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腹部炎性肉芽肿侵及膀胱一例

刘奉立;苏续清

关键词:下腹部疼痛, 炎性肉芽肿, 膀胱镜检查, 超检查, 肿块, 肉芽组织增生, 中性粒细胞, 实验室检查, 剖腹产手术, 综合分析, 增强扫描, 液化坏死, 手术疤痕, 实性占位, 淋巴细胞, 患者, 无血尿, 盆腔内, 尿常规, 淋巴结
摘要:患者女,25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呈间歇性钝痛,行B超检查发现膀胱占位而来院就诊.查体:腹软,下腹部见一长约15cm的手术疤痕,其深部可触及约4cm×4cm大小的肿块,质硬,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0×109/L,淋巴细胞0.19,中性粒细胞0.71,其他0.10.肝功能及尿常规均正常.B超检查示膀胱内实性占位.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顶部有一肿物凸向膀胱,表面有多个突起.CT检查:平扫见膀胱前壁有一实性肿块突入膀胱内,CT值45HU,大小约5.3cm×3.8cm,以广基与膀胱前壁相连.左侧腹直肌局限性增厚,并与膀胱前壁肿块有“蒂状物”相连(图1).盆腔内未见增大的淋巴结影.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一显著强化,“蒂”状部强化更甚,其内见小的液化坏死区(图2).进一步了解病史,患者1年前曾行剖腹产手术,无血尿.综合分析后CT诊断为膀胱前壁及腹前壁炎性肉芽组织增生.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表现

    目的探讨腹膜后原发肿瘤的特征性CT表现. 材料与方法对25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CT显示腹膜后原发肿瘤的敏感性为100%,定位诊断正确率为84.0%,良、恶性定性诊断率为68.0%.肿瘤径线较大,腹膜后器官和相邻的血管受压移位,肿瘤与邻近腹腔内器官间的脂肪间隙中断或消失,以及与邻近盆壁和/或腹后壁间界限不清均为肿瘤定位、定性特征性CT表现. 结论 CT对腹膜后原发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有一些重要的征象.

    作者:吴景忠;程天明;连建敏;葛英辉;雷志丹;张继良;汪鹏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一例

    患者男,65岁.腰痛,乏力,食欲不振,面黄消瘦1年余.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不良,贫血貌,强迫卧位,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3×109/L,中性粒细胞0.54,淋巴细胞0.24,幼稚细胞0.22, 红细胞2.38×1012/L,血红蛋白66g/L,血小板77×109/L.

    作者:刘怀民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及其损伤的MRI诊断

    目的研究正常和损伤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MRI表现. 材料与方法对61例正常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冠状位上测量内侧副韧带的宽度,评价21例内侧副韧带损伤的MRI表现. 结果正常膝关节冠状位MRI上,内侧副韧带股骨段平均宽度3mm,胫骨段平均宽度2mm.内侧副韧带损伤的MRI表现为连续性中断,局部或弥漫性肿胀,信号增高. 结论 MRI是一种准确诊断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方法.

    作者:李晋川;马强华;王云冰;王秀兰;李志国;周怀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CT仿真支气管内镜的临床应用评估

    目的评价CT仿真支气管内镜(CTVB)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限度. 材料与方法使用CTVB对44例患者行气管、支气管树内表面成像,全部病例均有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对照并经病理证实. 结果 CTVB对腔内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75.4%,其特异性较低,假阳性率高. 结论 CTVB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手段,可作为纤支镜的补充.

    作者:刘万花;陈峰;储成风;郑凯尔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反角度CT扫描对椎弓崩裂的诊断价值

    椎弓反角度扫描技术[1]是脊柱CT扫描的特殊方法,国内报道较少.笔者于1998年10月开展了此项技术,证明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晓武;刘天辉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盆腔血管肉瘤一例

    患者女,32岁.发现盆腔肿物5个月入院.肛诊:距肛门约4cm可触及一肿物,突向肠腔,约6cm×7cm大小,下界清楚,上界不清,质硬,无压痛,活动尚可.实验室检查无特殊.B超:宫颈阴道部左后方6.5cm×6.2cm实质样欠均质回声.边界较规则,彩色血流显示可见动脉血流,提肛动作观察与阴道关系不密切.诊断:宫颈阴道部左后方实质样肿物.CT:子宫左后下方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影.CT值约23~28HU,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晰,肿块与直肠、阴道界限清

    作者:钱德文;王立明;张洁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大网膜巨大淋巴血管瘤二例

    例1 男,3岁.腹部增大2周.体检:全腹明显膨隆,柔软.B超:腹腔内巨大含液性包块,内见多条分隔光带及散在细小光点,拟诊大网膜囊肿.CT平扫(图1):腹盆腔内巨大均匀低密度囊性肿物,CT值约20HU,大小19.5cm×21.0cm×8.5cm,内见数条较粗小梁分隔,囊壁薄、光滑.肿物推挤肠管成团上移及推向脊柱前方.CT诊断:大网膜囊肿.手术所见:大网膜巨大囊性肿物,青紫色,囊壁薄、光滑,见大网膜发出粗大血管进入肿物内.囊内为暗红色液体,不凝固,并有多条粗的小梁交织成网状结构.病理所见:镜下肿物以血管增生、扩张为主,部分区域见淋巴管增生扩张,管壁间有淋巴滤泡形成.诊断:大网膜淋巴血管瘤.

    作者:陈恩明;管同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慢性脊髓创伤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慢性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其形成机制. 材料与方法分析28例慢性脊髓损伤者的MRI表现及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7例,平均年龄39岁.伤后行MRI复查时间为1个月~12年.MRI取常规SE序列T1WI、T2WI矢状、横断面. 结果 28例中有16例发生在颈髓,上胸髓及脊髓圆锥各6例.其中脊髓囊变13例;慢性脊髓受压5例,均合并有其他类型的病理改变;脊髓软化4例;脊髓空洞2例;脊髓萎缩3例;脊髓栓系1例. 结论慢性脊髓损伤分别表现为脊髓囊变、空洞、萎缩、软化、栓系及慢性受压6种病变,脊髓囊变与脊髓瞬间压迫伤有关,其病变局限.脊髓空洞及脊髓萎缩均与脊髓持续受压有关,病变潜在进展.脊髓软化可能由伤后脊髓缺血引起,脊髓栓系是伤后蛛网膜粘连造成.

    作者:袁明远;陶晓锋;贾连顺;肖湘生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白芨微球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大咯血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 BAE)是一项应用于控制因支气管动脉破裂出血的介入技术.它不受患者一般情况及咯血病因的限制,其治疗适应证主要取决于咯血量的多少.BAE治疗咯血现已见于多篇文献报道并为临床广泛认可[1~5].由于常使用的栓塞剂明胶海绵存在再通的可能,因此行BAE术后患者常出现复发出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尝试采用自制的白芨微球作为栓塞材料应用于BAE技术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健;冯敢生;许林锋;梁惠民;郑传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在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复习140例儿童尿崩症的临床资料,对其中作过CT或MRI检查的78例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原发性尿崩症54例,继发性尿崩症24例. 结论儿童中枢性尿崩症中继发性尿崩症占有相当高比例,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些患儿进行鞍区CT或磁共振检查,以除外继发性尿崩症.

    作者:李玉华;朱铭;张永平;朱锦勇;高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小肠平滑肌类来源肉瘤肝转移CT及血管造影表现(附7例报告)

    目的分析小肠平滑肌类来源肉瘤肝转移的CT表现和肝动脉造影表现.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转移病例,肝脏转移肿瘤共46个.7例均行肝脏CT三期扫描和肝动脉造影. 结果肝脏转移病灶CT平扫呈低密度实性或囊实性占位.肿瘤膨胀生长,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楚.动脉期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门脉期与周围肝实质强化差异缩小.肿瘤囊变坏死区无强化.肝动脉造影示转移肿瘤血管和染色丰富. 结论小肠平滑肌类来源肉瘤肝转移以肝动脉供血为主,为富血供肿瘤,类似于肝细胞癌.肿瘤多伴有明显囊变坏死.

    作者:刘嵘;王建华;颜志平;刘清欣;钱晟;邵国良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MRI和MRA对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症之预测和监控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CAVM)出血危险因素及CAVM γ刀治疗后并发症与血管构筑的关系,为CAVM患者选择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31例CAVM患者进行了MRI和MRA检查.MRI T1WI和T2WI重点观察颅内出血情况;MRA使用TOF法、PC法及增强MRA.按照Spetzler分级标准对CAVM进行分级,并描述CAVM的血管构筑特点,分析CAVM出血与其血管构筑的关系.同时对16例行γ刀治疗的患者,随访观察3~13个月,探讨CAVM γ刀治疗后并发症与其血管结构的相关性. 结果 31例CAVM中有11例在γ刀治疗前发生过出血,出血发生率为35%.1~3级CAVM易出血,而CAVM的直径、引流静脉的数量以及深静脉引流是出血危险因素,即小的CAVM、单支静脉引流尤其深静脉引流者易出血.浅静脉引流伴引流静脉扩张者,γ刀治疗后易出现水肿. 结论小的CAVM、单支静脉引流尤其深静脉引流的CAVM患者应尽早治疗;浅静脉引流伴引流静脉扩张的CAVM γ刀治疗前应行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俊功;孔祥泉;冯敢生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食管癌侵犯气管-支气管的CT特征及分析

    食管癌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病死率也很高,根治性的手术治疗十分重要.但如果肿瘤已外侵了气管、支气管,则被认为是食管癌不能行根治性切除术的重要指征之一.如果手术前能准确地诊断出气管、支气管已受侵,那么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开胸探查术,而改为放疗等治疗方法[1,2].术前行CT检查以判别食管癌患者是否有气管、支气管受侵在国外已有探讨及报道,但假阳性也很难避免[2~4],本文在此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及分析.

    作者:张焱;李荫太;高剑波;程敬亮;张战利;郭华;侯国欣;赵诚;杨晓鹏;杜水生;武世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腹膜后副节瘤一例

    患者女,60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间歇性隐痛,偶向背部放射,伴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查体:患者全身情况差,消瘦.左上腹可扪及约5cm×10cm大小包块.包块上界达左侧第4肋间隙,下界平脐,不活动,质较硬,表面不够光滑,有轻触痛.无移动浊音,肠鸣音正常.肾区无叩痛.T:37℃,P:88次/分,R:18次/分,Bp:22/16kPa.心尖区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WBC:13.6×109/L,RBC:2.84×1012/L,BUN:5.2mmol/L.

    作者:刘小维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急诊和普通IVU对急性输尿管绞痛诊断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急诊IVU(EIVU)和普通IVU(CIVU)对于急性输尿管结石绞痛患者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搜集用IVU检查的急性输尿管绞痛患者130例,男75例,女55例,年龄20~66岁,平均35.2岁.分成两组,第一组是用EIVU检查的连续65例,其中发现输尿管结石51例(78.4%);第二组是CIVU检查的连续65例,其中发现输尿管结石32例(49.2%).对于尿路造影像上未能直接显示的透X线结石,在IVU24小时后施行CT平扫. 结果 EIVU对于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78.4%)远高于CIVU对于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49.2%),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 EIVU能较多地显示输尿管结石阻塞的尿路造影征象,提高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对于急性输尿管绞痛患者,应尽早用EIVU进行检查.

    作者:叶念祖;卢本刚;张斌;林仪端;韩秋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韦格肉芽肿误诊一例

    患者女,30岁.因间歇性咳嗽、咯血、鼻出血3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3年前因咳嗽、咯血、低热、关节痛、鼻出血在外院摄胸片诊断为“肺结核”,给予抗痨治疗无效,症状加重并出现少尿、浮肿、恶心、呕吐转来我院.第1次入院时全身浮肿,少尿(200ml/天),T 38.2℃,关节无红肿,双肺无罗音.HR 104次/分,尿常规:Pr(+++),RBC (++)/HP,WBC 3~6/HP,颗粒管型1~2/HP,血生化:BUN 36.2mmol/L,Cr 1123μmol/L,Co2CP 12mmol/L.肝功能正常.胸部X线片示双中上肺野见多发斑片状、点状影,密度均匀,边界欠清晰(图1).意见:Ⅲ型肺结核.临床诊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行腹膜透析及激素、CTX冲击治疗,1周后尿量增多达3000~4000ml/天,复查胸片:肺部病变大部分吸收,残留结节状、条索状阴影(图2).第2次以肺炎入院实验室检查:尿常规:Pr(+),WBC 3~5/HP,RBC 4~6/HP,颗粒管型0~1/HP,Hb 56g/L,WBC 6.7×109/L,RBC 289×109/L,Urea 5.2mmol/L,SCr 167.7μmol/L,Co2CP 20.8mmol/L,肝功能正常,胸片示双上中肺斑片状、结节状阴影较第二片明显增多并小空洞形成(图3).

    作者:张春天;袁慧中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美国VARIAN 600C加速器故障维修一例

    故障现象直线加速器600C在使用过程中,剂量率逐渐降低,频繁出现YLD、UDR1、UDR2联锁,导致机器无法正常使用.故障诊断及维修 YLD联锁出现初期,经过简单的调整,便可消除联锁,后来YLD联锁出现的频率增大,并且无法通过调整解决,靶电流TARG Ⅰ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由开始的14mA左右(剂量率为400时)逐渐下降为11mA,后下降为7mA,用示波器检测PFN、HVPS、FWD、MAG Ⅰ、MAGV等波形均未发现异常,检查枪灯丝电压、磁控管灯丝电压均正常,适当提高枪灯丝电压幅度,靶电流和剂量率均无变化,调PFN参考值电压,使磁控管电流由100A上升到120A(大值)时,靶电流和剂量率均有提高,机器又能达到正常的剂量率,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剂量率又降低,恢复到以前的不正常状态,靶电流减小,机器无法使用,经过多次检查,均无明显效果,尝试更换与剂量率有关的Timer Interface Board后,也无任何变化.于是怀疑加速管存在故障、加速管中电子枪发射电子的能力达不到要求,或是电子枪阴极高压有漏电现象,但经仔细检查电子枪阴极高压电缆及其部分附件,均无破损及打火、漏电的地方,加速管损坏的可能性大,经过仔细地检测和理论分析,一致认定加速管故障,需更换加速管.但更换加速管后,故障并未消除,又怀疑磁控管存在问题,通过前面的调整磁控管电流能临时增加剂量率的尝试,判断原因为磁控管的功率、效率降低达不到要求所致,重新更换磁控管,开机后机器故障排除,恢复正常,开环条件下,剂量率为460(选择400剂量率时),靶电流屏幕显示12mA左右.

    作者:梁爱军;郭英法;黄甫新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脐尿管囊肿并腺癌一例

    患者女,57岁.因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9个月,加重伴血凝块、尿频、尿急5天入院.查体:右中下腹可扪及10.0cm×8.0cm包块,质硬,压痛(+),活动度差,边界不清,无搏动.耻骨上膀胱区不膨隆.实验室检查:尿常规:RBC 满视野/HP,脓细胞7~10/HP;血常规:WBC 4.1×109/L,N 0.73,L 0.27,Hg 113g/L.膀胱镜检查:整个膀胱变形呈凹形,底区、三角区、右侧壁均可见包块,占整个膀胱的1/3,表面出血溃烂,考虑为膀胱恶性肿瘤可能性大.B超检查提示:右侧卵巢浆液性腺癌伴膀胱转移.

    作者:李明英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与ABH(O)血型抗原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CT征象与ABH(O)血型抗原(BGA)表达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对7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NSCLC患者术前进行CT扫描,并用SP法对肿瘤标本BG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1)肿瘤BGA表达阴性率随着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高(P<0.01),且在有淋巴结转移或肺外浸润组中明显升高(P<0.005). (2)CT征象中,肿块大径>3cm组其肿瘤BGA表达阴性率比≤3cm组高(P<0.005);有纵隔淋巴结增大组其肿瘤BGA表达阴性率高于无纵隔淋巴结增大组(P<0.005);胸膜受累胸膜外脂肪线消失组其BGA表达阴性率高于胸膜外脂肪线存在组(P<0.005);具有含气支气管征或空泡征的肺腺癌BGA表达阴性率低于无此征象的肿瘤(P<0.05),肿瘤BGA表达阴性组的强化曲线与阳性组间有差别,前者CT值在达到了强化峰值后有下降更快的趋势(P≤0.05). 结论 CT显示肺癌瘤体>3cm,含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胸膜受累胸膜外脂肪线消失、肿瘤强化曲线及有纵隔淋巴结增大与肿瘤BGA表达有关.

    作者:赵欣;曾纪珍;夏宇;陈友良;朱智明;周晓琳;周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肾小管性酸中毒临床及X线分析

    目的探讨肾小管性酸中毒(RTA)临床及X线表现,以提高诊断认识水平.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RTA者27例,女性占78%,平均年龄30.3岁.18例摄有腹部平片,6例行静脉肾盂造影,4例行肾脏CT检查. 结果继发型占70.37%,其中63.16%继发于干燥综合征.骨骼改变出现率45.8%,表现为生长迟缓、骨质软化.肾脏钙化出现率38.9%,为特征性的双肾锥体乳头部钙化.在病程长(>1年)者中钙化率为50%. 结论骨骼改变及肾脏钙化是RTA较晚期的表现,出现骨骼及肾脏X线异常表现,尤其出现双肾锥体乳头部特征性钙化可以确定诊断.

    作者:张冰;蒋钟玮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