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坚;刘玉清
患者男,44岁.因上腹部空腹痛1年而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感上腹疼痛,疼痛以空腹时明显,进食后缓解.近月来,感上腹痛加剧.无返酸嗳气,无呕血黑便史.查体:腹平坦,上腹正中深压痛,并可扪及一约7cm×8cm大小类圆形肿块,边缘光滑,稍有移动.肝脾肋下未及.
作者:何晓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患者男,29岁.刺激性干咳伴发热1月,胸片示右下肺大片实变,诊断为大叶性肺炎.经正规抗炎46天后复查,病变范围大小同前.CT平扫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大块状软组织密度影,纵隔侧基底较宽,密度较均,CT值32HU,形态不规则(图1),增强扫描示病变内分支状血管影,主干自胸主动脉方向发出(图2).
作者:吕剑;陈巨坤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目的:对72例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CT表现进行分析,并估计合并其他内耳发育畸形的比例.材料与方法:72例均行横断面CT扫描,20例并行冠状面扫描.结果: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41耳(30.4%),合并前庭及外半规管发育不良58耳(42.9%),合并前庭、半规管、耳蜗及内耳道发育不全36耳(26.7%).结论:前庭导水管扩大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内耳迷路发育畸形,常合并前庭及外半规管发育畸形.
作者:刘中林;李志欣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经脾门静脉造影CT(CT during splenoportography, CTSP)是国内学者张雪林[1]等创立的显示肝内占位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它是经过皮肤穿刺脾脏,将造影剂注入脾脏,通过门静脉灌注肝脏而显示肝内占位病变,对检出肝内占位病变已显示了很好的效果[1],为了更准确评价CTSP的安全性及其效果,本组对10条犬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邱士军;张雪林;昌仁民;刘杏元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的MRI表现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有典型外伤史患者的MRI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颈椎过伸性损伤依暴力的大小不同依次伤及前纵韧带、椎间盘、脊髓及后部附件结构,MRI所表现的椎前血肿、前纵韧带撕裂、椎间盘突出、椎体挫伤及脊髓受压变形、附件结构损伤具有特征性.结论:MRI可以反映颈椎过伸性损伤的全部损伤机制及其形成的病理改变,是诊断过伸性颈椎损伤的好方法.
作者:袁明远;洪庆坚;肖湘生;贾宁阳;王晨光;贾连顺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患者男,51岁.于4月前发现右手环指处长一肿物,逐渐增大.质硬,皮肤微红,局部溃烂出血,伤口经久不愈,抗炎治疗无效.右锁骨上扪及肿大淋巴结.X线检查:右手环指见一11cm×7cm椭圆形软组织块影,轮廓光整.第1节指骨远端及2、3节指骨破坏消失,块影密度不均,内见排列紊乱絮状致密骨影(图1).X线诊断:右手环指骨肉瘤.
作者:肖兵;周鑫;吴建平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便秘的病因并评价结肠运输试验与排粪造影对便秘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0例便秘患者作结肠运输试验及排粪造影.结果:结肠运输异常者43例,出口梗阻者96例,两种均存在者占42例.42例中,外科单纯纠正出口梗阻31例,术后随访发现15例症状无明显改善且复查排粪造影均表现正常.结论:由于出口梗阻与结肠无力常合并存在并相互作用.作者强调:结肠运输试验与排粪造影联合应用将有助于作出正确、全面的诊断和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毅;吴少平;龚水根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对左房粘液瘤(LAM)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7例经超声(Echo)诊断LAM,临床疑有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检查.男5例,女2例.年龄40~69岁.心电图5例T波或ST段改变,2例正常.结果:6例于左房区可见程度、大小及范围不等的新生血管丛或团,其中4例尚有动静脉瘘形成.1例肿瘤染色.肿瘤血管来源于左回旋支及右冠脉近心段发出的心房支.结论:如因冠心病或其他原因行冠脉造影时发现心房区异常血管丛或团,则提示LAM可能,应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作者:凌坚;刘玉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部肿块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对颈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8例颈部肿块患者,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血管性肿块13例,其中假性动脉瘤7例,静脉瘤3例,动脉迂曲3例;非血管性肿块15例,其中颈部动脉体瘤9例,神经鞘膜瘤4例,海绵状淋巴管瘤2例.分析其血管造影表现,并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3例血管性肿块和9例颈动脉体瘤因有典型的造影表现与病理结果一致,其余6例因缺少肿瘤血管或典型表现而误诊或诊断不明.血管造影诊断准确率为78.6%,临床诊断准确率为57.6%.结论:血管造影是颈部肿块影像学检查有效方法之一,对血管性肿块和颈动脉体瘤可以确诊,同时可了解Willis环功能及肿块周围动脉累及情况,指导外科手术方式.
作者:吴汉平;冯敢生;梁惠民;曾军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患者男,10岁.右眼球突出月余.查体:右侧眼球向前、下、外方移位,各方向运动正常,眼底轻度水肿,右侧内眦部隆起.CT表现:平扫示右筛窦区可见约3.9cm×2.3cm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CT值36HU),密度不均,并突入右眼眶内,使同侧眼球向前外方移位(图1).右眼眶内侧壁大部分消失,右上颌窦未见异常改变.增强扫描示右筛窦区椭圆形影呈不均匀强化(图2).
作者:陈永辉;赵建青;张慧玲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无脉症,又称主动脉弓综合征、闭塞性头臂动脉炎、Takayasu病或Martorell综合征等,是各种病变所致主动脉弓及头臂动脉狭窄或阻塞而产生各种症候群的总称.国内对其包括DAS表现都做了深入研究,但本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国内外尚未见报告.现报告2例如下.
作者:杨秀军;彭仁罗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患者男,5岁.2年前摄胸片发现右上纵隔占位,CT诊断为右侧包裹性胸腔积液伴肺不张,经抗炎治疗未消失.以后逐渐增大.1年后发现右颈部鸡蛋样包块,咳嗽时略增大.
作者:贺峰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目的:进行胃肠道MRI造影剂钆喷酸葡胺口服溶液的临床验证,研究其用于胃肠道MRI造影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钆喷酸葡胺口服溶液,含Gd-DTPA 10mmol/L,使用时温开水稀释10倍.入选病例144例,其中134例上中腹病变患者口服给药,10例下腹病变患者灌肠给药,剂量为5~10ml/kg体重.观察给药前后胃肠道内信号及与临近器官对比显示情况,记录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钆喷酸葡胺口服溶液口服后能显著增强消化管腔内MR信号,较好地显示肝左叶、脾、胰腺的轮廓和胃肠腔占位病变.经灌肠给药能显著增加直肠与盆腔脏器间的对比清晰度.观察的144例患者未见明显的毒副反应,用药前后脉搏、呼吸频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钆喷酸葡胺口服溶液是安全、有效的胃肠道MRI造影剂.
作者:余传林;刘叔文;徐继红;陈卫民;徐伟;吴曙光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扫描测量甲亢患者甲状腺重量,并对其准确性进行研究,为临床 131 I治疗甲亢测量甲状腺重量提供一种较准确的方法.材料与方法:采用东芝TCT-300/EZ全身CT扫描系统.(1)对15个甲状腺模型进行扫描,利用CT机的体积计算功能计算甲状腺模型体积;甲状腺模型的实际体积通过模型排除水的容量来计算;(2)131例甲亢患者 131I治疗前行甲状腺扫描,计算甲状腺体积(重量).结果:(1)甲状腺模型体积的CT测值与实际测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者有高度相关性(γ=0.9998,P<0.001);(2)131例甲亢患者CT扫描计算的甲状腺重量为53.639±27.26(14.16~134.64)g,与B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CT测值要大于B超测值.结论:CT能够准确测量甲状腺体积(重量),为临床131I治疗甲亢时测量甲状腺重量提供了又一种更准确的方法.
作者:顾光官;邹新农;王心涛;朱海贤;杨雪英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患者男,27岁.10年前在鼻的右侧缘有一小结节,无疼痛,未治疗.以后结节状物逐渐增大成块状.检查:右侧鼻旁膨隆,质硬,无压痛,边缘不清,鼻腔内无异常发现.颌下及颈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肝脾未及.
作者:葛建立;戴英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对各型Addison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检查对34例Addison病进行了分类,其中结核性24例,自身免疫性10例.对肾上腺区域进行非增强薄层CT扫描.结果:结核性Addison病中,63%有肾上腺钙化(其中病程长于2年者为100%,病程短于2年者为36%);79%肾上腺增大(其中病程长于2年者为50%,病程短于2年者为100%).自身免疫性Addison病中,70%肾上腺萎缩(均为幼儿患者或幼时起病的成年患者),30%肾上腺正常或增大;所有病例均无肾上腺钙化.结论:大多数(71%)的Addison病可由CT检查明确类型,结核性Addison病的肾上腺钙化和自身免疫性Addison病的肾上腺无钙化性萎缩具有特征性.结核性Addison病的肾上腺形态学变化与病程长短有关.
作者:任小波;裴爱国;孙革利;赵荣国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女性尿道憩室较少见,而进行尿道造影检查的病例报道更少.几年来,我们遇见4例,用双腔管作导管进行尿道造影,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就其检查方法和X线表现介绍如下.
作者:魏建明;程云桥;戴玉柱;张瑞生 刊期: 1998年第02期
MR成像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和多平面成像能力,被认为是评估骨肿瘤的主要成像技术之一.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对骨肿瘤特征的认识也逐步提高,对骨肿瘤诊断、术前分期、疗效评估及复发检测均有很大帮助.
作者:靳激扬;杨世埙;许建荣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横纹肌肉瘤的临床与X线特点.材料与方法:对本组8例及文献中29例共37例临床和X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7例中男28例,女9例.年龄9~61岁,平均37.4岁.病程2~14个月,平均7.5个月.病变位于胫骨13例,占35.1%;股骨10例,占27%;肱骨5例,占13.5%;胸椎2例,占5.4%;骶骨2例,占5.4%;颅骨2例,占5.4%;腓骨1例,占2.7%;腰椎1例,占2.7%;跟骨1例,占2.7%.骨质呈斑片状破坏22例,占59.5%;斑点状破坏9例,占24.3%;大块溶骨性破坏4例,占10.8%;斑片状破坏伴膨胀改变2例,占5.4%.病灶区伴斑点状钙化3例,占8.1%;层状骨膜反应3例,占8.1%;有软组织肿块7例,占18.9%.结论: (1)好发于股骨、胫骨、肱骨,占75.7%;(2)31~40岁是发病高峰,占29.7%;(3)骨质以斑片状溶骨性破坏为主,占59.5%;(4)易误诊为骨肉瘤,占64.9%.
作者:邱乾德;贾雨辰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目的:总结经神经显微外科手术证实的39例前交通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材料与方法:根据标准侧位片,将其中30例囊性前交通动脉瘤分为前下型和后上型.结果: 前下型20例,后上型10例.结论:前下型手术操作简便,预后良好;后上型操作难度大预后差.根据此分型,按载瘤动脉侧选择手术进路,评估预后,对临床外科手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曹喜才;贺能树;孙建中;张长林;杨建国;吕提文;高永中 刊期: 199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