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内镜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治价值

毛鑫礼;林敏华;尹慧斐;叶丽萍

关键词:腔内超声检查, 胰腺, 迷芽瘤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近3年来经病理确诊并同时行超声内镜检查的12例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胃异位胰腺的超声内镜图像特征.结果 12例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患者中,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75%(9/12).超声内镜下胃异位胰腺均表现为隆起性病变,可发生于胃壁任何一层或多层,以黏膜下层为多见,呈低、中或混合回声,其中不超过黏膜下层的10例均行内镜下切除,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超声内镜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并可根据超声内镜所显示的病变深度决定下一步治疗,且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低氧诱导因子-1与恶性肿瘤

    研究发现,肿瘤组织同正常组织相反,生活在低氧低糖环境中.肿瘤细胞能生存在非常低氧的条件下,提示它们适应低氧条件的能力在肿瘤生长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1].

    作者:李东恩;宋甫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子宫角妊娠五例报告

    1临床资料例1.25岁,孕1产0,有异位妊娠手术史.停经84d,右下腹剧痛1d伴晕厥1次.于1998年3月5日入院.体格检查:BP 90/50mmHg,P 104次/min,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

    作者:戴小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超声内镜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治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近3年来经病理确诊并同时行超声内镜检查的12例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胃异位胰腺的超声内镜图像特征.结果 12例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患者中,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75%(9/12).超声内镜下胃异位胰腺均表现为隆起性病变,可发生于胃壁任何一层或多层,以黏膜下层为多见,呈低、中或混合回声,其中不超过黏膜下层的10例均行内镜下切除,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超声内镜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并可根据超声内镜所显示的病变深度决定下一步治疗,且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毛鑫礼;林敏华;尹慧斐;叶丽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三例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骨科一种少见的骨原发性肿瘤,在分类上属于组织细胞源性肿瘤[1-4].由于此型肿瘤预后有时欠佳,括除后容易复发,极少数病例可以发生肺转移[5],故正确诊断此病对治疗及预后尤为重要.我院近年来收治此类病例3例,报告如下.

    作者:乐增年;欧阳甲;蒋国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内皮祖细胞与冠心病

    冠心病是病死率极高的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显著升高.通常,冠心病的治疗包括药物、介入和手术治疗.虽然这些治疗也在不断发展,能够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的症状,使闭塞的血管再通,但均有其局限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骨髓、脐血和外周血中存在能分化为内皮细胞并参与血管新生的内皮祖细胞,于是在20世纪末,人们提出了用内皮祖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构想.

    作者:罗庆袆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纵隔镜手术及其临床应用

    颈部纵隔镜术(Cervical Mediastinoscopy,CM)是瑞典医生Carlens于1959年首先正式介绍用于上纵隔探查和活检的一种技术,又称之为标准或传统纵隔镜术(Standard Mediastinoscopy,SM)[1].

    作者:赵辉;王俊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氟伐他汀对胆固醇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及心肌缺血影响的观察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对血清胆固醇正常水平的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及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 68例冠心病,其空腹血清总胆醇为4.71~5.69mmol/L(181~219mg/dl),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为服消心痛每日3次,每次10mg,美托洛尔每日2次,每次12.5mg,阿司匹林每日50mg.其中35例(氟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钠(来适可),每晚40mg.以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2个疗程(6个月).常规治疗组33例,不用氟伐他汀,其治疗方法与疗程均与氟伐他汀组相同.每疗程开始前1d与结束次日,进行血脂、血液流变学与动态心电图(DCG)检测.结果 服氟伐他汀3个月,查血脂示TC、LDL-C明显下降(P<0.01),TG、HDL-C无变化(P>0.05).用药6个月TG、LDL-C进一步降低(P<0.01),HDL-C亦上升(P<0.05).TG虽有下降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程度(P>0.05).常规治疗组TC、TG、LDL-C、HDL-C治疗前后差异均不显著(P>0.05).血液流变学观察,患者经氟伐他汀治疗后(3、6个月),示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下降(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其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DCG监测示用药3个月时,两组的症状性与无症状ST段压低次数及其持续时间均减少(P均<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用药6个月示氟伐他汀组症状性与无症状的ST段压低次数及其持续时间进一步减少(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在随访治疗过程中发现常规治疗组有1例发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而住院治疗;氟伐他汀组无1例发生心血管事件,病情均稳定,且未见氟伐他汀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氟伐他汀有调脂与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长程治疗胆固醇正常的冠心病患者,有助于减少心肌缺血的发作和改善预后.

    作者:杜永远;贾连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左房黏液瘤致反复脑栓塞误诊二例

    1病例例1.男性,37岁,农民.患者2年前突发左侧上下肢无力而住院,本次入院7个月前又曾因突发晕厥出现右侧上下肢无力伴失语住院,两次均拟诊为多发性硬化.

    作者:毛玲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现状与临床意义

    肺癌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大的恶性肿瘤.目前我国城市肺癌占各类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2000年我国居民肺癌死亡率为19.44/10万(男性为27.16/10万;女性为11.31/10万).

    作者:严志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下肢浅静脉功能不全的治疗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venous insufficiency,CVI)的重要病理变化就是静脉返流,即下肢静脉有异常的血液倒流现象,进而引起下肢远端静脉高压,形成以静脉曲张、水肿、皮肤溃疡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涉及的范围可以是浅静脉、交通静脉、深静脉3个系统之一或整个下肢静脉网络[2].

    作者:谢树民;刘蓓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宁波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