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乙状结肠造口对术后造口并发症、排便及生活质量影响的对比分析

颜育祥

关键词:乙状结肠, 造口术, 可控性, 并发症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乙状结肠造口对术后造口并发症、排便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70例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分为腹膜外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Ⅰ组和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Ⅱ组,每组各35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Ⅰ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86%,显著高于Ⅱ组的14.29%,Ⅱ组肛门功能明显优于Ⅰ组,Ⅱ组功能领域得分明显高于Ⅰ组,Ⅱ组症状领域得分明显低于Ⅰ组.结论: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能够降低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本科生对传统教学方法改进的评价探讨

    目的:探讨医学本科生对改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反馈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方法:总共360名本科学生听课后接受问卷调查.结果:理论结合临床举例、提示临床中易犯错误、提示考试内容、教学中插入图片有些和完全同意的比例在护理本科学生和影像医学生分别为98.9%、92.3%、93.3%、98.9%;100%、83.4%、90.0%、90.5%.鉴别诊断自学二者比较(P =0.000).结论: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是有益的,需按照学生不同的评价反馈来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雍桂珍;贺国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医学本科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性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医学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性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批判性思维倾向性量表对医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有63%的学生表现为正性批判性思维倾向,其中分析能力得分高,寻找真相得分低;批判性思维倾向性与了解批判性思维、成就感、喜欢本专业、阅读科研文献存在正相关性.结论:阅读科研论文可能有助于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作者:谢志芳;曹未;章卫平;朱海英;胡以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关于临床医学生选修课程的评价调查及对策思考

    选修课程作为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已成为临床理论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问卷统计等方式调查了解我院临床医学生对选修课程开课现状的评价,分析存在问题,并依据结论为完善我院选修课程的教学管理提出有益的建议与参考.

    作者:乔琳;徐斌;高琴;王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窄式阅读理论观照下的医学英语阅读教学探索

    医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语言学习来促进专业发展.现行条件下阅读教学是关键.现尝试在医学英语中引入窄式阅读模式.将口腔专业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进行引入窄式阅读的医学英语教学,一组进行常规的医学英语教学.研究结果表明:引入窄式阅读的医学英语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且对专业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冯颖;杨小刚;袁昌万;李丽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外科总论实验教学中引入整形外科理念的实践探讨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医生有更加精湛的技术和整形美容缝合的技巧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在此背景下文章对外科总论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实验,加入整形外科的知识与理论的外科总论实验教学课程,对32名急诊临床轮转的医生进行了重新培训,并进行了培训前后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学课程改革达到了预期效果.研究人员认为,这样的教学改革能够夯实医学生操作技术的基础,养成良好操作习惯,建立良好行医理念.

    作者:彭喆;周庆环;穆籣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宫颈成熟球囊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索宫颈成熟球囊应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且有促宫颈成熟指征的足月孕妇为研究对象,98例应用宫颈成熟球囊孕妇为观察组,50例单纯应用小剂量缩宫素引产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宫颈成熟、产程、分娩方式与结局以及新生儿状况.结果:观察组采用宫颈成熟球囊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22.45%,显著低于对照组;经阴道分娩时产钳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第一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第二产程、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状况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宫颈成熟球囊可有效促进宫颈成熟及引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淑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两种乙状结肠造口对术后造口并发症、排便及生活质量影响的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两种乙状结肠造口对术后造口并发症、排便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70例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分为腹膜外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Ⅰ组和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Ⅱ组,每组各35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Ⅰ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86%,显著高于Ⅱ组的14.29%,Ⅱ组肛门功能明显优于Ⅰ组,Ⅱ组功能领域得分明显高于Ⅰ组,Ⅱ组症状领域得分明显低于Ⅰ组.结论: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能够降低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颜育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一体化医患沟通教育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初探

    目的:探讨一体化医患沟通教育模式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两个班级共60人,分为一体化教育模式组(30人)和传统教学模式组(30人).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使用统一的医患沟通内容和满意度量表.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及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完成沟通内容的时间上,一体化组为(20±9) min,而传统组为(36±12) min(P <0.05);在患者满意度量表中,一体化为(4.4士0.9)分,而传统为(2.9±0.6)分(P<0.05).结论:一体化医患沟通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医患沟通教学效果.

    作者:季国平;达建;冯琴;黄华;张子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拉萨市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现状及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拉萨市医学实习生的睡眠质量及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拉萨市220名实习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拉萨市实习前医学生PSQI总分为(6.02±2.75)分,睡眠质量差检出率为25.0%,各维度障碍检出率前三位为日间功能障碍(31.75%),主观睡眠质量(23.81%)及睡眠障碍(18.25%).t检验表明,实习前医学生睡眠障碍、使用催眠药物、睡眠效率及PSQI总分与高原大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PSQI总分与SAS、SDS得分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萨市医学实习生整体睡眠质量一般,睡眠障碍、使用催眠药物、睡眠效率及睡眠质量比高原大学生差.睡眠质量越差,医学生的焦虑、抑郁越重.学校管理者可采取睡眠卫生健康教育、技能培训、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等措施以改善医学实习生的睡眠质量.

    作者:杨丽君;李晶;张红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预见性护理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电切综合征的预防效果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中电切综合征的(TURS)的预防效果.方法:将79例行TURP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实施常规护理,预见组40例实施预见性护理,统计两组术后TURS发生率.结果:预见组TUR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预见组术后3h血红蛋白、血Na+浓度、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行TURP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降低TURS发生率.

    作者:孙亚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导医活动在助产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

    目的:通过导医活动,提高助产学生的职业素质.方法:选取2011级助产专业100名学生,实验组50名学生接受导医实践活动和情景剧表演,对照组50名学生接受传统学习.活动结束后,实验组学生自我评价,对两组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测试并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学生沟通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素养有所提高.结论:针对助产学生开展导医活动,增强了他们的沟通能力、人文素养,有效地提高了助产学生的职业素质.

    作者:王小丽;赵风霞;梅一宁;陈莺;姚慧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25名医学硕士研究生职业防护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学硕士研究生接受职业防护教育情况,为制定职业防护教育内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新疆医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225人,对职业防护教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硕士研究生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职业暴露发生率57.77%,知晓职业暴露上报流程的仅有16.14%,在大学和医院接受过职业防护相关教育的仅有32.73%和26.9%.结论:医学硕士研究生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教育力度不足,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作者:贾巍;李亚昙;代亚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以IMB模式理念设计医学见习

    IMB理念和学习的要求是一致的,和见习的独特性有着天然的相似之处.以IMB理念来设计见习带教,就是在实践中提供给学生足够的信息,激发其学习热情,并教授良好的行为技巧确保学生高效地学习.三个要素不断重复使学生短暂的学习热情固化为长期的学习动机,将学习技巧上升为自身熟练掌握的学习能力,终实现“授人以渔”.

    作者:穆攀伟;王曼曼;陈晓萍;陈燕铭;舒冏;曾龙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骨科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模式的应用探索

    目的:探索骨科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循证医学临床思维模式.方法:40名骨外科临床实习硕士研究生,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循证教学组,在骨科临床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指导学生的临床实习教学,通过成绩考核及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临床病例分析能力考核中循证教学组成绩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结论:在骨科临床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观念,提高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作者:石庆宇;曲国蕃;李响;李连财;麦威;包俊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抗胆碱能药物对支气管扩张伴气流不可逆受限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抗胆碱能药物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对支气管扩张伴气流不可逆受限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66例支气管扩张伴气流受限的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均有改善,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明显对比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抗胆碱能药物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对支气管扩张伴气流受限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肺功能和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小.

    作者:金晨慈;蒋龙翔;曾余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构建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促进国际化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基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分析探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标准.财政部、教育部设立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作为我国开放式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医学研究生丰富知识层面、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已成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作者:焦红兵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医学检验专业改制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2年教育部学科目录调整,医学检验专业由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转变成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学位授予从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根据医学检验专业发展新形势,从课程设置、实践技能培养、实习基地建设和素质拓展几方面探讨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既满足临床需要又符合新时期特点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吴晓莉;葛芳芳;王倩蕾;项跃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探讨

    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是说教,这种模式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适应.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在新的理念指导下,PBL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结合对PBL教学模式的理解及实施过程中的体会,认为: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不拘一格地实施符合实际的PBL教育模式,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作者:郭茂娟;姜希娟;杜欢;苗戎;范英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浅谈病例分析法在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病例分析法在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2009级、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各八个班级,其中四个班级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四个班级作为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与病例分析法相结合,神经解剖学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核且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论:在教学中引入病例分析法,不仅显著提高了教学成绩,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

    作者:李建忠;李明;吴海平;高俊彦;武志兵;刘学敏;李富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胎膜早破期待疗法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期待疗法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入住我院的100例胎膜早破孕妇选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予以基础及护理专科护理,实验组采用期待疗法护理干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产后平均出血量、平均新生儿体重、平均孕周、新生儿Apgar评分及死亡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产妇产后平均出血量显著降低,平均新生儿体重及平均孕周延长,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升高,两组产后平均出血量、平均新生几体重、平均孕周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5.97,4.18,5.71,6.02,P<0.05);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新生儿死亡率降低,两组新生儿死亡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 =4.66,P<0.05).结论:在母体和胎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对未足月胎膜旱破孕妇有必要采取期待疗法,并加强护理,能一定程度上延长妊娠时间,尤其是孕34-36+6周胎膜早破的孕妇,同时也能减少母体及新生儿的感染情况,增加新生儿的成活率.

    作者:兰小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