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畸形性骨炎HRCT诊断

杨本涛;王振常;鲜军舫;田其昌;任江坤

关键词:畸形性骨炎, 诊断价值, 高分辨率, 老年人, 文献, 美洲, 检查, 国内
摘要:畸形性骨炎,又称Paget's病,在欧美洲较常见,多发生于老年人,国内较少见,关于其CT表现报道较少。近期笔者遇到5例,均行X线及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结合文献,初步探讨HRCT的诊断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螺旋CT表现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栓塞后侧支开放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随机搜集50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栓塞病例(其中门脉主干完全栓塞27例,不全栓塞23例),另5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例作为对照组,其中12例合并肝癌,但未出现门脉栓塞。结果门脉完全栓塞组中,胆囊周围侧支(胆丛)开放者15例(55.6%),胆总管周围侧支开放者21例(77.8%),胃小弯侧支开放者20例(74.1%);不全栓塞组上述侧支开放分别为5例(21.7%),8例(34.8%)及11例(47.8%)。对照组胃小弯侧支静脉开放者36例(72%),未见胆总管周围及胆丛侧支开放。结论 (1)胆丛和胆总管周围侧支为门脉栓塞后特有的一组侧支循环途径,而胃小弯侧支在单纯门脉高压及门脉栓塞后均可出现,不具特征性。(2)门脉栓塞是形成胆丛和胆总管周围侧支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形成与阻塞程度有关,阻塞越重,发生机会越大。

    作者:漆锐;周翔平;宋彬;杨恒选;严志汉;黄娟;李真林;杨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MR对比剂的研究现状及其临床应用

    随着MR技术的不断发展,MR对比剂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作为第一代的磁共振顺磁性对比剂,Gd-DTPA有效地提高了MRI的诊断水平。近年来,人们又开发出了许多新型的MR对比剂,如: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细胞特异性及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等。这些对比剂的应用为MRI这一影像学检查手段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笔者着重介绍MR对比剂的分类、作用机理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叶慧;夏黎明;王承缘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幼年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一例

    患者女,5岁。无诱因突发抽搐20分钟,用药后缓解。后患儿嗜睡约18小时,期间发热40℃,对症处理后热退。醒后活动逐渐恢复正常。查体:肝大,肋下4cm,质硬,边缘锐利。双上肢肌力可疑下降,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腱反射未引出,双侧“巴氏征”及“霍氏征”(+)。B超诊断:肝脏轻度弥散性损害,肝大,肋下3.7cm。

    作者:方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畸形性骨炎HRCT诊断

    畸形性骨炎,又称Paget's病,在欧美洲较常见,多发生于老年人,国内较少见,关于其CT表现报道较少。近期笔者遇到5例,均行X线及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结合文献,初步探讨HRCT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本涛;王振常;鲜军舫;田其昌;任江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筛窦浆细胞肉瘤一例

    患者男,60岁。1个月前感视物重影,渐发现左眼球外突、疼痛,眼睑水肿,但视力尚可,无明显发热及鼻腔出血情况。查体:左眼睑肿胀、充血,结膜充血水肿,左眼球外斜20°,向内上转动受限,左鼻腔及鼻咽部未见异常。左侧筛窦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

    作者:岳学文;徐瑞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MR对比剂在肝胆系统的临床应用

    为了提高MRI检查肝脏病变的敏感度,肝脏MR对比剂的研究和应用十分必要。根据作用机理,MR对比剂可分为顺磁性阳性对比剂和磁化率性阴性对比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不仅对第一种MR顺磁性对比剂Gd-DTPA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研究,而且许多新型的MR对比剂不断问世,如: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细胞特异性及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等。这些对比剂的应用为磁共振成像这一影像学检查手段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本文着重阐述MR对比剂在肝胆系统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嵘;梁碧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侧多发性腮腺腺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63岁。双侧腮腺肿块半年余而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可。双侧腮腺可扪及质硬肿块,左右侧各1枚,大小分别为3cm×4cm×3cm和2cm×2cm×2cm,无压痛,活动度可。余无异常。有嗜烟习惯。 CT平扫示:右侧腮腺浅叶后下部有圆形肿块1枚,边缘清晰、光整,直径2cm;其内侧还有一小结节影;左侧相同位置也有圆形肿块1个,直径3cm;其内密度尚均匀(附图)。分别行左右腮腺肿块摘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腮腺浅叶,有包膜,呈红色,质地中等,右侧为大小肿瘤各1个,左侧仅有1个,大小与CT所见相仿。病理诊断:双侧腮腺多发腺淋巴瘤。

    作者:张骥;罗道天;邹明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超低场强MRI对肝硬化大结节诊断问题的探讨

    目的探讨超低场强MR对肝硬化大结节(LCN)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27例LCN均用0.2T MR仪,体线圈,常规SE序列T1WI和T2WI。16例经病理证实,11例经综合影像及临床随访诊断。结果 27例LCN中,T1WI上呈稍高信号22例,等信号4例,稍低信号1例;T2WI上呈稍低信号16例,等信号11例,信号不均1例。T1WI及T2WI上均见纤维间隔14例,仅在T1WI上见纤维间隔者12例,未见间隔者1例。6例2次以上MR随访,平均间隔时间6.8个月,均未见明显信号变化。结论 MRI对LCN诊断与鉴别有重要实用价值。

    作者:孟令平;陈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和置入内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材料与方法 13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接受经皮肝胆管引流,男83例,女47例。年龄31~86岁,平均63.5岁。其中胆管癌57例,转移癌23例,肝癌20例,胰腺癌22例,胆囊癌8例。结果 97例放置了胆管支架,其中28例因多支胆管梗阻除放置支架外还放置了引流管,33例单纯放置了内、外引流管。血胆红素1周内由23.4±16.2mg/dl降为15.7±8.8mg/dl,肝内多发胆管梗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为感染15例,3例出现败血症,肝功能损害11例,胆管出血2例。术后30天内患者死亡率为9.2%(12/130)。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方法简单、疗效确切,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戴定可;翟仁友;于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质子磁共振波谱在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脑肿瘤质子磁共振波谱的不同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行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并经病理追踪证实的65例脑肿瘤患者,其中Ⅰ~Ⅱ级星形细胞瘤12例,Ⅲ级星形细胞瘤6例,成胶质细胞瘤8例,胶质瘤术后复发4例,脑膜瘤9例,转移瘤17例,神经鞘瘤4例,垂体瘤4例,表皮样囊肿1例;对侧正常相应部位作为自身对照组20例。观察定点分辨选择波谱(PRESS)采集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磷酸肌酸(Cr/PCr)、含胆碱类化合物(Cho)及乳酸(Lac)的共振峰,化学位移成像(CSI)代谢物的区域分布和回波脉冲序列(STEAM)对脂质(Lip)、丙氨酸(Ala)等短T2代谢物的显示。结果同对照组比较脑肿瘤NAA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脑外肿瘤NAA低于脑内肿瘤,脑膜瘤NAA/Cr、NAA/Cho比Ⅲ级星形细胞瘤低(P<0.05);NAA减少在肿瘤中心明显;在肿瘤坏死区及术后残腔几乎测不到NAA。胶质瘤实体部分Cho信号增加(P<0.005);成胶质细胞瘤Cho/Cr比Ⅰ~Ⅱ级星形细胞瘤高(P<0.05);4例肿瘤复发Cho明显升高。约21.5%的肿瘤显示Lac峰,其中高级别胶质瘤坏死区和术后残腔8例,表皮样囊肿1例,神经鞘瘤囊变区2例,肿瘤水肿区3例。约21%的未经治疗的胶质瘤出现Lip信号;转移瘤9例,脑外肿瘤11例有不同程度的Lip显示。胶质瘤Cr正常和明显减少各半,脑膜瘤Cr低或缺乏。Ala在9例脑膜瘤中有2例显示。结论 1HMRS是研究脑肿瘤物质和能量代谢的有效方法,有助于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提供其组织学分级、术后复发、疗效评价等信息。

    作者:吴光耀;孙骏谟;田志雄;黄雄;张在鹏;谢长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肋骨侵袭性成骨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68岁。1年前出现无明显诱因左胸痛,体位变化时明显。左前胸局部隆起。查体:左前胸突起约5cm×8cm,有触痛,ESR 46mm/h。

    作者:马立公;乔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儿童胸腺增生的X线和CT诊断

    目的提高对胸腺增生影像学表现的认识,避免误诊。材料与方法报道9例胸腺增生,主要讨论胸腺增生的影像学表现、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结果 X线表现:圆形或椭圆形2例,略呈分叶形3例,三角形2例,仅表现为一侧纵隔增宽2例。CT表现:四边形或梯形3例,三角形或帆形2例,分叶状1例,椭圆形1例,不规则形2例。9例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结论胸腺增生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CT以及MR等影像学征象,年龄和病史在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但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经皮穿刺活检有一定价值。

    作者:唐震;邱国华;林建勤;葛湛;刁胜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读片窗

    术前诊断左额叶占位性病变,以胶质瘤或转移瘤可能性大,但不排除特殊感染。 手术所见开颅后见硬膜张力一般,切开硬膜见中央前回前方靠中线有一约2.5cm×3.0cm大小的大脑皮层血管增生区,皮层下方有一1.5cm×1.5cm×1.6cm的结节,质地较硬,边界清楚,周围有胶质增生。 切开标本见结节周围有一层厚度约1mm的薄壁,中央为灰白色肉芽组织,质地较软。镜检病理结果:左额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伴肉芽肿形成(图5)。

    作者:崔恒武;田建明;陆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瑞典医科达B型伽玛刀故障维修一例

    故障现象故障发生时,伽玛刀治疗床上安装的是4mm准直器,现象为机器能正常开机,屏蔽门正常启动,治疗床也能顺利到达目的位置,内外准直器吻合度符合0.1mm的准直器平衡要求,机器能按照设定的时间要求完成一次空治疗,但是,治疗完毕退床时,却出现报警灯急速闪烁,直到治疗床退出、屏蔽门关闭后闪烁才消失。

    作者:梁爱军;黄甫新;李凡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评价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准确性以及对急性与非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患者和20例对照者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常规MRI检查和弥散加权MRI检查,并用盲法进行对照观察。对所有病例的病变部位均按神经解剖进行准确定位并与患者的症状、体征相联系。结果 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95%和96%。32例中有3例常规MRI检查未发现急性梗塞灶。另20例常规MRI检查均显示为多发梗塞,而DWI只显示单个急性病灶,且患者的症状、体征与DWI上显示的病灶相符。结论 DWI对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发现常规T2WI不能发现的早期脑梗塞,并能鉴别急性与非急性梗塞。

    作者:周根泉;张悦萍;李文彬;汪守中;李建奇;胡运胜;诸慧铭;王为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嗅神经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28岁。左侧鼻塞并反复出血,眼胀、视力下降5个月。查体:左眼略外突,左鼻腔内有少量分泌物,鼻道内可见暗红色新生物,触之易出血。 CT表现(图1、2):左侧鼻腔顶部软组织肿物,延及下鼻道,侵及左侧上颌窦、筛窦、眼眶,邻近骨壁呈膨胀性改变,左鼻甲、鼻中隔顶部、筛板骨质破坏。增强扫描肿物呈不均质强化。术后病理诊断:嗅神经母细胞瘤。

    作者:胡罗建;曹国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AIDS的影像学表现(中)

    腹部 AIDS伴发的机遇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常可侵及胃肠道、肝、脾、胰、肾、胆道和淋巴结等腹部组织和器官,是造成AIDS患者严重病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肠粘膜病变,CT可显示胃肠腔外、内脏及淋巴结病变,而胆道造影则有助于显示胆道病变。具体应用哪种检查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选择,不少患者可以多处同时发病。影像学检查对AIDS腹部合并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分胃肠道并发症,肝、脾、胰、肾及胆道并发症和儿童AIDS并发症三部分进行介绍。

    作者:樊树峰;顾伟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胆总管癌合并肝及胆总管结石漏诊一例

    患者女,28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阵发性腹痛,时有绞窄性疼痛,并向左肩放射,伴恶心、呕吐。1个月前皮肤发黄、瘙痒,小便深黄,大便呈“白陶土”样,曾在外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行体外振波碎石治疗,病情稍缓解,但仍感上腹隐痛,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查体:心肺(-),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莫菲征(+),肝右肋下5cm,右肋下腹直肌外缘扪及肿物5cm×5cm×6cm大小,深压痛。

    作者:娄玉环;明瑞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MRI临床研究新领域——MR对比剂的诊断价值

    尽管MR具有多功能、多序列、多参数、多方位成像以及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某些病变与正常组织的T1甚至T2弛豫时间无明显差别或差别不显著。另外,有些病变虽有明显的异常信号,但诊断与鉴别诊断仍较困难,还有些病变较小,平扫不易显示,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应用MR对比剂来帮助解决。自从1982年Gd-DTPA被应用以来,大量患者应用此对比剂进行检查,事实证明对比剂对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除Gd-DTPA外,又有一些顺磁性含钆对比剂不断被开发应用,包括离子型与非离子型两种。近年来又研制出一些含其他元素、比较有特异性的MR对比剂,部分已应用于临床,部分仍处于试验阶段。总之MR对比剂在不断的研制开发之中,其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异性越来越高,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有什么种类的MR对比剂,而且还要研究其成分、作用机理、临床应用方法及副反应等,以便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其诊断作用。

    作者:夏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腹膜后囊状淋巴管瘤一例

    腹膜后囊状淋巴管瘤临床较少见,我们遇到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32岁。腹部不适伴腹胀1年余。查体:双下腹部深压痛,未触及明确肿块。B超提示:腹腔内包裹性积液,不除外腹膜后囊性肿物。 CT检查:自左肾上极水平至盆腔子宫平面,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示对称囊状液性低密度肿物,至S1平面两侧相互融合。肿物密度均匀,CT值9~13HU,边界清,升、降结肠受推压向前移位,下腹部小肠受推压集中于中线部;增强后肿物仍呈低密度,仅内部间隔轻度强化,与双肾前缘、腰大肌前缘及升、降结肠后缘粘连(图1~3)。

    作者:于卫中;杨建秀;江志勇;兰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