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法;梁爱军;李凡勇;黄甫新
患者男,36岁。反复剑突下胀痛5年,加重伴间断性呕血、黑便3年。有6年慢性胰腺炎病史。体检:脐上偏左扪及一4cm×5cm包块,质韧,有搏动,可闻及血管杂音。入院检查考虑为消化道出血,遂经肠系膜上、下动脉行血管造影,胃肠道未见出血征象。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示胰腺广泛钙化,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胰体尾后上方见一6.8cm×6.6cm×5.0cm的病灶,其左侧呈团样均匀强化,在动、静脉期时CT值均与同层面腹主动脉CT值一致,其余部分不强化,且呈液体样密度,病灶周边见多个小钙化灶(图1~3)。CT诊断:慢性胰腺炎并胰腺体尾部假性动脉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见胰体尾部有一10.0cm×6.6cm的肿块,其内见3.5cm×2.7cm的囊腔,囊内壁光滑,见血流信号,呈红、蓝两色旋流。囊壁厚且不均匀,周边见广泛强回声钙化灶。囊腔内血流来自肿块后上方横向走行的脾动脉。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胰管内见多个强回声结石影。
作者:刘再毅;闵鹏秋;严志汉;刘燕q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53岁。因右腰部绞痛3天,加重1天入院。既往身体健康。右肾区叩痛,血压210/130mmHg,余未见异常。 CT检查:右肾周围绕1圈厚薄不均的高密度软组织影,内、后侧薄,外侧厚达4.5cm,其内密度尚均匀,肾门区结构增粗。右肾实质密度正常,肾门变扁,右肾实质与周围高密度软组织影分界欠清楚(附图)。 手术所见:右肾增大,表面呈灰白色,质硬韧,右肾盂变形并向正中移位,右肾蒂处右肾血管粘连紧密。病理诊断:腹膜后纤维化。
作者:张解港;张衷宇;冯永章;何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32岁。胸闷、咳嗽伴低热10天。胸片示:左下肺野均匀一致高密度影,上缘清楚,初诊左侧胸腔积液。CT检查:示左侧胸腔内一卵圆形高密度影,约6.0cm×7.2cm大小,周边有环形壁包裹,其内密度均匀,CT值约20HU。CT诊断:左侧肺良性占位(附图)。 手术探查:开胸术中见胸腔内一巨大软组织肿物,边缘光滑,有蒂与纵隔相连。术后病理诊断:纵隔神经鞘瘤。
作者:李玉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层面螺旋CT胆道成像技术(MSCTC)要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19例怀疑胆道梗阻患者,从周围静脉滴注10%胆影葡胺100ml后,60~90分钟行上腹部快速容积扫描,利用图形工作站的后处理功能行胆道系统的三维重建,并将观察结果与原始横断面图像和临床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1)15例血清胆红素低于2mg/dl(34μmol/L)的病例中14例胆道强化效果良好,而4例血清胆红素高于2mg/dl的病例中3例强化效果较差。 (2)与横断面图像相比,三维图像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与病因更直观、准确,无假阳性和假阴性发生。 (3)Raysum技术能去除强化胆汁的掩盖,更清楚地显示胆道系统的细小病变。结论 MSCTC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的胆道系统无创伤检查技术,尤其对血清胆红素低于2mg/dl的病例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良平;郭青;徐香玖;沈国强;米红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阐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的35例骶髂关节病变者,男22例,女13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AS)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7例,化脓性骶髂关节炎2例,骶髂关节结核5例,髂骨致密性骨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结果 CT表现:AS常双侧对称发病,自关节下部开始,关节面硬化与破坏,间隙狭窄或消失,骨桥形成;RA常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半部,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质疏松,破坏,增生,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关节囊肿胀,关节强直,周围软组织肿胀或钙化;骶髂关节结核常单侧发病,多位于关节中下部,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髂骨致密性骨炎示髂骨面硬化区,不累及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面增生、浓密,关节间隙狭窄,可伴骨性强直。结论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各不相同,CT能清楚显示骶髂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是目前诊断骶髂关节病变理想的检查手段。
作者:郑金龙;韩萍;史河水;吴红英;田志梁;刘永华;李友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18岁。头痛、头晕伴呕吐进行性加重1月余。查体:颅神经(-),四肢肌张力(-),病理反射(+)。 CT轴位扫描:右侧脑室额角近中线见欠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影,突向左侧,大小3.2cm×3.0cm,密度不均,内见散在斑点状钙化及小灶性低密度影,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均明显扩大,双侧大脑半球脑沟显示不清,中线结构轻度向左移位,枕大池较大(因患者碘过敏,未行增强扫描)。 手术所见:切开右侧脑室,于额角近中线见一菜花状紫红色肿物,大小约3.0cm×3.5cm,质韧,与透明膈紧密相连。
作者:殷天文;吕京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RDIC)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3例RDIC原发灶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皮样囊肿均位于T12以下椎管内,其中9例位于脊髓内,4例位于髓外硬膜下。均行脑和全脊柱MRI SE序列T1WI、T2WI,7例有脊柱脂肪抑制序列。5例行脑CT检查。结果 4例髓外硬膜下皮样囊肿破裂MRI与CT均表现在脑池、脑沟或脑室内有脂肪滴。9例脊髓内皮样囊肿破裂者均见脊髓中央管内分布有脂肪滴,其中4例脑室内见脂肪滴。5例脑MRI发现脑底及后颅窝脂肪滴者,CT仅显示2例。脂肪滴MRI SE序列T1WI呈显著高信号,T2WI其信号略有衰减,脂肪抑制序列则呈极低信号;CT上脂肪滴则呈低密度,CT值-20~-150HU。结论 MRI是诊断RDIC的佳影像学方法,其显示RDIC脂肪滴在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分布优于CT。CT与MRI联合应用能有效地鉴别RDIC脂肪滴抑或积气、碘化油滞留和血块。
作者:程敬亮;李树新;任翠萍;王声鼎;李荫太;高剑波;吉金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颈动脉狭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对15例30支颈动脉行多普勒超声(DUS)、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头部CT、MRI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4例与DSA对照,6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结果 15例30支颈动脉,轻度狭窄(<30%)8支,中度狭窄(30%~69%)6支,重度狭窄(70%~99%)8支(均为一侧),闭塞2支,未见狭窄6支。8支颈动脉重度狭窄者狭窄侧腔隙性脑梗死5例,狭窄对侧皮层梗死1例,双侧脑梗死1例,未见异常1例。颈动脉闭塞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梗死2例。CTA显示硬化斑块3例。结论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US、MRA、CTA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筛选、诊断、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鲁晓燕;张挽时;喻敏;时惠平;郭英;郭华朝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21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交替痛,夜间加重,曾行CT检查,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给予骶管封闭治疗,效果不佳,症状加重,出现右下肢行走障碍,且伴有小便失禁。体检:L5椎旁压痛、叩痛,右下肢臀大肌、四头肌萎缩,右膝腱反射(+++),右下肢皮肤感觉减退,右侧屈肌肌力下降。右巴氏征(+),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实验室检查:WBC 14.1×109/L,ESR 90mm/h。临床诊断:(1)腰骶管内感染; (2)腰骶管占位。 CT扫描: L5~S2水平椎管内充满软组织肿块影,部分通过右侧侧隐窝突出于椎管外,局部椎管明显扩大(图1)。CT诊断:椎管占位病变。 MRI检查:骶骨前、后方及椎间孔内均可见不规则长T1、短T2软组织信号影,骶骨前肿块约3.6cm×5.5cm,骶后肿块约2.5cm×6.0cm,硬膜囊受压变形并向右侧移位(图2)。MRI诊断:L5~S2椎体水平椎管内感染并脓肿形成。 手术所见:以L5~S1椎间隙为中心切开,见右侧骶棘肌近椎板处肌肉内见5.0cm×6.0cm大小软组织肿块,颜色灰暗,似肉芽状坏死组织;咬除L5棘突和椎板,显露椎管,见硬膜囊左侧一软组织肿块,类似脂肪样组织,硬膜囊受挤压向右移位,肿块向骶管内及椎间孔延伸。仔细分离软组织及硬膜,切除肿块并送病检。
作者:孙鼎强;关建中;张荣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癌经皮肝动脉栓塞术(TAE)的疗效与碘油乙醇乳剂用量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TAE在肝癌治疗中的疗效。材料与方法35例肝癌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17例,按肿瘤直径与碘油乙醇乳剂剂量等比例行TAE治疗;第二组18例,按碘油乙醇乳剂大剂量法进行治疗,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第一组和第二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58.82%、23.53%和77.78%、44.44%(〖WTBX〗P〖WTBZ〗<0.05)。结论对于适合TAE的肝癌患者,肝癌TAE疗效与碘油乙醇乳剂用量成明显正相关。
作者:李红;张在沛;刘永斌;胡道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各种甲状腺疾病血管造影表现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资料。材料与方法行甲状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共56例,其中甲状腺机能亢进37例,甲状腺腺瘤1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胸骨后甲状腺肿1例。静脉法DSA 37例,动脉法DSA 19例。结果 56例病变显示清楚,其中36例经手术切除,符合率为98%,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DSA能显示甲状腺病变供血特点,有助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指导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介入性栓塞治疗。
作者:彭志康;刘亚洪;全显耀;卢蔚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软组织肉瘤,绝大多数发生在下肢和腹膜后,其次为上肢和躯干,眼眶、鼻窦、喉、脑膜、肺、骨、卵巢、阴道等处偶见[1]。发生在肝脏的MFH极为罕见,有关其MRI表现未见报道。笔者报告1例经手术证实的肝脏MFH的MRI表现
作者:严福华;沈继章;曾蒙苏;周康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女,50岁。吞食鸭肉后不能进食3天就诊。食管钡餐所见:食管中段管腔内见一板栗大小充盈缺损,边缘较光整,钡剂通过呈“环流”征象,该段食管管壁尚能扩张,粘膜显示不清晰。诊断:食管异物。 食管镜检查:离上切牙约26~30cm食管前壁见一蘑菇状物突起,约2cm×4cm×2cm大小,表面溃烂,其上方见食物存留(附图)。诊断:食管恶性肿瘤。
作者:陈少龙;罗海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肺低分化腺癌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材料与方法搜集1989~1999年间肺低分化腺癌患者186例,其中有影像学资料者157例,包括胸片146例;CT扫描97例,其中平扫58例,增强扫描39例,肿瘤局部HRCT 15例。结果 (1)影像学表现:①中央型病变36例(22.9%),其中腔内外生长的气管肿物2例,腔内型病变1例,肺门肿物及阻塞性改变33例;伴广泛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②周围型病变121例(77.1%),大径为1~10cm,中位值4cm。病灶≥4cm者76例(62.8%),浸润性病变5例(4.1%),空洞4例(3.3%)。③跨叶33例。④纵隔淋巴结肿大45例(29.0%)。大团融合纵隔肿大淋巴结7例(4.5%)。 (2)1989~1999年间,腺癌占同期肺癌的20.4%,肺低分化腺癌占同期肺腺癌的14.5%(1979~1986年为7.7%,1989~1994年为13.1%,1995~1999年为17.0%)。结论 (1)肺低分化腺癌中,仅少数(29.0%)为典型腺癌影像学表现(小结节、分叶、毛刺),非典型表现者占71.0%,包括中央型病变、周围型大肿物、浸润病变、空洞、跨叶。 (2)CT示纵隔引流区成簇小淋巴结,应警惕有转移之可能。 (3)本组肺腺癌在肺癌中所占比例和过去相仿,而肺低分化腺癌在肺腺癌中所占比例却有增高趋势。
作者:黄遥;石木兰;王爽;王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容积高分辨率CT(VHRCT)、大强度投影(MIP)及小强度投影(MinIP)对弥漫性肺疾病(DL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12例DLD患者行肺部感兴趣区VHRCT扫描及MIP、MinIP重建,其中46例同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全部病例均经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结果 (1)MIP图像显示肺结节、磨玻璃影、血管束异常和MinIP图像显示肺低衰减敏感性均为100%。分别根据常规螺旋CT(SCT)、SCT结合VHRCT,以及SCT、VHRCT、MIP和MinIP 4种技术图像所见进行诊断,DLD诊断可信度水平逐步提高(P<0.001);可信度为3的正确诊断率显著提高[31.25%(35/112)、58.93%(66/112)、79.46%(89/112),P1、P2均<0.001];观察者之间的意见一致性逐步提高(Kappa值分别为0.621、0.739、0.809)。 (2)MinIP图像上肺低衰减评分与结合SCT图像的综合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67,P<0.001),均与大多数肺功能指标显著相关(P<0.05)。结论 VHRCT扫描结合MIP、MinIP重建明显增加了诊断DLD的有用信息,可作为诊断DLD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手段。MinIP图像检出肺低衰减比较敏感,其评分与肺功能指标明显相关,可作为预测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指标之一。
作者:韩东明;王清华;窦文广;樊春宝;李长松;王飞;李常茂;唐绍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X
作者:楼海燕楼海燕;王仁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42岁。体检发现左腹部包块2年入院。查体无特殊。血儿茶酚胺定性阴性,24小时尿17-酮皮质醇、尿17-羟皮质醇和醛固酮均正常。腹部B超示包块大小为8.3cm×5.6cm×3.9cm,KUB+IVU尿路未见异常。2年前体检B超提示腹膜后包块5.3cm×3.6cm×2.5cm大小。 CT检查:平扫左侧肾上腺及肾区见一巨大软组织密度块影,大截面10cm,与肾脏相连,中心CT值39HU,周边CT值55HU(图1)。增强扫描,肿块周边部位明显强化,CT值75~101HU,包膜较完整,左肾受压变形(图2)。CT诊断:左腹膜后肿块,无功能性肾上腺瘤可能性大。
作者:王荣品;黄永祥;翟茂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同轴导管系统使用丝线微屑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大咯血的目的。材料与方法36例大咯血患者(女8例,男28例,年龄21~76岁,平均38.5岁。咯血量300ml/24h)均采用经微导管同轴导管系统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栓塞剂为丝线微屑和/或明胶海绵微屑。全部病例随访6~18个月。结果即刻止血31例,咯血明显减少4例,有效率97%(35/36),1例无法止血。无严重并发症(主要是脊髓损伤)发生。结论经微导管同轴导管系统使用丝线微屑进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晋新;王巧兮;林怡蔼;郭玉鑫;甘万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中多平面容积重建技术(大密度投影)[MPVR(MIP)]特点及其所重建血管图像的优越性。材料与方法搜集10例正常者,利用MPVR(MIP)技术,5例行头颅血管成像,5例行门静脉属支血管成像。结果颅内动脉可清晰显示至4级分支,门静脉属支可清晰显示至5级属支。结论正确及熟练运用MPVR(MIP)技术可在直径>2~3mm的血管上提供清晰影像,图像具有一定立体感,可多角度任意观察,并能提供较DSA更多的信息。
作者:杨晓春;陆之安;龚建平;沈钧康;钱铭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包虫病多发于肝、肺、腹腔等部位,而发生于骶椎包虫者较少见,笔者遇到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告如下。患者女,19岁。因外伤入院。患者生活在牧区,有羊犬密切接触史。查体:下腹部及腰骶背部有多个大小不等、边缘不清、质韧包块,活动度差,左下肢功能障碍。卡松尼试验阳性。
作者:张晓;许家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