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陆坚;马翠萍;聂晓英;廖康
目的探讨结肠途径治疗机辅助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常规治疗加肠疗,观察时间为15 d,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变化,并观察临床症状和体症的改善情况.结果肠疗组患者的肝功能的恢复程度好于常规治疗组,且临床症状的改善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肠疗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肠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生化指标;肠疗治疗后肠道菌群仍轻度失调.
作者:刘玉翠;孙迪;刘祥忠;杨景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临床主要L型致病菌的分布以及对目前常用性变化趋势.方法对2000年7月~2003年7月临床分离的753株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常见,它们共同对阿米卡星霉素敏感,敏感率达77%以上,共同对罗红霉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阿奇霉素耐药,耐药率均在45%以上.结论与我院5年前及10年前L型细菌耐药性对比,抗生素耐药性已发生变迁.掌握L型细菌耐药性的动态,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可秋萍;朱智玲;李建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利用免疫耐受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转基因(Transgenic mice,Tg)小鼠模型,研究重组HBsAg疫苗辅以CpG ODN的免疫治疗效果,为HBV的临床免疫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重组HBsAg疫苗单独或辅以CpG ODN,同时设干扰素(IFN)药物组和生理盐水(NS)照组,多次免疫治疗HBV转基因小鼠,于免疫前和末次免疫后2周、4周眼球后静脉丛取血,动态观察各组小鼠血清中HBsAg量、HBsAg阴转率、Anti-HBs阳性率和HBVDNA拷贝数的变化.在治疗后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变活动度以及SP组化法观察活肝组织中HBsAg表达量的改变.结果在免疫治疗后2周,HBsAg疫苗组和HBsAg+CpG组血清中的HBsAg量较免疫前和同期的IFN组、NS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并且到4周时降低作用依然很明显;免疫治疗后2周时两组100%出现Anti-HBs抗体;HBsAg+CpG组治疗后2周血清HBsAg有1只转阴,4周时阴转数增加到3只.其他三组中均无阴转;免疫治疗后2周至4周HBsAg+CpG组的小鼠HBV DNA的拷贝数可降低1~2个数量级,IFN组2周部分出现轻微降低但到4周时出现回升;HBsAg+CpG组肝组织中HBsAg量的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病理学检测显示HBsAg+CpG组肝组织中浸润大量淋巴细胞,可见恢复期的肝小叶.肝组织病变活动度情况为HBsAg+CpG组>HBsAg组>IFN组、NS组.结论CpG ODN增强重组HBsAg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重组HBsAg疫苗辅以CpG ODN可作为临床上免疫治疗慢性HBV感染的可行性途经.
作者:杨淑凤;张卓然;李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从30例21~35岁健康妇女阴道中分离出5株嗜酸乳杆菌(使用api-20A及api-50CHL生化鉴定系列),经药物敏感试验从5株菌中选出敏感药物多的1株,再用api-20A生化鉴定,其鉴定值为42306022,符合嗜酸乳杆菌的鉴定结果.方法利用本株菌制成1.5麦氏单位、0.125麦氏单位和0.05麦氏单位的菌液.分别为高剂量组、正常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培养液)共12只新西兰雌性大白兔分为4组进行实验.每天一次给予每只兔子阴道内注入0.5ml上述菌液(对照组为培养液)连续5 d,观察受试雌兔的全身及阴道局部反应.实验后第7天进行动物解剖,分别取阴道黏膜0.1 g(细菌培养标本),0.2 g(病理切片标本),1 mm3左右(电镜标本),取心、肝和肾等组织各0.2 g(病理切片标本).结果(1):实验组9只兔子阴道黏膜均可培养出嗜酸乳杆菌,对照组却无.(2)12只兔子阴道及心、肝、肾组织细胞均无发生病理性改变.(3)电镜观察9只实验组兔子阴道黏膜切片中均可见到杆菌形状细菌定植于上皮细胞中,而对照组只可见到少量球菌形状细菌定植,且电镜下实验组兔子阴道黏膜上皮细胞均无病理性改变.结论使用乳酸杆菌菌液进行阴道局部灌注,高剂量、低剂量及正常量组受试雌性兔子的全身及阴道局部均无不良反应.由此可见,用活的乳酸杆菌制剂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是有可能的.
作者:符振华;邱亿腾;张小庄;孙勇;潘令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小儿霉菌性肠炎多在机体感染后、免疫功能低下、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条件下发生.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我院自1997年9月~2003年9月应用贝飞达、制霉菌素、思密达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50例,现将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李传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用气相色谱分析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提取物,结果表明乳酸杆菌提取物中乙酸的含量很高,双歧杆菌提取物挥发性脂肪酸种类较多,有乙酸、丙酸、异丁酸及丁酸等多种短链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短链脂肪酸很可能是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提取物抑菌的主要活性成分.
作者:文姝;刘欣;袁杰利;满洪升;于静;汪剑萍;唐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假白喉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diphtheriticum)是寄居于人体咽喉和鼻腔黏膜,以往认为是不产毒素、无致病的正常菌群.近来认识到少数能引起下呼吸道感染[1],但由该菌发生败血症十分少见,现从失代偿性肝硬化合关败血症患者血液中培养出该菌原菌及L型,报告如下.
作者:吴立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1肺出血型钩体病的发现在1958年夏收期间,四川省温江地区农村爆发了一次史无前例、原因不明的特大疫情.众多的青壮年集体下田收割早稻,忽然病倒,高烧不退,咳嗽并每每伴有咯血,甚至肺大出血而突然死亡,致使当地医务人员、专家学者困惑不解,不知所措.
作者:陈廷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检测HIV阴性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3例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46例已经数疗程驱梅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并与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1.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CD3、CD4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与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CD8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CD8淋巴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CD4/CD8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CD4/CD8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的检测结果相比,CD3、CD4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及CD4/CD8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经治疗梅毒患者CD8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P<0.05).结论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均存在细胞免疫不平衡和免疫抑制,这种异常可降低机体抵抗和消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能力,并且可能是梅毒患者难于治愈,RPR持续阳性的主要原因.
作者:杨日东;梁艳华;林路洋;田广南;陶小华;蔡川川;张文君;林仕英;梁慕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在大学生中的正常携带状况.方法采用培养法对314名未婚统招大学生和232名已婚成教大学生进行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检测.结果未婚大学生和已婚大学生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出率分别为12.10%和22.41%,后者明显高于前者(x2=10.31,P<0.005);已婚男、女大学生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出率(分别为17.44%和27.78%)明显高于未婚男、女大学生检出率(分别为8.33%和16.44%,x2=5.84、4.77P<0.05).未婚男、女大学生之间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y2=4.82,P<0.05),而已婚男、女大学生之间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x2=3.34,P>0.05).已婚和未婚大学生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出者中均以同时携带Uu和Mh较为常见.结论在校大学生中也有一部分人正常携带Uu和/或Mh,从他(她)们体内检出Uu和/或Mh一般不代表疾病状态.
作者:胡四海;唐湘云;杨胜辉;余敏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用西藏灵菇对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及病理变化的调整作用.方法由林可霉素造成小鼠腹泻模型,并证实肠道菌群紊乱后,将其分成灵菇奶治疗组和自然恢复组,7 d后对每个组小鼠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同时取回肠末段组织标本用光镜及电镜观察黏膜结构的变化.结果抗生素模型组大多数小鼠肠道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小鼠肠道的正常菌群及病理组织改变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灵菇奶不仅对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而且对肠黏膜的修复有一定作用.
作者:李丽秋;王春敏;宋淑贤;吴庆田;杨春佳;李美玉;施忠凯;马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性病病原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对淋球菌(NGH)、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3种性病病原体进行定量测定,其结果与定性PCR相比较.结果2种方法对3种病原体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NGH95.7%,CT96.9%,Uu95.2%,阳性率差异分别为4.3%,3.1%4.8%.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阳性标本定量平均拷贝数分别为NGH 4.9×106,CT3.9×106,Uu 4.7×106.结论FQ-PCR操作更简便、快速,并且能准确定量,对于性病的诊断,病性的发展和愈后监测,疗效评价,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李浩鸿;高同举;张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贝飞达,Bifido)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海斯药业有限公司开发出的新一代微生态制剂,为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经适当配合制成的活菌制剂,该3种菌皆分离自健康人体,易于在肠道定植,能直接补充肠道正常生理细菌,通过生物拮抗,抑制病原菌,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改善肠道功能和肝功能,增强免疫,预防肠道肿瘤等多种生理作用.我科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旨在评价双歧在联活菌胶囊在IBS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肠道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调与IBS的发病关系.
作者:党柏林;高彦海;江秀珍;杨海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谱特征及其医院内感染流行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4株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分离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患者,采用纸片扩散法及E-test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MIC值测定,肠杆菌科基因组内重复一致序列聚集合酶链反应(ERIC-PCR)进行克隆株的DNA分型,耐药质粒转移及消除试验、等电聚焦电泳、PCR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及其克隆测序以识别其耐药基因和进行质粒定位.结果4株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复合制剂的MIC值较低外,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和氟喹喏酮类等抗生素均显示出了较高水平的多重耐药性;DNA分型证实为同一克隆株;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和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OXA-23定位在质粒上,PER-1定位在染色体上.结论本组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株,同一克隆株在不同感染个体间的相互传播导致了本次医院内感染的流行,产OXA-23和PER-1型β-内酰胺酶是其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罗兰;陆坚;马翠萍;聂晓英;廖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cl-2凋亡抑制基因、c-erbB-2癌基因和细菌L型感染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革兰染色方法,检测了101例卵巢肿瘤中的bcl-2、c-erbB-2基因的表达,以及细菌L型的检出率.结果恶性肿瘤中Bcl-2、C-erbB-2蛋白产物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1),Bcl-2、C-erbB-2蛋白在卵巢恶性肿瘤中临床分期Ⅲ、Ⅳ期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病理分级Ⅲ级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级(P<0.01).细菌L型的检出率与腹腔淋巴结有转移、有腹水者比无转移及无腹水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细菌L型的检出率与肿瘤的类型、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cl-2、c-erbB-2基因在卵巢肿瘤中有不同程度异常表达,两种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明显相关性(P<0.01).L型感染极有可能导致基因的变异,因此L型感染可能成为诱发肿瘤形成的因素之一.bcl-2凋亡抑制基因、c-erbB-2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和变异,以及细菌L型感染可能相互协同在卵巢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杜丹丽;汪万英;赵发英;姚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体外液体培养证明,酪酸菌能与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这些肠道有益菌共生.方法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的培养基中,加入1/3比例的酪酸菌发酵提取物,进行室温培养24 h.结果3种菌的活菌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4.00%、42.57%和6.76%.结论表明酪酸菌对肠道有益菌具有增殖作用.
作者:朱晓慧;唐宝英;刘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在实验诊断学的实验教学中,形态学标本如管型,病理性脑脊液等的来源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在时间上,标本的来源有随机性,而上课时间是固定的,教学质量很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研究标本的保存与人工制备.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一些标本的保存和制备的体会,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减轻了寻找阳性标本的难度.
作者:蔡晓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um,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anis,Mh)在大学生泌尿道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培养方法对37例正常的在校大学生的尿沉渣进行Uu和Mh的培养.结果采用培养方法检测21.6%(8/37)的大学生Uu感染为阳性,其中分离阳性者全部是女生(8/20,40%),13.50%(5/37)大学生Mh培养为阳性,其中阳性者亦全部为女生,占女生人数的25%(5/20).结论Uu和Mh可能是女性泌尿道的正常寄生的微生物之一.
作者:申元英;王晶;王涛;白丽;郭利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耐药状况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4月至2002年9月收治的65例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儿中14例细菌侵入途径与呼吸道、消化道、脐部及皮肤感染有关.15例新生儿败血症中发热6例,异常分娩8例,中性粒细胞与C反应蛋白多不升高.48例成人患者均有发热,昏迷19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0例,手术21例,血液透析5例,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26例,颅脑外伤、脊柱伤与多发伤16例,肺部感染24例,白细胞计数正常20例.65株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37株.儿科17株与成人48株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率比较:x2=8.197,P<0.005.结论做好围生期与哺乳期的保健.做好婴儿室、JCU、昏迷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防护和隔离,增强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无菌观念,是预防和减少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根本措施.儿科与成人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成人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有关.65株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敏感率为69.2%~95.4%.这些抗生素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首选药物.治疗中应注意预防二重感染.
作者:陈湘义;虞洪斌;朱红青;金小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发酵对豆芽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及组分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检测波长260 nm,测定豆芽汁中金省异黄素、大豆黄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通过发酵处理后,豆浆中总大豆异黄酮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大豆异黄酮甙元的浓度较未经过发酵处理的豆浆组明显增加(P<0.05);而大豆异黄酮糖甙的浓度却明显降低(P<0.05).结论豆浆中的大豆异黄酮糖甙在双歧杆菌的β葡萄糖苷酶作用下水解为异黄酮甙元,异常酮甙元的浓度显著增加.
作者:刘佳明;吕德志;张大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