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珊;赵云
目的 考察6岁、7岁和10岁儿童对自我报告和教师报告两种特质信息源的选择性信任.方法 研究设置了4种评价条件:自己肯定老师肯定、自己肯定老师否定、自己否定老师肯定、自己否定老师否定.让240名被试判断各条件中人物的心理特质.结果 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显示①所有任务成绩均不存在年龄差异.②高评价性特质任务成绩由高到低依次为:自己肯定老师肯定、自己否定老师肯定、自己否定老师否定、自己肯定老师否定.其中自己肯定老师肯定与自己否定老师肯定之间、自己否定老师否定和自己肯定老师否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余两两之间皆存在显著差异(x2=43.02,28.33,30.24,14.52;P <0.001).③中性特质任务的成绩由高到低依次为:自己肯定老师肯定、自己肯定老师否定、自己否定老师肯定、自己否定老师否定.其中自己肯定老师否定与自己否定老师肯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余两两之间皆存在显著差异(x2=14.24,22.01,36.61,22.69,12.19;P <0.001).结论 对高评价性特质,儿童认为教师报告比自我报告更可信;而对中性特质,儿童对自我报告和教师报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取舍.
作者:刘娟;李红;张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考察青少年英语学习焦虑的年级差异及发展轨迹,了解随年龄增长青少年焦虑的发展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英语学习焦虑问卷,对陕西10个不同年级的75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 ①不同年级青少年英语学习焦虑总分(F=3.71,P=0.000)及担心(F=4.16,P=0.000)、紧张不安(F =3.22,P=0.001)、害怕说英语(F=3.24,P=0.001)和害怕课堂提问(F=1.99,P=0.038)因子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初二学生焦虑总分及担心因子分高于大四学生(P<0.05),初二学生紧张不安因子分高于大一、大二学生(P<0.05);②随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焦虑总体呈下降趋势(3.34 ~2.59),但焦虑总分及4个因子分发展轨迹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英语学习焦虑存在年级差异并呈下降趋势,应以其发展特点及轨迹为依据,制定英语教育相关政策,促进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健康发展.
作者:徐淑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服刑中期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编基本情况条目对289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性服刑人员的心身症状评定量表总体上与全国常模相比具有较高的心身症状水平(t =7.764,P<0.001),其主要问题是强迫.SCL-90总均分、各因子分均与神经质(N)存在密切正相关(β =0.029~0.580,P<0.001);精神质(P)仅与偏执(β =0.204,P<0.01)和敌对(β=0.131,P<0.05)密切正相关,内外向(E)仅与抑郁(β=-0.135,P<0.01)和敌对(β=-0.124,P<0.01)密切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总均分(β=-0.005,P<0.05)和人际敏感(β=-0.156,P<0.01)、偏执(β=-0.130,P<0.05)、精神病性(β=-0.170,P<0.01)呈密切负相关,已服刑期的长短与躯体化(β=0.106,P<0.05)和敌对(β=0.138,P<0.01)密切正相关.结论 服刑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身症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高神经质的人格和低社会支持水平,人格的内倾性、高精神质以及服刑时间长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作者:江琴;张晓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大学生自杀和暴力心理的发生机制,建立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整合结构方程模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攻击问卷(BPAQ)等,对842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暴力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家庭、人格、心理压力的角度分析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产生机制,建立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整合结构方程模型成立.家庭教养、人格和心理压力对危机心理有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316,0.272,0.553,P<0.05),心理韧性通过心理压力对危机心理产生影响(系数为0.347,P<0.05).结论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发生机制存在共性,未来可以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心理韧性是个体自杀和暴力心理的重要保护性因素.
作者:陈斌;高正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本文对近年来抑郁症患者认知抑制与情绪调节方面的英文文献进行了总结,重点概述了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抑制特点、抑郁症患者认知抑制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并探讨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丁小斌;赵庆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干预方法对新兵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400名新兵随机分为两组,综合心理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各200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两组新兵集训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综合心理干预组集训前后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各因子分(除强迫、恐怖、精神病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0 ~8.95,P<0.01);非干预组集训前后仅焦虑、敌对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4.08;P<0.05或<0.01);综合心理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在集训后总分、阳性项目、各因子分(除强迫、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1 ~-7.66;P<0.05或<0.01).结论 综合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杨春;赵汉清;过伟;高志勤;汪广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军人对同性恋者及其服役的态度,并探索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某部1285名军人,采用团体匿名测试的方法发放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同性恋者的态度量表(ATLG)、对军队中的同性恋者的态度量表(ATHM),共获得有效问卷1221份.结果 ATLG总分为(45.7±7.9),ATHM总分为(29.3±6.6),两量表得分相关性较高(r=0.49,P<0.001),ATLG总分与成长环境相关(r =-0.060,P<0.05),ATHM总分与婚姻状况相关(r=-0.067,P<0.05).没有变量进入ATLG总分的回归方程;进入ATHM总分回归方程的变量为ATLG总分、婚姻状况(β=0.40,-1.54).结论 军人对同性恋者及其服役持轻度否定态度,成长于农村可能与对同性恋者的否定态度有关,对同性恋者的否定态度、未婚可能与对同性恋者服役的负性态度相关.
作者:程祺;过伟;张毅力;王焕林;阎同军;毕银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842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暴力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自杀意念、暴力风险在性别、年级、户籍、家庭结构、独生子女等的分布差异,并从家庭、个体、心理压力的角度分析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大学生自杀风险检出率为16.5%,暴力风险检出率为15.4%.自杀意念者在性别(x2=11.92,P<0.01)、家庭结构(x2=4.49,P<0.05)和年级(x2=7.97,P<0.05)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暴力风险在性别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x2=4.17,P<0.05).家庭、人格、心理压力与自杀意念、暴力风险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父母对子女的干涉限制、神经质倾向人格以及心理压力感会增加自杀和暴力的风险.
作者:高正亮;童辉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门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门诊首次发病并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治疗和常规告知注意事项,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干预,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与观察.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3、6月末分别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疗效评定和不良反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定生活质量.结果 对照组及研究组第1、2、3、6月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且同期两组间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同期两组间TE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月末,两组WHOQOL-100各领域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或<0.01),且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能提高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作者:彭喜娟;李莎;叶秀娟;黎建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外走的临床特征、原因、方式及应对措施.方法 对2006年5月-2012年3月在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住院且有外走行为的64例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总结了外走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外走原因及外走形式,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 64例发生外走行为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1例,年龄在30岁以下者居多,其中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者占68.75%;常见的外走原因是牵挂家庭、工作、学业,常见的外走形式是利用外出机会外走.结论 应针对患者外走的原因、方式和特点,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外走行为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防范或杜绝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的发生.
作者:时德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类型的背景音乐对大学生短时记忆的影响.方法 采用2 ×3双因素混合设计,包括3种背景条件(无音乐,古典音乐和流行歌曲)以及被试的性别.60名大学生被随机分配到三种背景条件下进行无意义和有意义汉字的学习,然后进行再认测试.结果 经方差分析得出:在再认正确率上,无音乐和古典音乐、无音乐和流行音乐条件下的差异均显著(F=18.528,P<0.05).在反应时上,无音乐和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条件下的差异均显著(F=11.172,P<0.05).结论 ①古典音乐不能促进大学生的短时记忆;②在学习时听流行音乐会对大学生短时记忆效果造成干扰;③在听相同音乐时,男女大学生在记忆方面所受的影响基本相同;④学习时不听音乐的学生反应要快于听音乐学生的反应.
作者:刘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青少年是热线咨询的一个主要群体,热线咨询有其情境特殊性,会经常唤起咨询师的内在冲突,产生反移情现象,文章从热线的未知性、沉默的处理、青少年的特点、咨询师自身的特点等几个影响因素探讨了这一现象;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展望.
作者:陶君;杨蓓蓓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雇佣身份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和离职倾向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的辅导员满意度问卷和离职倾向问卷对371名高校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编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聘用制辅导员(t=2.52,P<0.05);在编辅导员的离职倾向显著低于聘用制辅导员(t =-2.69,P<0.01);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负相关(r=-0.488,P<0.01),雇佣身份在两者的关系之中起调节作用.结论 雇佣身份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具有显著影响,并在工作满意和离职倾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作者:张莹瑞;陈涛;李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编制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排斥问卷.方法 以文献综述和结构式访谈为基础建构问卷,对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等地区大学的75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检验问卷的信、效度.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二因素结构更适合,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了这个模型(IFI =0.94,TLI =0.93,CFI =0.94,RMSEA=0.05,x2/df=1.70,P<0.001).直接排斥、间接排斥和总问卷的信度分别为0.88、0.82和0.90,重测信度分别为0.89、0.88和0.91,P<0.001.问卷与效标人际关系心理诊断量表显著相关(r =0.95,P<0.001).结论 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具有良好信效度,可作为一个有效的社会排斥测量工具.
作者:吴惠君;张姝玥;曾宇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学生考试焦虑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方法 将30例诊断为考试焦虑症中学生患者作为实验组,与实验组性别、年龄匹配的30例健康中学生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验组在考试前后分别予P300检测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比较组间P300各成分及SAS评分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考试前实验组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明显延长,P3波幅明显降低(t=6.823~9.051,P<0.05或0.01).考试后,实验组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比考试前明显缩短,P3波幅明显增高(t=5.973~ 11.120,P<0.05或0.01);考试前实验组SAS评分与P3潜伏期、反应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与波幅呈负相关关系(r=0.4,0.8,-0.51,P<0.05或0.01).结论 中学生考试焦虑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针对缓解焦虑症状的干预十分必要.
作者:唐琳;王喆;杨涛;袁宏伟;周振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新农合与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510名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参合参保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总分高于未参合(t=5.292,P<0.01)未参保(t=3.589,P<0.01)者;社会支持总分高分组中参合参保的农村老年人多于未参合(x2=6.048,P<0.05)未参保(x2=6.290,P<0.05)者.社会支持总分高分组的农村老年人对生活满意的多于低分组(x2=68.940,P<0.01)者.结论 参合参保的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评分显著高于未参合参保者;社会支持评分高的农村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显著多于社会支持评分低者;新农合和新农保对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度和生活满意度有支持作用.
作者:王晓晓;邓艳姣;代双娅;旦增卓玛;扎西卓玛;黄俭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城市高龄老人的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状况,帮助他们实现积极老龄化.方法 采用自编老年人心理压力情况调查问卷对南京市320名城市高龄老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①城市高龄老人心理压力主要是生理衰老和疾病压力、经济压力、居住环境压力;压力应对方式主要是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②在人际交往压力(t=-1.993,P<0.05),维权压力(t=-2.102,P<0.05)和解决问题(t=-2.157,P<0.05)上存在性别差异;在经济压力(F =28.790,P<0.01),居住环境压力(F=3.754,P<0.05),生理衰老和疾病压力(F=4.487,P<0.05),自责(F =4.242,P<0.05)和退避幻想(F =4.457,P<0.05)上存在受教育程度差异;在人际交往压力(F=6.452,P<0.01)和求助(F=3.441,P<0.05)上存在居住状况差异.结论 城市高龄老人的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居住状况差异.
作者:戴小月;吴慧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一套适用于情绪诱发实验的标准化中国竹笛曲库.方法 搜集33首有代表性的中国竹笛曲组成曲库,由105名中国大学生对其从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3方面进行自我报告的9点量表评分.对评定结果计算内部一致性系数,用快速聚类法对竹笛曲的愉悦度进行聚类分析,并对情绪3个维度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总体而言,竹笛曲评分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快速聚类分析将音乐分为3类,正性情绪乐曲12首,中性情绪乐曲15首,负性情绪乐曲6首.对3种类型的乐曲的评定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愉悦度(F=143.03,P<0.001)、唤醒度(F =32.36,P<0.001)、优势度(F=48.44,P<0.001)差异极其显著.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得分显著正相关(r=0.85,0.91,0.76;P<0.01).结论 中国竹笛情绪诱发曲库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够诱发的不同类型的情绪体验,可以为情绪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刺激材料.
作者:上官晨雨;顾岱泉;李自强;张小聪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44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4组,1组采用家庭治疗,另3组患者或家属采用团体心理治疗,使用SAPS、SANS、PSP在心理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测评,并对4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阳性症状改善率患者团体组5.56%,患者-家属团体组12.5%,均与家庭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而家属团体组0%,与家庭治疗组有(x2 =5.53,P <0.05)显著性差异;阴性症状改善率患者团体组27.78%,家属团体组26.47%,患者-家属团体组34.38%,与家庭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个人和社会功能改善率患者团体组33.33%,家属团体组41.18%,均与家庭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而患者-家属团体组65.63%,与家庭治疗组(x2 =4.40,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心理社会康复方式.
作者:吴菁;章三斌;唐义莲;谭悦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客运汽车驾驶员的驾驶适宜性,对比安全驾驶员和事故倾向性驾驶员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方法 运用速度知觉、深度知觉、综合反应时和双手调节仪等仪器,卡特尔16PF人格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云南省362名专职客运汽车驾驶员的驾驶适宜性进行检测.结果 有肇事经历驾驶员在选择反应时、四肢反应时和双手协调时间3个指标上显著快于无肇事经历驾驶员(t=-3.5,-3.0;P<0.001;t=-2.4,P<0.05);在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3种人格因子上显著低于无肇事经历驾驶员(t =-2.3,-2.4,P<0.05;t =-3.6,P≤0.001),在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型3个人格特质上都显著高于无肇事经历驾驶员(t=2.4,P<0.05;t=4.3,3.6;P<0.001);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项因子上均高于无肇事经历驾驶员(f=2.4,2.3;P<0.05).结论 安全驾驶员的心理素质优于事故倾向性驾驶员,反应时、人格特点和焦虑指标对客运汽车驾驶员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孙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