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性介入术后少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蔡绿花;施巧完

关键词:血管性介入, 并发症, 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性介入术后少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除心血管介入术以外的588例血管性介入诊疗患者术后少见并发症发生及护理情况.结果 共发生5例少见并发症,其中视力下降1例,患者双颞侧视野偏盲,夹层动脉瘤2例和肺栓塞1例,经治疗后患者已痊愈,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熟悉血管性介入诊疗方法,术后密切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少见并发症的发生,措施得当,护理到位,有利于减少其危险性,提高治疗成功率.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性介入术后少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血管性介入术后少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除心血管介入术以外的588例血管性介入诊疗患者术后少见并发症发生及护理情况.结果 共发生5例少见并发症,其中视力下降1例,患者双颞侧视野偏盲,夹层动脉瘤2例和肺栓塞1例,经治疗后患者已痊愈,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熟悉血管性介入诊疗方法,术后密切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少见并发症的发生,措施得当,护理到位,有利于减少其危险性,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蔡绿花;施巧完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AMI患者尽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开放梗死相关血管可挽救濒死心肌,抑制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功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已成为AMI的常规治疗方法[1-2].接受PCI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只接受溶栓者,而且能及时了解冠状动脉的确切病变部位,从而有利于制订进一步的治疗方案,能大限度地开通血管,提高心源性休克的生存率,降低其死亡率[3].

    作者:乔香翠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Grave's眼病内窥镜下经筛径路眼眶减压术患者的护理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经筛径路眼眶减压术(endoscopic transethmoid orbital decompression,ETOD)治疗Grave's眼病(Grave's ophthalmopathy,GO)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31例(57只眼)在我科实施ETOD的治疗及临床护理经验.结果 31例GO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和精心护理,出院时31例(57只眼)眼球突出度均矫正满意,9例(16只眼)视力下降患者术后均有所提高.术后并发眼球移位2例.结论 积极的治疗与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有效保障.

    作者:陈华蓉;施颖辉;吴淑慧;余林敏;张茜;涂云海;吴文灿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弹力绷带固定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减少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液体渗出、针头滑脱和意外拔针的概率,延长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方法 将160例静脉留置输液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穿刺送管成功后常规用3M透明敷贴固定和胶布外固定,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患者输液完毕后外用弹力绷带包扎固定,比较2组静脉留置针的液体渗出、针头滑脱和意外拔针情况以及留置时间.结果 观察组液体渗出、针头滑出和意外拔针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 弹力绷带包扎固定明显减少液体渗出、针头滑脱和意外拔针,可延长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作者:陈秀芳;徐佩瑶;何菲霞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 探讨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护理.方法 对我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ICU收治的40例经口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了解VAP的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机械通气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VAP7例,发生率17.5%.结论 做好相关性肺炎的护理预防是降低VAP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叶素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期中的应用.方法 对2009年1~12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可能引起药物外渗的因素,并于2010年1~12月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实施前后药物渗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药物渗出的发生率为5.77%,皮肤坏死的发生率为0.64%;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化疗药物的渗出率为0.59%,无皮肤坏死的情况发生.结论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明显减少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药物渗出的情况发生.

    作者:陈殷琴;陈国珍;郑婉婷;林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术中保温对胃癌术后SSI发生率的影响

    手术室护理是围手术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病房护理的延续.手术室治疗时期也是外科治疗具风险和创伤时期,其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和预后.整体理念、路径化护理的实施使手术室护理更为确切、有效、安全.近年来文献[1~2]报道,手术麻醉的影响致低体温常是术中心脏意外、出血发生的危险因子.

    作者:刘永宁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1例胸腹联体婴儿分离术的围手术期监护

    联体双胎系单卵双胎于妊娠早期未能完全分离或分离不成功所致.联体婴儿是一种罕见而复杂的先天畸形,新生儿中联体儿发病率是0.001%~0.002%,女性大于男性2倍多,死亡率达91.5%[1].手术分离难度大,需多科室合作完成.我院于2010年7月收治了1对胸腹联体女婴,手术分离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梦琳;陈丽君;杨翠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头静脉穿刺致桡神经浅文损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分析头静脉穿刺致桡神经浅支损伤的原因并提出治疗和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0年经治疗患者中行头静脉穿刺致桡神经浅支损伤的病例资料15例,对其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经损伤后随访3~6个月,根据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功能评定,恢复等级:Ⅴ级13例,Ⅳ级1例,Ⅲ级1例,Ⅱ、Ⅰ级和0级0例.结论 输液穿刺侵入性操作是医源性桡神经浅支损伤的重要原因,护士应精准其解剖位置和穿刺头静脉轻柔熟练是预防医源性桡神经浅支损伤的关键.桡神经浅支损伤后应把握时机,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郦佳霞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应用头臂外固定架支具治疗的

    臂丛神经损伤是周围神经损伤严重的一种,常常导致患者上肢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遗留终生残疾[1].现在常用的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术式有健侧颈7移位术、膈神经移位、腓肠神经移植术,术后均需要穿戴头臂外固定架4~6周来固定头臂,防止肢体的移动引起神经吻合口的断裂.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我科使用头臂外固定架支具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49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芳;贺玉英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护生阶段性健康教育在胸外科的应用

    临床实习教学是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问题.在毕业实习阶段,毕业实习护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护理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完成从护生到护理工作者这一职业过度的准备期,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

    作者:沈奕炯;杨琴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早产儿不同体位护理对其心肺功能及睡眠的影响

    目的 评价早产儿取不同体位对其心率(HR)、呼吸、平均动脉压(MAP)、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及睡眠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9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0°仰卧位组、0°俯卧位组、0°侧卧位组及30°仰卧位组、30°俯卧位组、30°侧卧位组.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分别观察1,2,3,4,5,6 h的HR、呼吸、MAP、SpO2及睡眠时间.结果 第3~6小时0°俯卧位组、30°俯卧位组患儿HR、呼吸低于0°仰卧位组、30°仰卧位组、0°侧卧位组、30°侧卧位组,而SpO2、睡眠时间增加.结论 俯卧位对早产儿生长发育有益处,值得推广.

    作者:李神美;韦琴;李小容;李艳青;孙俭凤;梁姗;杨朝霞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临床优质护理健康教育与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探讨

    在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战略目标下,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提高,医院的工作也逐步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向以预防保健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和社会人员进行健康知识和信息传递,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健康教育的护理,不能称其为整体护理[1].

    作者:蔡素玲;陶红梅;彭虹;钟慧红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20世纪后期在循证医学思想影响下而产生的护理新理念,近年来逐渐得到护理学教育与临床护理工作者的认识和关注.循证护理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问题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1-3].本研究探讨了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伍琦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护理干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观察2组髋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91.7%,对照组优良率为75.0%,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2个月WHOQOL-BREF生活质量评价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护理干预是手术成功、髋关节功能重建的关键,可有效提高髋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丽芳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护理干预在产褥期妇女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产褥期妇女的护理干预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00例产妇根据是否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比较2组的护理干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干预组产后14 d乳汁分泌良好的产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14 d尿便通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42 d子宫复旧正常的产妇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对产褥期知识完全掌握的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其中干预组进行沐浴及脐带护理、更换尿布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产妇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产褥期乳腺炎、产褥感染、会阴伤口感染及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护理干预应用于产褥期妇女,有利于促进乳汁分泌及产妇子宫复旧,提高了产妇对产褥期知识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护理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梁桂芳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司肤泰克软聚硅酮黏胶类敷料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司肤泰克软聚硅酮黏胶类敷料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用2.5%碘伏消毒,外涂百多邦软膏和表皮因子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则选择司肤泰克软聚硅酮黏胶类敷料美皮康品种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愈率、换 药次数、愈合所需时间.结果 实验组治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而换药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愈合所需时间亦明显较对照组为短.结论 司肤泰克软聚硅酮黏胶类敷料可以保持溃疡创面的湿润,减少换药次数,促进溃疡的愈合,并可以减少护理的工作量.

    作者:陈秋玲;胡惠兰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加强危机管理对降低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的效果评价

    护理风险(risk management,RM)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高风险场所,病情危重患者较多,复杂多变,医护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在疑难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风险明显高于普通患者[2].因此,防范医疗护理风险,并从根本上杜绝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非常重要.

    作者:熊晓华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2组均采用常规方法 护理,干预组另给予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治疗情况及血糖控制水平差异.结果 干预组患者饮食控制率及遵医用药率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 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控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作者:戴秀菊;杨金娟;方群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农村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农村社区具有人口多、居住分散、文化水平低、卫生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差、健康教育资源贫乏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相对于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开展护理健康教育难度较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农村居民健康观念不断更新,对相关疾病知识及自我护理、保健知识有强烈的需求[1].

    作者:董文平;周艳;张敬蕾 刊期: 2011年第17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