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菲立磁增强MRI检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初步报告

梁碧玲;黄穗乔;张雪辉;沈君;孙颖;钟镜联;叶瑞心;云文娟;邱连葵

关键词:肝脏肿瘤, 对比剂,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菲立磁增强磁共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怀疑肝脏肿瘤的患者进行常规肝脏平扫和菲立磁增强扫描,分析增强前后T2WI检测病灶数目以及肝脏、病灶、脾脏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菲立磁增强明显降低正常肝脏的信号强度,而病灶的信号强度无明显变化,病灶-肝脏的信号强度比增加;菲立磁增强可清晰地显示病变并可发现更多的病变。结论菲立磁增强在检测肝脏局灶性病变中敏感性高。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评价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准确性以及对急性与非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患者和20例对照者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常规MRI检查和弥散加权MRI检查,并用盲法进行对照观察。对所有病例的病变部位均按神经解剖进行准确定位并与患者的症状、体征相联系。结果 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95%和96%。32例中有3例常规MRI检查未发现急性梗塞灶。另20例常规MRI检查均显示为多发梗塞,而DWI只显示单个急性病灶,且患者的症状、体征与DWI上显示的病灶相符。结论 DWI对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发现常规T2WI不能发现的早期脑梗塞,并能鉴别急性与非急性梗塞。

    作者:周根泉;张悦萍;李文彬;汪守中;李建奇;胡运胜;诸慧铭;王为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肝癌根治性切除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40例为观察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单纯免疫治疗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1年、2年的肝内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作χ2检验,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1年、2年的肝内复发率分别为12.5%(5/40)、30.0%(12/40),较对照组32.5%(13/40)、52.5%(21/40)降低(χ2值分别为4.59、4.18,P值均<0.05);观察组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0%(34/40)、70.0%(28/40),较对照组65.0%(26/40)、47.5%(19/40)提高(χ2值分别为4.27、4.18,P值均<0.05)。结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是控制肝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作者:偰利宇;庞瑞麟;金银慧;胡继红;田扬;罗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筛窦浆细胞肉瘤一例

    患者男,60岁。1个月前感视物重影,渐发现左眼球外突、疼痛,眼睑水肿,但视力尚可,无明显发热及鼻腔出血情况。查体:左眼睑肿胀、充血,结膜充血水肿,左眼球外斜20°,向内上转动受限,左鼻腔及鼻咽部未见异常。左侧筛窦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

    作者:岳学文;徐瑞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菲立磁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菲立磁增强MRI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怀疑有肝脏局灶性占位病变患者行MR平扫及菲立磁增强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频率选择脂肪抑制及非脂肪抑制HASTE T2WI、True FISP T2*WI、频率选择脂肪抑制FLASH T1WI。比较增强前后T2WI及T2*WI病灶及肝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观察增强前后病灶数量及形态;结合MR平扫及增强MRI表现进行定性诊断。结果菲立磁增强T2WI及T2*WI肝脏信号强度较平扫明显下降,病灶与肝脏的CNR较平扫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菲立磁增强T2WI及T2*WI可明显提高肝脏实性占位性病灶的检出率。菲立磁增强T1W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潜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与研究。

    作者:刘剑羽;谢敬霞;姚学会;韩鸿宾;郑卓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瑞典医科达B型伽玛刀故障维修一例

    故障现象故障发生时,伽玛刀治疗床上安装的是4mm准直器,现象为机器能正常开机,屏蔽门正常启动,治疗床也能顺利到达目的位置,内外准直器吻合度符合0.1mm的准直器平衡要求,机器能按照设定的时间要求完成一次空治疗,但是,治疗完毕退床时,却出现报警灯急速闪烁,直到治疗床退出、屏蔽门关闭后闪烁才消失。

    作者:梁爱军;黄甫新;李凡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儿童胸腺增生的X线和CT诊断

    目的提高对胸腺增生影像学表现的认识,避免误诊。材料与方法报道9例胸腺增生,主要讨论胸腺增生的影像学表现、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结果 X线表现:圆形或椭圆形2例,略呈分叶形3例,三角形2例,仅表现为一侧纵隔增宽2例。CT表现:四边形或梯形3例,三角形或帆形2例,分叶状1例,椭圆形1例,不规则形2例。9例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结论胸腺增生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CT以及MR等影像学征象,年龄和病史在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但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经皮穿刺活检有一定价值。

    作者:唐震;邱国华;林建勤;葛湛;刁胜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胆囊癌为消化系统中较少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的0.3%~5.0%。因其起病隐匿,临床无特征性,早期不易发现,约90%的患者临床作出诊断时已有肝侵犯或周围转移,多数患者已失去手术机会,预后较差。尽管B超、CT及MRI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胆囊癌检出率明显提高,但漏、误诊时有发生,尤其对早期胆囊癌诊断仍有一定困难。笔者回顾性分析18例胆囊癌患者螺旋CT表现,着重探讨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建伟;许崇永;王培玺;毕可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MR对比剂在肝胆系统的临床应用

    为了提高MRI检查肝脏病变的敏感度,肝脏MR对比剂的研究和应用十分必要。根据作用机理,MR对比剂可分为顺磁性阳性对比剂和磁化率性阴性对比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不仅对第一种MR顺磁性对比剂Gd-DTPA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研究,而且许多新型的MR对比剂不断问世,如: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细胞特异性及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等。这些对比剂的应用为磁共振成像这一影像学检查手段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本文着重阐述MR对比剂在肝胆系统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嵘;梁碧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超顺磁性氧化铁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定性研究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能力。材料与方法 43例怀疑肝占位者经常规MRI和Gd-DTPA增强后1~7后,行SPIO增强检查。其中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经随访、实验室生化检查及临床资料证实。分析平扫MRI及SPIO增强后病灶的信号变化,并与Gd-DTPA动态增强结果相对照。结果 43例共12种病变,单发病灶21例,多发病灶22例。包括原发性肝细胞肝癌22例,血管瘤5例,囊肿4例,转移性肝癌5例,肝硬化结节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5例,其他病变6例。22例多发病灶中有8例合并1或2种病变。SPIO增强后,肝细胞肝癌T1WI为等或略高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血管瘤T1WI为较高信号,T2WI信号同平扫为高信号;囊肿T1WI、T2WI信号无改变;肝硬化结节T2WI为等信号同正常肝实质;FNH T2WI信号明显下降。其余病变的诊断SPIO增强不具有特征性,须与Gd-DTPA动态增强相结合。结论 SPIO具有一定的定性能力,与Gd-DTPA增强相结合,可帮助提高肝局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郑蔚巍;周康荣;陈祖望;沈继章;陈财忠;张澍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正常垂体腺形态MRI的研究

    目的研究国人正常垂体腺形态。材料与方法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于MRI T1WI上,标准正中矢状位观察2 557例正常人垂体腺形态。结果平坦型,男性约为61%~72%,女性约为50%~84%;凹陷型,男性约为4%~32%,女性约为3%~46%;隆凸型,男性约为6%~35%,女性约为4%~46%。在30~40岁、50~60岁、60岁以上年龄段中,男女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异。结论垂体腺的形态与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平坦型较为稳定,凹陷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隆凸型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作者:王满;丁富臣;彭绍周;冯洪强;魏少波;蔡幼铨;梁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读片窗

    术前诊断左额叶占位性病变,以胶质瘤或转移瘤可能性大,但不排除特殊感染。 手术所见开颅后见硬膜张力一般,切开硬膜见中央前回前方靠中线有一约2.5cm×3.0cm大小的大脑皮层血管增生区,皮层下方有一1.5cm×1.5cm×1.6cm的结节,质地较硬,边界清楚,周围有胶质增生。 切开标本见结节周围有一层厚度约1mm的薄壁,中央为灰白色肉芽组织,质地较软。镜检病理结果:左额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伴肉芽肿形成(图5)。

    作者:崔恒武;田建明;陆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脏特异性磁共振对比——剂菲立磁的临床应用初探

    目的探讨菲立磁增强MRI检查对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2例经CT或MRI检查确定或怀疑有肝脏病变者进一步行菲立磁增强MRI检查,分别测量增强前后肝脏、病变及背景噪声的T2WI信号强度(SI),计算增强前后肝脏及病变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结果增强后肝脏的SI、SNR明显降低(P<0.01);恶性病变的SI、SNR变化不明显(P>0.05)。囊肿、血管瘤增强后T2WI SI下降不明显。增强后病变-肝脏CNR比增强前明显增高(P<0.01)。增强后0.5小时与3小时相比肝脏SNR以及CNR无差异(P>0.05)。增强后病变的检出数量增加,而且其边界、大小显示更清楚。结论菲立磁增强磁共振扫描可显著降低肝脏T2WI SI,而对恶性肿瘤T2WI信号的影响不明显,显著提高了恶性肿瘤-肝脏的CNR。因此,它对恶性肿瘤的检出及定性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廖伟;陈丽英;郭启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MRI和心导管检查同步测定肺动脉舒张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索MRI无创性测量肺动脉舒张压(PADP)的新途径。材料与方法应用MR相位速度图测量40例具有肺动脉瓣返流(PR)患者的大返流速度并计算出舒张末期肺动脉与右心室间的压差(PVDG),同时,与右心导管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通过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MRI测量PAD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MRI测定的PADP为4.82±1.24mmHg(1mmHg=0.133kPa),右心导管的测值为4.52±2.00mmHg,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t=1.45,P>0.05),但具有高度相关性(r=0.94,P<0.01)。回归方程y=0.82x+4.58,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达90%。结论 MRI是评价PR患者PADP的较可靠的新技术。

    作者:常时新;孔祥泉;冯敢生;于群;刘定西;彭振军;熊茵;梁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超低场强MRI对肝硬化大结节诊断问题的探讨

    目的探讨超低场强MR对肝硬化大结节(LCN)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27例LCN均用0.2T MR仪,体线圈,常规SE序列T1WI和T2WI。16例经病理证实,11例经综合影像及临床随访诊断。结果 27例LCN中,T1WI上呈稍高信号22例,等信号4例,稍低信号1例;T2WI上呈稍低信号16例,等信号11例,信号不均1例。T1WI及T2WI上均见纤维间隔14例,仅在T1WI上见纤维间隔者12例,未见间隔者1例。6例2次以上MR随访,平均间隔时间6.8个月,均未见明显信号变化。结论 MRI对LCN诊断与鉴别有重要实用价值。

    作者:孟令平;陈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节病一例

    患者男,43岁。3个月前持续发热3~4天,晨起咳嗽加剧,经抗炎治疗后热退,后有间断性轻咳,无其他不适。查体:两肺未闻及罗音,两侧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

    作者:钱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感蓝、感绿屏片在腰椎和腹部上影像质量及入射剂量的探讨

    目的探讨感蓝、感绿不同的屏片体系,在腰椎和腹部平片上形成影像质量及入射剂量的差异。材料与方法 (1)测量两种不同屏片的感光性能。 (2)热释光剂量仪测试皮肤入射剂量。 (3)分别对80例在不同屏片上的腰椎及腹部平片影像密度和对比度进行测试,同时由高年资医师和技师以主观方式比较、评价影像质量。结果蓝系或绿系在较佳的感光条件下,影像质量均能达到甲级片并接近客观密度标准,但是甲级率绿系高于蓝系约10%,而绿系的皮肤入射剂量是蓝系的1/4~1/5。结论影像质量不仅仅以主观评价或影像密度为依据,还应以小剂量获得佳影像才是一张真正的优质片。

    作者:柴春华;陆中杰;姚建军;张建军;顾亚萍;沈晓勇;过川跟;鲍永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幼儿巨大网膜囊肿一例

    患儿男,2岁零4个月。因发现腹部巨大包块并腹胀、呕吐,腹泻1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差,贫血貌,心肺未发现异常。腹膨隆,偏右侧可触及约9cm×10cm×12cm包块,质韧,有轻压痛,活动度差。 影像检查: B超检查腹腔内探及约15cm×12cm×8.5cm液性无回声团块,上界起自右肋缘下,下界达盆腔,境界清,团块内见乳头状实质回声漂浮,后壁紧贴脊柱(图1)。B超诊断:腹腔内巨大液性占位病变,多源于腹膜后。CT平扫示腹腔偏右侧巨大囊性病变,自腹前壁抵脊柱前,约8.9cm×10.1cm×13.0cm大小,推挤肠道左移。病灶边缘清楚,其内下份见不规则形稍高密度影,CT值32.6HU(图2),右肾盂及输尿管积水,盆底少量积液。CT诊断:腹腔巨大肿瘤,多为腹膜后肿瘤。

    作者:丁莹莹;高德培;飞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CT诊断(附16例分析)

    目的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6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CCF的CT表现,其中有外伤史者12例,占75%,10例经DSA造影证实。结果 CT主要表现为:(1)眼球突出; (2)海绵窦扩大; (3)眼上静脉扩张。结论眼眶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方法,具有准确、方便、特异等特点,但应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

    作者:高建华;宦怡;彭勇;尤志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腹膜后囊状淋巴管瘤一例

    腹膜后囊状淋巴管瘤临床较少见,我们遇到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32岁。腹部不适伴腹胀1年余。查体:双下腹部深压痛,未触及明确肿块。B超提示:腹腔内包裹性积液,不除外腹膜后囊性肿物。 CT检查:自左肾上极水平至盆腔子宫平面,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示对称囊状液性低密度肿物,至S1平面两侧相互融合。肿物密度均匀,CT值9~13HU,边界清,升、降结肠受推压向前移位,下腹部小肠受推压集中于中线部;增强后肿物仍呈低密度,仅内部间隔轻度强化,与双肾前缘、腰大肌前缘及升、降结肠后缘粘连(图1~3)。

    作者:于卫中;杨建秀;江志勇;兰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螺旋CT表现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栓塞后侧支开放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随机搜集50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栓塞病例(其中门脉主干完全栓塞27例,不全栓塞23例),另5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例作为对照组,其中12例合并肝癌,但未出现门脉栓塞。结果门脉完全栓塞组中,胆囊周围侧支(胆丛)开放者15例(55.6%),胆总管周围侧支开放者21例(77.8%),胃小弯侧支开放者20例(74.1%);不全栓塞组上述侧支开放分别为5例(21.7%),8例(34.8%)及11例(47.8%)。对照组胃小弯侧支静脉开放者36例(72%),未见胆总管周围及胆丛侧支开放。结论 (1)胆丛和胆总管周围侧支为门脉栓塞后特有的一组侧支循环途径,而胃小弯侧支在单纯门脉高压及门脉栓塞后均可出现,不具特征性。(2)门脉栓塞是形成胆丛和胆总管周围侧支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形成与阻塞程度有关,阻塞越重,发生机会越大。

    作者:漆锐;周翔平;宋彬;杨恒选;严志汉;黄娟;李真林;杨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