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兵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为下肢深静脉溶栓治疗前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现应用于临床的滤器种类较多,但应用Trapease式滤器尚未见报道,现报告1例如下。 患者女,50岁。无诱因腰痛,且向右下肢放射,卧床休息半个月后症状缓解,近半个月加重,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查体:左直腿抬高80°,右直腿抬高65°,加强试验阳性,右跟腱反射减弱,右下肢S1神经根支配区痛觉减弱,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周后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自体骨移植术。术后第8天出现左小腿肿胀,进行性加重,第9天左下肢肿胀严重,触痛明显,皮下见青紫色,足背动脉搏动好。B超示:左下肢静脉至髂外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敖国昆;何保明;由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儿男,2岁零4个月。因发现腹部巨大包块并腹胀、呕吐,腹泻1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差,贫血貌,心肺未发现异常。腹膨隆,偏右侧可触及约9cm×10cm×12cm包块,质韧,有轻压痛,活动度差。 影像检查: B超检查腹腔内探及约15cm×12cm×8.5cm液性无回声团块,上界起自右肋缘下,下界达盆腔,境界清,团块内见乳头状实质回声漂浮,后壁紧贴脊柱(图1)。B超诊断:腹腔内巨大液性占位病变,多源于腹膜后。CT平扫示腹腔偏右侧巨大囊性病变,自腹前壁抵脊柱前,约8.9cm×10.1cm×13.0cm大小,推挤肠道左移。病灶边缘清楚,其内下份见不规则形稍高密度影,CT值32.6HU(图2),右肾盂及输尿管积水,盆底少量积液。CT诊断:腹腔巨大肿瘤,多为腹膜后肿瘤。
作者:丁莹莹;高德培;飞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28岁。左侧鼻塞并反复出血,眼胀、视力下降5个月。查体:左眼略外突,左鼻腔内有少量分泌物,鼻道内可见暗红色新生物,触之易出血。 CT表现(图1、2):左侧鼻腔顶部软组织肿物,延及下鼻道,侵及左侧上颌窦、筛窦、眼眶,邻近骨壁呈膨胀性改变,左鼻甲、鼻中隔顶部、筛板骨质破坏。增强扫描肿物呈不均质强化。术后病理诊断:嗅神经母细胞瘤。
作者:胡罗建;曹国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28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阵发性腹痛,时有绞窄性疼痛,并向左肩放射,伴恶心、呕吐。1个月前皮肤发黄、瘙痒,小便深黄,大便呈“白陶土”样,曾在外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行体外振波碎石治疗,病情稍缓解,但仍感上腹隐痛,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查体:心肺(-),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莫菲征(+),肝右肋下5cm,右肋下腹直肌外缘扪及肿物5cm×5cm×6cm大小,深压痛。
作者:娄玉环;明瑞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MRI无创性测量肺动脉舒张压(PADP)的新途径。材料与方法应用MR相位速度图测量40例具有肺动脉瓣返流(PR)患者的大返流速度并计算出舒张末期肺动脉与右心室间的压差(PVDG),同时,与右心导管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通过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MRI测量PAD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MRI测定的PADP为4.82±1.24mmHg(1mmHg=0.133kPa),右心导管的测值为4.52±2.00mmHg,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t=1.45,P>0.05),但具有高度相关性(r=0.94,P<0.01)。回归方程y=0.82x+4.58,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达90%。结论 MRI是评价PR患者PADP的较可靠的新技术。
作者:常时新;孔祥泉;冯敢生;于群;刘定西;彭振军;熊茵;梁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68岁。1年前出现无明显诱因左胸痛,体位变化时明显。左前胸局部隆起。查体:左前胸突起约5cm×8cm,有触痛,ESR 46mm/h。
作者:马立公;乔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脑肿瘤质子磁共振波谱的不同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行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并经病理追踪证实的65例脑肿瘤患者,其中Ⅰ~Ⅱ级星形细胞瘤12例,Ⅲ级星形细胞瘤6例,成胶质细胞瘤8例,胶质瘤术后复发4例,脑膜瘤9例,转移瘤17例,神经鞘瘤4例,垂体瘤4例,表皮样囊肿1例;对侧正常相应部位作为自身对照组20例。观察定点分辨选择波谱(PRESS)采集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磷酸肌酸(Cr/PCr)、含胆碱类化合物(Cho)及乳酸(Lac)的共振峰,化学位移成像(CSI)代谢物的区域分布和回波脉冲序列(STEAM)对脂质(Lip)、丙氨酸(Ala)等短T2代谢物的显示。结果同对照组比较脑肿瘤NAA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脑外肿瘤NAA低于脑内肿瘤,脑膜瘤NAA/Cr、NAA/Cho比Ⅲ级星形细胞瘤低(P<0.05);NAA减少在肿瘤中心明显;在肿瘤坏死区及术后残腔几乎测不到NAA。胶质瘤实体部分Cho信号增加(P<0.005);成胶质细胞瘤Cho/Cr比Ⅰ~Ⅱ级星形细胞瘤高(P<0.05);4例肿瘤复发Cho明显升高。约21.5%的肿瘤显示Lac峰,其中高级别胶质瘤坏死区和术后残腔8例,表皮样囊肿1例,神经鞘瘤囊变区2例,肿瘤水肿区3例。约21%的未经治疗的胶质瘤出现Lip信号;转移瘤9例,脑外肿瘤11例有不同程度的Lip显示。胶质瘤Cr正常和明显减少各半,脑膜瘤Cr低或缺乏。Ala在9例脑膜瘤中有2例显示。结论 1HMRS是研究脑肿瘤物质和能量代谢的有效方法,有助于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提供其组织学分级、术后复发、疗效评价等信息。
作者:吴光耀;孙骏谟;田志雄;黄雄;张在鹏;谢长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能力。材料与方法 43例怀疑肝占位者经常规MRI和Gd-DTPA增强后1~7后,行SPIO增强检查。其中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经随访、实验室生化检查及临床资料证实。分析平扫MRI及SPIO增强后病灶的信号变化,并与Gd-DTPA动态增强结果相对照。结果 43例共12种病变,单发病灶21例,多发病灶22例。包括原发性肝细胞肝癌22例,血管瘤5例,囊肿4例,转移性肝癌5例,肝硬化结节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5例,其他病变6例。22例多发病灶中有8例合并1或2种病变。SPIO增强后,肝细胞肝癌T1WI为等或略高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血管瘤T1WI为较高信号,T2WI信号同平扫为高信号;囊肿T1WI、T2WI信号无改变;肝硬化结节T2WI为等信号同正常肝实质;FNH T2WI信号明显下降。其余病变的诊断SPIO增强不具有特征性,须与Gd-DTPA动态增强相结合。结论 SPIO具有一定的定性能力,与Gd-DTPA增强相结合,可帮助提高肝局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郑蔚巍;周康荣;陈祖望;沈继章;陈财忠;张澍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畸形性骨炎,又称Paget's病,在欧美洲较常见,多发生于老年人,国内较少见,关于其CT表现报道较少。近期笔者遇到5例,均行X线及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结合文献,初步探讨HRCT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本涛;王振常;鲜军舫;田其昌;任江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和置入内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材料与方法 13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接受经皮肝胆管引流,男83例,女47例。年龄31~86岁,平均63.5岁。其中胆管癌57例,转移癌23例,肝癌20例,胰腺癌22例,胆囊癌8例。结果 97例放置了胆管支架,其中28例因多支胆管梗阻除放置支架外还放置了引流管,33例单纯放置了内、外引流管。血胆红素1周内由23.4±16.2mg/dl降为15.7±8.8mg/dl,肝内多发胆管梗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为感染15例,3例出现败血症,肝功能损害11例,胆管出血2例。术后30天内患者死亡率为9.2%(12/130)。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方法简单、疗效确切,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戴定可;翟仁友;于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43岁。3个月前持续发热3~4天,晨起咳嗽加剧,经抗炎治疗后热退,后有间断性轻咳,无其他不适。查体:两肺未闻及罗音,两侧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
作者:钱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60岁。1个月前感视物重影,渐发现左眼球外突、疼痛,眼睑水肿,但视力尚可,无明显发热及鼻腔出血情况。查体:左眼睑肿胀、充血,结膜充血水肿,左眼球外斜20°,向内上转动受限,左鼻腔及鼻咽部未见异常。左侧筛窦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
作者:岳学文;徐瑞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感蓝、感绿不同的屏片体系,在腰椎和腹部平片上形成影像质量及入射剂量的差异。材料与方法 (1)测量两种不同屏片的感光性能。 (2)热释光剂量仪测试皮肤入射剂量。 (3)分别对80例在不同屏片上的腰椎及腹部平片影像密度和对比度进行测试,同时由高年资医师和技师以主观方式比较、评价影像质量。结果蓝系或绿系在较佳的感光条件下,影像质量均能达到甲级片并接近客观密度标准,但是甲级率绿系高于蓝系约10%,而绿系的皮肤入射剂量是蓝系的1/4~1/5。结论影像质量不仅仅以主观评价或影像密度为依据,还应以小剂量获得佳影像才是一张真正的优质片。
作者:柴春华;陆中杰;姚建军;张建军;顾亚萍;沈晓勇;过川跟;鲍永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腹部 AIDS伴发的机遇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常可侵及胃肠道、肝、脾、胰、肾、胆道和淋巴结等腹部组织和器官,是造成AIDS患者严重病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肠粘膜病变,CT可显示胃肠腔外、内脏及淋巴结病变,而胆道造影则有助于显示胆道病变。具体应用哪种检查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选择,不少患者可以多处同时发病。影像学检查对AIDS腹部合并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分胃肠道并发症,肝、脾、胰、肾及胆道并发症和儿童AIDS并发症三部分进行介绍。
作者:樊树峰;顾伟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国人正常垂体腺形态。材料与方法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于MRI T1WI上,标准正中矢状位观察2 557例正常人垂体腺形态。结果平坦型,男性约为61%~72%,女性约为50%~84%;凹陷型,男性约为4%~32%,女性约为3%~46%;隆凸型,男性约为6%~35%,女性约为4%~46%。在30~40岁、50~60岁、60岁以上年龄段中,男女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异。结论垂体腺的形态与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平坦型较为稳定,凹陷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隆凸型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作者:王满;丁富臣;彭绍周;冯洪强;魏少波;蔡幼铨;梁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6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CCF的CT表现,其中有外伤史者12例,占75%,10例经DSA造影证实。结果 CT主要表现为:(1)眼球突出; (2)海绵窦扩大; (3)眼上静脉扩张。结论眼眶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方法,具有准确、方便、特异等特点,但应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
作者:高建华;宦怡;彭勇;尤志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及容积重建技术(VRT)在骨盆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Siemens Plus 4螺旋CT机对23例骨盆损伤患者进行扫描,在Siemens工作站进行MPR、SSD及VRT重建观察损伤细节,并与二维CT(2DCT)比较。结果 MPR、SSD及VRT重建图像清晰地显示了术前骨盆骨折的细节。VRT重建可立体直观显示术后固定针的位置及复位效果。结论螺旋CT MPR、SSD及VRT是诊断骨盆骨折的有效手段,对诊断复杂性骨盆骨折应作为首选。VRT对术后固定针的位置及复位效果的判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王劲;张雪林;李树祥;郑卫权;赵修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5岁。无诱因突发抽搐20分钟,用药后缓解。后患儿嗜睡约18小时,期间发热40℃,对症处理后热退。醒后活动逐渐恢复正常。查体:肝大,肋下4cm,质硬,边缘锐利。双上肢肌力可疑下降,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腱反射未引出,双侧“巴氏征”及“霍氏征”(+)。B超诊断:肝脏轻度弥散性损害,肝大,肋下3.7cm。
作者:方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尽管MR具有多功能、多序列、多参数、多方位成像以及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某些病变与正常组织的T1甚至T2弛豫时间无明显差别或差别不显著。另外,有些病变虽有明显的异常信号,但诊断与鉴别诊断仍较困难,还有些病变较小,平扫不易显示,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应用MR对比剂来帮助解决。自从1982年Gd-DTPA被应用以来,大量患者应用此对比剂进行检查,事实证明对比剂对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除Gd-DTPA外,又有一些顺磁性含钆对比剂不断被开发应用,包括离子型与非离子型两种。近年来又研制出一些含其他元素、比较有特异性的MR对比剂,部分已应用于临床,部分仍处于试验阶段。总之MR对比剂在不断的研制开发之中,其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异性越来越高,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有什么种类的MR对比剂,而且还要研究其成分、作用机理、临床应用方法及副反应等,以便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其诊断作用。
作者:夏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肝癌根治性切除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40例为观察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单纯免疫治疗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1年、2年的肝内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作χ2检验,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1年、2年的肝内复发率分别为12.5%(5/40)、30.0%(12/40),较对照组32.5%(13/40)、52.5%(21/40)降低(χ2值分别为4.59、4.18,P值均<0.05);观察组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0%(34/40)、70.0%(28/40),较对照组65.0%(26/40)、47.5%(19/40)提高(χ2值分别为4.27、4.18,P值均<0.05)。结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是控制肝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作者:偰利宇;庞瑞麟;金银慧;胡继红;田扬;罗泱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