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慧;胡雯;廖慧云;唐宏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对高职新生入学适应、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使用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中文修订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551名高职新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性别、家庭、独生子女和具体留守情况等因素对其入学适应、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结果:①留守高职新生与无留守经历的高职新生在入学适应(F=2.867,P<0.05)和社会支持(F=4.473,P<0.01)中差异显著,在应对方式上无显著差异(F=0.149,P>0.05);②在留守高职新生中,留守开始时间对新生入学适应影响显著(F=2.379,P<0.01),父母团聚时间对新生应对方式影响显著(F=3.833,P<0.01),其余留守因素均对入学适应、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无显著影响.结论:留守经历对高职新生的入学适应、社会支持有显著影响,且留守经历对高职新生的影响与其具体的留守情况有关.
作者:何文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幻听症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制能力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疾病提供经验.方法:将20例有幻听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纳为A组,20例无幻听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纳为B组,20例健康体检者纳为C组.统计其一般信息及临床资料后,进行Go/NoGo任务检测,对比行为学数据;以颅顶(CZ)为典型区域,检测对比Go与NoGo刺激的P3波潜伏期及波幅.结果:①Go刺激反应时间C组短于B组,C组及B组短于A组(F=9.317,P<0.001);Go刺激反应准确率C组高于B组,C组及B组高于A组(F=8.711,P<0.001);NoGo刺激反应准确率C组高于B组及A组(F-4.337,P<0.01);②C组NoGo刺激P3波幅大于Go刺激P3波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821,P<0.001),但A、B组无此趋势;A组NoGo及Go刺激P3潜伏期均高于B组及C组、B组高于C组(F=10.521,12.371;P<0.001),A组NoGO刺激P3波幅低于B组及C组、B组低于C组(F=10.337,P<0.001),A组及C组Go刺激波幅短于B组(F=4.321,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可能导致患者对目标的抑制能力受损,出现幻听症状后,此损害将明显增加.
作者:火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和积极/消极情绪问卷对62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大学生的生活事件、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消极应对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F=17.55,P<0.00l),在控制了生活事件后,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消极应对也能够显著预测消极情绪(F=65.37,P<0.001);②生活事件、自我概念清晰性对消极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显著(F =72.59,P<0.001);③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预测作用显著(F=29.81,P<0.001).结论: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消极应对在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并且在生活事件和消极情绪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大学生的幸福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胡心怡;陈英和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低频经颅磁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Google Scholar,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BM,EBSCO,SinoMed,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查找有关经颅磁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实验,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17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项研究,包括141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治疗1周[OR=4.36,95%CI(6.31,2.41),P<0.0001],2周[OR=4.36,95%C1(6.31,2.41),P<0.0001],4周[OR=0.64,95%CI(0.77,0.51),P<0.00001]后,低频经颅磁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HAMD评分都能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低频经颅磁治疗抑郁症有一定的优势.受纳入研究的质量限制,上述结论仍需大样本和更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作者:王兴;潘奕;沈鑫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调取2013-2015年我院收治的100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药物组和非药物组,药物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非药物组给予运动加食疗,比较两组患者持续治疗3个月后的腰围、体质指数、血压、血糖及血脂.结果:两组患者相比治疗前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药物组患者经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后相比非药物组的腰围、体质指数、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饭后2h血糖、血清甘油三酯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 =-7.46,P<0.001;t=-7.28,P<0.001;t=-3.48,P<0.001;t=2.10,P<0.05;t=5.75,P<0.001;t=7.05,P<0.001;t =-7.24,P<0.001),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不显著.结论:二甲双胍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效果满意,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水平,同时纠正其体重增加与糖代谢紊乱的情况.
作者:张清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大一新生主动性人格,学校适应的关系,为家庭教育和高校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主动性人格问卷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调查363名大一新生.结果:①母亲比父亲较多地实施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父亲情感温暖在性别(t=-3.14,P<0.01)上差异显著,父母情感温暖在城乡(P<0.001)上差异显著,在是否独孩(P>0.05)上差异不显著;②父、母情感温暖与主动性人格、学校适应显著正相关(r=0.29,0.28,0.51;P<0.001);③主动性人格在父、母情感温暖和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6.67%和30.1%.结论:父亲情感温暖在性别上及父母情感温暖在城乡上差异显著,主动性人格在父母情感温暖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间具有中介作用.
作者:马素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检验身体欣赏量表(Body Appreciation Scale,BAS)中文修订版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因子结构和测量等值性.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983名太学生完成BAS.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效度检验、多组比较检验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结果: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效度检验表明与单维结构以及包括所有题项的二维结构相比,剔除两个项目的二维结构模型拟合佳.验证性因素分析多组比较结果表明剔除两个项目的二维结构模型在男生和女生样本间形态等值、弱等值、强等值和严格测量等值模型均可被接受.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及一般身体欣赏(GBA)、体像投入(BII)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o.826、0.845、0.669.结论:BAS中文修订版剔除两个项目的二维结构模型更为理想,且在大学男生和女生之间具有测量等值性,可以用于评定大学生身体欣赏体验.
作者:李奕慧;胡雯;廖慧云;唐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自知力和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宝山区17个社区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SQL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总评分与自知力显著负相关(r=-0.26,P<0.01),与精神症状总分显著正相关(r=0.37,P<0.01).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总住院次数与生活质量总分负向关联(标准化偏回归系数β=-1.32,P<0.01),精神症状总分与生活质量总分正向关联(标准化偏回归系数β=0.34,P<0.01).结论:①自知力较好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低,精神症状得分高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高;②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住院次数及精神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作者:陆怡;褚庆文;宋凤;张展星;张伟波;蔡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海南省人民医院护理实习生实习前的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的相关性,为管理层对大中专学生睡眠质量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37名即将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实习的护理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其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人格做典型相关分析.结果:237名护理学生实习前的PSQI总分为(7.01±2.74)分,睡眠质量差的为31.65%(75/237).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间典型相关系数为0.570(F=2.44,P<0.0001),表明心理健康指标中抑郁与睡眠质量指标中睡眠障碍之间关系密切,也就是说抑郁项得分越高者,越容易造成睡眠障碍,睡眠质量越低;睡眠质量与人格间典型相关系数为0.338(F=1.87,P=0.0107),表明人格指标中内外倾向与睡眠质量指标中日间功能之间关系密切,也就是说E项得分越高者,越容易造成日间功能障碍,睡眠质量越低.结论:护理实习生实习前的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人格呈负相关关系.
作者:李宇斯;周曾理;王小丹;高允锁;郭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急性高血糖脑卒中抑郁患者的特点,并探究其临床转归情况.方法:从我院接收的急性高血糖脑卒中患者中抽选出9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其中,46例为急性高血糖脑卒中抑郁患者(观察组),其余46例为普通高血糖脑卒中患者(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分别观察其临床症状的差异情况,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与简明智能量表(MMSE)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认知功能情况.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急性高血糖脑卒中治疗方案,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相应的临床转归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存在明显的情绪低落、焦虑、食欲减退、失眠或睡眠倒错等临床症状,其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3.27,P<0.05);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5.38,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较小,且痊愈率、缠绵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对应值;其死亡率、后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5.525;P<0.05).结论:与急性高血糖脑卒中相比,急性高血糖脑卒中抑郁患者的疾病情况更加严重,治疗治疗过程中,其经功能缺损情况恢复速率较为缓慢,且临床转归情况不甚理想.
作者:吴红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GDNF)水平、认知功能的改变及抗精神药物和物理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2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及同期于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BDNF、GDNF、认知功能,将研究组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抗精神药物和物理治疗,28例)及基础组(基础药物治疗,32例),比较治疗后两组BDNF、GDNF水平、认知功能.结果:研究组BDNF、GDNF表达水平及Stroop测验、符号编码、言语记忆、工作记忆评分较健康组显著低,而连线测试评分较健康组明显高(t=-11.504,-3.613,-8.649,-5.155,-3.982,-3.260,4.701;P-<0.05);治疗后干预组及基础组BDNF、GDNF水平、认知功能总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ANSS阳性、阴性、一般精神病理评分明显降低,且治疗后干预组的升高、降低程度较基础组显著(t =-3.908,-2.141,-5.008,-3.423,-3.064,-3.166;P<0.05);受试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PANSS阳性评分呈负相关(r=-0.310,P<0.05),而血清GDNF水平与Stroop色词干扰测验评分呈正相关(r=0.542,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DNF、GDNF水平、认知功能较健康人群显著低,BDNF、GDNF在本病发生、进展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抗精神药物和物理治疗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王云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左、右利手精神分裂症幻听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5例精神分裂症幻听按左、右利手分为两组,右利手组(72例)和左利手组(23例),均在原来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末分别用幻听评定量袁(AHRS)评定幻听治疗效果,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中左、右利手组各有1例脱落.4周末右利手组与左利手组AHR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12,P<0.05),右利手组减分高于左利手组.PANSS评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30,P<0.05).不良反应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右利手精神分裂症幻听好于左利手者.
作者:李洪祥;王晓璐;李雪艳;刁艳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河北警院新警院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新形势下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提供决策支撑.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组织河北公安警察学院普招班学员进行了心理测试.结果:①警校学员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21.17%.河北警院学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项因子分数都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并且有显著差异(t=5.16~11.86,P<0.001);②不同专业学员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及总均分上得分差异显著(F=2.64~4.32,P<0.05);③警校学员对各种应对方式的使用程度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合理化、幻想和自责;④积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的各因子分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r=-0.184~-0.290;P<0.05).消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214~0.468;P<0.05).合理化这一混合型应付方式与除人际关系敏感外的其他因子均相关显著(r =0.220~0.348;P<0.05);⑤应对方式的自责、问题解决、退避、幻想均进入回归方程,对心理健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结论:警校新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大多学员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对于心理健康有一定预测作用,且成熟型的应对方式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作者:王铁凡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生殖健康的问题是在20世纪初的国际上的一些妇女运动组织首先提出的,我国对生殖健康的认识起始于妇幼工作的进行.本文阐述了生殖健康的概念和内容,探讨了其相关影响因素,并阐释这些影响因素给人带来的影响及结果.物理环境、生物因素、药物、重金属、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以及社会心理行为等因素都可对生殖健康产生影响.众多影响因素中心理因素是重要且不可控的,因此,形成系统、全面的生殖健康教育及保健系统,提高人们生殖健康的意识,找出更多让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提高人们的生殖健康水平刻不容缓.
作者:孟子湄;陈友庆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对改善围术期食管癌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方法: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抽取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聚焦解决模 式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指数、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并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水平降低(F=744.043,1242.507,958.641;P=0.000),且观察组降低程度均大于对照组(F =41.929,32.376,38.523;P=0.000);观察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t=11.487,7.674,12.017,7.331,9.735;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相比于对照组明显更高(x2=6.061,P<0.05).结论:在食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采取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刘微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随机选取的某民办高校3310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13.05%,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x2=4.519,P<0.05);②男女生在敌对(t=2.340,P<0.05)、偏执(t=4.984,P<0.001)、焦虑(t=~2.902,P<0.01)和恐怖(t=-3.793,P<0.001)4个因子有显著性差异;③相对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和中国青年常模,大学新生表现出较好(P<0.001)和较差心理健康水平.SCL-90各因子与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独立性和紧张性呈显著正相关(r =0.052~0.513);④回归分析表明,人格特质可解释大学生心理健康0.5%~31.1%变异量.结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关系密切.
作者:孙洪礼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对晚期原发性肺癌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进行探讨,同时根据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相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晚期原发性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以及有针对性的护理过程,将进行了心理护理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将只进行常规护理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同时对比护理前后各项生活质量的改善.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2.4388,P<0.001),观察组抑郁评分(SDS)显著低于对照组(t=-11.2744,P<0.001),社会活动、精神、疼痛、睡眠质量、情感交流、日常活动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9.1040,-18.2787,-12.7545,-15.6229,-11.153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晚期原发性肺癌患者因疼痛、心理等众多原因导致焦虑抑郁情绪严重,通过心理护理对于患者不良情绪的缓解较为有效,同时能够通过对患者睡眠、心情等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银玲;胡敬梅;邓蓉;袁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高年级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与人际交往困扰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甘肃3所高校447名大三和大四学生,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袁、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AS)、应对方式量表(CSS)评估高年级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与人际交往困扰的关系.结果:高年级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和人际交往困扰得分分别为(3.14±0.34)、(1.87±0.70)、(0.48±0.13)和(9.01±5.26);男生待人接物困扰因子、与异性交往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508,P<o.05;t=2.712,P<0.01);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与人际交往困扰之问呈显著正相关(r=0.478,0.623,0.397;P<0.01),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与人际交往困扰的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r=0.695,0.658,0.624;P<0.00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共同解释人际交往困扰的46.4%的变异.结论: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和应对方式共同对高年级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产生影响.
作者:周鹏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线下心身疾病科普新模式的科普效果,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采用新模式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公众科普活动反馈表,对参加心身疾病科普活动的人进行问卷调查.活动回收有效问卷137份.结果:通过科普活动,对心身疾病“完全了解”和“部分了解”的人数比例从52.5%上升到94.8%,认为心理和身体有密切关系的受访者人数比例上升从78.8%至91.1%,69%的受访者表示当自已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医院却查不出原因时会考虑是否有心理因素.其中,不同性别参加科普的目的和对活动的满意度上有显著差异(t=2.453,P<0.05),55岁以下人群更倾向选择考虑心理因素(x2=21.156,P<0.05),高学历人群对心身疾病的普遍性认知显著高于低学历人群(F=6.08,P<0.05).结论:通过科普活动,公众对心身疾病的认知普遍提高,应对方式更积极,同时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和学历)会对心身疾病的科普效果有影响.
作者:陆璐;王建玉;郑悦;张海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现阶段上海市中职生学业情绪的现状.方法:采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对上海市某中职学校一、二年级共27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职生体验到的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强度强.中职生被试的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t =-2.89,P<0.01);在积极高唤醒(t=4.02,P<0.001)、积极低唤醒(t=-1.98,P<0.05)、消极高唤醒(t=2.34,P<0.05)维度上,学业情绪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积极低唤醒(t=-1.97,P<0.05)、消极高唤醒(t=2.40,P<0.05)雏度上,学业情绪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在积极高唤醒(t=-2.52,P<0.05)、消极高唤醒(t=-2.33,P<0.05)维度上,学业情绪存在显著的生源类别差异.结论:中职生学业情绪体验比较丰富,体验到的积极学业情绪多于消极学业情绪,整体水平良好.不同类群的中职生体验到的学业情绪存在不同.
作者:王芳;崔丽莹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