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钩端螺旋体病在我国的发现和防治

陈廷祚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 专家学者, 医务人员, 肺出血型, 四川省, 青壮年, 钩体病, 大出血, 早稻, 疫情, 夏收, 特大, 死亡, 收割, 农村, 咯血, 困惑, 咳嗽, 集体, 地区
摘要:1肺出血型钩体病的发现在1958年夏收期间,四川省温江地区农村爆发了一次史无前例、原因不明的特大疫情.众多的青壮年集体下田收割早稻,忽然病倒,高烧不退,咳嗽并每每伴有咯血,甚至肺大出血而突然死亡,致使当地医务人员、专家学者困惑不解,不知所措.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常见L型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主要L型致病菌的分布以及对目前常用性变化趋势.方法对2000年7月~2003年7月临床分离的753株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常见,它们共同对阿米卡星霉素敏感,敏感率达77%以上,共同对罗红霉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阿奇霉素耐药,耐药率均在45%以上.结论与我院5年前及10年前L型细菌耐药性对比,抗生素耐药性已发生变迁.掌握L型细菌耐药性的动态,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可秋萍;朱智玲;李建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65例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临床特点与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耐药状况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4月至2002年9月收治的65例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儿中14例细菌侵入途径与呼吸道、消化道、脐部及皮肤感染有关.15例新生儿败血症中发热6例,异常分娩8例,中性粒细胞与C反应蛋白多不升高.48例成人患者均有发热,昏迷19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0例,手术21例,血液透析5例,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26例,颅脑外伤、脊柱伤与多发伤16例,肺部感染24例,白细胞计数正常20例.65株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37株.儿科17株与成人48株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率比较:x2=8.197,P<0.005.结论做好围生期与哺乳期的保健.做好婴儿室、JCU、昏迷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防护和隔离,增强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无菌观念,是预防和减少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根本措施.儿科与成人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成人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有关.65株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敏感率为69.2%~95.4%.这些抗生素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首选药物.治疗中应注意预防二重感染.

    作者:陈湘义;虞洪斌;朱红青;金小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贝飞达、制霉菌素等合用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小儿霉菌性肠炎多在机体感染后、免疫功能低下、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条件下发生.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我院自1997年9月~2003年9月应用贝飞达、制霉菌素、思密达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50例,现将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李传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的意义

    目的检测HIV阴性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3例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46例已经数疗程驱梅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并与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1.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CD3、CD4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与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CD8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CD8淋巴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CD4/CD8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CD4/CD8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的检测结果相比,CD3、CD4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及CD4/CD8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经治疗梅毒患者CD8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P<0.05).结论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均存在细胞免疫不平衡和免疫抑制,这种异常可降低机体抵抗和消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能力,并且可能是梅毒患者难于治愈,RPR持续阳性的主要原因.

    作者:杨日东;梁艳华;林路洋;田广南;陶小华;蔡川川;张文君;林仕英;梁慕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失代偿性肝硬化合并假白喉棒杆菌原菌及L型败血症1例

    假白喉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diphtheriticum)是寄居于人体咽喉和鼻腔黏膜,以往认为是不产毒素、无致病的正常菌群.近来认识到少数能引起下呼吸道感染[1],但由该菌发生败血症十分少见,现从失代偿性肝硬化合关败血症患者血液中培养出该菌原菌及L型,报告如下.

    作者:吴立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重组HBsAg疫苗辅以CpG ODN对转基因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

    目的利用免疫耐受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转基因(Transgenic mice,Tg)小鼠模型,研究重组HBsAg疫苗辅以CpG ODN的免疫治疗效果,为HBV的临床免疫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重组HBsAg疫苗单独或辅以CpG ODN,同时设干扰素(IFN)药物组和生理盐水(NS)照组,多次免疫治疗HBV转基因小鼠,于免疫前和末次免疫后2周、4周眼球后静脉丛取血,动态观察各组小鼠血清中HBsAg量、HBsAg阴转率、Anti-HBs阳性率和HBVDNA拷贝数的变化.在治疗后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变活动度以及SP组化法观察活肝组织中HBsAg表达量的改变.结果在免疫治疗后2周,HBsAg疫苗组和HBsAg+CpG组血清中的HBsAg量较免疫前和同期的IFN组、NS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并且到4周时降低作用依然很明显;免疫治疗后2周时两组100%出现Anti-HBs抗体;HBsAg+CpG组治疗后2周血清HBsAg有1只转阴,4周时阴转数增加到3只.其他三组中均无阴转;免疫治疗后2周至4周HBsAg+CpG组的小鼠HBV DNA的拷贝数可降低1~2个数量级,IFN组2周部分出现轻微降低但到4周时出现回升;HBsAg+CpG组肝组织中HBsAg量的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病理学检测显示HBsAg+CpG组肝组织中浸润大量淋巴细胞,可见恢复期的肝小叶.肝组织病变活动度情况为HBsAg+CpG组>HBsAg组>IFN组、NS组.结论CpG ODN增强重组HBsAg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重组HBsAg疫苗辅以CpG ODN可作为临床上免疫治疗慢性HBV感染的可行性途经.

    作者:杨淑凤;张卓然;李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西藏灵菇奶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

    目的研究用西藏灵菇对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及病理变化的调整作用.方法由林可霉素造成小鼠腹泻模型,并证实肠道菌群紊乱后,将其分成灵菇奶治疗组和自然恢复组,7 d后对每个组小鼠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同时取回肠末段组织标本用光镜及电镜观察黏膜结构的变化.结果抗生素模型组大多数小鼠肠道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小鼠肠道的正常菌群及病理组织改变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灵菇奶不仅对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而且对肠黏膜的修复有一定作用.

    作者:李丽秋;王春敏;宋淑贤;吴庆田;杨春佳;李美玉;施忠凯;马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标本葡萄球菌分离及抗菌谱分析

    目的了解男性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尿道分泌物和前列腺液葡萄球菌的分离及时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32型细菌鉴定分析鉴定分离自尿道分泌物和前列腺液的葡萄球菌及药敏试验,计算6种葡萄球以及耐甲氧西林(MRS)和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SS)的分离率及构成比,以x2检验统计分析其差异.结果尿道分泌物葡萄球菌分离率(7.17%)明显低于前列腺液(22.16%)(P<0.005).二者无论以溶血性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和构成比高,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种葡萄球菌分离率及构成比较低,其分离情况也存在差异.2种标本各型MRS都有很高的阳性率,各种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MRS对多种抗菌药敏感率明显低于MSS(P<0.005);各型MRS除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利福平和林可霉素,对其余药物敏感率(S+I)%较低;与总MRS比较,对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和呋喃妥因中1种或3种药物的敏感率(S+I)%,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模仿葡萄球菌或赛氏葡萄球菌差异有显著性(P<0.025);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凝固酶阴性的MRS为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显著降低且不同种存在差异,应重视各种MRS的分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达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费鲜明;吕火祥;胡庆丰;沈蓓琼;阮媚超;刘建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酪酸菌对肠道有益菌的增殖作用和共生关系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液体培养证明,酪酸菌能与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这些肠道有益菌共生.方法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的培养基中,加入1/3比例的酪酸菌发酵提取物,进行室温培养24 h.结果3种菌的活菌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4.00%、42.57%和6.76%.结论表明酪酸菌对肠道有益菌具有增殖作用.

    作者:朱晓慧;唐宝英;刘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贝飞达,Bifido)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海斯药业有限公司开发出的新一代微生态制剂,为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经适当配合制成的活菌制剂,该3种菌皆分离自健康人体,易于在肠道定植,能直接补充肠道正常生理细菌,通过生物拮抗,抑制病原菌,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改善肠道功能和肝功能,增强免疫,预防肠道肿瘤等多种生理作用.我科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旨在评价双歧在联活菌胶囊在IBS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肠道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调与IBS的发病关系.

    作者:党柏林;高彦海;江秀珍;杨海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阴道嗜酸乳杆菌菌液的制备与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从30例21~35岁健康妇女阴道中分离出5株嗜酸乳杆菌(使用api-20A及api-50CHL生化鉴定系列),经药物敏感试验从5株菌中选出敏感药物多的1株,再用api-20A生化鉴定,其鉴定值为42306022,符合嗜酸乳杆菌的鉴定结果.方法利用本株菌制成1.5麦氏单位、0.125麦氏单位和0.05麦氏单位的菌液.分别为高剂量组、正常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培养液)共12只新西兰雌性大白兔分为4组进行实验.每天一次给予每只兔子阴道内注入0.5ml上述菌液(对照组为培养液)连续5 d,观察受试雌兔的全身及阴道局部反应.实验后第7天进行动物解剖,分别取阴道黏膜0.1 g(细菌培养标本),0.2 g(病理切片标本),1 mm3左右(电镜标本),取心、肝和肾等组织各0.2 g(病理切片标本).结果(1):实验组9只兔子阴道黏膜均可培养出嗜酸乳杆菌,对照组却无.(2)12只兔子阴道及心、肝、肾组织细胞均无发生病理性改变.(3)电镜观察9只实验组兔子阴道黏膜切片中均可见到杆菌形状细菌定植于上皮细胞中,而对照组只可见到少量球菌形状细菌定植,且电镜下实验组兔子阴道黏膜上皮细胞均无病理性改变.结论使用乳酸杆菌菌液进行阴道局部灌注,高剂量、低剂量及正常量组受试雌性兔子的全身及阴道局部均无不良反应.由此可见,用活的乳酸杆菌制剂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是有可能的.

    作者:符振华;邱亿腾;张小庄;孙勇;潘令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甲型副伤寒并发浆膜腔积液

    近年来温州地区甲型伤寒发病较前增多.甲型副伤寒是甲型副伤寒杆菌所致的败血症,常累及全身多部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出现浆膜腔积液者少见,往往不能及时被确诊.现将近五年来收住我院的甲型副伤寒并发浆膜腔积液患者8例报道如下.

    作者:林洁;戴元荣;颜雪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院内深部真菌感染9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感染相关因素及诊断治疗措施.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经微生物检查证实的92例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2例患者中,肺部疾病26例,糖尿病19例,血液病及肿瘤19例,外科手术后13例,消化系统疾病6例,慢性肾脏病6例,风湿性疾病3例.主要感染真菌为白色念珠菌和酵母菌.感染相关因素: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病人65例,应用糖皮质激素22例,应用免疫抑制剂18例,应用气管切开或气管内插管以及中心静脉留置导管17例,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9例.治疗痊愈59例(64.1%),好转10例(10.9%),死亡23例(25%).结论白色念珠菌是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株,有逐年增加趋势,病死率高.与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有相关性.

    作者:徐玉珍;赵久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形态学标本的保存与制备

    在实验诊断学的实验教学中,形态学标本如管型,病理性脑脊液等的来源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在时间上,标本的来源有随机性,而上课时间是固定的,教学质量很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研究标本的保存与人工制备.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一些标本的保存和制备的体会,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减轻了寻找阳性标本的难度.

    作者:蔡晓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荧光定量PCR检测性病病原体的临床价值

    目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性病病原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对淋球菌(NGH)、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3种性病病原体进行定量测定,其结果与定性PCR相比较.结果2种方法对3种病原体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NGH95.7%,CT96.9%,Uu95.2%,阳性率差异分别为4.3%,3.1%4.8%.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阳性标本定量平均拷贝数分别为NGH 4.9×106,CT3.9×106,Uu 4.7×106.结论FQ-PCR操作更简便、快速,并且能准确定量,对于性病的诊断,病性的发展和愈后监测,疗效评价,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李浩鸿;高同举;张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钩端螺旋体病在我国的发现和防治

    1肺出血型钩体病的发现在1958年夏收期间,四川省温江地区农村爆发了一次史无前例、原因不明的特大疫情.众多的青壮年集体下田收割早稻,忽然病倒,高烧不退,咳嗽并每每伴有咯血,甚至肺大出血而突然死亡,致使当地医务人员、专家学者困惑不解,不知所措.

    作者:陈廷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Bcl-2、C-erbB-2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系

    目的探讨bcl-2凋亡抑制基因、c-erbB-2癌基因和细菌L型感染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革兰染色方法,检测了101例卵巢肿瘤中的bcl-2、c-erbB-2基因的表达,以及细菌L型的检出率.结果恶性肿瘤中Bcl-2、C-erbB-2蛋白产物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1),Bcl-2、C-erbB-2蛋白在卵巢恶性肿瘤中临床分期Ⅲ、Ⅳ期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病理分级Ⅲ级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级(P<0.01).细菌L型的检出率与腹腔淋巴结有转移、有腹水者比无转移及无腹水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细菌L型的检出率与肿瘤的类型、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cl-2、c-erbB-2基因在卵巢肿瘤中有不同程度异常表达,两种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明显相关性(P<0.01).L型感染极有可能导致基因的变异,因此L型感染可能成为诱发肿瘤形成的因素之一.bcl-2凋亡抑制基因、c-erbB-2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和变异,以及细菌L型感染可能相互协同在卵巢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杜丹丽;汪万英;赵发英;姚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冬虫夏草发酵制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的调节

    糖尿病是现代疾病中的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报告称,中国糖尿病和糖耐量递减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近年增长速度加快,患者绝对数量庞大.据估计,目前中国2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超过2 000万人,糖耐量递减病人不低于3 000万人.由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求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来解决这一世界难题.传统名贵中药冬虫夏草具有补肺、补肾和补虚损的作用,中医临床上将其组方,用于对糖尿病的治疗并获得一定疗效.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冬虫夏草制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的调控作用,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冰;金伟;于萌;齐宏哲;于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微生态制剂用于肠道系统疾病与其药物的比较

    1对象与方法我们在2002年5月~2003年7月对400例患者按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微生态制剂作为治疗组,另一组用临床常用药物如抗生素,消化系统用药及思密达等作为对照组,每组是200人.通过一年多的临床观察,确定微生态制剂用于肠道系统疾病收到十分满意的治疗效果.具体见表1.

    作者:朱滨艳;朱松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电离测量法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目的建立一种电离测量法14G尿素呼气试验,用于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方法口服14C尿素胶囊后,呼气14CO2直接采集于Ca(OH)2干粉垫上,14C吸收量以双盖勒计数检测.结果与经典液体闪烁测量法比较.81例幽门螺杆菌阳性和102例阴性病人接受验证试验.结果电离测量法诊断的准确性为略低于液体闪烁测量法的,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92.3%和96.2%,P>0.05),标本重复测试结论变更率略高于液体闪烁测量,差异无显著性(6.0%和2.2%,P>0.05).结论电离测量法14C-尿素呼气试验可用于医生办公室现场快速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

    作者:林木贤;张厚德;高燕;杜冀晖;麦丽文;朱丽娟;曾忠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