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利;葛延瑱;付爱霞;张明霞;邹玉梅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主要发生在早产儿,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临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1].
作者:陈静;杨滢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吸人性损伤患者行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的护理方法,确保检查顺利和安全.方法 对2005-2008年收治的58例吸人性损伤患者行床边纤维支气管镜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3例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死于呼吸衰竭,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后,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操作时,掌握其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周秋玲;钟定;李莉;黄彩霞 刊期: 2009年第17期
腰椎压缩性骨折常规的手术方法为开放式复位内固定手术,随着骨科领域的微创手术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脊柱外科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使对病变部位施行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损伤更减小.
作者:常花;罗声玲;赵体玉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 总结微创改良脑室-心房分流术后观察要点及护理经验.方法 45例微创改良脑室-心房分流术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有无颅内高压症、分流不足或过度症状、感染症状,做好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及时发现或预防术后并发症.详细的出院指导及随访工作.结果 分流后半个月苏醒28例,意识障碍明显减轻9例,意识障碍无变化8例;分流管堵塞5例,分流过度3例,分流不足5例,血源性感染1例,分流管外露1例,无颅内感染、气栓、心内膜炎等并发症.结论 充分术前准备,密切的术后观察,有效的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可以提高脑室-心房分流术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刘艳君;冯清亮;马树红;曾喜云 刊期: 2009年第17期
颞下窝位置深而隐蔽,解剖结构复杂,又有重要的血管神经通过颅底骨孔进入本区域[1].对于原发于中颅底或由他处侵犯到该区,甚至侵入颅内的肿瘤,治疗上有许多困难[2].颞下窝人路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周围有骨性结构阻挡,显露比较困难[3].
作者:于雪梅 刊期: 2009年第17期
临床上为了防止患者因意识不清或其他原因而发生坠床、撞伤、抓伤等意外,常需应用约束带固定身体的某一部分,限制其活动.传统肢体约束带常因患者躁动而挣脱或约束过紧影响肢体血液循环,且样式过于直接,不为患者所接受,出现抗拒心理,降低了约束效果.为了确保约束效果,保证患者安全,我们设计制作了新型多功能约束衣,2005年1月-2007年4月对我院骨科老年躁动、谵妄等需要约束的患者80例进行临床应用,约束性能显著优于传统约束方法,使用方便舒适,患者对约束易于接受,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展影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笔者于2006年初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澳学习2年,期间在以悉尼大学教学医院为主的数家医院进行了参观学习.访学过程中对澳大利亚护理同仁以患者为中心,严格遵守护理伦理规范的工作作风印象深刻,在此与大家分享,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英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休克患者股动脉穿刺采血方法 .方法 分析2006年3月-2008年5月收治股动脉搏动较弱或者根本摸不到股动脉搏动206例休克患者股动脉穿刺采血方法 .分成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6例.观察组新方法 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 ,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新穿刺方法 安全、可操作性强,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桂芳;刘先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肠道梗阻因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不能顺利通过肠道,致使肠腔高度胀气、胀液,术中必须对梗阻肠腔进行人工排气、排液,并用生理盐水进行肠腔灌洗,以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而肠道灌洗中一直存在以下问题:(1)手术台上提供的无菌容器容量不能满足盛装肠道灌洗流出的液量,因为容器容量只有2000 ml左右,而肠腔灌洗一般要冲洗5000 ml以上的生理盐水,才能将梗阻肠道内潴留的肠内容物清洗干净;(2)术中灌洗出的体液容易污染术野及手术敷料;(3)手术中无菌容器为开放容器,肠道灌洗流出的灌洗液直接盛放在此容器中,肠内容物气味从开放的容器中散发,对手术室环境污染大.
作者:赵海璇;陈泓;王洁贞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常温利多卡因、冷湿敷与低温利多卡因湿敷用于缓解小儿输注果糖时引起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住院患儿输注果糖引起局部疼痛者,随机分为冷湿敷组、常温利多卡因组、低温利多卡因冷敷组各40例,观察3组疼痛效果.结果 应用利多卡因低温湿敷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2组.结论 小儿输注果糖引起局部疼痛可以选用低温利多卡因湿敷来减轻疼痛,效果肯定.
作者:刘月利;葛延瑱;付爱霞;张明霞;邹玉梅 刊期: 2009年第17期
颅内压(ICP)指颅腔的脑组织、脑脊液、血液3种内容物使颅腔内保持一定的压力,正常成人颅内压为5.0~13.5 mm:Hg(1 mm Hg=0.133 kPa),持续超过14.2 mm Hg即为:ICP增高,ICP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病理、生理综合征,是使患者病情恶化的原因之-[1].术中颅内压增高可导致急性脑膨出、脑移位、脑血流量减少,严重者可引起脑疝、库兴反应等影响手术操作及手术效果.
作者:韩凤珠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丁卡因联合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于静脉留置针穿刺的镇痛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6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按传统常规法穿刺,实验组在静脉穿刺前50 min于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处外敷丁卡因加透皮吸收促进剂棉片(下称止痛棉),静脉穿刺后按视觉模拟评级法(VAS 0~100 mm),评测镇痛效果,观察局部反应.结果 实验组麻醉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VAS评级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镇痛率比较差异显著,实验组镇痛维持时间达90 min以上.结论 通过外敷止痛棉再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其镇痛效果肯定,镇痛率高,而且镇痛时间较以往方法 大为缩短,镇痛维持时间长.
作者:阎位明;韦群梅;旷鹰 刊期: 2009年第17期
脑卒中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常因昏迷、神志恍惚、假性球麻痹等不能自行进食,需插胃管供给营养[1].因此,鼻饲就成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营养方式.从早期喂养奶制品和匀浆流食到现在我们临床应用的各种类型制剂的瓶装营养液,虽然方便了临床工作,但随之而来的肠内营养并发症也困扰着临床工作者.急性脑卒中患者常由于神经的损伤导致胃肠道早期功能下降,肠蠕动减慢会更容易导致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常红;王若凡;李冬;李淑兰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 评价非语言交流方式对喉癌全喉切除术后患者进行护患交流和沟通的适用性和满意度.方法 采用规范化手势语、图片卡、写字板、摇铃4种非语言交流方式对50例喉癌全喉切除术后患者进行护患交流和沟通.结果 手势语适用于各层次患者,满意率为96.0%;图片卡主要适用于文肓或半文盲和听不懂普通话的患者,满意率为93.3%;写字板则主要适用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患者,满意率为85.7%;而摇铃主要作为年老体弱患者需要非语言交流的信号,满意率为94.0%;总体满意率为92.0%.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99.6%.结论 非语言交流是喉癌全喉切除术后护患之间重要而有效的沟通方式.
作者:高连娣;肖秋萍;季雁;赵舒薇 刊期: 2009年第17期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危害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在美国,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大疾病.在5 400 000例脑卒中存活者中,超过1100 000例患者存在不同水平的残疾;我国脑卒中每年的发病率为150/10万[1].随着脑卒中急性期救治率的提高和病死率的逐渐降低,致残率相应增加.86.5%的存活患者遗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和认知功能、心理或情感障碍,这些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3].
作者:张冰;王克芳 刊期: 2009年第17期
医院感染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大问题,其难治性及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成为临床实践中有待攻克的新课题[1].有研究[2]报道,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内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ICU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一般在40%~80%.
作者:路静;陈亚文 刊期: 2009年第17期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以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起病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有着较快的进步,已逐渐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颈内动脉支架植入的并发症仍然不容忽[1].
作者:徐小芹;朱丽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压力源的特点.方法 用血液透析患者压力源中文版量表(HSS)对4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测试,并对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436例患者的心理压力源>生理压力源>社会压力源;患者感受严重的压力源是需长期透析治疗,其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医疗费用、对未来的担忧、家庭责任改变以及性欲减退;患者感受轻微的压力源是生育能力下降,其次依次为着装受限、血管硬化、需要子女照顾和外貌改变;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态和经济状况的患者其压力水平存在差异,年龄较大的患者压力水平较高;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压力水平更高;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心理压力水平较低;仍工作的患者压力水平较低;经济状况较好的患者压力水平较低.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压力水平较高,应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何静;张俐;袁发焕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 了解患者对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操作中使用手套的态度,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100例内科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并对结果 进行统计描述及X2检验.结果 调查显示内科患者对护士在不同操作中戴手套持不同的态度,大部分患者认为护士在进行输液、抽血时不需戴手套;而进行会阴护理、压疮或气管切开换药等操作时则希望护士戴手套,并认为戴手套同时保护了护士和患者.不同年龄、学历的内科住院患者对护士戴手套的态度比较无差异,而不同住院次数的内科住院患者对护士戴手套的态度比较有差异.结论 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患者对医院感染知识的增多,对临床护理人员使用手套持赞同态度的患者比例增加.
作者:曾慧萍;侯秀玉;范颖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 了解和描述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疾病确诊初期、围手术期的心理历程,为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访谈形式,对12例被确诊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手术患者进行深入访谈,将获得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主题.结果 患者在整个疾病的确诊、手术治疗过程的心理应激状态,表现为各种负面情绪.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社会支持系统利用匮乏.结论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护理人员应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情绪,有效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度过这一艰难的历程.
作者:岑琼;陈虹 刊期: 2009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