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胡敏;韩要武;钱琛;张颖;周媛凤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病理学, 素质培养
摘要: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抽取我校2015级全日制中医临床专业242名本科学生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120人为实验组,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122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考核方法.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及期末考试成绩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综合成绩优于对照班(P<0.05),且前者及格率高于后者(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于80%的学生接受并认可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结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提高了病理学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移动课堂动态教学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传统课堂授课仍是目前各高校基础医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基础医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移动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利用微信平台建立移动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授课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课堂外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作者:于蕾;张春晓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维生素D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和新生儿胰岛素情况的影响

    目的:探析补充维生素D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与新生儿胰岛素的情况.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1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控制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补充法,对比两组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胰岛素.结果:对照组、实验组难产率分别为23.81%、11.42%,实验组难产率明显较低(P<0.05);实验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76%、15.23%,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实验组、对照组新生儿胰岛素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用维生素D给予补充,不但能够有效改善分娩不良结局,对新生儿胰岛素无明显影响,对提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娩质量有着促进作用.

    作者:毛书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多元教学和客观评估模式在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针对规范化培训医师来源的多元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在对培训医师的临床思维方面和操作水平的培养中,采用本科生临床导师制、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为基础学习模式)、CBL(Case-Based Learning,病例为基础学习模式)、模拟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结合SP(Standard Patients,标准化病人)、OSCE(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等客观统一化教学评估模式,构建了多角度、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在这种模式下,规范化培训医师在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

    作者:陈燕;吴强;邱威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实习护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实习护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名急诊科实习护生作为研究参与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一组予以传统教学,设为对照组,共30人;另一组予以角色扮演教学法,设为实验组,共30人.实习4周后对两组护生的出勤情况、考核情况以及护生带教满意度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在出勤天数、考核分数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示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生带教满意度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示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实习护生开展角色扮演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护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有积极意义.

    作者:江琴叶;范弘嘉;周海燕;汪云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PBL联合研讨式教学法在血液透析室护士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对血液透析室护士采用PBL联合研讨式教学法带教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近一年内在院进修学习的血液透析室护士15名为实验组,采用PBL联合研讨式教学法带教;选取由上一年在我院进修学习的15名护士为对照组,使用的培训办法是传统临床带教法.学习结束后将实验组的考核成绩与对照组成绩做对比.结果:实验组护士无论是理论成绩还是操作技能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思维能力、理论结合实际、学习兴趣方面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PBL联合研讨式教学法带教,在血液透析室护士中取得了良好的带教效果,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理论与技能水平.

    作者:王燕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护生人文关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现状调查

    目的:调查在校本科护生的人文关怀素质和创新能力现状.方法:抽取某大学护理学院三年级本科护生13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关怀意识量表、关怀能力量表和个人创新行为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本科护生的关怀意识得分为(67.04±7.75),关怀能力得分为(181.28±13.81),个人创新能力得分为(52.15±7.81).关怀能力各维度得分中耐心维度标准化得分高,勇气维度标准化得分低;个人创新能力各维度得分相近.结论:在校本科护生的人文关怀素质处于偏低水平,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医学院校要注重相关培养,以提高本科护生人文关怀素质和创新能力.

    作者:杜少英;高伟娜;周艺;杜小静;王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67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其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依次为学业负担、前途和择业以及医患关系.从人本主义角度提出,应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缓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医患观.

    作者:徐燚;王建六;姜冠潮;曲琳;周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中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反思

    医学整合课程改革在我国方兴未艾,通过总结我校10余年的经验和总结,侧重于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阐述和反思如何更好的支撑和推进医学整合课程的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胡伟玲;韩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双语C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目的:探讨双语C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学生分别采用双语CBL教学和传统双语教学授课,通过问卷调查和理论测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学生对双语CBL教学的满意度和测试成绩均显著高于双语教学.结论:该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作者:李军;辛勤;齐汝霞;王国芳;崔立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炎性指标联合检测在鉴别诊断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析对新生儿感染应用炎性指标联合检测手段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取本院2018年间新生儿科诊疗感染新生患儿100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再根据新生患儿感染类型将其分为观察A组(细菌感染)、观察B组(非细菌感染),各组有50例,另选同期体检提示健康的新生儿50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对所有纳入对象均用炎性指标联合检测,对其检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统计学处理下归纳该检测手段对新生儿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各项炎性指标数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患儿各项炎性指标数据均显著高于观察B组(P<0.05);对各组新生儿检测阳性率比较方面,相对于单项炎性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显著更高(P<0.05).结论:对新生儿感染用炎性指标联合检测能够与健康新生儿有效区分,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应佳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标准化出入科教育在ICU护理带教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标准化出入科教育在ICU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科实习的54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7人.对照组选用传统带教方案,实验组选用标准化出入科教育带教方案.比较两组在带教过程中实践考核和标准化出科考核中的成绩.结果:实验组在带实习过程中的实践考核和标准化出科考试中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出入科教育使护生快速了解ICU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与带教老师形成良性互动,及时查找问题,提高护理能力,对提高护生护理危重患者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符爱霞;管艳兰;何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以“多元化”教学项目的开发拓宽学生创业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鉴于美容造型艺术课程“根据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的项目设计,只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但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尚缺针对性,本文通过探讨在教学中实施多元化项目开发与拓宽学生创业途径之间的必然联系,提出年龄结构、造型风格、服务对象、服务形式多元化项目教学改革,并通过教学实践与反思,对提高美容相关类专业学双创实践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章益;周亚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大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由于其内容繁杂、抽象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难度大.研究尝试将“对分课堂”引入到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增强课堂的互动,改善学习氛围,提高生物化学的授课质量.

    作者:王含彦;陈卫;陈蓉;马利;何欣蓉;冉茂成;刘尚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妇产科学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初探

    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将妇产科学所涉及的教学资源设计制作成在线、碎片化、共享的知识点,丰富教学形式、扩大教学范围,逐步完善妇产科学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

    作者:盛少琴;赵蕾;刘佳俐;李瑞兰;李东胜;吕伯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品管圈活动在呼吸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分析品管圈活动在呼吸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本院呼吸科进行实习的学生中随机抽取54名,将之根据不同的带教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带教方法,对实验组护生采取品管圈活动方法进行带教.带教学习结束后,比较两组护生的成绩、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护生的成绩、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呼吸科科临床带教中,运用品管圈带教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护生的责任心以及积极性,更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的质量.

    作者:颜丹鹏;曹笑霄;何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讨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58例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本组课题的实验对象,经随机抽签模式将其分组,对照组(n=29)单纯予干扰素治疗,观察组(n=29)同时配合利巴韦林治疗,对比两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率以及不同治疗阶段的肝功能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82.8%,ALT复常率为86.2%,对比对照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1.7%与ALT复常率为55.2%,均提升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在各项肝功能指标(ALT、AST等)值的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各项肝功能指标(ALT、AST等)值上对比对照组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干扰素与利巴韦林共同治疗,可明显提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值得推荐.

    作者:陈剑;叶小丹;来小区;柳侠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慕课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制作方法的探讨

    传统的口腔修复学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口腔医学生只是“学习-考试-被动应试”,无法达到自主学习,而慕课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师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探讨了慕课在口腔修复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慕课的口腔修复学全口义齿章节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探究了如何合理的利用慕课资源,对建设新疆本土化的视频资源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意见.

    作者:董红宾;李士胜;单健良;何惠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加拿大住院医师培训体系对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发展的启示

    加拿大的住院医师培训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而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正处于起步阶段,尚需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此文通过借鉴加拿大成熟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剖析目前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作者:杨瑾;程芸;应振华;王倩倩;刘江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以执业药师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药学教育对策研究

    执业药师考试是我国药学行业的准入制度,执业药师考试通过率目前已经成为检验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药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药学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和要求,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思维能力的培养,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适应国家执业药师考试能力,切实提高毕业生执业药师考试通过率,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高素质药学人才.

    作者:姜华;杨景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UTS与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心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导师制(UT;)与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心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锦州医科大学201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班学生共64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导师制结合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结果:实验组在实习成绩、临床思维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满意度、医患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导师制与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作者:孙丽敏;张涛;贺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