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常见L型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分析

可秋萍;朱智玲;李建敏

关键词:L型细菌, 耐药性分析, 抗生素应用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主要L型致病菌的分布以及对目前常用性变化趋势.方法对2000年7月~2003年7月临床分离的753株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常见,它们共同对阿米卡星霉素敏感,敏感率达77%以上,共同对罗红霉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阿奇霉素耐药,耐药率均在45%以上.结论与我院5年前及10年前L型细菌耐药性对比,抗生素耐药性已发生变迁.掌握L型细菌耐药性的动态,合理使用抗生素.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歧杆菌发酵对豆芽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及组分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发酵对豆芽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及组分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检测波长260 nm,测定豆芽汁中金省异黄素、大豆黄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通过发酵处理后,豆浆中总大豆异黄酮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大豆异黄酮甙元的浓度较未经过发酵处理的豆浆组明显增加(P<0.05);而大豆异黄酮糖甙的浓度却明显降低(P<0.05).结论豆浆中的大豆异黄酮糖甙在双歧杆菌的β葡萄糖苷酶作用下水解为异黄酮甙元,异常酮甙元的浓度显著增加.

    作者:刘佳明;吕德志;张大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代谢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用气相色谱分析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提取物,结果表明乳酸杆菌提取物中乙酸的含量很高,双歧杆菌提取物挥发性脂肪酸种类较多,有乙酸、丙酸、异丁酸及丁酸等多种短链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短链脂肪酸很可能是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提取物抑菌的主要活性成分.

    作者:文姝;刘欣;袁杰利;满洪升;于静;汪剑萍;唐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贝飞达、制霉菌素等合用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小儿霉菌性肠炎多在机体感染后、免疫功能低下、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条件下发生.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我院自1997年9月~2003年9月应用贝飞达、制霉菌素、思密达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50例,现将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李传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临床常见L型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主要L型致病菌的分布以及对目前常用性变化趋势.方法对2000年7月~2003年7月临床分离的753株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常见,它们共同对阿米卡星霉素敏感,敏感率达77%以上,共同对罗红霉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阿奇霉素耐药,耐药率均在45%以上.结论与我院5年前及10年前L型细菌耐药性对比,抗生素耐药性已发生变迁.掌握L型细菌耐药性的动态,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可秋萍;朱智玲;李建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的意义

    目的检测HIV阴性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3例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46例已经数疗程驱梅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并与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1.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CD3、CD4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与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CD8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CD8淋巴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CD4/CD8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CD4/CD8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的检测结果相比,CD3、CD4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及CD4/CD8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经治疗梅毒患者CD8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P<0.05).结论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均存在细胞免疫不平衡和免疫抑制,这种异常可降低机体抵抗和消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能力,并且可能是梅毒患者难于治愈,RPR持续阳性的主要原因.

    作者:杨日东;梁艳华;林路洋;田广南;陶小华;蔡川川;张文君;林仕英;梁慕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电离测量法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目的建立一种电离测量法14G尿素呼气试验,用于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方法口服14C尿素胶囊后,呼气14CO2直接采集于Ca(OH)2干粉垫上,14C吸收量以双盖勒计数检测.结果与经典液体闪烁测量法比较.81例幽门螺杆菌阳性和102例阴性病人接受验证试验.结果电离测量法诊断的准确性为略低于液体闪烁测量法的,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92.3%和96.2%,P>0.05),标本重复测试结论变更率略高于液体闪烁测量,差异无显著性(6.0%和2.2%,P>0.05).结论电离测量法14C-尿素呼气试验可用于医生办公室现场快速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

    作者:林木贤;张厚德;高燕;杜冀晖;麦丽文;朱丽娟;曾忠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65例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临床特点与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耐药状况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4月至2002年9月收治的65例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儿中14例细菌侵入途径与呼吸道、消化道、脐部及皮肤感染有关.15例新生儿败血症中发热6例,异常分娩8例,中性粒细胞与C反应蛋白多不升高.48例成人患者均有发热,昏迷19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0例,手术21例,血液透析5例,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26例,颅脑外伤、脊柱伤与多发伤16例,肺部感染24例,白细胞计数正常20例.65株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37株.儿科17株与成人48株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率比较:x2=8.197,P<0.005.结论做好围生期与哺乳期的保健.做好婴儿室、JCU、昏迷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防护和隔离,增强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无菌观念,是预防和减少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根本措施.儿科与成人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成人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有关.65株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敏感率为69.2%~95.4%.这些抗生素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首选药物.治疗中应注意预防二重感染.

    作者:陈湘义;虞洪斌;朱红青;金小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甲型副伤寒并发浆膜腔积液

    近年来温州地区甲型伤寒发病较前增多.甲型副伤寒是甲型副伤寒杆菌所致的败血症,常累及全身多部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出现浆膜腔积液者少见,往往不能及时被确诊.现将近五年来收住我院的甲型副伤寒并发浆膜腔积液患者8例报道如下.

    作者:林洁;戴元荣;颜雪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宫颈癌HPV-16感染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宫颈癌HPV-16感染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75例宫颈癌和81例宫颈炎组织的HPV-16蛋白和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PV-16蛋白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率(73.3%,55/75)与宫颈炎组织(81.5%,66/81)差异无显著性;P5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率(46.7%,33/75)高于宫颈炎组织(29.6%,24/81)(P<0.05).宫颈癌组织HPV-16阳性组的P53蛋白阳性率(49.1%,27/55)高于HPV-16阴性组(40.0%,8/20)(P<0.05);宫颈炎组织HPV-16阳性组的P53蛋白阳性率(36.4%,24/66)高于HPV-16阴性组(0%,0/15)(P<0.05).宫颈癌和宫颈炎组织HPV-16蛋白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HPV-16感染在宫颈癌和宫颈炎组织普遍存在,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上调可作为宫颈癌发生的预警信号,HPV-16可能通过导致p53基因突变促使宫颈癌发生.

    作者:吕鹏;王朝晖;吕申;张丽;任惠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院内深部真菌感染9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感染相关因素及诊断治疗措施.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经微生物检查证实的92例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2例患者中,肺部疾病26例,糖尿病19例,血液病及肿瘤19例,外科手术后13例,消化系统疾病6例,慢性肾脏病6例,风湿性疾病3例.主要感染真菌为白色念珠菌和酵母菌.感染相关因素: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病人65例,应用糖皮质激素22例,应用免疫抑制剂18例,应用气管切开或气管内插管以及中心静脉留置导管17例,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9例.治疗痊愈59例(64.1%),好转10例(10.9%),死亡23例(25%).结论白色念珠菌是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株,有逐年增加趋势,病死率高.与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有相关性.

    作者:徐玉珍;赵久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贝飞达,Bifido)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海斯药业有限公司开发出的新一代微生态制剂,为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经适当配合制成的活菌制剂,该3种菌皆分离自健康人体,易于在肠道定植,能直接补充肠道正常生理细菌,通过生物拮抗,抑制病原菌,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改善肠道功能和肝功能,增强免疫,预防肠道肿瘤等多种生理作用.我科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旨在评价双歧在联活菌胶囊在IBS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肠道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调与IBS的发病关系.

    作者:党柏林;高彦海;江秀珍;杨海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结肠途径治疗机辅助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结肠途径治疗机辅助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常规治疗加肠疗,观察时间为15 d,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变化,并观察临床症状和体症的改善情况.结果肠疗组患者的肝功能的恢复程度好于常规治疗组,且临床症状的改善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肠疗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肠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生化指标;肠疗治疗后肠道菌群仍轻度失调.

    作者:刘玉翠;孙迪;刘祥忠;杨景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钩端螺旋体病在我国的发现和防治

    1肺出血型钩体病的发现在1958年夏收期间,四川省温江地区农村爆发了一次史无前例、原因不明的特大疫情.众多的青壮年集体下田收割早稻,忽然病倒,高烧不退,咳嗽并每每伴有咯血,甚至肺大出血而突然死亡,致使当地医务人员、专家学者困惑不解,不知所措.

    作者:陈廷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变形链球菌对不同牙科充填材料的粘附及早期生物膜的形成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对不同牙科充填材料的粘附和早期生物膜的形成.方法比较经放射性同位素3H-TDR(3H-胸腺嘧啶核苷)标记的变形链球菌对3种唾液包被的充填材料的粘附.采用蛋白质测量试剂盒定量分析其对唾液蛋白的吸附量;采用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其对唾液白蛋白和α-淀粉酶的吸收率.结果各种材料对变形链球菌的粘附能力,对唾液蛋白的吸附能力均随着材料的不同而不同.Fuji IX对细菌的粘附量很高,但是对蛋白的吸附量却很低;而F2000对细菌的粘附量很低,对蛋白的吸附量却很高.结论在不同充填材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是不同的,提示早期生物膜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这种生物膜的差异对口腔微生态环境及龋病和/或牙周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筱薇;王扬;张强;高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医院内感染流行的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谱特征及其医院内感染流行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4株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分离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患者,采用纸片扩散法及E-test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MIC值测定,肠杆菌科基因组内重复一致序列聚集合酶链反应(ERIC-PCR)进行克隆株的DNA分型,耐药质粒转移及消除试验、等电聚焦电泳、PCR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及其克隆测序以识别其耐药基因和进行质粒定位.结果4株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复合制剂的MIC值较低外,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和氟喹喏酮类等抗生素均显示出了较高水平的多重耐药性;DNA分型证实为同一克隆株;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和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OXA-23定位在质粒上,PER-1定位在染色体上.结论本组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株,同一克隆株在不同感染个体间的相互传播导致了本次医院内感染的流行,产OXA-23和PER-1型β-内酰胺酶是其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罗兰;陆坚;马翠萍;聂晓英;廖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形态学标本的保存与制备

    在实验诊断学的实验教学中,形态学标本如管型,病理性脑脊液等的来源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在时间上,标本的来源有随机性,而上课时间是固定的,教学质量很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研究标本的保存与人工制备.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一些标本的保存和制备的体会,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减轻了寻找阳性标本的难度.

    作者:蔡晓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学生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正常携带状况研究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在大学生中的正常携带状况.方法采用培养法对314名未婚统招大学生和232名已婚成教大学生进行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检测.结果未婚大学生和已婚大学生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出率分别为12.10%和22.41%,后者明显高于前者(x2=10.31,P<0.005);已婚男、女大学生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出率(分别为17.44%和27.78%)明显高于未婚男、女大学生检出率(分别为8.33%和16.44%,x2=5.84、4.77P<0.05).未婚男、女大学生之间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y2=4.82,P<0.05),而已婚男、女大学生之间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x2=3.34,P>0.05).已婚和未婚大学生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出者中均以同时携带Uu和Mh较为常见.结论在校大学生中也有一部分人正常携带Uu和/或Mh,从他(她)们体内检出Uu和/或Mh一般不代表疾病状态.

    作者:胡四海;唐湘云;杨胜辉;余敏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学生尿沉渣中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um,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anis,Mh)在大学生泌尿道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培养方法对37例正常的在校大学生的尿沉渣进行Uu和Mh的培养.结果采用培养方法检测21.6%(8/37)的大学生Uu感染为阳性,其中分离阳性者全部是女生(8/20,40%),13.50%(5/37)大学生Mh培养为阳性,其中阳性者亦全部为女生,占女生人数的25%(5/20).结论Uu和Mh可能是女性泌尿道的正常寄生的微生物之一.

    作者:申元英;王晶;王涛;白丽;郭利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荧光定量PCR检测性病病原体的临床价值

    目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性病病原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对淋球菌(NGH)、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3种性病病原体进行定量测定,其结果与定性PCR相比较.结果2种方法对3种病原体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NGH95.7%,CT96.9%,Uu95.2%,阳性率差异分别为4.3%,3.1%4.8%.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阳性标本定量平均拷贝数分别为NGH 4.9×106,CT3.9×106,Uu 4.7×106.结论FQ-PCR操作更简便、快速,并且能准确定量,对于性病的诊断,病性的发展和愈后监测,疗效评价,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李浩鸿;高同举;张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冬虫夏草发酵制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的调节

    糖尿病是现代疾病中的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报告称,中国糖尿病和糖耐量递减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近年增长速度加快,患者绝对数量庞大.据估计,目前中国2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超过2 000万人,糖耐量递减病人不低于3 000万人.由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求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来解决这一世界难题.传统名贵中药冬虫夏草具有补肺、补肾和补虚损的作用,中医临床上将其组方,用于对糖尿病的治疗并获得一定疗效.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冬虫夏草制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的调控作用,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冰;金伟;于萌;齐宏哲;于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