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躁狂的对照研究

刘洪杨

关键词:阿立哌唑, 利培酮, 丙戊酸钠, 双相障碍
摘要:目的:比较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分别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符合ICD-10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分为两组,阿立哌唑组使用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利培酮组使用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6周,采用躁狂量表(BRM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BRMS总分及减分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两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阿立哌唑组的不良反应少.结论: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疗效肯定,安全性高,是临床上一种新的选择.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双向评价体系在产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向评价体系在产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产科的86名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带教模式,观察组采取双向评价护理带教,对比两组的带教效果.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得分及操作考核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生对教学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向评价应用于护理带教中,可促进师生良性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自主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正面影响.

    作者:程秀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浅谈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目的:了解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抽样,选取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0.59%),且并发症发生率(11.76%)显著低于对照组(5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血液透析患者舒适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调整其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确保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作者:周玉影;金桂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非全日制MPH教育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学位类型,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级公共卫生人才,作为一种非学历教育,能否满足于社会需求并被社会认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是关键,文章以十一年MPH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素材,重点阐述非全日制MPH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和办学模式,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MPH教育并行时期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于洗河;李娟;杨保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健康传播理念在乳腺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健康传播理念对乳腺癌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院10级护理专业的320名学生的教学情况,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60名学生,对照组授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实验组着重强调健康传播理念,让学生可以充分掌握检查乳腺的方法,并且可以正确指导帮助家人,比较记录两组学生的学习情况.结果:比较两组可以充分掌握检查乳腺方法的学生人数,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P值>0.05,实验组中可以正确指导帮助家人检查乳腺的人数远远大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的护理教学过程中,着重健康理念的传播,可以大大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传播健康的意识,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而可以更好的服务病人,服务社会,值得护理教学的重视和推广.

    作者:王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信息化教学在PBL教学体系中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基础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应用服务四个技术层级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医学院通过教学实践探究了PBL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方式,并展望了信息化教学未来无纸化、与模拟病例向结合的发展方向.

    作者:马骏;张艳萍;梅文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以小组视频为载体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在护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以小组视频为载体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在护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采用立意采样法选取的2011级完成该临床处置能力培训的11名学生,对其进行深入访谈,收集资料,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该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处置、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凝聚力.结论:在校内实践基地以小组视频为载体的形成性评价方式能提高护生的能力,值得推广和借鉴.

    作者:张玲芝;孙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SP训练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运用及效果探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经在我国各大城市逐步展开,为保证住院医生的整体素质和医疗工作质量,其出站考核十分严谨和周密.在培训过程中引入SP(Standardized Patient)训练法,不但能够巩固和 加强住院医师的基础理论和操作,而且可以提高包括临床诊疗能力、病情观察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作者:任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一体化医患沟通教育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初探

    目的:探讨一体化医患沟通教育模式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两个班级共60人,分为一体化教育模式组(30人)和传统教学模式组(30人).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使用统一的医患沟通内容和满意度量表.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及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完成沟通内容的时间上,一体化组为(20±9) min,而传统组为(36±12) min(P <0.05);在患者满意度量表中,一体化为(4.4士0.9)分,而传统为(2.9±0.6)分(P<0.05).结论:一体化医患沟通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医患沟通教学效果.

    作者:季国平;达建;冯琴;黄华;张子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两种乙状结肠造口对术后造口并发症、排便及生活质量影响的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两种乙状结肠造口对术后造口并发症、排便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70例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分为腹膜外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Ⅰ组和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Ⅱ组,每组各35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Ⅰ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86%,显著高于Ⅱ组的14.29%,Ⅱ组肛门功能明显优于Ⅰ组,Ⅱ组功能领域得分明显高于Ⅰ组,Ⅱ组症状领域得分明显低于Ⅰ组.结论: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能够降低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颜育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分段式培训模式探讨

    西南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将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与考核贯穿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过程的始终,抓住临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前全面培训、毕业前技能巩固与强化培训三个重点阶段,初步形成了针对临床型研究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分段式培训模式,对提高研究生临床操作能力作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作者:郑建惠;黄河清;郭海涛;彭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视频反馈法在护理礼仪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视频反馈法是否有助于提高护理礼仪实验课中学生对于各项护理礼仪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方法:从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护理礼仪》教材中选择出“护士仪容礼仪”“护士服饰礼仪”章节,并在这些章节的实验课教学中对三峡大学2009级102名学生运用视频反馈法.结果:比较往年在护理礼仪实验课中单纯使用传统教学法,使用视频反馈法学生能更加高效、熟练、准确掌握该门程实验课中各项操作技能.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表现得更加严谨.结论:护理礼仪实验课中运用视频反馈教学法的效果好于单纯使用传统教学法.

    作者:陈若嫣;魏木兰;朱小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微课”与Webquest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医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Webquest是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已证明更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美国国家课程标准推荐的模式.将“微课”与Webquest相结合应用在医学实践教学中,能更好地激发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信息素养,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能力提升.

    作者:王红丽;李可胜;唐云云;常鑫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以地方医学院校为例,调查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导师、学校硬件设施、学位论文、自身状态、课程和学校软件.导师与学生联系的频率和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满意度存在年级差异.提出应提高导师的指导力度,加强硬件设施投入和提高学位论文水平以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作者:申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试论高校教学团队教师教学发展职能的外部管理与激励

    我国高校教学团队被赋予了教师教学发展的职能.团队中的教师教学发展具有目标导向、任务支撑、团队合作等特征和优势,也有外部管理部门模糊、激励制度缺失等问题.需通过建立外部管理的组织机制、明确教师教学发展目标、设计富有激励性的教学任务、建立外部考核与强化机制等外部管理措施来激励教学团队的教师教学发展职能.

    作者:侯雪莲;夏焕章;毕开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临床实习期护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实习期护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应对措施.方法:按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医科大学临床实习护生228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实习期护生职业规划问卷总体均值为(79.27±8.83),女护生、本科护生及有学生干部经历的护生职业生涯规划均值较高(P<0.05);护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收入因素起到主要作用,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个人能力有助于提升就业竞争力,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自我评价、职业分析规划及求职技巧三大方面.结论:实习期护生职业规划总体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应结合护生对职业规划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系统性、全过程指导服务,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作者:占春旺;曾志嵘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抗胆碱能药物对支气管扩张伴气流不可逆受限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抗胆碱能药物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对支气管扩张伴气流不可逆受限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66例支气管扩张伴气流受限的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均有改善,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明显对比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抗胆碱能药物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对支气管扩张伴气流受限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肺功能和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小.

    作者:金晨慈;蒋龙翔;曾余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医科研究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对上海某高校医科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7%的研究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必要,多数研究生认为其对社会责任感等七个方面的能力培养有较高促进作用,而影响社会实践效果的因素包含所在年级、性别、参与角色等.提示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深远,充分发挥其作用应施行差别化设计.

    作者:白鸽;蒋虹丽;于专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手术室压疮的发病因素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手术室压疮的发病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我院40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对两组压疮发生率及压疮分期、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压疮发生率显著降低(0.5% VS 3.5%,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90.0%VS 8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手术室压疮的相关因素,做好相应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压疮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陈淑琼;张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躁狂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分别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符合ICD-10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分为两组,阿立哌唑组使用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利培酮组使用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6周,采用躁狂量表(BRM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BRMS总分及减分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两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阿立哌唑组的不良反应少.结论: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疗效肯定,安全性高,是临床上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刘洪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标准化病人模拟质量的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标准化病人(SP)模拟质量的现状,为有针对性地提高SP的模拟水平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应用标准化病人模拟质量评价量表(SQSPS)对某医科大学三所教学医院的临床、护理、麻醉专业参加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598名医学生进行调查,被评价者为43名SP.结果:SP模拟质量的总体得分较高(90.15±10.01)分.其中“模拟态度”维度得分率高,“模拟能力”维度得分率低.不同类型SP之间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对SP的评分之间存在差异.结论:SP的整体模拟质量较高,不同类型的SP都能有效地胜任模拟病人的工作.学生对SP的评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今后对SP模拟质量的评价应多元化.

    作者:陶领伟;林平;仰曙芬;李玲;赵振娟;高学琴;韩永奎;李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