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研究

肖攀攀;宋宁

关键词:家族性, 散发性, 精神分裂症, 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的异同.方法对56例家族性精神分裂症与122例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相比,家族性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较早,行为紊乱多见,易复发.结论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家族史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分类原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压力

    目的研究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压力问题对自身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运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学习压力较大.对比中发现:医学生常感到学习任务重,学习不如他人,常为自己的前途担心,常因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而烦恼,角色转换难度更大;男生常感到学习成绩不理想,常为自己的前途担心,担心自己能否学有所成(用),而女生常感到学习任务较重,学习不如他人;大一新生常感到学习任务重,学习的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而从大一到大三学生越来越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越来越因不喜欢所学专业烦恼,越来越为前途担心.结论必须把握好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压力特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与干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李文晓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因素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环境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方法按配对研究设计、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286名学习不良儿童及286名对照组儿童家庭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组织性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家庭的矛盾性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学习不良儿童处在一个相对不良的家庭心理环境中.提示对学习不良儿童在提高学业成绩时,要注意家庭心理环境的改善.

    作者:孔德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孕期心理教育对非必须剖宫产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心理教育对非必须剖宫产率的影响,加强孕期宣教,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方法记录2005年1~12月参加孕妇学校宣教两次以上的(实验组)和没有参加孕妇学校宣教的(对照组)在我院分娩的所有孕妇,比较两组剖宫产率及非必须剖宫产率.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非必须剖宫产率及低,P<0.05差异显著.结论通过孕期宣教,加强孕期心理教育,纠正错误认识,终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崔英梅;曹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深圳市外来工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研究

    目的调查深圳市外来工的心理需求,为开展心理卫生进社区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设计封闭式调查问卷,对深圳市宝安区的外来工心理卫生需求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外来工的心理卫生需求达81.5%,并且60.0%曾经考虑过心理求助,但是仅有5.0%真正寻求过心理服务.对于心理卫生服务,他们首选的方式是电话.结论对外来工提供心理卫生服务很有必要性.

    作者:张泉水;刘晋洪;陈家建;黄晓宇;张秀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银屑病患者CPI-RC测试分析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中国修订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RC),对120例银屑病患者(患者组)和10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患者组Re(责任心)、So(社会化)、Sc(自我控制)、Ai(独立成就)、Py(心理感受性)和V2(常规趋向-异向)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Em(通情)、Ac(顺从成就)、Fx(灵活性)和F/M(女/男性化)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患者组与对照组人格类型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组中以Gamma型者居多.病程5年以上银屑病患者Sp(社交风度)、Sa(自我接受)、Em和So分较病程5年以下的患者明显下降(P<0.05~0.01),Gi(好印象)和Ac分明显升高(P<0.05~0.01).结论银屑病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健康者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病程迁延可出现某些人格结构的改变.

    作者:孙全新;祝家胜;顾桂英;郑忠烈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大学生烦恼与性格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大学生烦恼与性格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203名,调查其烦恼的原因、宣泄烦恼的方法,同时用艾森克(EPQ)人格问卷测试其性格.结果大学生烦恼的原因有学习压力、前途渺茫、和同学有矛盾等,宣泄烦恼的方法有向同性朋友诉说、睡觉、听音乐或跳舞、看课外书、让时间淡忘、吃零食、上街购物等;性格中N分值较高、L分值较低者烦恼较多(P<0.001或0.01),性格中N分值较低、L分值较高者宣泄效果较好(P<0.01或0.05).结论烦恼、宣泄烦恼能力与性格有关.

    作者:刘建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以奥氮平为对照,比较阿立哌唑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分别予以阿立哌唑和奥氮平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症状量表(BPRS)和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8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组显效率75.25%,总有效率81.79%;奥氮平组显效率73.76%,总有效率80.12%,二者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阿立哌唑组56.34%;奥氮平组为68.28%,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阿立哌唑副反应较奥氮平少而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张一中;高桂林;张秋丽;杨卫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心理与药物治疗学生考试焦虑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单纯心理治疗、单纯药物治疗以及心理、药物合并治疗学生考试焦虑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9例求助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心理合并药物治疗,于考试前2周,考试前1天及下学期考前1天,分别进行HAMA及SAS量表评定.结果心理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考试前1天与干预前比较HAMA、SAS评分差异显著,而下学期考前1天同干预前比较无明显差异.心理合并药物治疗组考试前1天及下学期考试前1天,同干预前均有明显差异. 结论对于学生考试焦虑的治疗以心理合并药物治疗的近期及远期效果均优于单一治疗方法,应作为首选.

    作者:袁晓兰;王璐;付修勇;盖万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无锡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无锡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编家庭一般情况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215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22.14%,住房面积、父母文化水平、经济收入、父母关系、教育不一致、不适当的养育方式,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家庭因素.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心理障碍检出率无明显差异,除学习压力外,强迫症状、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是多见的心理问题.结论要积极利用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可变因素:父母养育方式、中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学校老师的支持和社会良好环境,降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作者:张枫;刘毅梅;王洁;马晓健;陆雪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军队士气理论研究综述

    目的通过对军队士气理论发展的回顾与评价,为军队的士气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结果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士气量表有3种,军队士气的主要维度包括:团体凝聚力、军事组织承诺和军事工作生活质量,士气对伤亡率、心理疾病的发生以及延长服役意愿都有较大影响.结论国内对军队士气研究较少,需要加强对军队士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作者:李春苗;申荷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围绝经期职业女性心理干预及其心率变异性的观察

    目的观察围绝经期职业妇女心理干预效果与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围绝经期103名职业女性,在心理干预前后分别测量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心率变异性,并进行比较.结果心理干预后SCL-90除恐怖因子没有变化外,其它各因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心率变异性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上都显示,在心理干预后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趋于平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围绝经期职业妇女可以通过心理干预调整其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趋于平衡.

    作者:韩秋菊;刘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环境经历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经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将42例外出务工人员和40例农村未出外人员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BPR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外出务工人员发病至就诊时间较短,诊断分型上以偏执型为多.临床症状以被害妄想较多(P<0.05),而兴奋躁动较少(P<0.01).结论不同环境经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有一定差异.

    作者:王宏林;孙正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利培酮与氯丙嗪对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氯丙嗪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识功能的影响.同时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89例,随机分为利培酮组(44例)与氯丙嗪组(45例),疗程8周,治疗前及8周末分别进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韦氏成人记忆测验(WM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测定.结果 89例患者在8周治疗后PANSS总分明显下降,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所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有认知功能损害.8周后,利培酮与氯丙嗪两组患者成绩均明显提高,而利培酮组的改善显著优于氯丙嗪组.结论认知功能损害是精神分裂症的原发症状之一,利培酮对其的治疗作用优于氯丙嗪.

    作者:范建华;杨峰一;陆洲新;覃忠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性抑郁症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老年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和马普替林治疗,采用HAMD抑郁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TESS量表评定疗效及副反应,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与马普替林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但西酞普兰不良反应更少.结论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性抑郁症安全有效.

    作者:张富;毛庆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学生道德情感量表的编制

    目的研究道德情感的内涵,编制以同情心、自尊心、责任感和羞耻感为道德情感的4个维度的道德情感量表.方法采用量表编制的基本程序编制量表,以1339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其信度和效度.结果①从内部一致性系数来看,维度的α系数介于0.339~0.779之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0.520.②总量表的再测信度为0.63,分量表同情心为0.52;自尊心为0.48;责任感为0.63;羞耻感为0.54.③该量表的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χ2/DF=3.299,GFI=0.996, RFI=0.994,IFI=0.997,TLI=0.996 ,CFI=0.997,RMSEA=0.041.结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可以用于对小学生道德情感状况的分析与诊断.

    作者:戴艳;郑日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6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并与62例体检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在SCL-90总分、阳性项目分、躯体化、焦虑、抑郁、恐怖以及SAS、SDS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焦虑、恐怖、紧张、抑郁,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

    作者:李梅香;郑华;马振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本科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目的考察本科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248名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科大学生在自我和谐及分量表上不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其分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其自我和谐有不利影响,采用积极应对有助于促进本科大学生的自我和谐.

    作者:李志凯;崔冠宇;赵俊峰;张香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88例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对入组病人使用BPRS、FES-CV和SDSS进行比较.结果经1年的心理干预后,研究组FES-CV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矛盾性明显降低(P<0.01或P<0.05);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1年后随防,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对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重要作用.

    作者:杨长虹;贾金鼎;张艳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抑郁症复发危险因素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抑郁症复发的危险因素,为抑郁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队列研究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复发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服药依从性(OR=0.143,95%CI:0.046~0.439)、精神障碍家族史(OR=3.861,95%CI:1.362~10.943)和负性生活事件(OR=3.453,95%CI:1.149~10.370)为抑郁症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抑郁症复发与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提高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患者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和实施心理干预,是防治抑郁症复发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作者:史静杰;孙海双;史静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教育观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

    目的编制教育观量表,为评价教师的教育观提供量化工具.方法根据教育观的概念架构,结合对幼儿教师半结构式访谈的结果,初步确定能够反映个体教育观的题目,对534名幼儿教师被试进行测试,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得到3个主要因子:教师观、活动观和儿童观(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40.96%),负荷量>0.4的共有16个项目.结论教育观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可用于教师教育观的测查,具有较广的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王艳芝;孟海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