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胶质瘤术后影像学随访检查

唐秉航;王承缘

关键词:脑胶质瘤, 术后复发率, 影像学研究, 术后随访, 放射性脑损伤, 影像学技术, 浸润性生长, 自然修复, 影像诊断, 术后残留, 评估预后, 疑难点, 全切率, 肿瘤, 治疗, 手术, 检查, 多彩
摘要:脑胶质瘤绝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全切率低,术后复发率高。术后随访检查对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十分重要。近20年来各种影像学技术飞速发展,使脑胶质瘤的术后影像学研究丰富多彩。围绕着术后自然修复征象、肿瘤术后残留和复发、放射性脑损伤等术后影像诊断的疑难点,现就这些问题概述如下。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40例原发性空、回肠肿瘤的X线诊断分析

    目的提高对空、回肠原发性肿瘤X线诊断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空、回肠原发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和X线资料。结果空、回肠原发性肿瘤的主要X线表现包括: (1)充盈缺损; (2)肠腔狭窄; (3)粘膜破坏、管壁僵硬; (4)龛影; (5)肠梗阻或肠套叠; (6)肠管移位; (7)肿瘤附近肠管出现激惹征。40例患者X线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者21例,诊断正确率为52.5%。结论恰当的X线检查方法可以提高空、回肠原发性肿瘤的术前诊断正确率。

    作者:杨炼;王孝英;戴文;熊伟;陈立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血管内支架及溶栓治疗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内支架置入及局部溶栓治疗原发性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的方法对15例肺癌合并SVCS患者分别向狭窄的上腔静脉置入1枚直径10~14mm、长60~80mm的镍钛记忆合金支架,其中5例经导管注入尿激酶30~42万IU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5例支架置入一次成功,上腔静脉血流恢复通畅。14例患者SVCS症状很快消除;1例合并血栓者经局部溶栓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随访3个月~5年,6例患者成活3个月~3年,无复发;5例患者术后4个月~2年因肺癌死亡时亦无复发。4例患者术后短期内复发支架内血栓阻塞,经局部溶栓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肺癌合并SVCS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及时局部溶栓治疗是防止近期复发的良好手段。为了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必须重视肺癌本身的治疗。

    作者:谢晓东;廖正银;卢武胜;官泳松;费泽军;文春玉;焦河;胡淑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马凡综合征心血管病变的MRI诊断

    目的研究马凡综合征(MS)心血管病变及其并发症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符合MS诊断标准的患者20例,行胸部MRI检查,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及梯度回波(GE)快速扫描序列。结果升主动脉瘤样扩张20例,其宽处位于升主动脉根部(窦部)18例(90%),范围从根部至升主动脉远段(弓前)常见(10例)。主动脉瓣环不同程度扩大(100%),MRI电影准确显示主动脉瓣返流。左心室增大20例(100%),其中心腔扩大伴心肌肥厚7例(35%),单纯心腔扩大12例(60%),仅心肌肥厚1例(5%)。主动脉夹层Ⅰ型5例,其中3例累及腹主动脉。肺淤血6例,胸腔积液7例,心包积液4例。肺动脉高压4例。左心房受压变扁14例。结论 MS的MRI征象具有特征性,可以准确判断心血管病理、病理生理及心功能状况,能代替心血管造影检查制定手术方案。

    作者:朱培菊;白红利;周翔平;陈宪;缪竟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前庭导水管扩大畸形的CT诊断

    目的探讨前庭导水管扩大畸形(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LVA)的轴位高分辨率CT(HRCT)诊断依据及不同CT扫描方式对LV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12例LVA和80例正常人耳部轴位HRCT图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人前庭导水管均表现为位于岩骨后缘的浅小模糊骨切迹或与后半规管基本平行、边缘模糊的略低密度细短管状影。LVA的CT特点:(1)表现为“岩骨后缘深大三角形明显骨缺损影”者为多见; (2)“骨缺损影”边缘均清晰锐利,内端多与前庭或总脚呈“直接相通”表现; (3)前庭导水管中段大前后径均>1.5mm。结论轴位HRCT应以前述3个CT特点作为LVA的诊断依据,不应将实为内淋巴囊裂的“前庭导水管外口”宽度>1.5mm作为LVA的轴位CT诊断标准。轴位HRCT应作为LVA常规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苏丹柯;谢东;李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前上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二例

    例1 女,56岁。胸后背正中偏左持续性隐痛4个月伴咳嗽,吞咽困难加重。X线胸片示右肺门巨大肿块,诊断为右中纵隔肿块占位,建议行CT检查。CT平扫示中上前纵隔巨大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均匀,CT值34~40HU,大小约14cm×10cm×11cm,肿块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纵隔内结构分界不清,推移主动脉弓向后移位,气管和头臂干向左移位,右主支气管变扁,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图1)。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CT值50~90HU。CT诊断:左前上纵隔肿块,考虑淋巴瘤纵隔转移。术后病理诊断:恶性神经内分泌瘤。

    作者:徐树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阑尾膀胱瘘一例

    患者男,25岁。反复泌尿道感染20余年,近5年来尿频、尿急、发热等泌尿系感染症状频繁发作。入院前1个月自尿道出现排气现象,并偶有菜叶、粪渣排出。镜下尿检:红细胞7~10个/HP,白细胞1~3个/HP。自诉幼时有阑尾炎病史(未手术)。否认结核病史。口服钡剂消化道造影及钡灌肠均未见异常。膀胱逆行造影:自尿道逆行向膀胱内注入20%泛影葡胺200ml后观察,膀胱充盈良好,膀胱右壁外上方可见一凸出膀胱壁外的小结节影(图1)。在不加压情况下观察15分钟,未见明显变化。继续注入对比剂并加压,该结节影向其外上方延伸扩张,呈囊状,边缘光滑,大小约3.1cm×2.7cm(图2)。至第40分钟时,该囊状影上方出现一小索条影与升结肠相连,对比剂进入升结肠,升结肠显影(图3)。

    作者:瓮国清;胡晓煜;李玉琦;潘纪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膀胱外翻和泄殖腔外翻

    膀胱外翻(exstrophy of bladder)和泄殖腔外翻(cloacal exstrophy),此两种畸形是泌尿生殖系统中严重、复杂的类型,均外翻又均有显著的耻骨联合分离。此病早发生于胚胎第6周,表现为由中胚层衍化的脐部下方的腹壁在中线部未能正常融合,同时伴有泌尿生殖窦或生殖结有发育上的缺陷,其结果可产生轻重不一的、各种各样的畸形,如双阴茎、尿道上裂或伴尿道重复畸形、膀胱上裂、膀胱外翻和泄殖腔外翻等,其中典型的膀胱外翻约占60%,尿道上裂约占30%,泄殖腔外翻约占10%。膀胱外翻的发生率约为1/30 000次分娩,男女之比约为3∶1。

    作者:徐德永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肾盂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一例

    患者男,72岁。右侧腰部及上腹部疼痛2年余,偶感尿频、尿痛,小便后为著,无肉眼血尿。查体:血压16/12kPa,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双肾区叩击痛。尿常规未见异常。B超:左肾下极肾盂内探及一2.7cm×3.1cm低回声光团,形态尚规则,均质回声,周围见少量液体环绕。B超诊断:左肾盂内肿瘤。CT平扫:左肾盂下部见一不规则软组织肿块,CT值约34HU,边缘规整,大小约2.7cm×3.0cm,邻近肾窦脂肪受压变薄,肾脏离心性增大。增强扫描后软组织肿块于动脉期明显均质强化,CT值160HU,与肾实质强化程度一致;延迟5分钟后肿块密度下降,但较正常肾实质密度略低,CT值91HU。CT诊断:左肾盂肿瘤(图1~3)。与半年前CT表现相比,病灶无明显变化(患者半年前曾行肝脏CT检查,仅扫到病灶一部分,当时漏诊)。手术所见:左肾下极可触及质硬肿块,大小约3cm×3cm×2cm,界限不清,肾周粘连较重,行左肾切除及左输尿管切除术。

    作者:张国梁;周仰光;徐希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眼眶单纯内侧壁骨折的CT诊断

    目的分析和评价CT、特别是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对眼眶单纯内侧壁骨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眼眶单纯内侧壁骨折患者的CT资料。男27例,女3例。轴位扫描22例,冠状位和冠状位加轴位扫描各4例,其中25例行HRCT扫描。结果骨折发生在眶内缘1例,筛骨眶板29例。结论 CT特别是HRCT能细致地显示眼眶内侧壁的解剖结构,能精确地显示眼眶单纯内侧壁骨折的直接、间接征象和并发症,是重要和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杰;罗晓燕;宋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跟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并病理性骨折一例

    患者右踝部疼痛2年,有踝关节扭伤史。查体:外踝部表面骨性隆起,压痛明显。CT检查:右跟骨前段呈类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大小5.5cm×4.0cm×3.5cm,其内正常骨小梁结构消失,可见斑片状、辐射状骨质硬化(图1),内外侧骨皮质向外膨胀,远端内侧及前缘骨质硬化,厚度达1.2cm,前缘骨皮质多处不连,并向内错位(图2),跟骨周关节未见特殊。CT诊断:跟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并病理性骨折。

    作者:刘禄明;杨天金;冯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胸骨软骨肉瘤一例

    患者女,23岁。胸部肿块5年,近2个月来肿块明显增长,大如核桃,轻微疼痛。曾在当地医院按胸壁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1个月,效果不佳。查体:胸骨柄右侧可见4cm×3cm大小的肿块,质中等,表面光滑,触压痛阳性,边界清,活动度差。右侧胸锁关节处可见1.5cm×1.0cm大小的肿块,与锁骨关系密切,质硬。X线表现:胸骨前上方可见一密度增高且不均匀的肿块影,其内有1cm×4cm的钙化灶,病变区骨质结构模糊不清,似有破坏征象(附图)。

    作者:潘淑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一例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畸形中常见的一种,但报道很少,现就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0岁。因胸痛、吞咽困难并灼热感来我院检查,无阳性体征,血、尿、便常规正常。食管吞钡点片后前位发现主动脉弓上方食管上段受压,左后斜位食管后壁弧形受压,弧度较正位片为深并向前移位,食管压迹与正常食管的交角为光滑钝角(图1),钡剂通过顺利,管壁光整、柔软,粘膜皱襞规则,无破坏及中断现象。螺旋CT增强扫描轴位片见主动脉弓下缘一粗大血管由左向右从食管后方越过中线(图2),经三维曲面重建,发现主动脉弓上方右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依次显示,而近主动脉弓下缘见一多余的第4支,似象鼻样(图3、4),由左下向右越过中线向上延伸,诊断为迷走右锁骨下动脉。

    作者:孙多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肝癌动态CT不强化的病理基础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螺旋CT增强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HCCs)诊断的作用,探讨部分小HCCs不强化的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搜集158例共186个病灶。临床记录初诊主诉、肝炎、肝硬化史和AFP。手术病理记录肝脏有无肝硬化、病灶的包膜和边缘、出血坏死囊变及透明细胞变等。CT扫描记录病灶平扫的密度和均匀性及动脉期和门脉期有无强化、均匀性和轮廓等改变。结果 80.4%的病例有肝炎、肝硬化病史。66.5%的患者AFP阳性。术中见肝硬化者占83.9%。28%的病灶有完整包膜,29%的病灶包膜不完整。20.4%的病灶内见出血坏死,16.7%的病灶内出现透明细胞变或全灶为透明细胞癌。CT平扫发现不到71.7%的病灶。动脉期强化呈高密度者占78.3%,等密度8.5%,低密度13.2%。低密度主要由坏死造成,透明细胞变可能是原因之一。结论动脉期大部分小HCCs病灶出现强化,不强化者占13.2%。其动脉期不强化的常见原因是坏死,透明细胞变可能为另一原因。

    作者:涂备武;周康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AIDS的影像学表现(下)

    中枢神经系统AIDS患者中,30%~75%可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0%以神经症状为其首发症状。尸检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率达73%~79%。MRI对CNS病变的显示,不但有很高的敏感性,还有相当的特异性,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对病变的检出率和敏感性虽然不及MRI,但其普及率较高,增强CT和增强MRI一样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并可反映血脑屏障的破坏,故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AIDS的CNS病变可分为以下四类:(1)HIV感染; (2)机遇性感染; (3)肿瘤; (4)其他病变。

    作者:张大海;樊树峰;顾伟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及治疗

    目的评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lipoleiomyoma,ALL)的CT诊断价值及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ALL的CT表现,并与19例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ALL多见于女性。外向性ALL(周边型肿瘤)病灶较大,直径大于4cm。肿瘤出血及自发性肾破裂是本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23例多脂肪及少脂肪ALL CT可作出诊断,脂肪成分很少或无脂肪的ALL应结合B超、MRI诊断。结论 CT对ALL及瘤内出血、自发性肾破裂多能作出明确诊断,对确定治疗方式有指导作用。少或无脂肪成分ALL B超、MRI检查较敏感。

    作者:潘爱珍;甘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腰部横纹肌肉瘤一例

    患者男,63岁。因腰部疼痛、左侧肢体乏力1天入院。查体:痛苦面容,左腰部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心肺听诊阴性,病理反射未引出。CT平扫: (1)腰椎:腰1~3椎体水平左侧竖直肌、腰大肌内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大小约4.0cm×5.5cm×8.0cm,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正常肌纹理被破坏,肌间隙消失,腰2左侧横突、椎体及椎板呈虫噬状骨质破坏(图1)。 (2)头颅:左顶叶表面皮髓质交界处见2cm大小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图2)。 (3)胸部:双肺野见无数散在分布数mm至5cm大小结节影,以左下肺野及胸膜下多见,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图3)。CT诊断:腰1~3椎体水平左侧腰大肌、竖直肌肿块,考虑为横纹肌肉瘤可能性大,并双肺、颅内转移。

    作者:周必生;司建荣;姜兆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E MRA、MCA和2D TOF MRA对四肢血管性疾病和体外血管狭窄模型的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多种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技术对模拟狭窄血管的体外模型和四肢血管性疾病应用研究分析,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和限度。材料与方法 (1)实验研究:对不同狭窄程度、长度的模型行二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2D TOF MRA)、幅度对比血管造影(MCA)、增强幅度对比血管造影(CE MCA)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 MRA)检查,测量并计算狭窄程度、长度和分级准确度。 (2)临床应用:对20例怀疑有四肢血管相关性疾病的患者行3D CE MRA、2D TOF MRA和幅度对比MRA(MC MRA)。比较其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情况。结果 (1)实验研究:2D TOF MRA、MCA、CE MCA和3D CE MRA对明显狭窄(69%)的分级准确度分别为36.4%、9.1%、18.2%和72.7%,3D CE MRA对明显狭窄(≥50%)的评估优于其他MRA方法(P<0.001),但比起真实值仍有明显高估(P<0.001)。 (2)临床应用:2D TOF MRA、MCA和3D CE MRA的动脉显示率分别为92.6%、94.4%和98.1%,以及对12例血管瘤的异常血管显示分别为0例、6例和11例。3D CE MRA均能较好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供血血管起源、病变部位及病灶与血管的关系。结论 3D CE MRA无论是图像质量、狭窄程度的评估还是病灶的供血血管及病灶与血管关系的显示具有明显优势,但对狭窄程度的高估仍不可避免。

    作者:肖学宏;徐海波;孔祥泉;杨亚莉;熊茵;刘定西;杨帆;许林峰;于群;彭振军;戴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软组织血管源性肿瘤的MRI诊断

    目的评价MRI对软组织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4例软组织血管源性肿瘤的部位、信号强度等MRI表现。结果 13例良性肿瘤中,海绵状血管瘤7例,肌肉内血管瘤2例,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血管球瘤、血管瘤病各1例,瘤血管成分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肿瘤有不等量的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T1WI上呈略低信号,T2WI上呈略高信号。结论良性血管瘤MRI检查可以确诊,血管外皮细胞瘤符合恶性肿瘤表现,但无法进行组织学判断。

    作者:韩月东;赵海涛;刘燕丽;魏梦琦;常英娟;徐长杰;刘满生;张贵祥;方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海洛因所致海绵状白质脑病的MRI诊断

    目的阐述海洛因所致海绵状白质脑病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11例具有吸食海洛因史者的MRI资料。全部患者均进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结果全部患者幕上半球脑白质、小脑半球、内囊后肢及膝部、胼胝体压部及膝部均见双侧、对称性异常改变,2例患者桥脑中央见椭圆形病变。MRI均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序列为不均匀或均匀高信号。以小脑半球白质受累为严重,但其灰质核团未见受累。结论海洛因所致海绵状白质脑病具有典型的MRI表现,结合病史,MRI诊断具有特异性。

    作者:郑卫权;张雪林;卢健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膜后单纯性囊肿一例

    患者男,10岁。2天前无意中被发现其右中腹部有一鸭蛋大小肿物而就诊。查体:右中腹部可触及一7cm×6cm大小肿物,质硬,可推动,无触痛,其余均无异常。B超检查:右中腹探及一6.7cm×5.3cm的无回声区,其内可见一2.7cm×2.2cm的稍强回声团。诊断:右中腹部囊实性肿物,考虑来自腹膜后。CT检查:右中腹可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约5.8cm×6.4cm×6.0cm,呈囊状,内可见轮廓模糊的片状较高密度区,CT值18.2~30.8HU,囊壁厚度较均匀,CT值38.8HU,边缘清楚,与十二指肠关系密切(图1)。增强扫描示右中腹囊状肿物囊壁呈均匀强化,囊内无强化,肿物与十二指肠水平部前壁关系密切,肠系膜根部可见数个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图2)。CT诊断:右中腹囊性肿物,考虑来自腹膜后。

    作者:张哲;杨昱;关文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