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燕;朱相华
目的 研究医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从性别、年级、生源、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研究医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SES)和人际信任量表(IT)对大一新生和毕业生进行测查,全部资料应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①医学生的自尊与人际信任在性别、生源差异不显著(t分别为0.819,0.795;-0.113,-1.292;P>0.05);②医学生的自尊与人际信任在年级上差异显著(t=-0.3149,-2.398;P<0.01或P<0.05),毕业生得分高于大一新生;③独生子女的自尊与人际信任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具有显著性(t=2.171,2.727;P<0.05或P<0.01);④人际信任与自尊存在显著的相关(t=5.016;P<0.01).结论 自尊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医学生的自尊水平可以促进他们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作者:闫博;刘香;段晶晶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铁路机车乘务员自我和谐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测试机车乘务员323名.结果 机车乘务员自我和谐总分整体偏高,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P<0.01)、自我刻板性(P<0.01)和自我灵活性(P<0.01)上与军人常模有显著差异;在自我刻板性(P<0.01)和自我灵活性(P<0.01)上与大学生常模有显著差异.机车乘务员自我和谐各维度争总分在年龄(P<0.05)、工龄(P<0.05)和受教育程度方面(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 铁路机车来务员的自我和谐水平较低,自我和谐状况受年龄、工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作者:钟韶玲;唐仕雄;潘洁;吕榜军;王贵;蒋永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情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2例持续性透析患者进行了问卷调壹及社会支持情况调查.结果 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372,P<0.01),SCL-90总均分高于国内常模,其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等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总评分与SCL-90总评分呈负相关(r=-0.712,P<0.01).结论 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较正常人低,存在抑郁和焦虑状态,改善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可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王秀丽;段文玉;张星;曲矿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随着医患矛盾的加剧和一系列医疗卫生问题的尖锐,医生职业枯竭的研究也越发受到社会关注,其中对干预策略的研究虽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阐述医生职业枯竭产生的原因,回顾了近年未干预研究的相关成果,并针对我国医生开出了一些干预处方,后提出了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作者:孟梦;尹文强;王青;李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选取的46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在大学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类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7%、23.2%、25.6%、26.5%;②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安全感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双性化个体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个体(F=12.600,P<0.01);③大学生性别角色男、女正性量表得分与安全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7和0.15,P<0.01).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张萍;毕重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编制暴力危险性评估问卷并对信效度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选取某部队543名士兵和某成人监狱335名在押暴力型罪犯进行测试,通过间隔1个月的重复试测和比较士兵和罪犯的暴力危险性评估问卷得分差异,初步探讨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量表同质信度Cronbach a系数在0.741~0.893之间,全体被试重测信度系数检测结果分别为0.796,0.829,0.802和0.772,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01).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罪犯在冲动倾向、逆反社会和愤怒敌对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士兵(P<0.05),而在暴力态度方面的得分无差异.结论 初步编制的暴力危险性评估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准确的评估罪犯的暴力危险性.
作者:刘柳;关慕桢;刘旭峰;苗丹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的一般资料、宗教行为及心理健康情况,探讨宗教信念对其影响.方法 对在北京回龙现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和陪同家属通过面谈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各56例.自制问卷调查两组人员的一般资料及宗教信仰情况,将其特征进行配对比较.两组使用症状自评量袁(SCL-90)[1]自评,所得数据进行配对比较.家属组使用亲属应激量表(Rss)[2]自评.结果 ①家属组的RSS总分均值为17.00±5.98;②SCL-90中抑郁、焦虑和躯体化3个因子分的均值比较,家属组分别为2.27±0.08、1.91±0.14和1.21±0.11,大于患者组(0.64±0.06,1.56±0.13和0.92±0.08);③两组一般资料主要特征的比较:无配偶者中,患者有54例(96.4%),家属有50例(82.4%);无业或不上学者中,患者有51例(91.1%),家属有31例(55.4%);④宗教方面主要特征的比较:作祈祷或静修者中,患者有56例(100%),家属有40例(71.4%);认为信仰宗教能获得心理支持者中,患者有45例(80.4%),家属有48例(85.7%).结论 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其宗教信念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心理功能作用.
作者:丁利陆;肖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并分析上海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知晓情况.方法 采用自编教师一般情况问卷和教师关于ADHD知晓情况问卷对309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教师背景资料、教师对ADHD总体认识程度、对ADHD病因、临床特征、后果、治疗、学校的作用等方面的认识及教师对ADHD学生的态度.结果 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工作年限和文化程度,中学和小学教师相比,差异有极统计学意义(P<0.001);教师对注意力缺陷症状的认识度较高,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认识程度更高.79.6%的教师表示担心治疗ADHD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太部分教师对ADHD学生期望值偏低,有负性态度.结论 教师对ADHD的认识既有合理之处,也有欠妥之处,有部分教师对ADHD认识不足.
作者:金文岚;杜亚松;钟向阳;芮彭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军医大学男女学员的心理水平.方法 通过SCL-90争STAI的测查,比较某军医大学所有在校学员男女之间的心理状况,同时比较一年级男女学员往校学习期间心理发展的差异(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中期进行测试,至第六学期结束).结果 ①在校所有男学员和在校所有女学员比较,军医大学女学员F2、F6、F8分值都低于男学员(F=4.80,6.48和8.66,P<0.05);②一年级男女学员在校期间心理发展水平的比较,女学员SCL-90和STAI分值都低于男学员,如第六学期F5、F8、F10、SAI、TAI分值都低于男学员(F=3.85,4.79,5.23,6.91和8.10,P<0.05).结论 和男学员相比,军医大学女学员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作者:鲁娟;李松;李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农民工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行为与自我意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内抽取6690名未成年人,对其施测一般资料问卷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结果 ①农民工子女未成年犯(农民工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者)组的自我意识各因子和总分得分都低于城市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农民工子女未成年犯组的行为、合群、幸福因子及总分得分低于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组,躯体外貌和焦虑因子得分高于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组的行为、智力、焦虑和幸福因子及总分得分低于本地居民未成年子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我意识状况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水平,越轨行为问题具有一定影响.
作者:邱鸿钟;韩小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学校与专业满意度、师生与同伴关系等学校因素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新生学校影响因素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西北地区选取某新建本科地方院校中2211名2008级新生进行测量.结果 ①不同学校满意度(满意、一般、不满意)的大学新生在SCL-90及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②不同专业满意度(满意、一般、不满意)的大学新生在SCL-90及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或0.05);③不同同伴关系(良好、一般、较差)的大学新生在SCL-90及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④不同师生关系(良好、一般、较差)的大学新生在SCL-90及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学校因素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高校应改善其生态环境以便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新生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杨宪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400名大学生,采用自编<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问卷>和<大学生行为问题量表>进行测试.结果 ①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在年级、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②文理科大学生在元认知能力,元认知监控上存在差异(P<0.05),在元认知体验上差异显著(P<0.01),在元认知知识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③大学生元认知能力与行为问题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在元认知能力问卷各因子和总分上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结论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大学生,元认知能力越强.
作者:董成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北京公务员中A型行为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383名健康体检的北京公务员,采用A型行为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A型行为模式检出率为4.50%,B型行为模式检出率为25.66%,生活满意度评分,总体满意度较高;A型和B型行为两类型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A型个体生活满意度得分均显著低于非A型个体(P<0.05或0.01).结论 在北京公务员群体中,行为类型影响生活满意度.行为类型与生活满意度相关.
作者:徐虹;赵宏林;刘江;孙忠人;吕春梅;王淑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以医生集体效能为团体调节变量来探讨医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量表、集体效能信念量表和中国职业倦怠问卷对11所医院的461名医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医生职业倦怠轻、中、重度的比率分别为20.17%、21.47%、25.60%;②医生的社会支待负向预测成就感降低(β=-0.25,P<0.001);③集体效能对社会支持与成就感降低之间关系的负向预测作用极其显著(β=0.06,P<0.001).结论 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集体效能负向预测了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作者:姜能志;韩国华;刘晓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高年级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和一般情况问卷,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 ①女生的合群因子分数高于男生(39.4±4.9 vs 36.6±6.7,F=7.883,P<0.01);性别和年级在活跃因子上存在交互作用(F=4.403,P<0.05);受虐待者与未受虐待者的外向性特质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诙谐因子与性虐待呈正相关(r=0.240,P<0.01),而外向性特质的其它因子与虐待呈负相关(r=-0.151~-0.216,P<0.05);③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对外向性特质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性虐待对诙谐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对合群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 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存在性别差异,外向性特质的形成可能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作者:高海燕;朱相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 对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进行家庭治疗与心理干预,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测评、然后将治疗前的测评结果分别同全国常模、治疗后的测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SCL-90、SDS和SAS治疗前的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及治疗后的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及时有效的心理治疗可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障碍.
作者:王永学;孙梅玲;刘爱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内科住院病人焦虑和抑郁情绪状况.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不同科室200名病人进行抽样测试研究.结果 ①在176例被调查者中,单纯焦虑者7例(4.0%),单纯抑郁者10例(5.6%),焦虑合并抑郁者39例(22.0%).总计发生焦虑者46例(26%),发生抑郁者49例(27.7%).②内科病人的SAS评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7.586,P<0.001),而SDS评分与全国常模间无显著性差异(t=0.008,P>0.05);③不同居住地、工作情况的病人焦虑情况无显著性差异(t=1.547,P>0.05),但抑郁情况有显著性差异(F=1.972,P<0.05);④不同婚姻状况、家庭和谐状况的病人焦虑抑郁情况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F=6.381,6.340,P<0.001);⑤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焦虑抑郁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F=5.331,5.060,P<0.01);⑥不同科室的病人焦虑抑郁情况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F=12.313,14.40,P<0.001),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表明,呼吸内科病人SAS、SDS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内科病人.结论 内科病人的焦虑情绪受婚姻状况、家庭和谐情况影响,抑郁情绪受居住地、工作情况、婚姻状况、家庭和谐情况、文化程度因素影响;呼吸内科病人焦虑押郁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内科病人.
作者:李建明;李妲;张素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阐明消极归因方式、负性生活事件和无望抑郁的关系,检验无望感的中介效应和自尊的调节作用,并尝试建立抑郁无望与自尊综合理论的因果模型.方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某高校学生269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对多变量多次追踪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①消极归因方式(路径系数为0.127)、负性生活事件的初始状态(路径系数为0.235)和无望感(路径系数为0.455)对无望抑郁的初始状态有显著正向作用;②消极归因方式通过无望感对无望抑郁初始状态的部分中介效应为0.104.负性生活事件的初始状态对无望抑郁初始状态的部分中介效应为0.112;③消极归因方式和自尊的交互作用对无望抑郁的初始状态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路径系数为-0.165).结论 消极归因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共同作用预测了无望抑郁的产生,无望感在此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发挥调节作用.
作者:易红;冯正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本文献综述积极认知行为治疗及ABC理论逻辑论证.
作者:宋杨;唐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编制大学生恋爱态度问卷.方法 经开放式问卷、访谈调查、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确定正式问卷.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大学生恋爱态度问卷由23个项目组成,包括增益性、道德性、浪漫性、自主性4个因素.信度分析(各因素Cronbach a系数>0.615)争验证性因素分析(X2/df=3.076,GFI=0.871,AGFI=0.841,CFI=0.798,NFI=0.750,RMSEA=0.068)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结论 大学生恋爱态度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恋爱态度的工具.
作者:周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