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52例疗效观察

王琳琳;李杰

关键词:伊曲康唑, 治疗, 花斑癣, 临床资料, 真菌, 选择, 门诊, 疗效, 镜检, 方法, 材料, 报告
摘要:我们从1999年4月~2000年3月用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5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门诊选择经临床和真菌镜检确诊的花斑癣共52例.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相关文献
  • 拉米夫定治疗肝功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观察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已得到临床肯定[1].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因缺乏严格的临床对照研究,尚没有列入治疗适应证,而临床上此类病人多,预后差.如果有活动性病毒复制伴有明显的肝细胞炎症,应用拉米夫定抑制病毒,从而控制炎症,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从理论上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在病人及家属知情并签字同意的情况下,我科治疗了36例失代偿性肝硬化病人,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楼莲青;陈永新;盛吉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女性尖锐湿疣30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尖锐显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随着性病的增加,尖锐湿疣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其发病率仅次于淋病占第二位[1].本病因发病人数多,传染性强,故应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的高度重视.总结我院及北大人民医院资料完整的女性尖锐湿疣30例,全部病例均手术活检术后病理证实.现对其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做进一步的总结和分析.

    作者:孙兆田;张娟;王树村;鲍冬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四联活菌片联合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目的:对四联活菌片联合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轮状病毒流行期住院的急性腹泻病人共150例,病程3 d以内,经电镜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为轮状病毒90例,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n=48)服用普乐拜乐片及肌注基因工程a-1 b干扰素,对照组(n=42)利巴伟林肌注或静点,二组在纠正脱水、酸中毒等治疗方案相同,且均不用抗生素、止泻药.结果:治疗组在退热时间,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四联活菌剂普乐拜尔片联合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肯定,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卫星;刘喜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分析

    目的:研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情况及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FORTUNE 2000细菌生化药敏鉴定分析仪测定其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年龄分布为5~80岁,男性为280例,女性为136例.416株不动杆菌中有331例是鲍慢不动杆菌,占79.6%,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高敏,其他敏感次序为舒普深、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等.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严重,诊断与治疗有赖于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结果,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现感染株,必须迅速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王忠利;张萍;宫爱华;何晓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STD患者及性高危人群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研究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在STD患者及性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培养法对421例STD患者、84例性乱者和185例性病伴侣进行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检测.结果:STD患者、性乱者和性病伴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42.28%、35.71%和40.0%,与健康人群(13.4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56.61、19.44、38.16,P<0.005).前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1.25、0.28、0.45,P>0.05).Uu感染率(15.22%)与Mh(5.22%)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x2=37.61,P<0.005).男性Uu和Mh感染率(分别为8.57%、2.08%)与女性(分别为23.61%、9.18%)比较,女性明显高于男性(x2=29.82、17.36,P<0.005).Uu和Mh混合感染率(20.43%)明显高于Uu(15.22%)或Mh(5.22%)的单独感染率(x2=6.41、71.45,P值分别为P<0.05、P<0.005).结论:Uu和Mh在STD患者、性乱者和性病伴侣中流行、感染率高,在性病的防治和监测工作中应加以重视.

    作者:胡四海;段明;杨胜辉;余敏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糖尿病足并感染46例细菌临床分析

    糖尿病患者常因多种因素并发糖尿病足感染,占糖尿病住院病人的4%~5%,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1].为了解糖尿病足(DF)感染菌种以选用敏感抗生素,我们总结了46例糖尿病足并感染的病例加以分析.

    作者:王晓梅;曲建梅;刘雅卓;张晓青;冯海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双歧三联活菌+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同时应用治疗急性菌痢的疗效.方法:急性菌痢67例,男41例,女26例,年龄18~58(37.91±12.61)a.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在一般补液、退热的同时以双歧三联活菌胶囊2粒bid po,及氧氟沙星针0.2 givgtt bid,连用5 d;前者以避开后者的血药高峰期后服用;对照组33例,在一般补液、退热的同时加用氧氟沙星针0.2 givgtt bid连用5 d.结果:两组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治疗组为(2.51±0.78)、(2.39±0.75)、(2.41±0.44)、(2.14±0.64)、(5.52±0.87);对照组为(3.47±0.91)、(3.10±0.75)、(3.04±0.69)、(2.67±0.56)、(3.35±0.85);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临床有效率对照组为75.76%,治疗组为97.06%,与细菌清除率相一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菌痢,无论是改善临床症状还是临床疗效均有显著意义.

    作者:林廷塔;杨胜风;金励前;王冰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牙周可疑病原菌和牙周临床指数的变化

    目的: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的不同时间进行龈缘菌斑的微生物学检查和牙周状况的临床检查,以探讨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牙周可疑病原菌和牙周状况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选择18名固定正畸患者,于矫治器戴入前和戴入后1、3、6月分别检查16、41牙位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并在近中颊侧颊轴角处采集龈缘菌斑样本,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方法测定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检出量(CFU/g)和检出率.结果:与基线相比,观察期内龈缘菌斑的G ̄产黑色素厌氧杆菌检出量和检出率在两个牙位均升高(P<0.05),41的优杆菌、弯曲杆菌、拟杆菌、普氏菌亦有升高(P<0.05).临床指标中16的牙龈指数(颊侧)和探诊深度(颊、舌侧)升高;41的菌斑指数(舌侧)降低(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戴入后虽然可通过严格的口腔卫生指导有效控制牙面菌斑,但仍可引起牙周可疑病原菌增加.

    作者:吴爱华;吴亚菲;肖丽英;肖晓蓉;朱珠;龚其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贝飞达和乳果糖协同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临床观察

    目的:为了探讨贝飞达和乳果糖协同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对排除器质性病变且符合诊断标准的86例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以:(1)调整饮食:强调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避免长期吃细粮和高蛋白饮食,给一些粗粮、蔬菜、水果、红薯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适量补充水分;(2)训练按时排便习惯;(3)每日适量活动;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服贝飞达和乳果糖口服溶液,15 d为1疗程.结果:1疗程结束后,对照组两次排便间隔时间较治疗前缩短,但相比无显著性意义(t=1.31,P>0.05),观察组两次排便间隔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相比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2.44,P<0.001).结论:贝飞达和乳果糖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姜秀菊;刘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小板活化状态与肝硬化

    目的:探讨肝硬化(LC)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在其中的作用.方法:肝硬化35例,正常人30例,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结果:LC患者和正常人血小板表面膜蛋白CD61、CD63、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分别为(78.27±30.23)、(3.52±6.01)、(4.32±3.28)和(42.18±14.92)、(0.51±0.34)、(0.36±0.31),LC患者比正常人明显升高(P<0.05,P<0.05,P<0.01).结论:CD61、CD63、PAC-1可以作为LC患者诊断及疗效观察的一个指标.

    作者:李桂芝;温方红;张磊;姚美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甲型链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及粘附影响的体外观察

    目的:观察甲型链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及粘附的影响.方法:建立白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梯度模型,并引入甲型链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或其培养后上清;建立人脐周静脉内皮细胞EVC-304的六孔板生长模型,与上述白假丝酵母菌生长梯度(引入及未引入甲型链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共同孵育.计数粘附数.结果:引入甲型链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白假丝酵母菌生长缓慢,对人脐周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数减少;而引入甲型链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后上清的白假丝酵母菌生长良好.结论:甲型链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及其对人脐周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此种抑制作用与甲型链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分泌作用无关.

    作者:赵辉;赵迎超;顾东明;黄庆华;曹雪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235例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区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VITEK-6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结果:革兰阴性菌是本地区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70.64%(166/235),其中大肠埃希菌占革兰阴性菌的66.87%(111/166),其次为克雷伯菌属10.84%(18/166).主要致病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为主38.7%(24/62).革兰阴性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耐药率高,革兰阳性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 8种抗生素耐药率均偏高.治疗首选万古霉素、呋哺类、利福平等抗生素.结论:大肠埃希菌是本地区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建议临床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

    作者:张娟;王佩芬;黄源春;张凌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儿科医院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儿科院内感染发病情况、发病诱因及病程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儿科住院患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院内感染发生率5.28%,医院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病、抗生素相关.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2.5%,其次变形杆菌占28.4%,发生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结论:医院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病、抗生素密切相关.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作者:吴焕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食品加工企业的空气污染调查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食品生产发展迅速,产品、品种日益增多,极大地繁荣了食品市场.但有关资料[1]表明,食品因微生物污染而导致不合格占30%~50%.污染原因很多,其中生产车间空气细菌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为了了解食品生产车间空气中细菌污染情况并探讨空气污染与产品的关系,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作者:吴斌;秦成;宋慧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微生态学与免疫学关系探讨

    1引言微生态学与微生物学仅一字之差,简言之都是研究微生物与生命的关系,前者研究非致病微生物群,后者研究致病微生物.微生态学尚未列入必修课也未列入选修课,足见人们对它的不认识.然而,它很可能成为揭示生命奥秘的极重要课程,是太平盛世的中国人欣开了生命科研新一页的主导学科.已有人和院校对它重视和研究.大连医科大学魏曦院士(已故)、康白教授等奠定和发展了我国微生态学,在国内外有很好的影响.

    作者:胡桂芝;罗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52例疗效观察

    我们从1999年4月~2000年3月用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5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门诊选择经临床和真菌镜检确诊的花斑癣共52例.

    作者:王琳琳;李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一株枯草芽胞杆菌分解淀粉能力的研究

    目的:研究一株枯草芽胞杆菌分解淀粉的能力及其α-淀粉酶活性.方法:实验设无淀粉对照组及不同淀粉浓度实验组.接种枯草芽胞杆菌,37℃恒温摇床,200 r/min,连续培养,不同时间段内测酶活值、细菌计数及淀粉消耗量.结果:淀粉浓度在1.75%时淀粉消耗量、α-淀粉酶活性、细菌数及发酵生物量干重均较0.5%、1.0%实验组明显增加.结论:37℃温度下,枯草芽胞杆菌分解淀粉的能力很强.

    作者:金志雄;吴文琴;张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本地区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状况.方法:对131例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1例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6.3%,从113例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培养出14种117株细菌,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为常见(45.2%),其构成比显著高于其他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前列腺液分离菌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生素耐药,而对万古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呋喃唑酮、多粘菌素B等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是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原菌,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曾跃斌;辜红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幼女外阴阴道炎210例病原体检测

    随着近几年性病患者的不断增多,幼女外阴阴道炎在皮肤科门诊也有急剧增多的趋势,尤其在儿童皮肤科门诊.我们于2002年6月~2003年7月接诊210例幼女外阴阴道炎患儿,并对其进行病原体检测,以探讨幼女外阴阴道炎病原微生物的分布特点.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卫风蕾;孙枫;叶秋月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一株携带质粒的人两歧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分离携带天然质粒的人双歧杆菌.方法:用自制的改良型Blb双歧杆菌选择培养基,从人新鲜粪便分离双歧杆菌,对初步质粒检测阳性的单菌落通过糖发酵试验、(G+C)mol%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结果:筛选到一株携带天然质粒的人双歧杆菌,编号B200304,在1.0%琼脂糖凝胶上,测得质粒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2 kb.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和糖发酵试验等生理生化特征研究,证明该菌株为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HPLC法测得其(G+C)mol%为55.6,16SrDNA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该菌株为两歧双歧杆菌.结论:分离得到一株携带天然质粒的人两歧双歧杆菌新菌株.

    作者:马永平;钟贞;易发平;宋方洲;邱宗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