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文关怀模式护理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心理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段珂玲;王玉;吴欣慰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 人文关怀, 心理障碍,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摘要: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模式护理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心理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术合并有抑郁症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人文关怀组及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模式,人文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加以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2个月后的抑郁症治愈率、治疗前后HAMD评分对比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月后及治疗2月后的HAMD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t=7.021,4.536,15.41,8.340;P<0.05),人文关怀组患者治疗后1月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t=-2.553,P<0.05);人文关怀组患者治疗后2月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HAMD评分(t=6.158,P<0.05).人文关怀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t=2.251,2.093,2.955,2.481,2.683,2.771,2.013,2.137;P<0.05).结论:大力提倡实施人文关怀组护理模式,有利于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抑郁程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微信平台的心理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的影响

    目的:评价基于微信平台的心理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 =43例)和对照组(n=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以基于微信平台的心理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妊娠相关焦虑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并于终止妊娠后对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①干预3个月后,实验组存在焦虑的人数少于对照组(x2 =20.512,P<0.05),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得分低于对照组(t=-5.3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干预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三餐后2h血糖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2,-2.248,-2.030;P<0.05);③实验组患者的剖宫产、新生儿并发症以及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96,5.780,7.026;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心理护理能有效降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水平,促使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进而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曾超超;李晓敏;杜玉凤;梁明明;高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调节快乐自我效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调节快乐自我效能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研究选取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28名(15名控制组,13名实验组)进行心理实验研究.结果:①控制组和实验组前后测成绩的差值有显著性的差异(t =2.45,P<0.05);②实验组后测的主观评定积极(-x各项指标>4.00).结论:基于自杀意念,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调节快乐自我效能有积极作用.

    作者:赵小军;石常秀;齐克平;张朝月;肖一菲;马文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团体表达性艺术治疗对护士职业倦怠干预效果的应用

    目的:探讨团体表达性艺术治疗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团队职业倦怠的干预效果.方法:应用团体表达性艺术治疗对ICU护士团队进行干预;采用前后对比评估ICU护士职业倦怠水平;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41名ICU护士中,20人存在中重度职业倦怠感,干预后下降为8人,效果显著(Z=-3.034,P<0.01);干预前情感耗竭、工作冷漠感两个因子达到临界值的人数分别为21,25,干预后人数分别降为11、15(x2=5.125,P<0.05;x2 =4.881,P<0.05);干预后职业倦怠中的情感耗竭与工作冷漠感得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t =3.088,P<0.01;t =2.183.P<0.05).结论:表达性艺术治疗用于ICU护士团体咨询,可有效降低团队中中重度职业倦怠感的人数,可以有效降低个人情感耗竭及工作冷漠感的体验,从而降低职业倦怠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作者:王霞;宗呈祥;满振萍;杜鹃;刘近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产后女性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对其性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

    目的:探究产后女性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对其性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 20例产后女性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组,将其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开展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纽女性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性交频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692.-20.9648;P<0.05).试验组女性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性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220,10.8083;P<0.05).结论:产后女性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后,有利于提高性功能,增加性交频率,预后效果显著,临床意义重大.

    作者:王爽;何洁丽;段挪威;熊义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举手疗法应用:岸舰部队军人中情绪状态和自我效能感

    目的:在部队官兵中探索适合、简便、易行,能强心身的科学训练方法.方法:应用“举手疗法”对岸舰部队军人38人进行6个月训练.训练前后进行情绪状态和自我效能感评估.结果:干预前后比较SCL-90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及总均分均有显著变化(t=3.66,3.88,4.27,3.42,3.81,4.64,3.46;P<0.001),敌对、恐怖及饮食睡眠明显变化(t=2.56,3.33,3.09;P<0.01),总均分变化显著(t=4.02,P<0.001).CSES自我效能感提高(t=5.11,P=0.0000).结论:举手疗法对情绪发挥调节作用,能够改善人际关系敏感的同时增加幸福感、提高自信心.经络气血畅通,得到身心健康的双重效果,可作为调节心身健康推荐方法之一.

    作者:王丽杰;吴志颖;王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

    目的:考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善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品质的效果,为同类高校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将选修心理健康课程的116名大学生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级、相似专业的10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被试接受连续1 7周(1.5小时/周)的教学干预,对照组被试不接受任何处理.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心理品质量表对两组被试进行前测和后测.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前测的各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后测SCL 90总分及除偏执外的其它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85~-1.99,P<0.05),而好学、社会智力、勇敢、自控和感恩等心理品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50~4.79,P<0.05);实验组后测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t=2.03~3.39,P<0.05),而心理品质得分显著高于前测(t=2.74~2.03,P<0.05);对照组后测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和心理品质得分与前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能够减少心理困扰程度,还可以提高积极心理品质.

    作者:杨宪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煤炭企业高管知觉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目的:对煤炭企业高管的知觉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对238名国有煤炭企业高管实施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知觉压力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测试,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煤炭企业高管的SCL-90总分、人际关系障碍、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和偏执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t =-3.074~-7.654,P<0.001);②高管知觉压力状况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t=-17.559,P<0.001).高管积极应对维度得分高于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t=9.758,P<0.001);消极应对维度得分低于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t=-16.320,P<0.001);③高管知觉压力和SCL-90总分及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304~0.502,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和饮食睡眠障碍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 =-0.059~-0.190,P<0.05);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及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151~0.255,P<0.05).知觉压力与积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267,P<0.01);④知觉压力与消极应对方式对煤炭企业高管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显著的影响和较好的预测作用(F=28.224,P<0.001).结论:煤炭企业高管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与其知觉压力水平低及良好的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作者:于振剑;岳玲梅;王聪哲;冯倩;蒋克;张超;张莉;马文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汶川地震山区幸存成人急性应激障碍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汶川震后山区幸存者成人急性应激障碍(ASD)流行病学特征和MMPI-PK的佳筛查阈值.方法:整群抽取禹里乡2433例幸存成人,采用ASDI进行访谈,并根据DSM-IV-TR诊断标准进行诊断.随机抽取70例确诊病例为研究组,91例适应良好幸存者为对照,完成PK检测并绘制ROC曲线.结果:山区幸存成人ASD发病率16.79%,女性高于男性(x 2=10.11,P<0.01),中青年高发,散居者高于集中居住者(x 2=10.57,P<0.01),受教育程度不同,发病存在差异(x2=6.31,P<0.05);婚姻状况、经济收入不同发病率差异不显著,受损程度越高发病率越高(x 2=34.60,P<0.01).居住状态(Wald=15.69,P<0.01)、受损程度(Wald=13.54,P<0.01)、年龄(Wald=9.82,P<0.05)和性别(Wald=11.74,P<0.01)与ASD发病显著相关.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常见,其次是再体验症状群和一般症状群,67.55%伴有自主神经反应,女性分离性症状群和回避性症状群较男性常见(x20.01(1)=6.63,P<0.01).PK28分时.ROC曲线下面积大,为佳截断点(Z=9.41,P<0.01),灵敏度92.75%,特异度96.59%,约登指数89.34%,总符合率94.90%.阳性似然比=27.20>10,阴性似然比=0.075<0.1.结论:震后山区幸存者成人ASD流行病学显示了一定的人群特异性,需要采取针对性心理救援策略,PK对这一人群ASD的佳筛查阈值为28分.

    作者:武涧松;黄兆同;王凤香;云杰;徐晓丹;彭宇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目的:了解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 Ⅱ-CV)中文版和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某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的320名在校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介于已有研究范围之内(检出率为5.6%),性别差异明显(t=3.18,P=0.002),年级间无差异(F=2.15,P=0.118),成瘾程度与网龄、周上网次数和每次上网时长高度相关(r=0.127~0.415,P<0.05).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初中生网络成瘾程度显著负相关(r=-0.281,-0.295;P<0.05),家庭适应性可以预测网络成瘾(F=30.262,P=0.000).结论: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初中生而言,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越好,网络成瘾程度越低.家庭适应性,而非家庭亲密度可以解释初中生网络成瘾.

    作者:陈红艳;高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心理弹性、注意控制及焦虑对急进高原官兵心理应激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官兵心理应激的特点及与心理弹性、注意控制、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心理弹性问卷、注意控制量表、焦虑量表对180名急进高原官兵进行调查.结果:急进高原官兵不同时间段心理应激水平存在显著差异(F=2.781,P<0.05);高、低心理应激组官兵的心理弹性(t=3.517,P<0.01)、注意控制(t=4.391,P<0.001)、焦虑(t=-7.416,P<0.001)存在显著差异;乐观性、注意控制能有效预测心理应激,总解释率为39.2%;注意控制在心理弹性、焦虑对心理应激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结论:急进高原官兵心理应激呈变化趋势,心理弹性、注意控制的提升有助于缓解心理应激症状,促进心理健康,保障战斗力.

    作者:安花花;李晓云;王东红;刘延彤;张晓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服刑人员与普通群体攻击行为归因方式分析

    目的:探讨服刑人员与普通群体归因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从而为预防犯罪和降低服刑人员攻击行为提供建议.方法:采用个体归因方式自陈式问卷和攻击性问卷(AQ),对广西某监狱66名服刑人员和68名普通群体进行调查.结果:服刑人员相比普通群体倾向于对正性和负性事件均做外在的、不持久的、影响局部的归因(t=8.83,-8.73,11.94,-6.69,-2.36,-8.63;P<0.05),服刑人员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得分均高于普通群体(t=21.25,6.38,13.92,12.14;P<0.01).在控制了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家庭居住地影响的基础上,被试类型仍对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具有独立预测作用(△R2=0.89,0.51,0.78,0.74;P<0.01).正性事件普遍性归因、正性事件持续性归因、负性事件普遍性归因可有效预测身体攻击54%的变异(F=52.7i,P<0.01),正性事件持续性归因和负性事件普遍性归因可有效预测言语攻击16%的变异(F=13.44,P<0.01),正性事件普遍性归因、正性事件持续性归因和负性事件内外归因可有效预测愤怒41%的变异(F=32.04.P<0.01),正性事件普遍性归因、负性事件普遍性归因、正性事件持续性归因可有效预测敌意45%的变异(F=36.76,P<0.01).结论:与普通群体相比,服刑人员存在归因偏差且攻击性更强.

    作者:熊慧素;潘新圆;陈勇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奥氮平联合曲唑酮对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曲唑酮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 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72例因吸食甲基苯丙胺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曲唑酮组(曲唑酮治疗,共36例)和联合组(奥氮平联合曲唑酮治疗,共36例).均持续治疗4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GQOLI-74)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治疗.无中途退出或脱落病例:两组治疗4周后,PANS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17.380.25.906:P<0.05).与曲唑酮组相比.联合组PANSS量表评分降低更为明显(t=8.943.P<0.05);两组均取 得一定积极疗效,联合组疗效明显优于曲唑酮组(Z=2.212.P<0.05):两组治疗不良反应率相较无显著差异(x2=1.000,P>0).05).但联合组治疗后TESS评分明显低于曲唑酮组(t=2.254,P<0.05);两组治疗后GQO)LI-74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t=2.406,5.700;P<0.05).和曲唑酮组相比,联合组GQOLI-74量表评分提高更为显著(t=3.117,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曲唑酮治疗甲基苯丙胺致精神障碍临床疗效较好,有助于改善患者精神障碍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且联合治疗并不增加药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作者:秦春莉;徐瑞雪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上海郊区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庭负担及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与患者自知力的关系

    目的:了解上海郊区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庭负担及家属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其与患者自知力的关系.方法:研究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精神卫生中心2014年8月-2016年8月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量表(ITAQ),家属的基本情况、家庭负担(FB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根据患者的自知力的平均得分3.86.分为高自知力水平组(ITAQ>3)71例和低自知力水平组(ITAQ≤3)44例,比较高低自知力治疗态度水平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和家属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家庭负担得分有95%的阳性率;低自知力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家庭负担在总分、日常活动、娱乐活动、家庭关系、心理健康因子得分上高于高自知力患者组家庭负担得分(t=3.798.3.873.2.913,2.11.2.155;P<0.05);在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得分上,低自知力组的家属得分高于高自知力纽的家属得分(t=2.378.2.425,2.737;P<0.05).结论:自知力作为病情因素是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家庭负担和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作者:陈良虎;汪燕;姚琳;吴雪芬;顾春红;李小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青少年应激反应与应对方式

    目的:分析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青少年应激反应的状况及特点,并考察了应对方式对应激反应的作用机制,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642名青少年进行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调查.结果:青少年应激反应以疑病和焦虑为主,高中生的焦虑显著高于初中生(t=-3.259,P<0.05),女生的疑病、焦虑和总分均显著高于男生(t=-3.585,-2.651,-2.266;P<0.05),病例多类型学生的焦虑显著高于病例少类型学生(t=2.591,P<0.05);应对方式以处理问题和期望为主,高中生的处理问题、期望、逃避、控制情绪、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中生(P<0.05),女生寻求支持、控制情绪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339,-2.121;P<0.05),病例多类型学生期望的得分显著高于病例少类型学生(t=2.055,P<0.05).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与应激反应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0,0.372;P<0.001),消极应对对应激反应有显著预测效应(β=0.373,P<0.001).结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侧重女性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低年龄青少年的不良应对方式,心理干预应将消极应对方式的调整和改变作为重点.

    作者:刘宏;黄达峰;韦蝶心;常利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大学生求职主动性问卷编制

    目的:编制大学生求职主动性问卷,并检验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通过前人文献和访谈获得初始项目,对两个样本进行集体施测,样本一用于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二的数据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二的部分被试同时完成效度验证的问卷,包括职业决策效能感和动机控制,同时还搜集了部分被试的班主任老师对其就业力的评价数据.结果:①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求职主动性问卷分为3个维度,分别是自发率先、积极准备、被动3个维度;②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求职主动性问卷的3个因子在样本二的拟合良好;③外部效度验证结果显示,求职主动性与职业决策效能感和动机控制、就业力评分呈中等程度相关;④求职主动性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84,自发率先、积极准备、被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9,0.76,0.68.结论:求职主动性问卷在大学生群体中信效度良好.可以用于相关研究中的评估.

    作者:高艳;乔志宏;阎悦悦;杨月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青少年双相障碍不同亚型首发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水平的差异

    目的:了解青少年双相障碍不同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水平的差异.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月后测定住院双相障碍患儿149例和50例正常青少年对照组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按照目前发作形式分为躁狂组49例、抑郁组80例和混合组20例,比较3组间临床特征及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水平.结果:蹂狂组在总病程(F=8.237,P<0.001)和本次病程(F=5.228,P<0.05)的时间上低于抑郁组和混合组,躁狂组非核心家庭(离异、丧偶)的比例高于抑郁组和混合组(x2 =6.200,P<0.05);混合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比例高于躁狂组和抑郁组(x 2=7.449,P<0.05).躁狂纽、抑郁组和混合组治疗前后的T3、T4值及治疗后的FT4值低于对照组(F=49.214,27.303,12.882,P<0.001);躁狂组在治疗前的FT3值高于其他3组(F=5.512,P<0.001);躁狂组治疗后的TSH值高于抑郁组和对照组,并且混合组治疗后的TSH值高于对照组(F=8.75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双相障碍不同亚型存在不同的临床特征,在治疗前后与正常青少年的比较中具有不同的甲状腺素水平.

    作者:张莉;李月娥;杨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硕士新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和抑郁的中介效应

    目的:探讨硕士新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应对方式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硕士新生进行调查,用SPSS的层次回归分析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抑郁和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应对方式对抑郁具有显著地预测效果(P<0.001);自我效能感在应对方式与抑郁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硕士新生的抑郁可能与其应对方式有关,而自我效能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万伦;顾昭明;李晓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情绪表达的影响: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成人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表达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上海某大学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表达量表(EES)、亲密关系经验量表(ECR-R)、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简式中文修订版(s-EMBU-c)为工具进行测评.结果:①情绪表达、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三者相关显著,情绪表达与依恋亲近呈显著性相关(r=-0.25,P<0.001),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性负相关(r=-0.11,P<0.01),与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性负相关(r =-0.09.P<0.05;r =-0.12,P<0.01);②父母过度保护对情绪表达具有负向的直接作用(β=-0.16,P<0.01);③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度检验证明模型拟合良好(x2=561.65,dF=165,RMSEA=0.06.CFI=0.90,TLI=0.91,AGFI=0.87).结论:父母教养方式通过成人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情绪表达.

    作者:吴燕霞;卢家楣;谢庆斌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肥胖对青少年身体意象的影响

    肥胖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身体意象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向主要体现在不良的身体认知、情感评价与行为意象等3个方面.促进肥胖青少年良好身体意向的发展,需要从合理安排他们的膳食、促进他们加强体育锻炼、加强对他们的身体指标监测、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方面着手.

    作者:张洁;陈友庆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大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惩罚倾向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究惩罚倾向在大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学校道德氛围问卷、攻击行为问卷、惩罚倾向分量表对50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在学生干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P<0.05),在性别、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各因子与惩罚倾向呈负相关(r=-0.135~-0.103,P<0.05).惩罚倾向与攻击行为各因子呈正相关(r=0.228~0.424,P<0.001).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各因子分别与攻击行为中的愤怒、身体攻击、敌对呈负相关(r =-0.208~-0.114,P<0.001),与言语攻击相关不显著(P>0.05).大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既可直接影响攻击行为,又可通过惩罚倾向对其产生间接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0.90%.结论:增强校园道德氛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的惩罚倾向,对其攻击行为具有弱化作用.

    作者:李文娟;刘鲁蓉;林婧;曾雪琴;周蕾;蒋雨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