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与耐药质粒介导

吴耀光;赵学印;苑广盈;刘安蓉;申丽;王永瑞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耐药质粒, 质粒转化, 接合传递试验
摘要:目的:观察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与耐药质粒的关系,探讨耐药质粒在细菌之间传递的方式.方法:(1)配制耐药质粒提取试剂;(2)对LB细菌培养液进行耐药质粒的提取与检测;(3)对从12株ESBL细菌中提取的质粒进行质粒转化、质粒接合传递及药敏试验.结果:(1)此12株ESBL细菌中提取的耐药质粒进行电泳显示此质粒较大,约20.0 kb.(2)质粒转化后,其转化子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全部耐药,对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全部敏感.质粒结合传递体的耐药谱与以上相同.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与耐药质粒介导密切相关,耐药质粒能把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在细菌之间相互传递.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相关文献
  • 62种细菌基因组中密码子碱基位置上碱基分布的差异性及相关性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已完成测序的62种细菌基因组进行:1.同一密码子碱基位置上不同碱基分布频率的比较;2.不同密码子碱基位置上同一碱基分布频率的比较.结果显示:1.三个密码子碱基位置上及四种碱基的分布频率差异存在显著性;2.三个密码子碱基位置上的四种碱基的分布频率显著相关.结论提示,在细菌的进化过程中,任一密码子碱基位置上任一碱基的分布有可能受到所处密码子碱基位置及其他三种碱基分布的影响.

    作者:钟东;赵贵军;刘宇虎;杨兴龙;徐安龙;张振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10株肠道致病菌的分类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本地区肠道致病菌的分类及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腹泻疾病提供指导.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B法,用WHONET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10株肠道致病菌中,志贺菌属占70%,沙门菌属占3%,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占4.8%,副溶血弧菌占3.8%,阴沟肠杆菌占3.3%,鼠伤寒沙门菌占2.4%,霍乱弧菌占1.9%,其他占10.8%等;在志贺菌属中,福氏占87%,宋内占13%.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对三代头孢和IMP较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结论:福氏志贺菌是肠道的主要致病菌;临床怀疑菌痢时,应首选三代头孢、IMP.

    作者:边锋芝;马全萍;刘安荣;苑广盈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Th1细胞因子(IFN-γ)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Th1细胞因子IFN-γ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对胃上皮细胞的作用.方法:胃上皮细胞经IFN-γ处理后,流式细胞术测定表面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和Hp的黏附,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对Hp致胃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IFN-γ可诱导胃上皮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进而增加Hp的黏附.IFN-γ本身即可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并可促进Hp诱导的胃上皮凋亡.结论:Th1细胞因子IFN-γ参与并加剧了Hp感染所致的胃黏膜炎症.

    作者:林焕建;王继德;张亚历;白杨;周殿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微生态制剂丽珠肠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丽珠肠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门诊随机选择42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接受丽珠肠乐口服两周,观察患者多种症状如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腹泻便秘交替、黏液便、排便不尽感的变化.结果:使用丽珠肠乐治疗后,患者上述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总有效率为83.33%.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显著升高(P<0.01).结论:微生态制剂丽珠肠乐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颜玉;王艳凤;袁禧先;杨景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野外训练坦克兵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学研究

    目的:观察坦克兵野外训练的极端环境条件对坦克乘员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通过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动态观察32例参训坦克乘员粪便中肠菌群的变化规律.结果:参训后与参训前及对照组比较,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的数量均非常显著性降低(P<0.001);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均非常显著性升高(P<0.001);B/E值非常显著性降低(P<0.001);梭杆菌数量非常显著性升高(P<0.001);组间各厌氧菌种检出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检验,P>0.05).结论:坦克兵野外训练的极端环境条件对参训坦克乘员肠道菌群的生长、繁殖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可打破肠道微生态平衡,但其肠道内厌氧菌群中各菌种的定植确有一定的稳定性.

    作者:张桂兰;程薇莉;毕洪玲;何嫱;丁茗敏;赵瑛;徐卫国;孙学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即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高产AmpC酶的产生情况.方法:建立一种简易快速地检测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K-B药敏试验法:首先选择5种药敏纸片:IMP、FOX、FEP、CTX、CD03,依据纸片的抑菌环直径综合判断分析.怀疑产AmpC酶的菌株,用OB5抑制试验进一步证实.结果:使用该法分别检测产AmpC酶、ESBLs的4株标准株和多重耐药的70株铜绿假单胞菌和30株阴沟肠杆菌,结果各种标准株检测无误.7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产AmpC酶的有40株,产ESBLs的有18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的是5株,还有9株细菌两类酶检测均阴性,原因待分析.同时利用此试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诱导阳性率为42/70(60%)和阴沟肠杆菌的诱导阳性率为16/30(53.3%).结论:此法简易快速,能较好地鉴别产ESBLs或和AmpC酶株,并适用于临床常规检验.

    作者:叶英;李家斌;余鑫之;江晓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常乐康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报告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其严重程度临床差异很大,轻者常常在停用相关抗生素后很快缓解,而重者常需治疗[1].近半年来我们采用常乐康(口服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导如下.

    作者:王庆九;刘玉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的女性生殖道炎症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在女性生殖道炎症发生过程中的重要致病作用和临床特征,以期达到早期诊断,早期诊治的目的.方法:对妇科门诊683例初诊为女性急性或慢性生殖道炎症患者的宫颈分泌物进行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培养和鉴定,及其所致生殖道炎症患者的临床特性、表现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683例女性生殖道炎症患者检测结果,确诊由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感染所致的生殖道炎症共计249例,占36.5%(249/683),沙眼衣原体感染者87例(12.7%),解脲支原体感染者205例(30.0%),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合并感染者43例(6.3%),淋球菌感染31例(4.5%),其中沙眼衣原体合并淋球菌感染者22例,解脲支原体合并淋球菌感染者5例.结论:在诊断女性生殖道炎症时,由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的生殖道炎症不容忽视,尽管由这两种病原体所致炎症在临床表现上不具有明显的特征,但特定的病原学检查能非常有效地做出早期诊断,结合特异的防治能使本病彻底治愈得以保证.

    作者:陈红;吴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研究细胞凋亡的几种光镜形态学检测方法比较

    细胞凋亡是目前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研究方法有形态学,生物化学,酶联免疫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等不胜枚举.本文着重对形态学方法中的姬姆萨(Miasma's)染色,荧光(Hoechest 33342)加碘化丙啶(PI)排斥分析法以及台盼兰排染法等加以分析比较,找出以上各方法之特点,以便在凋亡细胞的光镜分析中择其所长,避开局限,灵活进行联合或选择性运用.

    作者:于曦;董光元;乔永平;朱晓洁;管晓东;王淑婷;解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复合生物添加剂对童子鸡饲养效果观察

    目的:对绿生元复合生物添加剂、单株好氧芽胞杆菌饲料添加剂对童子鸡的饲喂效果进行了考察.方法:实验分成三组,在全价饲料中各加入不同的添加剂,一组加入单株好氧菌的生物饲料添加剂;二组加入绿生元复合生物添加剂;三组加入抗生素既对照组.每组饲养1 400只鸡,添加剂量各为0.1%.从一日龄喂养开始到十周龄结束.结果:一、二、三组死亡率分别为12.5%、8.07%、12.43%;料重比分别为2.587、2.523、2.609.增重成绩对比,实验一、二组相对抗生素组分别是104.6%、108.1%(抗生素组为100%).结论:绿生元复合生物饲料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增强鸡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作者:张宾红;王晓曦;温朗聪;董永军;赵汝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与耐药质粒介导

    目的:观察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与耐药质粒的关系,探讨耐药质粒在细菌之间传递的方式.方法:(1)配制耐药质粒提取试剂;(2)对LB细菌培养液进行耐药质粒的提取与检测;(3)对从12株ESBL细菌中提取的质粒进行质粒转化、质粒接合传递及药敏试验.结果:(1)此12株ESBL细菌中提取的耐药质粒进行电泳显示此质粒较大,约20.0 kb.(2)质粒转化后,其转化子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全部耐药,对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全部敏感.质粒结合传递体的耐药谱与以上相同.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与耐药质粒介导密切相关,耐药质粒能把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在细菌之间相互传递.

    作者:吴耀光;赵学印;苑广盈;刘安蓉;申丽;王永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产酶革兰阴性杆菌致医院感染与耐药特性

    目的:了解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与诱导型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杆菌致医院感染的检出率及耐药特点,对产酶与不产酶菌株进行耐药性对比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双纸片试验检测ESBLs与诱导酶,Etest ESBLs试条确定产ESBLs菌株,对临床分离的960株细菌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哌拉西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对29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较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产ESBLs与不产ESBLs菌株之间呈现交叉耐药.结论:常规药敏试验不能完全反映产诱导酶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点,Etest ESBLs试条可提高检测ESBLs的阳性率和准确性,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高于非产酶菌株,ESBLs菌引起的感染,应用亚胺培南、头霉素类进行治疗.

    作者:冷军;孙玉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氟康唑联合斯皮仁诺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及局部应用氟康唑联合斯皮仁诺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临床确认为真菌性角膜溃疡16例,轻度口服斯皮仁诺200 mg,1次/d,局部滴用0.2%氟康唑眼药水1次/h;中度口服斯皮仁诺200 mg,3次/d,氟康唑100 mg,1次/d,局部滴用0.2%氟康唑眼药水半小时一次;重度口服斯皮仁诺200 mg,3次/d,氟康唑 100 mg,1次/d,避部滴用0.2%氟康唑眼药水10 min一次,斯皮仁诺粉剂加泰利必妥眼药膏点敷,2%碘酊烧灼溃疡面,必要时球结膜下注射氟康唑.结果:16例患者中13例治愈(81.25%),2例好转(12.5%),1例无效(6.25%).结论:口服及局部应用氟康唑联合斯皮仁诺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作用迅速,疗效显著,治疗方便,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牟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双歧杆菌模拟胃肠环境中抗性的研究

    采用PYG培养基,模拟胃肠环境,即低pH值(1.5~4.5),高胆汁酸盐(0.1%~0.4%)对青春双歧杆菌进行抗性研究.同时对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福氏志贺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性以及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氯霉素的耐药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春双歧杆菌在pH4.5时有较强的生存能力,4 h活菌数可达107CFU/ml以上.且能在含0.1%~0.4%的胆汁盐中存活,在0.1%~0.2%时4 h活菌总数可达106CFU/ml以上.同时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福氏志贺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且对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和氯霉素有耐受性.

    作者:刘吉成;王惠艳;刘伯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普乐拜尔治疗结肠炎引起的腹泻临床疗效观察

    针对成人结肠炎引起的腹泻及使用普乐拜尔治疗对其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岁以上年龄组腹泻、排便次数的临床体症均高于50岁以下年龄组.从总体看,高年龄组腹泻、排便次数均高于总体水平,而低年龄组则与高年龄相反.50岁以上年龄组腹泻人数为112人,每日排便在两次以上者占89.3%,而50岁以下年龄组腹泻人数为142人,每日排便在两次以上者占79%,明显低于50岁以上年龄组.从病史上看,病史大于8年组腹泻率明显高于病史在7年以下的两组,排便次数与2~7年组相似,明显高于病史2年以下组,腹泻率2~7年组与小于2年以下组异常无显著性.从年龄分组服用普乐拜尔疗效看,20~50岁组与50岁以上组服用普乐拜尔一周后腹泻改善不明显,服用两周腹泻明显好转,四周腹泻恢复效果佳.而20~50岁年龄组各服药后各时间段的好转率均高于50岁以上年龄组.从病程来看,各组服用普乐拜尔两周腹泻改善明显,四周腹泻恢复率达到较高水平.而2年以下组服药后各时间段的腹泻好转率均高于2~7年组和8年以上组.324例结肠炎患者有腹泻症状的255人,占78.7%,服用普乐拜尔治疗总有效率为91.4%.

    作者:于元龙;李建秋;迟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假单胞基因工程菌的开发应用现状与展望

    假单胞菌(Pseudomonas)是一群革兰阴性的杆菌或球杆菌,需氧生长,多数有鞭毛有动力.按照<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假单胞菌科包括29个属,数百个种和亚种.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土壤和水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界的碳、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1].

    作者:马展;张德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菌群改变及抗体反应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及机体免疫反应.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进行菌群分析,同时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IgG、IgM、IgA.结果:发现服用培菲康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急性期菌群与正常人相比,肠杆菌(8.82±0.69,P<0.05)、肠球菌(7.73±0.21,P<0.01)及小梭菌(6.68±0.78,P<0.01)的数量显著增加,而双歧杆菌(6.89±0.34,P<0.01)和乳杆菌(6.95±0.52,P<0.01)的数量明显下降,且缓解期与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拟杆菌(7.26±0.03,P<0.05)及双歧杆菌(7.59±0.34,P<0.01)较急性期明显上升,小梭菌(6.13±0.66,P<0.01)明显下降.未服用培菲康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急性期菌群中服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肠杆菌(8.77±0.89,P<0.01)和肠球菌(7.75±0.38,P<0.01),小俊菌(6.64±0.43,P<0.01)明显增加,而双歧杆菌(6.98±0.25,P<0.01)和乳杆菌(6.83±0.62,P<0.01)明显下降.治疗后肠杆菌(8.93±0.60,P<0.01),肠球菌(7.61±0.39),小梭菌(6.68±0.72),有所下降,双歧杆菌(7.12±0.35)和乳酸杆菌(6.68±0.72)有所上升,但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从两组用药前后的差值比较,发现服用培菲康后,拟杆菌,双歧杆菌明显升高,小梭菌有明显下降.监测的血清抗体反应中,急性期UC病人比正常组有更高的IgG(17.92±3.62,P<0.01),IgA也有上升.而在缓解期IgA(2.84±0.76,P<0.05)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用无培菲康治疗的两组病人体液免疫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上述结果表明菌群失衡和抗体的反应在引起溃性结肠炎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可以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为炎症性肠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作者:崔海宏;陈村龙;孙勇;刘宇虎;王亚东;张耀东;杨玉捷;潘令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球形与螺旋形幽门螺杆菌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目的:从基因转录水平了解球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幽门螺杆菌标准株NCTC 11637和2株临床分离株,经抗生素-灭滴灵诱导球变.提取等菌量螺旋形和球形Hp的RNA,RT-PCR扩增Hp 25种基因,这些基因包括毒力基因(kat、aphA、rdxA、frxA、cysS、ureB、glmM、cagA、vacA、fldA、iceA1、hpaA、fliD、napA、oipA、alpAB、babB、hopZ);看家基因(scoB、atpD、glnA、recA)和功能不明的外膜蛋白基因(hopW、hopX). 扩增产物经分子定量成像系统进行扫描定量.结果和结论:等菌量的球形Hp RNA量比螺旋形Hp减少.NCTC 11637、F44和F49菌株的螺旋菌分别有25、20、19个基因RT-PCR阳性,对应的球形菌相应的基因RT-PCR也为阳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被检测的基因在球形菌中的表达均比螺旋菌降低.提示球形菌致病性的降低与基因的低表达有关.3株球形菌不同基因表达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表达量变化较小且各菌间较一致的是glmM、oipA 、glnA ;表达量变化较大且菌间较一致的基因是:napA、sodB、recA、fliD.

    作者:佘菲菲;丁惠;林建银;刘君炎;陈月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芽胞杆菌菌株产几丁质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从采自大连地区24份土样中分离筛选到一株产几丁质酶活性较高的芽胞杆菌(Bacillus sp.)B-41,该菌株产几丁质酶适的发酵条件为:碳源为胶体几丁质,氮源为酵母浸汁,pH7.2,温度42℃,振荡培养4天.

    作者:孙慎侠;付昌斌;伦永志;苗迎秋;刘亚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性传播疾病性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病原学分析

    目的:了解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性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EPS)标本中病原体的感染状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性传播疾病后慢性前列腺患者的EPS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126例患者中96例分离出病原体115株,阳性率为76.2%.主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0.0%)、解脲支原体(18.3%)、表皮葡萄球菌(14.8%)和淋球菌(13.9%),混合感染率达15.1%.药敏试验显示解脲支原体对四环素、红霉素和氧氟沙星耐药,而对原始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敏感.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和头孢唑啉为敏感.结论:提示EPS的病原体检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性传播疾病后慢性前列腺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志伟;蒋维国;廖常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