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临床的应用

王雄雄;吕志刚;蔡云;胡东军

关键词:超声, 引导, 经皮气管扩张切开
摘要: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超声定位气管环预定穿刺位置和进针穿刺点、深度,避开气管穿刺切开部位的血管影、适当退出气管导管.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无一例出现大出血、误穿刺及假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在经皮气管扩张切开困难实施患者中应用超声引导是一种安全、无创、可行的方法.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阴道镜联合TCT及高危型HPV-DNA对宫颈疾病筛查的意义

    目的 探讨阴道镜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宫颈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宁波妇女儿童医院就诊并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及高危型HPV-DNA(HC2-HPV DNA)检查的5 5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CT结果异常530例,未能明确诊断意义非典型的鳞状细胞(ASCUS) 285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 179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66例,TCT阴性而HPV阳性患者264例,对上述患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及宫颈管搔刮,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病理结果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98例,CINⅡ级92例,CINⅢ级57例,宫颈癌20例,慢性宫颈炎527例.HSIL组的组织学符合率高于LSIL组.阴道镜检查与宫颈活检两种检查对宫颈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镜诊断CIN及宫颈癌的灵敏度0.9567,特异度0.9019,阳性预测值0.8209,阴性预测值0.9779.结论 阴道镜联合TCT及HPV可增加CIN和早期宫颈癌的检出率,减少早期病变的漏诊.

    作者:王琴;陈惠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抢救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一氧化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抢救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高压氧、甘露醇改善脑水肿等治疗,治愈28例,无任何后遗症出院;好转5例,合并不同程度的心肌梗死2例,合并迟发脑病3例;无效2例,因脑水肿死亡1例,治疗后效果改善不明显痴呆1例.总有效率为94.3%(33/35).结论 医务工作人员不仅要告诫患者及家属,安全使用燃煤、煤气及煤炉,提高防范意识,学会简单的急救知识和技术,同时还应根据症状体征做出迅速的病情诊断,实施综合急救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陶斯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匹多莫德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匹多莫德是否能够减少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作次数能否提高治疗有效率.方法 收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07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匹多莫德治疗组,其中常规治疗组接受抗感染、止咳、祛痰等对症治疗,匹多莫德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匹多莫德分散片(每次0.4 g,每天1次,6个月为1个疗程).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儿在1年内感染发作次数及肺炎、支气管炎发生情况.结果 在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及匹多莫德治疗组每年感染发作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匹多莫德治疗组1年内感染次数少于常规治疗组:匹多莫德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16%,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1.43%,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匹多莫德可降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作次数,效果较好.

    作者:林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牙髓炎伴牙科焦虑症患者的影响

    牙科焦虑症或牙科恐惧症是患者对牙科诊治过程的紧张焦虑,可出现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如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汗、高声喊叫,甚至躲避或拒绝治疗等.牙科焦虑是牙科治疗中的普遍现象,会降低患者的早期就诊率,影响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程度,降低诊疗质量.笔者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1]客观量化患者的焦虑心理,进行不同阶段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地诺前列酮栓用于晚孕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地诺前列酮栓用于晚孕促宫颈成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住院待产并符合治疗标准、无阴道分娩禁忌证、无地诺前列酮栓使用禁忌证的单胎孕妇99例,其中地诺前列酮栓组50例和催产素组49例,对比分析两组的起效时间、产程长短及宫颈Bishop评分等指标.结果 地诺前列酮栓组潜伏期时间为(5.06±1.39)h,活跃期的时间为(2.46±1.57)h;宫缩素组潜伏期时间为(7.60±1.58)h,活跃期时间为(4.20±1.57)h,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地诺前列酮栓组引产结果优于宫缩素组;地诺前列酮栓组剖宫产率为20%,缩宫素组为51%,两组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诺前列酮栓组胎儿评分情况良好、羊水未受到粪染,产后出血正常、安全性较高,与缩宫素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地诺前列酮栓能促进宫颈成熟,明显缩短第一产程,从而缩短起效时间,达到安全、有效的引产效果,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蔡晓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混合固定治疗Pilon骨折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混合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效果.方法 Pilon骨折77例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法治疗,观察组予混合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及踝关节功能(Mazur评分).结果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6个月及1年,两组Ruedi-Allgouer分型Ⅰ型骨折Mazu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Ⅱ型骨折Mazur评分均高于观察组(均P< 0.05),观察组Ⅲ型骨折Mazu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混合固定法能够显著地改善Pilon骨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低.

    作者:韩建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奥瑞姆自理模式在直肠癌术后人造肛门护理中的应用

    自理模式是由美国著名的护理专家Orem提出,强调护理的辅助性而非替代性.患者可通过学习获得自理的能力,学会自我护理、控制病情及预防并发症,从而大限度地获得身体、精神的康复.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应用自理模式对直肠癌术后人造肛门患者进行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清风;汪雪源;杨亚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宁波市江北区2008-2012年婴幼儿报告传染病疾病谱分析

    目的 了解过去5年间江北区婴幼儿传染病疾病谱情况,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获取数据,结合江北区统计年鉴的人口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年间,大部分传染病发病数增加,且男性儿童发病多于女性儿童.婴儿总发病数除1、2月外均较高,幼儿则以5、6月份为高峰,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这两类主要疾病均存在季节规律.结论 按年龄分布的疾病谱基本体现了婴幼儿免疫、消化系统逐渐完善,与外界接触增加的过程.可针对主要疾病的季节规律展开工作,并做好男性儿童的疾病防控.

    作者:蔡一飙;吴一峰;赵凤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AO钢板与Herbert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Robinson Ⅱ型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AO钢板与Herbert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Robinson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锁骨中段Robinson Ⅱ型骨折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75例.分别采用AO钢板内固定与Herber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比较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Herbert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RobinsonⅡ型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微创及恢复快等优点,能有效提高肩关节活动度,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作者:郭子仪;伍峻松;徐台锋;郑永育;杨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颅脑外伤后早期行颅骨修补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早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用于颅脑外伤术后脑积水的治疗效果.方法 42例脑外伤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2例采用同期脑室腹腔分流联合颅骨修补术,B组20例分期进行手术.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都明显改善,随访无复发.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用于颅脑外伤后脑积水具有疗效好、恢复快及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光烈;周巍;杨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胎盘植入的产前诊断及保守治疗现状

    胎盘植入是产科少见但很严重的并发症,是可能由于原发性子宫底蜕膜发育不良、创伤性内膜缺陷导致继发性蜕膜发育不良等,胎盘绒毛侵入或穿透子宫肌层所致的一种异常胎盘种植[1].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人工流产率、药物流产率的增加,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剖宫产史为重要高危因素,有学者报道,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发生胎盘植入的风险是无剖宫产史的35倍[2].

    作者:王凯;管陈安;王新萍;郑灵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改良深部吸痰对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探讨改良深部吸痰对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IC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72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A、B、C3组,各24例,A组、B组、C组分别采用浅部吸痰法、深部吸痰法、改良深部吸痰法进行吸痰,分析3组患者术后第3天吸痰前1 min(基础水平)和吸痰过程中ICP的变化以及术后第3天24h内吸痰次数和吸痰间隔时间;比较机械通气7d内VAP的发生率.结果 B、C两组患者吸痰前与吸痰时IC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种不同的吸痰深度,患者术后第3天24 h内吸痰次数和吸痰间隔时间总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组与B、C组吸痰次数和吸痰间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VAP发病14例(50%),B组5例(20.8%),C组6例(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改良深部吸痰与以往常规深、浅吸痰法比较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安全的吸痰方式.

    作者:张玮娜;洪玲;应金波;吴珊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腹腔镜探查与剖腹探查在闭合性腹部外伤诊治中的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腹腔镜探查与剖腹探查在腹部闭合性外伤诊治中的效果.方法 126例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腹腔镜探查组(腹腔镜组,61例)和剖腹探查组(剖腹组,65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组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剖腹组(P<0.05).结论 闭合性腹部外伤应用腹腔镜探查及治疗是一种安全及有效的诊治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石龙;洪晓明;叶晓明;周小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滑单翻身法在预防护士职业性腰背痛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大多数职业[1].腰背痛问题对护士身心损害严重,且影响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滑单翻身法在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医院已相当普及,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近年来,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采用滑单翻身法,有效降低了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黎;庄一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综合干预对护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实习护生缺少必要的临床经验,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实线了解不多,提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规范护理的依从性,显得极为重要.本文拟分析综合干预对护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报道如下.

    作者:郑玲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T型AO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近关节骨折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采用T型AO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近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 胫腓骨近关节骨折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采用T型AO外固定架治疗.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并观察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要长于观察组(均P< 0.05),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也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胫腓骨近关节骨折患者采用T型AO外固定架治疗能有效的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吴雪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改良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27例分析

    目的 探讨改良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自解剖学角度对侧位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进行改进,术中根据肾上腺肿瘤的位置调整套管穿刺点,对27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8~142 min,术中出血量30~260ml.术中1例腹膜破裂,予以闭合后继续完成手术.本组术后住院时间6~10d,25例获随访3~34个月,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可有效避开肾脏的阻挡,有利于肾上腺的暴露,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薛川;翁则茗;张建球;金江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面肌训练反馈等综合性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

    目的 观察面肌反馈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 将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弥可保肌肉注射,维生素B1口服,超短波或微波,低中频电疗、特定电磁波辐射生物治疗仪、红外线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面肌训练反馈.结果 治疗组治愈25例(78.1%),有效6例(18.8%),好转1例(3.1%),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治愈16例(50.1%),有效9例(28.1%),好转7例(21.8)总有效率为78.1%.两组间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周围性面瘫基础上辅以面肌反馈训练,可进一步增加周围性面瘫疗效,促进面神经恢复,增进面肌肌力,值得推广.

    作者:颜文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合并溃疡型足感染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合并溃疡型足感染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80例糖尿病合并溃疡型足感染患者,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给予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接受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接受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RP、空腹血糖水平(FPG)、白细胞计数(WB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h血糖(2hPG)及溃疡面积等,记录治疗4周后的溃疡愈合的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溃疡愈合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4周的CRP、FPG及WBC计数明显降低(P<0.05),溃疡面积在治疗后2周、4周亦显著缩小(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溃疡愈合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后CRP、FPG以及治疗前HbA1c与溃疡愈合良好与否密切相关(P<0.05).结论 胰岛素泵能够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合并溃疡型足感染患者CRP及血糖水平,CRP水平对于评估2型糖尿病合并溃疡型足感染患者的治疗疗效及溃疡愈合情况具有重要

    作者:吴素英;唐绍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临床的应用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超声定位气管环预定穿刺位置和进针穿刺点、深度,避开气管穿刺切开部位的血管影、适当退出气管导管.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无一例出现大出血、误穿刺及假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在经皮气管扩张切开困难实施患者中应用超声引导是一种安全、无创、可行的方法.

    作者:王雄雄;吕志刚;蔡云;胡东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宁波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