁碧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随着MR技术的不断发展,MR对比剂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作为第一代的磁共振顺磁性对比剂,Gd-DTPA有效地提高了MRI的诊断水平。近年来,人们又开发出了许多新型的MR对比剂,如: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细胞特异性及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等。这些对比剂的应用为MRI这一影像学检查手段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笔者着重介绍MR对比剂的分类、作用机理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叶慧;夏黎明;王承缘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能力。材料与方法 43例怀疑肝占位者经常规MRI和Gd-DTPA增强后1~7后,行SPIO增强检查。其中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经随访、实验室生化检查及临床资料证实。分析平扫MRI及SPIO增强后病灶的信号变化,并与Gd-DTPA动态增强结果相对照。结果 43例共12种病变,单发病灶21例,多发病灶22例。包括原发性肝细胞肝癌22例,血管瘤5例,囊肿4例,转移性肝癌5例,肝硬化结节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5例,其他病变6例。22例多发病灶中有8例合并1或2种病变。SPIO增强后,肝细胞肝癌T1WI为等或略高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血管瘤T1WI为较高信号,T2WI信号同平扫为高信号;囊肿T1WI、T2WI信号无改变;肝硬化结节T2WI为等信号同正常肝实质;FNH T2WI信号明显下降。其余病变的诊断SPIO增强不具有特征性,须与Gd-DTPA动态增强相结合。结论 SPIO具有一定的定性能力,与Gd-DTPA增强相结合,可帮助提高肝局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郑蔚巍;周康荣;陈祖望;沈继章;陈财忠;张澍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胆囊癌为消化系统中较少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的0.3%~5.0%。因其起病隐匿,临床无特征性,早期不易发现,约90%的患者临床作出诊断时已有肝侵犯或周围转移,多数患者已失去手术机会,预后较差。尽管B超、CT及MRI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胆囊癌检出率明显提高,但漏、误诊时有发生,尤其对早期胆囊癌诊断仍有一定困难。笔者回顾性分析18例胆囊癌患者螺旋CT表现,着重探讨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建伟;许崇永;王培玺;毕可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栓塞后侧支开放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随机搜集50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栓塞病例(其中门脉主干完全栓塞27例,不全栓塞23例),另5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例作为对照组,其中12例合并肝癌,但未出现门脉栓塞。结果门脉完全栓塞组中,胆囊周围侧支(胆丛)开放者15例(55.6%),胆总管周围侧支开放者21例(77.8%),胃小弯侧支开放者20例(74.1%);不全栓塞组上述侧支开放分别为5例(21.7%),8例(34.8%)及11例(47.8%)。对照组胃小弯侧支静脉开放者36例(72%),未见胆总管周围及胆丛侧支开放。结论 (1)胆丛和胆总管周围侧支为门脉栓塞后特有的一组侧支循环途径,而胃小弯侧支在单纯门脉高压及门脉栓塞后均可出现,不具特征性。(2)门脉栓塞是形成胆丛和胆总管周围侧支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形成与阻塞程度有关,阻塞越重,发生机会越大。
作者:漆锐;周翔平;宋彬;杨恒选;严志汉;黄娟;李真林;杨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腹膜后囊状淋巴管瘤临床较少见,我们遇到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32岁。腹部不适伴腹胀1年余。查体:双下腹部深压痛,未触及明确肿块。B超提示:腹腔内包裹性积液,不除外腹膜后囊性肿物。 CT检查:自左肾上极水平至盆腔子宫平面,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示对称囊状液性低密度肿物,至S1平面两侧相互融合。肿物密度均匀,CT值9~13HU,边界清,升、降结肠受推压向前移位,下腹部小肠受推压集中于中线部;增强后肿物仍呈低密度,仅内部间隔轻度强化,与双肾前缘、腰大肌前缘及升、降结肠后缘粘连(图1~3)。
作者:于卫中;杨建秀;江志勇;兰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提高对胸腺增生影像学表现的认识,避免误诊。材料与方法报道9例胸腺增生,主要讨论胸腺增生的影像学表现、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结果 X线表现:圆形或椭圆形2例,略呈分叶形3例,三角形2例,仅表现为一侧纵隔增宽2例。CT表现:四边形或梯形3例,三角形或帆形2例,分叶状1例,椭圆形1例,不规则形2例。9例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结论胸腺增生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CT以及MR等影像学征象,年龄和病史在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但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经皮穿刺活检有一定价值。
作者:唐震;邱国华;林建勤;葛湛;刁胜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28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阵发性腹痛,时有绞窄性疼痛,并向左肩放射,伴恶心、呕吐。1个月前皮肤发黄、瘙痒,小便深黄,大便呈“白陶土”样,曾在外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行体外振波碎石治疗,病情稍缓解,但仍感上腹隐痛,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查体:心肺(-),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莫菲征(+),肝右肋下5cm,右肋下腹直肌外缘扪及肿物5cm×5cm×6cm大小,深压痛。
作者:娄玉环;明瑞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畸形性骨炎,又称Paget's病,在欧美洲较常见,多发生于老年人,国内较少见,关于其CT表现报道较少。近期笔者遇到5例,均行X线及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结合文献,初步探讨HRCT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本涛;王振常;鲜军舫;田其昌;任江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菲立磁增强磁共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怀疑肝脏肿瘤的患者进行常规肝脏平扫和菲立磁增强扫描,分析增强前后T2WI检测病灶数目以及肝脏、病灶、脾脏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菲立磁增强明显降低正常肝脏的信号强度,而病灶的信号强度无明显变化,病灶-肝脏的信号强度比增加;菲立磁增强可清晰地显示病变并可发现更多的病变。结论菲立磁增强在检测肝脏局灶性病变中敏感性高。
作者:梁碧玲;黄穗乔;张雪辉;沈君;孙颖;钟镜联;叶瑞心;云文娟;邱连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6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CCF的CT表现,其中有外伤史者12例,占75%,10例经DSA造影证实。结果 CT主要表现为:(1)眼球突出; (2)海绵窦扩大; (3)眼上静脉扩张。结论眼眶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方法,具有准确、方便、特异等特点,但应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
作者:高建华;宦怡;彭勇;尤志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肝癌根治性切除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40例为观察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单纯免疫治疗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1年、2年的肝内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作χ2检验,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1年、2年的肝内复发率分别为12.5%(5/40)、30.0%(12/40),较对照组32.5%(13/40)、52.5%(21/40)降低(χ2值分别为4.59、4.18,P值均<0.05);观察组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0%(34/40)、70.0%(28/40),较对照组65.0%(26/40)、47.5%(19/40)提高(χ2值分别为4.27、4.18,P值均<0.05)。结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是控制肝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作者:偰利宇;庞瑞麟;金银慧;胡继红;田扬;罗泱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