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李红;张婷
目的 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在社会支持与情感幸福感间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情绪智力问卷和积极与消极情感问卷对35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①社会支持、情绪智力、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均两两显著相关(r=0.13 ~0.42,P<0.01);②中介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在情绪智力与积极情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Z=4.79,P<0.001);③社会支持在情绪智力与消极情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Z =-3.64,P<0.001).结论 社会支持是情绪智力与情感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变量.
作者:王力;何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考察青少年英语学习焦虑的年级差异及发展轨迹,了解随年龄增长青少年焦虑的发展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英语学习焦虑问卷,对陕西10个不同年级的75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 ①不同年级青少年英语学习焦虑总分(F=3.71,P=0.000)及担心(F=4.16,P=0.000)、紧张不安(F =3.22,P=0.001)、害怕说英语(F=3.24,P=0.001)和害怕课堂提问(F=1.99,P=0.038)因子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初二学生焦虑总分及担心因子分高于大四学生(P<0.05),初二学生紧张不安因子分高于大一、大二学生(P<0.05);②随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焦虑总体呈下降趋势(3.34 ~2.59),但焦虑总分及4个因子分发展轨迹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英语学习焦虑存在年级差异并呈下降趋势,应以其发展特点及轨迹为依据,制定英语教育相关政策,促进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健康发展.
作者:徐淑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少年抽动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儿童少年抽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氟哌啶醇治疗,疗程8周,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和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于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在治疗结束后,两组YGTSS评分均明显降低(t=23.4,24.1;P<0.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阿立哌唑组TESS评分明显低于氟哌啶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23,P<0.05).结论 阿立哌唑治疗儿童少年抽动障碍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郭芳;秦鑫;郭素芹;李玉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心理动机.方法 通过调查200名大学生的方式,编制出《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调查问卷》.对505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通过因素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动机由4个因素构成:幸福生活与和谐;认知与理念;资源忧患;节约环保(方差贡献率36.12%,12.52%,7.65%,6.84%);②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认知与理念”、“节约环保”因素上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 =0.38,0.83;P>0.05);在“幸福生活与和谐”、“资源忧患”因素上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t=-2.85,P<0.01;t =-2.13,P<0.05);③不同区域的大学生“节约环保”因素上评分差异显著(F=0.033,P<0.05);在“幸福生活与和谐”、“认知与理念”、“资源忧患”因素上评分差异不显著(F =0.750,0.282,0.328;P>0.05).结论 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心理动机是积极的,强度较强.幸福生活追求是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机.大学生的心理动机受性别、专业、区域因素影响.
作者:陈秀芹;许抄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首次发病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心理学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调查112例首次发病支气管哮喘患者及110例正常对照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①首发支气管哮喘患者S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89,P<0.01),SDS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t=3.69,P<0.01);②首发支气管哮喘患者较对照组客观支持少(t =2.05,P<0.05),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较差(t=5.69,P<0.01);③首发支气管哮喘患者更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t=2.17,P<0.05);④患者较对照组存在述情困难,表现为难以描述自己的情感(t=6.35,P<0.01);⑤患者生活质量差于对照组,主要体现在生理领域(=2.00,P<0.05);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受焦虑、抑郁情绪、述情困难、应对方式、较少的社会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不足等多方面影响(P<0.05或<0.01).结论 首发支气管哮喘患者存在较多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差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磊;祁聪聪;赵高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类型的背景音乐对大学生短时记忆的影响.方法 采用2 ×3双因素混合设计,包括3种背景条件(无音乐,古典音乐和流行歌曲)以及被试的性别.60名大学生被随机分配到三种背景条件下进行无意义和有意义汉字的学习,然后进行再认测试.结果 经方差分析得出:在再认正确率上,无音乐和古典音乐、无音乐和流行音乐条件下的差异均显著(F=18.528,P<0.05).在反应时上,无音乐和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条件下的差异均显著(F=11.172,P<0.05).结论 ①古典音乐不能促进大学生的短时记忆;②在学习时听流行音乐会对大学生短时记忆效果造成干扰;③在听相同音乐时,男女大学生在记忆方面所受的影响基本相同;④学习时不听音乐的学生反应要快于听音乐学生的反应.
作者:刘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门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门诊首次发病并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治疗和常规告知注意事项,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干预,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与观察.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3、6月末分别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疗效评定和不良反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定生活质量.结果 对照组及研究组第1、2、3、6月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且同期两组间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同期两组间TE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月末,两组WHOQOL-100各领域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或<0.01),且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能提高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作者:彭喜娟;李莎;叶秀娟;黎建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5年内复发再入院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了解患者在5年内复发再入院情况,比较复发入院者和未复发者基本情况的差异.结果 5年内患者复发入院率达33.70%,患者性别(x2=4.84,P=0.028)、年龄(x2=13.89,P=0.000)、婚姻(x2=11.31,P=0.001)、受教育程度(x2=4.83,P=0.028)对其复发住院情况有显著影响.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较高的复发入院率,应及早进行复发干预.
作者:吴洪军;张伟娟;丁跃庆;谢振强;林桂红;吴红东;岳增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青少年是热线咨询的一个主要群体,热线咨询有其情境特殊性,会经常唤起咨询师的内在冲突,产生反移情现象,文章从热线的未知性、沉默的处理、青少年的特点、咨询师自身的特点等几个影响因素探讨了这一现象;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展望.
作者:陶君;杨蓓蓓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积极老龄化研究取得的相关成果,回顾了世界卫生组织对积极老龄化概念的界定和提出的实现策略框架,透过心理学视角总结了中国近几年在积极老龄化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包括实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实现策略研究以及相关实证研究.文章后针对我国积极老龄化研究的不足提出相应的研究展望.
作者:刘双双;吴慧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被关锁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人口学特征及解锁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采用解锁患者信息采集表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调查2006年11月-2012年3月河北省开展的“解锁救治”专项工作解救的84例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并比较解锁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 解锁患者多为男性(88.1%),男女比例为7.4∶1,文化程度低,病程较长(平均15.79年),婚姻以未婚及离异为主(86.9%),主要依靠父母供养(72.6%),33.3%的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付款方式合作医疗76例(90.5%),自费8例(9.5%).目前有23.8%的患者被再次关锁.完成WHOQOL-BREF量表评定的患者,解锁前后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总的健康状况、总的生存质量方面,t分别为-7.14、-6.86、-5.23、-5.54、-6.45及-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解锁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以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
作者:韩彦超;栗克清;孙秀丽;严保平;李建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历车祸班级中学生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率、症状特点及心理社会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有效样本为经历车祸班级的49名学生,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量表(PCL-C)、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防御方式问卷为工具采用一对一面谈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该班学生中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创伤提示异常心理痛苦(34.69%),闯入性回忆(32.65%),回避创伤相关思考(22.45%),回避创伤提示物品或境遇(22.45%)和过度警觉(20.41%);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率为16.33%,PCL-C阳性组与阴性组学生在社会支持(t=4.105,P<0.01)、应对方式(t=3.627,P<0.01)及防御方式(t=5.428,P<0.01)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历车祸创伤后的中学生急性应激发生率较高,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作者:王新燕;张桂青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44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4组,1组采用家庭治疗,另3组患者或家属采用团体心理治疗,使用SAPS、SANS、PSP在心理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测评,并对4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阳性症状改善率患者团体组5.56%,患者-家属团体组12.5%,均与家庭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而家属团体组0%,与家庭治疗组有(x2 =5.53,P <0.05)显著性差异;阴性症状改善率患者团体组27.78%,家属团体组26.47%,患者-家属团体组34.38%,与家庭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个人和社会功能改善率患者团体组33.33%,家属团体组41.18%,均与家庭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而患者-家属团体组65.63%,与家庭治疗组(x2 =4.40,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心理社会康复方式.
作者:吴菁;章三斌;唐义莲;谭悦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健康讲座对于老年冠心病(CHD)患者掌握CHD防治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入选127例老年CHD患者,在规范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健康讲座.进行健康讲座前评估及出院前评估患者对CHD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健康讲座效果.数据资料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通过健康讲座,使94.5%的老年CHD患者掌握了CHD的规范用药,93.7%的患者掌握了CHD发病时自我救护的知识和方法,92.1%的患者认识到CHD患者定期复查的重要性,85%以上的患者掌握了CHD的原因、危险因素、主要症状、治疗方法、H日常保健知识及随诊复查的指标.出院1个月后随诊,92.9%的患者进行了门诊复诊,95.3%的患者规律服药.结论 针对老年CHD患者的健康讲座,能够提高患者在CHD防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作用,减少疾病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作者:刘艳清;周建芝;穆树敏;赵丽娜;李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分析民航配餐部员工自尊和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现状,为配餐部门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对在配餐部工作满1年以上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7名员工自尊得分显著低于成人常模(t =-2.935,P<0.01),来自城市的员工自尊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员工(t=5.2,P<0.01);207名员工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显著低于理论均值(t=-8.926,P<0.001),在婚员工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显著高于不在婚员工(t=3.95,P<0.05);员工自尊得分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配餐部员工的自尊水平较低,社交回避及苦恼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员工的自尊水平受户口所在地影响,社交回避及苦恼受婚姻状况影响.
作者:王蒙;李浩;刘艳丁;程琳;李菲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暴力罪犯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47名青少年暴力罪犯(研究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70名青少年非暴力罪犯(对照组)加以比较.结果 暴力罪犯组在父亲惩罚严厉(t=4.78,P<0.01)和拒绝否认(t=3.69,P<0.01)因子上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的不良养育方式是青少年暴力犯罪形成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父亲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影响更大.
作者:赵山;孔德志;崔中俭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大学生自杀和暴力心理的发生机制,建立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整合结构方程模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攻击问卷(BPAQ)等,对842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暴力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家庭、人格、心理压力的角度分析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产生机制,建立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整合结构方程模型成立.家庭教养、人格和心理压力对危机心理有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316,0.272,0.553,P<0.05),心理韧性通过心理压力对危机心理产生影响(系数为0.347,P<0.05).结论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发生机制存在共性,未来可以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心理韧性是个体自杀和暴力心理的重要保护性因素.
作者:陈斌;高正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雇佣身份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和离职倾向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的辅导员满意度问卷和离职倾向问卷对371名高校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编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聘用制辅导员(t=2.52,P<0.05);在编辅导员的离职倾向显著低于聘用制辅导员(t =-2.69,P<0.01);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负相关(r=-0.488,P<0.01),雇佣身份在两者的关系之中起调节作用.结论 雇佣身份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具有显著影响,并在工作满意和离职倾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作者:张莹瑞;陈涛;李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军人职业倦怠、特质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减轻官兵职业倦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军人职业倦怠量表、情境特质应对方式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南京军区某部512名陆军官兵进行调查,分别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及路径分析等方法处理.结果 ①已婚官兵成就感显著低于未婚官兵(t =-2.32,P<0.05),躯体化程度显著高于未婚官兵(t=-2.56,P<0.05);②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与职业倦怠(r=0.535,-0.452;P<0.01)及社会支持(r =0.365,;-0.315;P <0.01)均呈显著性相关.③积极应对方式可以减少社会支持不良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特质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路径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标:x2/d=3.26,GFI=0.975,AGFI=0.941,NFI=0.971,RFI=0.946,IFI=0.980,TLI=0.962,CFI=0.979,RMSEA=0.070.结论 社会支持和特质应对方式可引起职业倦怠,军人特质应对方式对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间起中介作用.
作者:孙欣羊;钟爱芳;张理义;徐长军;陈春霞;姚高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爱情嫉妒是难明确的情绪之一,它同时夹杂着爱与恨、占有和毁灭,因而很难对其进行精神分析.但从弗洛伊德开始,很多精神分析学家们就对爱情嫉妒的心理动力抱有浓厚的兴趣,且产生大量极具启发性的意见.基于弗洛伊德、克莱茵、阿德勒和弗洛姆等人对爱情嫉妒的深层心理分析,本文阐述了爱情嫉妒的根源、分型和治疗,强调爱情嫉妒对亲密关系的积极意义.
作者:刘振中;赛燕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