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王仁发
目的:阐述脊椎爆裂骨折的X线、CT、MRI表现及其对治疗的指导作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脊椎爆裂骨折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其中颈椎14例,胸椎34例,胸腰椎交界处59例,腰椎13例;男89例,女31例,平均年龄33岁.伤后全部行X线正侧位片;90例CT平扫,其中41例行CT多平面重建;MRI平扫67例.结果:X线、CT表现为椎体高度减低,椎体纵或横形骨折崩解,终板骨折移位并突入椎管,椎管狭窄,椎板骨折,棘突间或椎弓间距增大;MRI同时还显示了脊髓受压信号异常及后纵韧带、棘间韧带、椎间盘的撕裂.结论:平片诊断爆裂骨折需与单纯压缩骨折鉴别,明确诊断需CT证实;CT、MRI能对爆裂骨折明确诊断;平片对指导治疗作用不大,CT有一定价值,爆裂骨折需行MRI检查以帮助决定外科手术的方式.
作者:袁明远;肖湘生;王晨光;贾宁阳;洪庆坚;贾连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男,58岁.10年前曾因腹痛、腹泻、呕吐、发热、黄疸而住院治疗,治愈出院后又有过几次轻度腹痛、发热等症状,当时曾诊为慢性胰腺炎,近几年身体无不适,直至今年到我院体检时才发现胰腺全部钙化.体查: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甲状腺有轻度增大,余未发现异常.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正常,肝功能及血脂5项正常,血清淀粉酶、血钙、血磷均在正常范围.
作者:林淦河;姜兆侯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国人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的正常MR解剖及其显示能力.材料与方法:选择50例无耳部疾病患者(男42例,女8例),使用Siemens 1.5T超导MR成像仪,头部环形线圈,3D-CISS序列,对两侧耳部同时进行扫描,用大强度投影技术(MIP)对兴趣区进行多轴位重建.并从0°开始自前向后每30°旋转1次至180°,观察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结构.结果:50例均能满意显示两侧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的解剖结构,其中3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耳蜗管及内听道呈高信号.螺旋板及听神经为低信号,半规管直径为1~2mm,椭圆囊与球囊大小为5mm×3mm,蜗底直径为8mm,蜗轴高5mm,蜗管直径为1.5~2.5mm,内听道直径为5~6mm.结论:MR水成像技术能立体而直观地显示内听道及膜迷路的细微结构,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孔祥泉;刘定西;徐海波;彭振军;肖学宏;于群;梁波;熊菌;杨炼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女,28岁.腹部包块半年余,疼痛2个月入院.1年半前曾做过剖腹产手术.查体:耻骨联合上方可见横行剖腹产切口疤痕约12cm长,其附近可扪及不均匀实质性包块约9.0cm×7.0cm大小,质较硬,边界不清楚,活动度不大,其余未见异常.B超:耻骨联合上方,腹壁下可见9.0cm×7.3cm×5.5cm大小、回声不均匀的实质性团块,边缘光滑,包膜完整,距表皮0.7cm~1.1cm,加压不移动.CT:右下腹壁前壁,相当于右腹直肌下端处见一7.9cm×5.4cm×8.0cm大小的稍高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密度均匀,肿块CT值27~40HU,并在膀胱右前壁上形成弧状压迹,附近皮肤及皮下脂肪正常(图1).增强后肿块边缘强化明显,CT值82HU,中心呈相对低密度灶,CT值52HU(图2).请分析病变性质?答案见第64页.
作者:陈涓;潘纪戍;赖文敏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口服碘番酸胆囊造影CT(简称OCCT)对良恶性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作用.材料与方法:分析3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固醇息肉28例,腺瘤样息肉3例,乳头状瘤1例,腔内型胆囊癌5例和腺瘤恶变1例)的OCCT表现.结果:胆固醇息肉表现为胆囊内多发或单发性颗粒状充盈缺损,直径均≤0.5cm;腺瘤样息肉和乳头状腺瘤均呈单发结节,直径为0.55~0.8cm;腺瘤恶变和腔内型胆囊癌均为体积较大的结节,直径≥1.2cm.结论:OCCT是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病变大小是鉴别良恶性胆囊隆起性病变的有力依据.
作者:许乙凯;杨燕;刘杏元;黄其鎏;冯文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脊髓炎的MRI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本组16例中,鼻咽癌10例,肺癌4例,食管癌2例.均采用钴60放射治疗,每一疗程剂量6000~7000CGY.放疗结束至脊髓发生损害症状时间,1个月内1例,1年内3例,2年内5例,3年内4例,5年内3例.采用Elscint Gyrex V 0.5T超导型磁共振仪.SE序列,T1加权,矢状位和横断位;T2加权,矢状位.磁显葡胺造影增强MR扫描6例.结果:16例中,颈髓10例,胸髓6例.脊髓增粗8例,边缘不规整3例,大小正常5例.T1加权呈低信号15例,其中伴不均10例,斑点状改变5例;呈等信号1例.T2加权呈高信号,不均且边缘模糊12例,边缘清楚4例.6例增强中,3例呈斑点状强化,1例呈不规则环状强化,2例无强化.结论:MRI是诊断放射性脊髓炎的一种可靠方法.
作者:邓开鸿;肖家和;李福海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讨论不同种类脊柱病变的MRI表现及Gd-DTPA增强检查在脊柱病变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研究脊柱病变57例,均行矢状位、轴位T1WI、T2WI及增强后T1WI扫描,其中12例增强后采用脂肪抑制技术(CHESS法)扫描.结果:(1)不同的脊柱病变MRI表现不同;(2)在增强后脂肪抑制组及未抑制组,显示脊柱病变与正常骨髓分界清晰的序列中增强后T1WI分别占51.1%、92.7%;(3)所有病例在显示椎旁肿块与周围关系明确的序列中增强后T1WI占83.8%.结论:(1)增强检查对脊柱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2)它有利于显示椎旁肿块与椎管内结构的关系;(3)增强后T1WI脂肪抑制技术成像与平扫相结合是脊柱病变的首选扫描序列.
作者:王雁;王仁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男,57岁.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觉左侧腰背部钝痛,不剧烈,持续性逐渐加重,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炎治疗无效而转我院.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作者:王淑梅;李素英;陈湘;任太行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CT表现的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对73例BAC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活检得到组织病理学证实.记录病灶边缘及内部特点,与病理切片对照.结果:在孤立结节型,CT显示病灶分叶63例,毛刺60例,胸膜凹陷54例,血管集束征47例,病灶内假腔33例,病灶与胸膜间气肿18例,磨玻璃改变12例.CT特征以肺泡型BAC显示典型,以粘液型显示不典型.肿瘤粗星状毛刺与肺泡间隔增厚和肿瘤细胞沿肺泡间隔生长有关.病灶内假腔除与支气管断面有关外,多为肺泡腔破坏融合所致.磨玻璃改变多见于肺泡型BAC.在弥散型,BAC在CT上可表现为实变或伴蜂窝改变,也可为多发结节.10例弥散型BAC中6例为粘液型.结论:认识BAC的CT表现和病理基础,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赵绍宏;蔡祖龙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脑变性疾病与脱髓鞘疾病是两组病变累及部位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前者病变累及神经元(灰质),后者累及髓鞘(白质),为髓鞘脱失,而轴索相对完好.过去,X线检查只能发现脑室扩大、脑沟与脑池增宽,无特异性,诊断价值有限.因此,放射学论文或专著很少论及,放射学医师也就缺少这方面的知识.自有了CT,特别是MR以来,这些疾病可能被显示,某些疾病还有一定特点,有可能提示诊断,甚或作出诊断.所以,有必要对这两组疾病的病理、临床以及CT、MR表现等作一复习,以增加认识,提高诊断能力.
作者:吴恩惠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男,60岁.因咳嗽、咯血5天入院.胸廓发育正常,听诊呼吸音稍粗,右肺中上部叩浊,其他未见异常.T 36℃,P 80次/分,R 20次/分,Bp 15/9kPa.实验室检查:除血沉增高外,其他未见异常.发病以来一直无畏寒、发热、盗汗、刺激性咳嗽、胸痛等症状,体重无明显减轻,未提及外伤史.
作者:杨先亮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女,65岁.上腹部不适半月.外院B超提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查体无异常.
作者:高志友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因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钛质Greenfield filter(TKG)12例,Bird's nest filter(BNF)4例.滤器位于双肾静脉水平以下的腔静脉内.术后分别于1、6、12个月摄腹部平片复查,观察滤器的位置、形态变化.结果:全部滤器经股静脉穿刺置入,经右股静脉13例,左股静脉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发现TKG 2例向足侧移位,1例向头侧移位,1例跨度增大,腹部CT,腔静脉造影发现滤器的1只脚穿透腔静脉壁,未出现任何症状;2例发生滤器偏斜,角度小于15°.BNF未见位置改变.无1例发生腔静脉阻塞或复发肺栓塞.结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戴定可;翟仁友;于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男,42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垂下肿物,约鸽蛋大小,无红肿发热,间有隐痛不适,无吞咽困难,无面瘫,10年来肿物增大缓慢,现约鸡蛋大小,无明显压痛.体检:右耳垂下扪及5cm×4cm大小肿物,质中,边缘清,固定,无明显压痛,表面光滑,颈部淋巴结无肿大.
作者:苏荣森;陈忠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时胸膜凹陷征的螺旋HRCT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60例,根据肿瘤大小及生长部位,总结其胸膜凹陷的不同螺旋HRCT表现,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结果: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及其与胸膜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将周围型肺癌的胸膜凹陷征归纳为3种主要表现:(1)线条状影,近脏层胸膜面处见小三角形影;(2)典型表现,横断面上见一组有一定形态变化规律的胸膜凹陷改变,在3维SSD重建图像上脏层胸膜呈皱缩改变;(3)水平裂和斜裂胸膜凹陷,表现为曲线状.结论:螺旋高分辨率CT尤其是3D重建有利于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的显示.
作者:张志勇;周康荣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女,24岁.主诉:吞咽梗噎感1年余,劳累后心悸、胸闷2个月,无咳嗽、咳痰、咯血及胸痛.胸部透视发现纵隔肿块收治入院.查体:体温37.2℃,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9kPa,颈软,气管居中,无颈静脉怒张,心肺听诊无特殊.实验室检查阴性.
作者:陈再智;赵年家;曾国斌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三期动态增强CT对常见肝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扫描的意义.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常见肝脏肿瘤113例,其中肝细胞癌38例,肝血管瘤49例,肝转移瘤26例.分别以2.5~3ml/秒的流速从前臂静脉注入60%泛影葡胺100ml后20秒开始以动态程序扫描病变区.以兴趣区测量大血管、背景肝实质及肿瘤的强化CT值.观察动脉期(26~38秒),门静脉期(64~76秒)及平衡期(300~360秒)肿瘤的强化特征,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肝细胞癌的增强特征为:动脉期多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高密度强化(占71%),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多表现为不同形式的低密度强化(分别占68%及81%);(2)肝血管瘤大多三期均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血管密度强化(分别占71%、78%及73%);(3)肝转移瘤的增强特征有二点:一是大多三期均表现为不同形式的低密度强化(分别占77%、73%及77%),二是动脉期及门静脉期以不同密度的环形强化为主(占62%);(4)动脉期与门脉期强化密度的差异在肝细胞癌组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肝血管瘤及转移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三期CT对肝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2)动脉期图像仅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良平;沈国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T和B超对肾上腺囊肿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囊肿的CT和B超.结果:6例肾上腺囊肿CT平扫的其CT值高于20HU,超声图像亦可表现为低回声;6例肾上腺囊肿壁有钙化.结论:肾上腺囊肿的CT值多偏高,其囊壁钙化率亦高于其他部位的囊肿,囊肿大小差异悬殊.增强前后CT扫描的对比分析结合B超检查是诊断肾上腺囊肿的有效手段.
作者:任小波;蔡丰;石永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男,46岁.中下腹疼痛不适2月余.查体:右肾区叩击痛,尿常规阴性.既往患者右肾癌根治术后3年.行双肾区CT平扫显示右肾缺如,右肾区见一椭圆形囊性密度区,密度均匀,CT值15~19HU,边界光整,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结合病史考虑囊性占位病变.
作者:姜玉青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用高分辨MRI动态观察携带HSV-TK自杀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及GCV治疗系统对在体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治疗效果及MRI表现的演变规律.材料与方法:36只SD大鼠,使用颅内立体定向接种法制作模型.按接种细胞类型分4组:①C6胶质瘤;②C6 tk;③C6+C6 tk(1:1);④C6+PA317tk.瘤龄7天后腹腔注射GCV30mg/kg/天,共14天.用1.5T MR机行T1WI、T2WI和增强扫描,1次/1~2周;并行常规病理、免疫组化(GFAP和S100蛋白)、凋亡和电镜检查.结果:MRI显示①组瘤龄14天时病灶呈圆形长T1长T2信号,明显强化,中心见坏死区,肿瘤平均196mm3,中位存活期16天.②~④组,自然存活期大于180天,14天时病灶平均体积35mm3;28天时肿瘤消失率80%,180天肿瘤消失率93%.结论:1.5T MR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与病理结果高度相关;MRI动态观察可证实HSV-TK/GCV系统治疗在体颅内胶质瘤有效.
作者:张云亭;刘松龄;白人驹;吴恩惠;杨学军;浦佩玉;姚开泰;曹亚 刊期: 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