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乔彬;王同建;孙浩峰
胆囊癌为胆道系统常见的肿瘤,其症状与胆囊炎性病变无特异性区别,主要表现为腹痛及黄疸,因而仅靠临床表现难以确诊.目前超声及CT检查是诊断胆囊癌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讨论胆囊癌的CT诊断.
作者:梁宗辉;王巍;陈得昶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例1 女,22岁.左桡骨远端及左股骨下端各有一肿物7年,呈渐进性增大.体检见左腕部及左股骨下段各有一肿块,质硬,无压痛.X线片示:左桡骨远端距腕关节面约3cm处向尺侧生长一骨性肿物,压迫尺骨.左尺骨发育短小,远端变形,桡骨弯曲凸向外侧,侧位片见尺骨指向后方,下尺桡关节脱位,近排腕骨排列失去正常自然弧度,形成以月骨为中心锥形排列.X线诊断:多发性骨软骨瘤继发假性Madelung畸形(图1).术后病理报告:骨软骨瘤.
作者:龙德云;陈和平;陈明安;张联合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对右上腹占位病变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对随机搜集的36例右上腹巨大占位病变的CT资料进行分析.制定肿物相关瘤体中心及相关比值的标准并作为定位征象,观察肾脏移位方向及肿瘤与器官间界面的移行带改变.结果肝源性肿瘤相关瘤体中心位于肝外(100%),相关比值≤1/3,占67.7%,移行带模糊占89.9%;非肝源性肿瘤相关瘤体中心多位于肝内(81.5%),相关比值≥0.45,占81.5%,移行带清楚占95.6%,少数病例可见脂肪线.肾上腺源性肿物多使肾脏向后向下移位;腹膜后源性肿物多使肾脏向前向内移位;肝源性肿物多使肾脏向后移位.结论相关瘤体中心与相关比值是右上腹肝源性及非肝源性巨大占位病变的重要定位征象;肾脏移位方向及移行带的表现是右上腹肿物定位的重要辅助诊断征象.根据4项观察可提高右上腹肿物的定位准确性.鉴别胸腔或腹部肿物定位征象是膈肌或膈肌脚的位置.
作者:戴景蕊;李建军;蒋玲霞;李静;李洁;牛丽娟;郝玉芝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女,43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疼痛3个月入院.入院时患者仅能进流质食物,体重下降10余斤.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
作者:符有文;刁胜林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支气管动脉分支加红霉素溶液灌注支气管动脉主干治疗反复咯血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35例内科治疗无效的咯血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行靶动脉单纯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B组针对支气管动脉及肋间动脉行栓塞-灌注法治疗,针对胸廓内动脉行单纯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A、B两组均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A组治愈率为35.7%,B组治愈率为70%,两者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A组有效率为71%,B组有效率为100%,两者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结论栓塞-灌注法对内科治疗无效的咯血患者是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一之;倪才方;朱晓黎;金泳海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股动脉血栓栓塞是介入性血管造影和治疗的并发症之一.1989年7月~1998年12月,我院放射科共进行经皮股动脉插管血管造影和治疗2095例,3516 例次.发生同侧股动脉血栓栓塞4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学东;苏瑞;洪伟;李兴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血吸虫肝病是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严重地方性寄生虫病.笔者将我院确诊的20例报告如下,并着重就该病的CT诊断作进一步探讨.
作者:王胜辉;李令军;吴建尧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男,52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近3天尿液呈暗红色,内有不规则血凝块,余无其他不适,以血尿原因待查入院.体检:腹股沟区站立时可见一包块膨出,质软,平卧时可消失.尿常规检查:静脉尿路造影:双侧肾盂肾盏显示满意,杯口锐利,输尿管无异常.松绑后摄片示膀胱形态较怪异,右上缘轻微外突似憩室,膀胱大小基本正常.透视观察及点片:站立位见膀胱变小,仅存留少量对比剂,而在腹股沟下方出现一团高密度影;随即卧位观察,随着体位的改变,膀胱逐渐恢复正常大小,腹股沟下方致密影逐渐变小乃至消失.膀胱右上缘轻微外突处即是膀胱向下疝出的转折处.X线诊断:膀胱腹股沟疝.
作者:彭桂岚;范正平;邹定刚 刊期: 2000年第12期
骨血管内皮肉瘤是少见的恶性肿瘤,易发生于长骨干骺端.笔者遇1例,经X线、CT及病理证实,报告如下.
作者:胡金安;柴新;万洪强;宋振龙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男,17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阴囊内有一肿块,约桃仁大小,质软,稍痛,无活动.近年来,肿块逐渐增大,变硬,遂住院治疗.查体:阴囊增大,无红、热感,中部可扪及一肿块,约2cm×3cm,质硬,无活动,与睾丸无明显关系.
作者:唐善真;钟红霞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中P16蛋白的表达及与CT表现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ABC法对全部手术切除标本进行P16蛋白检测.结果肺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50.9%)明显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93%)(P<0.01),且同时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明显降低(P<0.01).在CT表现中,当肿瘤直径>3cm,出现深分叶、棘突征、瘤体邻近胸膜下脂肪线消失或纵隔淋巴结增大者,其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减少(P<0.01) .结论 P16蛋白表达缺失与周围型肺癌的发生、恶性增殖、分化及CT表现有关.
作者:王云华;李代强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神经鞘瘤是发生于神经鞘膜的肿瘤,大多为良性,恶性者少见.现将搜集的2例少见部位恶性神经鞘瘤报告如下.
作者:焦新强;李润根;侯民羊;郑鑫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溶栓治疗急性外周动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材料与方法 24例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股浅动脉血栓形成21例,腘动脉血栓形成2例,肱动脉血栓形成1例.对下肢动脉血栓采用对侧或同侧股动脉穿刺,插入超声导管溶栓;对上肢动脉血栓采用股动脉穿刺,插入超声导管至上肢动脉溶栓.24例患者均进行4~6分钟血管内超声溶栓治疗.结果 24例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血管内超声成功溶解了动脉内血栓,有1例治疗24小时后发生了腘动脉再次血栓形成,其余23例无再次血栓形成.结论血管内超声溶栓可以有效地治疗外周动脉血栓形成.
作者:王爱林;关熙梅;孟昕;刘丽;刘军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脑膜瘤是起自脑膜的中胚层肿瘤,影像学表现较典型,诊断不难,一些不典型表现,有时会感到诊断困难.笔者报告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CT和MRI表现酷似硬膜外血肿的恶性脑膜瘤.
作者:刘一平;李铭山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小肿瘤的CT诊断及其鉴别点,提高CT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材料与方法连接区小癌22例,包括胰头癌12例(其中6例位于胰钩突),Vater's壶腹癌5例,胆总管下端癌5例;另胰头区炎症5例,以作对照分析.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连接区小癌CT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增大变形、密度改变及十二指肠内侧壁结节,胆总管壁增厚或下端结节;胰头癌突出表现为低密度区;Vater's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密度相对高,这与肿瘤的病理结构有关;大部分病例有胰胆管扩张,胰胆管扩张与否依据肿瘤生长的位置而定.(2)胰头区炎症亦表现胰头增大,胰胆管扩张,但胰头密度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胆道积气,这些可作为与肿瘤的鉴别点.结论连接区小癌的CT诊断及鉴别虽然还有一定的困难,但其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作者:郑晓林;宁永见;王承缘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综合运用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选择53例叶支气管以上气道疾病患者行高档螺旋CT扫描,将容积扫描数据预处理后传至计算机工作站,分别用CT仿真支气管内镜(CTVB),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大强度投影(MIP),小强度投影(Min IP),多平面重构(MPR)进行重建,分析影像学表现,4例与手术标本进行对照.结果在轴位图像基础上,气管肿瘤在MPR、CTVB显示为好;中央型肺癌因生长方式不同而在三维图像中有不同的表现,观察肺癌术后支气管残端以CTVB佳.结论用一次扫描的数据行多种方式三维重建,弥补各自的局限性,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轴位仍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作者:熊明辉;张挽时;王东;宋云龙;鲁晓燕;徐家兴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流分析技术无创性检测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MR相位速度图测量45例患者的主肺动脉直径、流速及其大返流速度并与右心导管检查进行比较.通过直线相关分析评判MRI测量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45例患者中40例存在返流,占88.89%.25例肺动脉高压(PAH)组主肺动脉的流速及其肺血管的顺应性均低于非PAH组,而返流的百分比也显著增高(P<0.05),且返流量与肺动脉平均压呈正相关(r=0.89,P<0.01),与肺动脉峰值流速呈负相关(r=-0.82,P<0.01).结论 MR相位速度图是评价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一种新的可靠技术.
作者:常时新;孔祥泉;冯敢生;于群;刘定西;彭振军;熊茵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女,58岁.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不适,进固体食物时有停滞感及异物感.近2个月来,以上症状加重,并伴有呃逆,时有气短,以食管肿物收入院.
作者:赵俊京;李智岗;杨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下腰痛原因很多,对腰椎间盘退变、突出及椎管狭窄的研究也较多,而对关节突关节形态和关节角的研究却很少.笔者通过80例正常人与150例腰椎和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和关节角的CT对照研究,试图探讨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和关节角与腰椎和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发生的内在联系.
作者:刘旭林;李淑玲;李文乐 刊期: 2000年第12期
长期以来,胃底贲门部的良性溃疡被认为极少见,并且难以与癌性溃疡作出鉴别[1].随着胃双对比造影检查方法的开展,笔者发现胃贲门下区溃疡并不罕见.本文就我院近3年来经手术和/或胃镜活检病理证实,资料齐全的22例胃贲门下区良性溃疡的X线检查方法、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
作者:桂振朝 刊期: 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