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柳雨希;陈西庆;王惠萍;李文静
目的:探讨奥氮平和帕利哌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7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奥氮平治疗(38例,奥氮平组)和帕利哌酮治疗(38例,帕利哌酮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末做糖耐量试验,测定空腹胰岛素、C肽、甘油三酯、胆固醇、瘦素,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共观察4周。结果:治疗第4周末,奥氮平组餐后1h、2h的血糖值比治疗前明显升高(t=2.47,4.75;P<0.05),而帕利哌酮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奥氮平组(23.5%,8例)患者糖耐量减低的发生率高于帕利哌酮组(2.7%,1例),差异有显著性(χ2=4.542,P<0.05)。结论: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餐后血糖值的影响大于帕利哌酮。
作者:刘毅;廖世棚;戢秋明;李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知信行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及其家属给予相关行为干预,对照组仅给予一般的疾病指导和随访。并采用相关问卷和量表对两组患者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间相关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及随访后,干预组SDS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t=-2.57,P<0.05),PANSS量表中阴性症状(t=-2.99,P<0.05)、一般病理学(t=-0.35,P<0.05)评分低于对照组, ITAQ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t=2.7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家庭为基础的综合干预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
作者:陶婵梅;丁淑艳;诸雅芳;李雪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高校编外辅导员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对江苏五所高校的编外辅导员的问卷调查,通过GM(1,N)建模,对影响编外辅导员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各影响因素的驱动系数极性均为正,且自我发展(1.0638)、经济报酬(0.8754)和工作环境(0.3433)的驱动系数较大。结论:影响编外辅导员离职倾向的三个关键性影响因素:自我发展、经济报酬和工作环境。
作者:何蓓蓓;张雪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对国内外孕妇产前心理状态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进行综述,阐述了孕妇的个性特征、应对方式、对怀孕知识的认知、是否做好怀孕准备、不良妊娠史、对胎儿性别的期待、社会支持、生活压力事件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对孕妇孕期心理的影响。旨在为预防孕妇产前不良心理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唐丽娟;孔祥;郝圆圆;陈曦;胡鸿毅;秦阳;张婷婷;袁红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究服刑人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建立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SCL-90对348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回归分析表明,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β=-0.194,P<0.001);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服刑人员人格特质中的因素Q4、因素O与应对方式是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同时起完全中介作用(c'=-0.018,P<0.05)。结论: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直接或间接通过人格与应对方式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靳海风;曾祥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护士睡眠质量的状况,分析影响其睡眠质量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护士的睡眠质量,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及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以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该院206名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该院PSQI>7分者共69人(33.5%),PSQI平均得分(6.72±3.27),与常模比较差异显著(t=20.84,P<0.05);②不同科室的护士在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及PSQI总分差异显著(F=3.903,5.543,2.448,3.079;P<0.05),其他4个因子的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临床护士整体睡眠质量差,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以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作者:刘蕴;陈公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团体正念认知训练对改善大学生焦虑水平的作用。方法:以15名自愿参与并经过筛选的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每周1次总共8次的团体正念认知训练。干预前中后期均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焦虑自评量表以及五因素正念评估量表对成员进行施测。同时,收集成员的主观报告并作定性分析,探究正念对个体的具体影响。结果:①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在状态焦虑水平上,中测相较前测,后测相较前测,分数降低都具有显著性(t=3.423,5.968;P<0.01);在特质焦虑水平上,中测相较前测,后测相较中测,后测相较前测,分数降低都具有显著性( t=2.484,2.409,0.05;t=5.154,P<0.01);②焦虑自评量表:中测相较前测,后测相较前测,分数降低都具有显著性(t=5.530,5.614;P<0.01);③五因素正念评估量表:在“有觉知地行动”1项上,分数呈现先显著下降后显著上升的趋势,正念水平整体有所提高;④成员主观报告正念在缓解焦虑、改善个体身心健康与生活状态方面有积极作用。结论:团体正念认知训练对改善大学生焦虑水平以及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钟佳涵;李波;刘素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81例鼻咽癌放疗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生活质量量表( QLQ-C30),分别对鼻咽癌病人护理干预前后进行全面测量与评估。结果:①护理干预后鼻咽癌放疗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t=5.564,4.663;P<0.05);②护理干预后鼻咽癌放疗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健康状况6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干预前( t =-4.216,-3.652,-3.283,-3.878,-2.496,-4.315;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放疗的副反应,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亚婷;牛亚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高职生过长的久坐行为如电脑前看视频、玩游戏、坐着玩手机等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不可忽视的课题。较可靠的测量工具是评估久坐行为水平及其对健康的危害的前提。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开放式问卷测量、结构式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法,初步考察了某一高职院校学生久坐行为自编问卷的信效度及其与抑郁及各因子的关联性。结果:开放式调查、久坐行为自编问卷与国际体力活动问卷久坐行为条目所测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12.58分钟/天、549.92分钟/天和466.99分钟/天;同时,久坐行为与抑郁量表人际因子的简单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r=0.306,P<0.05)。结论:高职生久坐行为自编问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他们的久坐行为时间普遍过长并且提示久坐行为与抑郁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
作者:叶孙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团体心理干预在治疗伴有情绪障碍的ⅢB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伴有情绪障碍的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0例采用2011年泌尿外科指南推荐治疗方法,治疗1组30例采用指南推荐治疗联合健康教育,治疗2组30例采用指南推荐治疗联合团体心理干预,治疗期间各组患者每周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 NIH-CPSI)进行评分,比较分析不同组间患者治疗期间8次NIH-CPS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前列腺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2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和治疗1组(t=8.212,P<0.001;t=2.876,P<0.05)。结论:药物治疗联合团体心理干预是治疗伴有情绪障碍的ⅢB型前列腺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捷;顾昭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组式“农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DSM-IV)诊断标准的83例长期住院的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小组式”农疗组为研究组共45例,非农疗组为对照组共38例。“小组式”农疗包括每2天1次进行2小时农业劳动。6个月后评估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 PSP)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NOSIE)。结果:训练前,两组比较PSP和NOSIE的各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PSP =0.60,P>0.05);而训练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PSP评分及NOSIE中社会能力、社会兴趣、总积极因素因子和病情总评分明显改善(t分别为-3.14,3.67,2.74,3.46,2.52;P<0.05),而其他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训练前后,研究组PSP评分、NOSIE中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抑郁、总积极因素因子分、总消极因子分及病情总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72,-14.18,-10.12,-10.73,2.66,3.27,-17.59,2.07,-12.79;P<0.05),训练后均明显好于训练前成绩,而NOSIE中精神病表现和迟缓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1.88;P>0.05)。结论:“小组式”农疗是一种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治疗方法,有条件可以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士巧;崔卫东;赵幸福;金圭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418名陆军官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抑郁程度军人的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存在显著差异(F=13.241,P<0.001;F=7.807,P<0.001;F=2.736,P<0.05;F=35.060,P<0.001);②相关分析表明,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存在显著性相关(r=0.037,-0.265,-0.165,-0.490;P<0.01);③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对抑郁的预测力较强,能够预测军人抑郁35.5%的变异量,且认知重视对抑郁具有促进作用,自我安慰、情感求助、行为抑制对抑郁具有抑制作用。结论:军人情绪调节方式是军人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黄华涛;冯正直;王立菲;杨国愉;吴高杰;马振坤;陈琳;刘派予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学习投入量表(LES)对藏族初中生982人进行整群施测。结果:①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得分分别为(2.132±2.110)和(3.309±3.261);男生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4.169,P<0.01),而女生学习投入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40.24,P<0.01);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总分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F=47.820,40.563;P<0.01);②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439(P<0.01),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为密切的是学习态度因子;③藏族初中生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拒绝和否认、母亲偏爱因子共同解释学习投入变量自我和谐的16.4%的变异。结论: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具有自身的特点。
作者:周鹏生;吕欢;杨娟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童年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 CTQ-SF)、一般情况调查表对52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正常对照组48例进行测查。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及躯体忽视4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情感虐待(Waldχ2=9.163,P<0.01),情感忽视(Wald χ2=4.750,P<0.05),性虐待(Waldχ2=4.519,P<0.05),躯体忽视(Wald χ2=4.602,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童年期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及躯体忽视是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萍;柳雨希;陈西庆;王惠萍;李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催眠诱导方式、催眠时间对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效方法。方法:招募90名广西大学大学生,根据3种催眠方式(直接催眠、间接催眠、自我催眠)和两种催眠时间(15分钟和30分钟)随机分为6组,催眠的前后分别填写情绪自评九点量表。结果:催眠对于大学生积极情绪有显著影响(t=8.025,P<0.05)。在3种不同的催眠诱导方式中,间接催眠(1.68±0.98)效果好于直接催眠效果(1.13±1.74)。结论:催眠对大学生积极情绪具有正向作用,并且间接催眠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情绪。
作者:杨琛;王雅琳;陈睿;徐明津;黄霞妮;杨新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对焦点解决心态问卷( SFMS)进行中文版的修订、检验本问卷的信效度,并探究焦点解决心态与自我效能感和积极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结合中国文化及语言习惯对SFMS进行中文版修订,接受培训者(44人)和待接受培训者(138人)完成了问卷测试,问卷还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 GSES)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 PANAS),结果:修订量表中的各项目有较好的区分度;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修订后SFMS是单维的,这与原量表结构一致,单因素潜变量可解释总方差的46.6%;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χ2/df=1.99,NFI、GFI、CFI、IFI都在0.90以上且近似1,各项拟合指数均符合测量学要求;修订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0.85;该量表与成人素质希望量表(ADHS)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42(P<0.01)。中文版SFMS与GSES、PANS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0.40(P<0.01)。结论:中文版SFMS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与自我效能感和积极率存在正相关。
作者:李晓莉;骆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浙江省部分体检对象的血压一般情况,探讨和分析其受各因素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3年间来院体检的2679名体检对象。采用袖带加压法测量血压值,根据填写一般情况及生活方式调查表获取其他数据信息。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血压值在不同年龄、血型、职业这几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F=-2.997~17.104,P<0.05);在不同饮食习惯、吸烟、喝酒、压力来源的状态下,血压值均有显著差异( F=1.910~18.386,P<0.05);各因素影响大小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B=-0.149~0.307,P<0.01),发现性别、年龄、饮食习惯、出行方式均与高血压患病有着较大影响。结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持运动习惯均对控制血压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较大帮助,其中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子。
作者:姚雪芬;宋洁;叶云霞;王琳;钟晓燕;周晓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状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在校大学生67名,对其施测内隐联想测验( IAT),测评其内隐自尊水平;并分别采用Leary交往焦虑量表( IAS)、Rosenberg自尊量表( SES)评价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和外显自尊水平。结果:筛选出有效被试58名,有效率为86.6%。大学生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27,P<0.01),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无显著相关,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ZIAT-ZSES)与社交焦虑水平之间有显著正相关(r=0.375,P<0.01)。结论:大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外显自尊对社交焦虑有缓冲作用。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外显自尊水平对社交焦虑进行干预。
作者:王媛丽;谢志杰;汪玉兰;南金花;张洪国;赫鹏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察独立学院大学生感戴、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感戴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问卷对382名被试进行测试。结果:①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的感戴(性别t=-2.98,P<0.01;年级F=4.92,P<0.01)、一般自我效能感(性别t=2.32,P<0.05;年级F=4.78,P<0.01)、生活满意度(性别t=-2.57,P<0.05;年级F=9.54,P<0.001)均存在显著差异;②感戴、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及其6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③感戴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影响生活满意度。结论:独立学院大学生感戴、一般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感戴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作者:和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护理专业大学生复原力的情况,分析影响其复原力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及预防,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在广东药学院大一~大四护理专业本科生中,随机抽取358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由刘兰兰编制的大学生复原力量表,并用SPSS 19.0做统计分析。结果:①护理本科生在性别方面总体复原力有显著差异,女生的总体复原力水平高于男生(F=5.001,P<0.05);②在社会交往方面,不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的复原力水平高(F=7.687,P<0.05);在家庭支持方面,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1,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3,P<0.05)。在朋友支持方面,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9,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0,P<0.05)。在自我掌控方面,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45,P<0.05);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5,P<0.05)。结论:护理专业女生比男生的总体复原力水平高。社会交往、家庭支持、朋友支持、自我掌控等维度影响大学生复原力水平。
作者:刘蕴;杜文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